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

 竹木云 2014-01-13
          谈起中国文化,很多国人都认为,孔子及其儒家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如果深入观察中国文化史,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违背事实。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孔子及其学说只是众多学派中的一派,且并无特别的显要。孔子删编六经,传之后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集大成者。(由此也可知,六经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把其完全归到儒家不合事实)但其实,孔子本人没有称自己为儒家,也没有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儒学。
  
  而孔子去世后,就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所谓“儒家”。在那些所谓的强调儒学的时期,孔子也常常只是被当作所谓儒家的一个旗号来宣扬而已。
  
  战国时期儒家已经一分为八,都自称孔子真传。(“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韩非子·显学》)所谓的各个“儒家”之间思想分歧也十分严重。例如荀子就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汉代虽有所谓“独尊儒术”的强调,但是始作俑者董仲舒所提出的“孔子之术”,已经不是孔子本身的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主要吸收了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荀子的学说,融进了墨、道、阴阳等各家思想的所谓“孔子之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鼎立呈现。唐代作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更是三家思想并行发展的时期,其中儒家的部分,也主要是对五经的提倡,而不是强调孔子。
  
  到了隋唐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禅宗的影响日益突出。一些有心的儒家人物,自知儒家在核心处的不力,同时感觉到禅文化思想的博大深厚,努力从中寻找启发。唐代大儒李翱虔心问道禅师,以禅理证心,所著的《复性书》主旨即来自禅宗思想,该书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形成。
  
  宋明理学虽然打着“孔孟正统”的旗号,但是实际上是“阳儒阴禅”——“阳”只是做给人看的表象,“阴”才是想要的本质。《朱熹年谱长编》记载了大儒朱熹十七岁时,便向道谦开善等高僧问道学禅。二程夫子(程颢、程颐)更是深入佛老数十年,“见人静坐,便道好学”。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处就是来自禅宗“明心见性”的实证之学。
  
  值得强调的是,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都最成熟和繁荣的时期,其文明的根基,正是融汇了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精蕴的禅文化。并重理论和心法实证的禅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它深刻影响了儒家和道家。唐宋时期的禅文化,持续影响了后来朝代的文化。可以说,不实证禅文化的精髓,就无法真正理解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宗门武库》记载了这么一段对答。王安石一天问张方平,孔子去世后一百年出现了孟子,但孟子之后就没有人了,这是为什么?张方平回答,怎么没有人了呢?还有超过孔孟的呢!王安石问是谁,张方平回答:“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均是当时德行深厚的禅师)"。王安石有些不解,问为什么这么说。张方平回答:“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这里的“释氏”当时就是指禅宗)王安石对张的看法欣然叹服,后来又跟张商英提起张方平的看法,张商英也赞叹张方平“达人之论也”。
  
  顺便说一句,众所周知的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精神深处促进了日本民族迄今的兴盛),实质是中国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而非人云亦云的所谓“儒家影响了日本”。当代人谈到亚洲一些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常常提起所谓“儒家文化圈”的概念,其实跟“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一样,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某个人或者某个学派没有力量支撑起中国文化的大船。尤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历史上文化最昌明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以及唐宋时期,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又开放包容的时代,更非某个学派可以筑起这样的时代。
  
  正如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王绍璠先生所评论的:“当代中国人只以儒家或孔子来认知中国文化,而全然无知、无视于禅、道、易、医等民族文化之精华,更以《论语》来代表孔子或儒家之学,全然无知、无视于经史子集的弘大文化思想,中国人很快就会陷入集体无中国文化意识之流当中,根本彻底丧失对真正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实际上,孔子和所谓儒家的地位,只是到了清朝才得以提高。各地修建孔庙,也是清朝的事。我们很多人认为孔子和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清朝对儒家的推崇所蔽,就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做了想当然的错误判断。(郑汉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