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哮证
A. 发作期
1.寒哮: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色白、稀薄面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舌苔白滑,脉弦紧。
1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包)生姜12克 细辛9克 紫菀9克 款冬花9克 五味子12克 红枣7枚 半夏12克
加减:
1.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2.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3.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也可葶苈子以降气涤痰;
4.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
5.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浮肿;
6.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
7.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8.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9.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10.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11.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苏子降气汤。
12.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麻黄 、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13.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配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4.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15.喘哮剧甚,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体无虚象,寒实证明显者,吞服紫金丹,劫痰定喘,每服米粒大5—10粒 (<150mg),临卧冷茶送下,连服5--7天。有效如需续服,停药数日后再服。热哮,旰肾病及出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饮 酒,并需严密观察其毒副反应。
2外用药方;白芥子20克 延胡索20克 甘遂10克 细辛10克 麝香0.6克(另包)。(药研成粉末,加入麝香,和匀,
分三次用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每次约1-2小时)
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0.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
4皂荚丸;皂荚 不拘量(去子,酥炙)可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竹沥、姜汁
寒哮兼气虚盛证: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 5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当归3克 前胡3克 厚朴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7.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8.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9.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可用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 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主治:表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等症。
2.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半夏各9g,前胡、厚朴、当归各6g,肉桂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个 ,紫苏叶5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 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3.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30g,川乌30g,细辛30g,蜀椒30g,白矾30g,皂角30g,半夏30g,胆南星3g9,杏仁30g ,紫菀60g,款冬花60g,甘草3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1次,生姜汤或 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涤痰,降气定喘。主治:背受寒邪,遇冷 即发喘哮,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4.紫金丹(《普济本事方》):砒霜(水飞)4.5g,豆豉45g。依法制成小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功用:劫痰 定喘。主治:适用于多年寒喘冷哮,秋冬严重者。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与久服。服药后如出红疹者,应停服。肝脏 有病者忌服。
5.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温开水送 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喘哮不已等症。
2.热哮;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孔,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 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
痰热郁肺为主,而表证不著;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咳痰稠黄者。
定喘汤:白果9克(炒黄)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款冬花9克杏仁4.5克桑白皮6克(蜜炙)黄芩4.5克(微炒) 法半夏9克
加减:
1.若无表证,麻黄用量可减,或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定喘之功;
2.若痰稠难出者,可酌加全瓜蒌,胆南星等以增强化痰之力;
3.若胸闷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以理气宽胸;
4.若肺热较甚者,宜合入金荞麦、鱼腥草等以增强清肺之效。
5.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地龙或大黄、芒硝等以通腑利肺;
6.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7.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8.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越婢加半夏汤。
9.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10.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11.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通腑涤痰以利肺。
12.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沙参 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13. 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
14.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
15. 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
16. 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
17. 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喘哮遇感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大等症。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8克(包)石膏24克 生姜9克 红枣15枚 半夏12克
加减:
1.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2.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3.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阴虚痰热证: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5克 半夏24克 人参9克 甘草6克 粳米9克 红枣12枚
加减;
1.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人参改用生晒参,或酌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养阴生津,敛肺平喘;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
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5.痰粘难咯,酌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6.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7.阴虚显著,去人参,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敛肺平喘。
8.痰粘难咯,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9.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用方】
1.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麻黄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9g。水煎服,每日l剂。
功用:清热化痰。主治:咳而上气,其人喘。
2.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煅青礞石、芒硝各30g,大黄、黄芩各240g,沉香15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3~9g,清茶送下。虚人、孕妇慎用。功用:清热涤痰。主治:实热老痰,喘咳痰稠,胸脘痞闷, 大便秘结等。
3.黄芩泻肺汤(《痘疹仁端录》):黄芩12g,栀子lOg,枳壳lOg,甘草6g,薄荷6g,连翘lOg,杏仁6g,大黄4g,
桔梗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泻肺。主治:哮病肺热里实证,症见发热,喘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结等。
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热邪壅肺,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甚则鼻翼煽动。
.寒包火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
石膏30~60克)或厚朴麻黄汤(【组成】厚朴五两25克 麻黄20克 石膏20克 杏仁20克 半夏半升20克 五味子10克 )
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为主,15克,莱菔子12克,白芥子10克。)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 痰必要时用控涎丹(【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痰哮: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
三子养亲汤加减;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加减;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4.胸闷,苔浊腻,加川厚朴、半夏、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5.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6.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7.胸闷,苔浊腻,加川朴、半夏,光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8.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9.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只 茯苓6克丹参6克 桑白皮6克 炙甘草5克 地龙6克 陈皮3克 半夏6克 麦冬6克 生晒人参6克(焗服) 五味子6克
加减:
1. 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
2. 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
3. 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
4. 阴虚者,加熟地、山药补肾养阴;
5. 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当归3克 前胡3克 厚朴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7.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8.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9.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参附汤;人参99,熟附子69,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汗多气逆者,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若伴躁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敛阴。
3.口唇、爪甲青紫明显者,可加丹参、红花、川芎、桂枝、薤白、瓜蒌皮,以化瘀通阳、复脉。
【用方】
1.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利水。主治 :哮病,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
2.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60g。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 哮病,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汗出面青,脉微欲绝
3.参芎汤(《类编朱氏集验方》):人参15g,川芎15g,甘草15g,白术15g,白茯苓,芍药15g,豆蔻仁15g,当归15g ,黄芪15g,肉桂15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研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至8分 空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敛肺,止哮。主治:虚证冷哮,喘促无力 ,手足不温。
4.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
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
附:喘脱
回阳救急汤;熟附子(9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炒白术(9克) 肉桂(3克) 陈皮(6克)
五味子(3克)茯苓(9克) 制半夏(9克))合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
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
另服黑锡丹;沉香 附子 葫芦巴 阳起石 茴香 破故纸 肉豆蔻 金铃子 木香各30克 肉桂)15克
B.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肺虚证:卫气虚弱,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玉屏风散;防风6g,黄芪30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肺虚证:营卫空虚,自汗,怕冷,常易感冒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黄芪6克 红枣12枚、
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肺虚证: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加味;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黄芪9克 玉竹9克 北沙参10克
肺气亏虚证:比上药加强力度。
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人参6克 黄芪9克 白术6克 防风6克 半夏6克 五味子6克 罂粟壳6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 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
2. 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
3. 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
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对 人参60克 茯苓60克 知母60克 桑白皮60克 炙甘草150克 杏仁180克 (包,服前再另研)
1.若无热者,去桑白皮、知母;
2.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等以养阴润肺;
3.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炭、黑侧叶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用方;
1.补肺散(《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人参30g,五味子15g,桑白皮60g,款冬花15g,蛤蚧1对。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补肺,平喘止咳。主治:喘咳不止,肺痿。
2.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五味子30g,白石英30g,钟乳石30g,桂心30g,桑白皮30g,苏子30g,麦门冬30g, 紫菀1g,陈皮45g,杏仁30枚。上为散。每服12g,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片,大枣3枚,糯米50粒,煎至6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功用:养阴敛肺,降气平喘。主治:肺气不足,心胸烦满,气短喘促,喉间痰鸣等症。
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阴。主治:哮病,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
4.补肺丸(《圣济总录》):钟乳粉15g,人参15g,白石英15g,阿胶30g,五味子30g,甘草9g,细辛6g。上为末,面 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每日2~3次。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 益气养阴,敛肺平喘。主治:肺虚喘咳少气。
脾虚: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语言无力;痰多质稠;
六君子汤加味;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干姜3克 细辛1.5克(后下)
五味子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加减: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干姜、桂枝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5.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
6.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7.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8.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9.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10.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用方】
1.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芍90g,当归30g,陈皮30g,黄芪30g,桂心30g,人参30g,煨白术30g, 炙甘草30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20g,远志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心 脾。主治: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于唇燥等。
2.人参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60g,黄芪60g,茯苓180g,天花粉18g9,炒杏仁70g,炒半夏曲120g,炒皂角 300个。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3次。食后嚼细,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送 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补脾益肺,止嗽化痰平喘。主治:久病喘哮,耗气伤阴,脾 肺两虚,气短乏力、痰粘,动则喘息不已。
肾虚: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慌;脑转耳鸣,腰痠腿软,劳累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腰痠腿软,畏寒,气短,动则为甚。
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加减;
1.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茸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5.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
6.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
7.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8.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9.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10.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11.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12.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13.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14.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肾阴不足,气失摄纳,气喘,盗汗,手足心热,咽干等症
七味都气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五味子6克
【辨证加减】
1.阴虚明显者,加麦冬、当归、龟胶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5.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6.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7.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8.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9.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10.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1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1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1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用方】
1.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半夏、茯苓各6g,熟地黄9~15g,陈皮4.5g,炙甘草3g,生姜4~7片。水煎 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
咳嗽呕恶,喘逆多痰。
2. 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120g,附子30g,桂枝30g,茯苓90g,泽泻90g,牡丹皮 90g。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主治:哮病日久,腰痛脚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3.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2具,熟地黄240g,人参120g,白术120g,当归120g,枸杞120g,茯苓120g,芍 药120g,黄芪90g,川芎90g,杜仲90g,牛膝90g,山药90g,肉桂90g,甘草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 --25g,早晚空心白汤吞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止咳定喘。主治:咳喘日 久 ,精气虚衰,头目眩晕,肢体赢瘦等。
4.人参胡桃汤(《济生方》):人参8g,胡桃5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咳 嗽气喘,呼多吸少。
单验方
(1)干地龙研粉,每次3g,每Et 2次,或装胶囊开水吞送。现已有地龙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El 1次, 肌内注射。用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热证者。
(2)曼陀罗叶制成细卷状,发作时燃吸,可缓解哮喘。
(3)露蜂房30g,食醋90g,加水煎,每Et 3次。
(4)玉涎丹:蛞蝓(蜒蛐)20条,大贝母lOg,共捣为丸。每服1.5g,每El 2次,或用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5)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时后焙干,研粉,每次1~1.5g,每1-3次。用于痰壅气逆之证。
(6)乌贼鱼骨,刮削,研细末。每次2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7)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 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日 1 次,每次4丸,临卧服。适用于每因食用添加醋类的食品而诱发哮病者之预防治疗。
(8)治酒哮方:白矾30g(研),杏仁250g。二味同熬,矾溶化将干,取出,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晚饭后 细嚼杏仁10~15枚。适用于每因酒精饮入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9)平喘汤小蝌蚪用凉水洗净,成人每日服10个,小儿酌减,连服10 日。主治过敏性哮喘。
食疗方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 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 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人胞,用新鲜者煮服。或焙干研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缓解期治疗。
敷贴法
(1)白芥子敷贴法白芥子21g,细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 圆饼状外贴。夏三伏季节中,分3次敷贴肺俞、膏肓、大柱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乌、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调熬,加黄丹收膏,摊贴肺俞穴 ,3日1换。
简验方
在辨证施治原则下选择应用。
1。曼陀罗叶 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入,可以缓解哮喘。
2.地龙 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或制成30%地龙注射液,每次用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 用于热哮。
3.玉涎丹 蛞蝓(蜒蚰)20条,大贝母10克,共捣为丸,每服1.5克,一日二次,或用活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4.皂角 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1—1.5克,曰三次,用于发作时痰涌气逆之症。
5.僵蚕5条,浸姜汁,晒干,瓦上焙脆,和入细茶适量,共研末,开水送服。
6。紫河车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龙粉75克,五味子24克,蜜丸或水丸,每服5克,一日两次。平时治本,可以减 少 发作或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