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扬州文昌密码

 红豆居士 2014-01-11
解读扬州文昌密码

扬州日报  201419

 

    李友仁

    扬州院士研究学者

    方晓平

    扬州市科协学会部部长

    本期嘉宾

    韦明铧

    扬州文化学者

    2013年年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新增104位院士中有4名扬州籍院士。其中,孙鑫教授、陈骏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尤政教授、王广基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扬州籍“两院”院士增至37人,加上曾在扬州学习、工作的院士,总数已达72人。

    越来越多的扬州籍院士反映了什么?是扬州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城市传统,还是扬州历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历史上的扬州有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众多扬州的院士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丰富的科技资源?这些科学技术资源能否转化为推动扬州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绿杨话舫录

    至2013年扬州籍“两院”院士增至37人,加上曾在扬州学习、工作的院士,总数已达72人。扬州院士分布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城市比,扬州院士榜居于什么位置?

    扬州中学被誉为中国

    为数不多的“院士摇篮”

    李友仁:与扬州有关的院士,大多数都集中在扬州中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4个学部首次通过推选,聘任233人为学部委员,扬州中学校友就有8人获此殊荣,占3.4%;如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61人不计算在内,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为172人,扬州中学校友就有7人,占4.1%。

    25年以后的1980年,中国科学院首次增选学部委员,通过全体学部委员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283名学部委员,扬州中学校友更有10人榜上有名,占3.5%。

    1991年选举产生210名学部委员,扬州中学校友也有8人名列其中,占3.8%。

    我对中国科学院网站上的院士数字进行过统计,经历次选聘或选举,共选出1192名院士(不含原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不含外籍院士),扬州中学校友占2.4%,亦即每4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就有一位为扬州中学校友。

    同一所中学的校友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如此之多、比例如此之高实不多见,扬州中学也因此被人们赞誉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院士第一母校”、“院士摇篮”。

    不过,从近几年当选的扬州院士来看,分布特点由过去集中于名校,逐步向更广泛的普通学校转变。如江都中学、宝应中学、新华中学、扬大附中、头桥中学都走出了院士。

    与其他城市比,扬州院士榜在全国排在20位左右。

    扬州中学为何能成为为数不多的“院士第一母校”、“院士摇篮”?

    “树人”理念才能育出“大树”参天

    李友仁:原因多多,如学习氛围好、学风正,还有师资队伍强,不少院士都对他们老师的敬业精神、渊博学识感激有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扬州中学的办学理念科学。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周厚枢任扬中校长及国立第二中学校长的时代,出的院士最多。1927年-1937年周厚枢为扬中校长的十年间,扬州中学出了10位院士。国立二中时期,出了16位院士。这两个时期是出院士的高峰期。

    周厚枢认为,“青年是国家之命脉”,因而把“树人”放在首位,以此作为培养目标。1937年他任扬中校长已10年,总结道:“高初中一切科学教学,悉注重学生自行实验、实物观察及问题研讨,在学术上养成其实地试验,即客观研究之习惯与态度,在品格上养成不浮夸、不躁进、虚心实做之精神,并在本校内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之朴质学风,以期改良社会之风气。”1938年周厚枢任国立第二中学校长不久,在《国立第二中学校刊发刊词》一文中,提出“对学生要五种训练并重(精神训练、学科训练、体格训练、生产劳动训练和后方服务训练)。尤其着重精神训练,要重视国民精神的培养、青年理想的善导、学子气节的磨砺、公民道德的涵养。学科训练,并非要青年专在死读书、应考上去磨练,而是重在培养科学精神与知能,使能得到研究高深学术的基础和克服天然、创造事物、改造环境的头脑。体格训练,不能因太注重知识的灌注而忽视体格的锻炼,以免将来高深的学问不能求、艰巨的工作无法做。生产劳动训练和后方服务训练,则是适应战时的要求”。今天读来,仍感觉这些见解颇有见地,具有超前性,仍给人以启迪。

    扬州多院士,是否与这个城市重文尚教的传统有关?

    一门两院士反映扬州家学渊源

    李友仁:肯定与重文尚教的传统有关。据记载,明清扬州府共出进士554名,明清扬州府各县出状元、榜眼、探花、传胪20名。

    从扬州院士的关系中也可看出扬州的家学传统。比如扬州有两对父子院士:一对是李继侗和李德平。父亲李继侗是植物学家、生态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儿子李德平是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对是李方训和李正邦。父亲李方训是物理化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儿子李正邦为钢铁冶金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扬州有一对父女院士:尹赞勋和尹文英。父亲尹赞勋是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女儿尹文英昆虫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扬州有一对兄弟院士:吴征铠和吴征镒。哥哥吴征铠为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弟弟吴征镒为植物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扬州有一对叔侄院士:黄鸣龙和黄宪。两人均是有机化学家,叔叔黄鸣龙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侄儿黄宪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另外,扬州还有两对夫妻院士、两对师生院士。

    有这么多扬州籍或在扬州工作学习的院士,是否意味着扬州潜藏着很丰富的人才科技资源?请问扬州是如何转化与利用这些人才与科技资源的?作为先进生产力,扬州是怎样发挥现代科技作用的?

    43个院士工作站为扬州新科技推广助力

    方晓平:院士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科技资源。扬州很看重院士专家资源。扬州对院士资源的利用不仅仅局限在扬州籍或在扬工作学习的院士,更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对接更广泛的专家、学者及院士。

    扬州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做了不少工作。这几年,为了推助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和世界名城建设,吸引海内外高层人才及新技术,扬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重要的是“两行两站两库”的建设。两行,指“院士专家扬州行”和“海外专家扬州行”。两站,指“企业院士工作站”和“海智计划工作站”,海智计划,全称是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两库,指“院士库”和“海智库”。

    我们举办“院士专家扬州行”活动,已经连续六年,六年下来成果颇丰。请院士专家来扬州的目的有三。

    一是,建立起院士工作站。二是,请院士专家为中小企业进行问诊把脉,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三,请院士专家来为扬州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出谋划策。开展学术讲座,开拓城市规划决策视野。如跨江融合、物联网等高端思维的引入。

    扬州已经成立43个院士工作站。

    扬州市企业院士工作站,在产业分布上,以“三新一网一书”新兴产业为主,其次是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和机电装备三大支柱产业领域,第三个分布领域主要是现代农业。

    我们也请进国际专家服务扬州企业。比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高能新材料研究专家丘而巴诺夫,将他研究的高纯砷材料制备技术带到扬州,大大提高了纯度的氧化砷,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应用价值,更为企业提升了经济价值。

    还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鄢泰宁院士,为扬州琼花工具厂提供的制能化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该企业的功效与安全系数。

    新技术遍布我们传统的基础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上,不过,现代农业新科技的价值也越来越突显。农业也是基础产业,但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健康价值等方面都使传统农业具有了新的意义。比如扬州有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彩叶树高效栽培技术(仪征),与美国专家合作的果蔬-家禽生态循环立体农业等。

    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方面,哪个城市做得比较好?扬州在科学技术转化与运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观念落后是阻碍城市创新发展的瓶颈

    方晓平:对于人才技术的引进,江南一些城市做得很好。比如无锡,就请过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要说这些顶尖的人才,就是这些诺奖获得者们带来的团队,也都是个不得了的资源宝藏,他们不仅能带来技术,还能带来项目。另外,无锡在科技人才信息平台方面做得也尤其出色,他们投入数千万元建立了一个“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网”,这个网站就相当于是人才技术及需求企业的“淘宝网”,上面有大量国际技术信息,也有无锡相关企业信息,只要一点鼠标,供需双方就会找到中意的合作伙伴。同时,该网站还提供具体到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指导。不过,扬州也在进步。以前作为人才引进的资金只有一两千万,现在已有一个多亿了。

    扬州最大的问题是“观念”问题。企业首先对人才和技术缺乏强烈的迫切感。扬州很多企业不敢也不愿在科技创新上投入太多,常常安于现状。企业发展肯定需要创新,不能安于现状,企业发展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一定要不断地更新换代、转型升级,才能站在行业制高点。总体来说,扬州企业家思维与观念不够先进。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的政策环境不够得力。城市和企业要引进专家技术,同时,专家学者也要选择合作对象。不是你一请人家就会来的。专家首先会看你对他对新技术有没有迫切需要,其次要看是否适应当地发展,再一个就是看当地有没有优良的人才政策。扬州同苏南城市相比,我们的人才政策肯定比不上人家。要吸引人才技术,人才政策环境一定要跟上。

    扬州曾经数度繁荣,扬州的繁荣史是否与扬州的科技发展有关?扬州历史上有哪些领先的科学技术?

    农业,从育种到制糖,从蚕桑到丝织,从农业科技到农业机械,扬州曾领风骚。

    韦明铧:扬州古代科学技术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农业方面,大约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扬州高邮龙虬庄人已经进行水稻栽培。龙虬庄出土的炭化稻米,将水稻栽培史上人工选育优化品种的时间大大提前。唐代扬州的制糖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史载唐太宗派遣使臣去印度学习用甘蔗汁熬糖,使臣学成回国,奉命在扬州制造出中国最早的蔗糖,然后再向全国推广。唐代扬州的丝织业相当发达,在高丽人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中也有反映,如《进御衣段状》、《进绫绢锦绮等状》等文形容扬州进贡的丝织品“薄惭蝉翼,轻愧鸿毛”。宋代高邮人秦观的《蚕书》,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关于养蚕和缫丝的科技专著。《蚕书》文字虽然不多,但从浴蚕种到缫蚕丝的每一个操作阶段,书中都做了简明切实的讲述。江南农业科技的成就,集中反映在南宋扬州人陈旉的《农书》中。《农书》产生于扬州仪征,全书三卷,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江南一带农耕栽培技术的农学著作。宋人有三部《芍药谱》,都是写扬州芍药的栽培与品种的。明末扬州推官王徵,还同德国传教士合作翻译几何力学著作《奇器图说》,并吸收西方的机械学原理,发明了一批农业机械,成为古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科技的先驱。 

    工业,从冶炼铸造到舟船制造,扬州规模宏巨。

    韦明铧:在工业方面,有学者认为,古代优秀兵器干将、莫邪,都出自邗人之手。干将之“干”,其实就是“邗”。唐人陆广微《吴地记》云:“匠门,又名干将门。”据此,“干将”就是“干匠”,也即邗国工匠。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春秋时期扬州先民就已掌握青铜冶铸技术。扬州考古发现也从实物的角度,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汉代的广陵拥有多项先进生产技术,如漆器制造技术、玉器雕琢技术等,尤其是冶炼业和制盐业,在吴王刘濞时达到高峰。汉代的扬州封国频繁,吴王刘濞利用封地内南有铜山、东有大海,自然资源物产十分丰富的条件积极发展经济。他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就是充分应用当时的科技“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使吴国“国用饶足”,财富积累达到了相当规模。在造船方面,汉代扬州已设有“广陵船宫”,专门负责舟船制造。隋炀帝在扬州大造龙舟,《扬州图经》引《炀帝纪》云,其“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巨,装饰之美,在中国及世界造船史和航运史上都是罕见的。宋代扬州造船工场集中在沿江的仪征一带,以造漕船、座船为主。当时的漕船分运盐船和运粮船两种,扬州所造运盐船载重可达八十吨。另外,扬州的铜镜制造也是天下闻名。唐代铜镜的产地主要有两个,一是扬州,一是太原。从产量和质量看,又以扬州为最,以至于白居易的《百炼镜》有“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之句。

    航运,从堰埭法到斗门到复式船闸,扬州科技领先。

    韦明铧:在水利交通方面,春秋时期邗沟的开凿,显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考古学研究表明,当时邗国很可能是中国最早使用铁制工具的地区之一。今扬州西边的六合程桥战国吴墓中,出土有铁丸和铁条。后来随着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汉末至南北朝的战争分裂状态,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南北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连接起来。运河的通航不仅是政治行为,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据研究,运河淮扬段的水位落差几乎有十丈,为使运河保持必要水位,以便船只顺利通航,当时发明了堰埭法。这种工程经济实用,数百年中,一直作为运河上蓄水通航的主要设施衍用至今。到唐代中期,一种比堰埭先进了许多的过船方式——斗门,在扬州诞生了。唐代的斗门是木制单闸。宋代运河水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在北宋雍熙年间。雍熙元年(984),乔维岳出任淮南转运使,他在扬州建造了有名的“西河船闸”,实为一种复式船闸,有上下两个闸室,其工作原理与操作形式都与今天现代化的船闸基本相同。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评价说:“中国古代创建的二斗门,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它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内河航运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也无不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欧洲,单闸约在十二世纪才首次出现于荷兰,因此西河船闸的建成是古代扬州人对世界科技的一大贡献。古代扬州人还善于运用河湾阻水的功能,宋明两代所开“三湾抵一坝”的河道,今日还可见其身影。从湾头进入扬州后形成的S形河道,如今已经成了扬州古运河风光游览线。明万历年间,河臣杨一魁开高邮西南的茆塘港通邵伯湖,又向南开扬州东郊芒稻河,构成淮水向南入江的新通道,这是历史上导淮入江之始。清康熙之后,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分淮入江的系列工程,历时一百多年直至道光年间才基本完成,这就是著名的“归江十坝”。“归江十坝”不仅是建筑几座坝闸,它是一项复杂的河工配套工程,见证了扬州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记者手记

    不要仅从数字看“院士”

    4位扬州籍学者当选为“两院”院士,为2013年的冬天带来了许多暖意。“扬州籍‘两院’院士37人,加上曾在扬州学习、工作的院士共72人。”这组数字更让扬州人兴奋。扬州已建成了“扬州院士馆”,这72名院士还将进入正在编撰的《扬州院士群英谱》。

    “扬州院士”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首先似乎是“荣誉感”,人们会再次因这个城市的人杰地灵而骄傲。其次似乎就是“自豪感”,大家都会为自家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基础而自豪。再有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希望院士们能为家乡作贡献……这便是我们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与“院士现象”是无法对接的。

    院士众多,是扬州的财富。我们最应该想到的是我们拥有多少潜在的人才技术资源?最需要想到的是我们如何挖掘我们拥有的人才技术资源?最急于行动的是,如何对接人才技术资源并将之转化成推动城市发展的高校生产力。院士数字要看,院士资源转换率更要看。

    无锡观念和方式值得学习,无锡不仅拥有更为众多的本土院士,他们还更致力于在全世界“网罗”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高端人才和高尖技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我们需要有梦,就需要有双梦的翅膀——现代科技,更需要有张开科技羽翼的动力——新观念和新思维。往昔的名城扬州梦就是因开放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实现的。  

    记者 李蓉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