认知发展理论是本世纪最具影响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皮亚杰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从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如语言、思想、逻辑、推理、概念形成、道德判断等,创立了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欧美诸国特别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皮亚杰的理论更加重视,纷纷把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根(J.kagan)所说,皮亚杰即使不是空前的,也应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者。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智力发展理论为重点,涉及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阶段特点和智力的本质等,其中许多具体内容成为设计课程和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正是在先天遗传结构或图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成熟以先天的胜利遗传因素为基础逐渐达到,它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比较简单,是儿童操作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获得的,它只有经过同化,才能进入儿童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发展。数理逻辑经验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它超越了物理经验,是儿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基础。社会互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关系、教育和语言的运用。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所差别。诸如诚实、公平等概念,只有经过社会互动才能掌握。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知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皮亚杰将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启示: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教育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2.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 皮亚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智力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了符号表征功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理,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产生了同一性特征,但自我中心现象还比较严重等。为2~7岁儿童设计课程,就必须考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点,使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顺利的过渡,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2) 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3) 设计课程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具体而抽象。 3.课程组织与实施时应注意的方面 (1) 多创设可供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 (2) 充分利用图画、图表等辅助阅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 重视语言教学的功能。 4.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5.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6.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7.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学前教育开辟了广阔前景。从本世纪60年代起,以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设计的学前教育课程就有:拉瓦特利(Lavatelli)的早期儿童课程(1970年)、威尔卡特(D.P.Weilkart)的认知发展课程、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小组开发的课程、凯米(C.Kamii)和德沃里斯(R.Devlies)的课程(1977年)。其中又以凯米、威尔卡特等人设计的课程比较著名。比如凯米课程的教育目标、设计原则和具体内容,就是依据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凯米课程设计有三个原则:(1)能动性原则;(2)充实性原则;(3)结构化原则。这三个原则是从皮亚杰理论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的。因为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过程,儿童必须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比较,才能真正获得发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扩展儿童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充实性原则。凯米认为,广义的知识是完整的结构,不是单一的知识或技能。只有发展了具有变通和吸收能力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发展的更大可能性。因此,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形成认知结构。这是儿童设计的结构性原则。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凯米认为,为儿童建立的知识结构应由自然的、社会的、数理逻辑的知识三方面组成,即相应的由日常生活知识、传统活动以及直接从皮亚杰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而设计的活动组成。 在指导方法上,凯米课程具有四个特点:(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自发活动;(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密切结合;(3)重视过程与内容的统一;(4)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从这四个特点中可以看出皮亚杰理论影响的巨大。 威尔卡特等人根据皮亚杰理论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在美国影响也较大,它还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其中所列出的50条关键经验如排序练习、守衡训练等,就是明显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