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 本病基本病变在心肌并导致心脏不能正常收缩,但不包括心脏瓣膜病、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所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可分为特异性心肌病(亦称继发性心肌病)和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亦称原发性或特发性心肌病)。特异性心肌病是发生在一些全身性疾病中的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则分成充血型原发性心肌病、梗阻型原发性心肌病、限制型原发性心肌病,它们是缓慢发生而原因不明的心脏增大,最后发展为心力衰竭的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泵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劳动后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偶可有肺水肿,心脏增大,但无常见心脏病的临床特征。触诊及叩诊有心脏明显增大,并可触及双重心尖搏动,迅速上升及有跳动感的桡动脉搏动或有重复脉的感觉,脉压却往往无增宽。听诊可闻及室性及/或房性奔马律,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有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脏二尖瓣区全收缩期杂音,此外三尖瓣区及肺动脉瓣区也可听到收缩期杂音等体征。X线诊断则常显示心脏增大。心电有左右室肥厚伴劳损,可见到各种心律失常的图型,也可见到酷似心肌梗塞的图型。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了,从某些推测因素则认为本病可能是心肌炎的慢性阶段或后遗症;可能与某些原虫如弓型属原虫等感染有关;也有认为可能是感染引起心脏自身的抗原抗体反应所致,是一种自身免疫过程引起的疾病。 本病的诊断除上述临床表现、体征外,通过X线和心电图,尤其是心血管造影、左心导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获得特征性的表现。 中医学中无本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心动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往往由心虚气弱、心肾阳衰、气阴两虚而导致瘀血停心;水湿内停,凌心射肺,泛溢肌肤四肢,出现阴虚火旺,神不守舍等各种临床特征 1.[处方名称]强心通脉方 [功能主治]功能补心气,通心脉,温肾阳。主治充血型心肌。 [处方组成]党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熟附子9克、补骨脂9克、淫羊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3例充血型心肌病(配合小剂量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偶用短期ATP、激素及β-受体阻滞剂),均获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其中2例经心脏面积测量,均有明显缩小。 [处方来源]山东省中医院。 [处方备注]本方补中有通,通中寓补。以益气养阴的党参、麦冬、五味子,温补肾阳的附子、补骨脂、淫羊藿及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组成本方,若酌加利尿之药,则更显配合严密。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2.[处方名称]温阳和血汤 [功能主治]功能温补脾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治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 [处方组成]制附子15克、炙黄芪30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麦冬10克、北五味子10 克、淫羊藿1O克、炙甘草IO克,水煎服。连服1周。再按原方去丹参,每日1剂,连服2周。另用10%葡萄糖500毫升加丹参注射液20克静滴,每日1次。3周为1疗程。有效者再按原方连服4周,然后交替服用归脾丸、金匮肾气丸3个月,以巩固疗效。 [辨证加减]腹胀加山楂、橘皮,夜寐欠安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疗程疗效]治疗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9例,痊愈4例,显效3例,无效2例。 [处方来源]祝广庆。 [处方备注]本方特点是从脾肾入手,阴阳并调,气血双治,标本兼顾 治病毒性心肌炎妙方 1清营解毒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查玉明方) 【歌诀】清营解毒丹元参,黄连竹叶板蓝根, 银花连翘莲子芯,生地麦冬蒲公英。 【组成】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黄连10克,莲子芯10克,丹参20克,元参15克,生地15克,麦门冬25克,蒲公英25克,板蓝根20克,竹叶10克。 【用法】先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30分钟,每剂药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凉营。 【方解】本方系从《温病条辨》的清营汤与清宫汤两方化裁而成。方中以金银花、连翘、黄连、莲子芯、蒲公英、板蓝根、竹叶等多味清热解毒药相伍,用重剂以求速去毒热之邪,防其伤正;又配生地、元参、麦门冬养阴凉营以护其心;取丹参活血而防其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养阴凉营之功。临床治疗数十例病毒性心肌炎,均获较好的疗效。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温热毒邪入里,耗损心营,心脉失养而引起的发热、胸闷、胸痛、心悸、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代等。 【加减】如心前区痛者,加川芎、莪术;心律不齐者,加葛根、五味子;齿鼻出血者,加旱莲草、牡丹皮;咳嗽多痰者,加鱼腥草、川贝母;失眠者,加蝉蜕、五味子。
2生脉龙骨牡蛎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曹永康方) 【歌诀】生脉龙骨牡蛎汤,参麦五味生地黄, 芍药甘草丹百合,川芎公英麦枣尝。 【组成】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青龙齿10克,牡蛎20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地10克,百合10克,丹参10克,川芎5克,蒲公英10克,浮小麦12克,红枣5枚。 【用法】用水1000毫升,先把龙齿、牡蛎用文火煎30分钟,入余药再煎20分钟,约煎至200毫升。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午后及晚睡前分2次温服。 【功效】益气养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潜镇安神。 【方解】本方由《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和《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太子参、浮小麦、红枣、炙甘草益气养心;生地、百合、麦冬、五味子养阴安神;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川芎活血;白芍、青龙齿、牡蛎潜镇安神。病毒性心肌炎多由经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毒感染所致,由于心肌或间质的损害,可出现心脏增大、心率改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属中医温热病后,气阴两虚,余邪不尽范畴。本方益气养心,兼清余邪,恰合病机。用本方制成注射剂,经动物实验证实,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且方中丹参、川芎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对心肌损伤有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故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神经衰弱可有多种表现,一部分类似《金匮要略》所载之百合病和脏躁,二者均以神志不安症候为主。百合病主方即方中之百合、生地,百合入肺清气,生地入心清血,气血既清,百脉皆治。脏躁主方即方中之甘草、小麦、大枣,有益气养心,安神缓急作用。二方相合,对神经衰弱属于气阴两虚兼有内热者颇为适合。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 【加减】如心烦少寐、舌红苔黄,去川芎,加黄连、枣仁;脉筑动躁急、心悸不宁,加磁石、阿胶。 【附记】服用本方应忌烟、酒、辛辣、油炸物和咖啡等。
3益气养血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王常勇方) 【歌诀】益气养血二参芪,甘麦归芍板蓝根, 阿味生地与茯苓,苦参姜枣桂枝投。 【组成】生黄芪、丹参、板蓝根各20克,炙甘草25克,党参(或太子参)、麦冬、当归、白芍各10克,五味子、阿胶(烊化)、生姜各5克,生地、茯苓、苦参各15克,桂枝25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活血,解毒宁心。 【方解】病毒性心肌炎多以心肺气阴亏虚为本,邪毒内侵为标,治以补益气血养心为主,化瘀通脉解毒为佐。故方中以炙甘草、生黄芪、党参(或太子参)、大枣补气;生地、当归、白芍、阿胶补血;五味子、麦冬养阴;桂枝、生姜壮心阳,通血脉;茯苓宁心运脾;丹参活血化瘀;板蓝根、苦参清心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活血通脉,解毒宁心,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加减】若胸闷重者,加栝蒌20克,薤白10克;自汗,加防风6克;手足欠温者,加附子5克;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各10克;失眠,加夜交藤50克;纳差者,加陈皮15克;血瘀,加川芎10克,红花5克。 【附记】必要时可同时配用能量合剂、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临床治疗数十例,疗效满意。
4参芪瓜蒌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俞美玉方) 【歌诀】参芪瓜蒌汤麦冬,白芍葛根五味金, 泽兰再配炙甘草,当归刘寄奴丹参。 【组成】黄芪、党参各10克,麦冬、白芍、五味子、葛根各6克,郁金、瓜蒌各5克,泽兰、当归、丹参、刘寄奴各4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浓煎)。每日1剂,频服。必要时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解】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故易为外邪乘袭而致病。邪袭于肺之后,内及于心,耗伤心之气阴,气阴既伤,鼓动无力,血行不畅,瘀阻于内而致心神不宁、心悸、怔忡、脉结代,终成正虚(气阴不足)邪实(血瘀)、虚实夹杂之证。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宁心安神之法。方中以黄芪、党参、炙甘草益心气;麦冬、当归、白芍养心阴;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阴、心气;葛根、瓜蒌、郁金宣痹通络;配泽兰、刘寄奴活血化瘀;当归、丹参养血脉化瘀滞,使营卫调和,气阴得以恢复。 【主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加减】气阴虚甚者,加生晒参3克,玄参、生熟地各5克;气滞血瘀,加桃仁、红花各3克,川芎、赤芍各4克;心悸心慌,加柏子仁、远志各5克,磁石、珍珠母、龙骨、牡蛎各4克,夜交藤、枣仁各6克;湿重者,加白术、茯苓、藿香、佩兰各6克;心阳虚者,加桂枝5克,红参3克;纳呆者,加山楂、谷麦芽各5克,砂仁3克;胸闷者,加薤白、陈皮、木香各45克;热重者,加生石膏、寒水石各10克,柴胡、黄芩、板蓝根、银花、连翘、淡竹叶、白花蛇舌草各5克;呕吐,加法半夏3克,竹茹10克。 治病毒性心肌炎秘方 31.1 清心生脉饮 【来源】陆藏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黄连3克,潞党参15~30克,麦冬12~15克,丹参30克,北沙参15~30克,元参9~12克,五味子3~5克,郁金12克,降香5~9克,瓜蒌皮9克,薤白5~9克,苦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豁痰化瘀,清心定悸。 【方解】本方取川黄连、苦参苦寒泻心火、清热毒而定悸;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北沙参、元参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与生脉饮同用,养阴之力增强,又制黄连之燥;丹参与降香、郁金同用,行气活血散瘀,又清心经血分之热;瓜蒌皮、薤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诸药合用、有益气养阴、清心定悸、通阳豁痰、化瘀行滞之功效。本方滋而不腻,寒而不峻,清热不伤阳,益阴不恋邪,通心阳、振心气而无刚燥之弊,且化瘀不伤血,涤痰不损阴,融益气养阴、清心解毒、化瘀涤痰为一炉。以上药物经现代药理证实有强心与改善心肌营养的作用,川连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实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妙方。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胸痹之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者。症见胸闷心悸心烦,舌尖红,舌下瘀紫,苔黄,脉细数。 【加减】咽痛红,选加金果榄、射干、板蓝根、金银花、木蝴蝶;低热不退加白薇、地骨皮;苔黄腻去北沙参、元参,加竹茹、陈皮;舌红绛少津加生地、玉竹;舌淡胖加生黄芪;脉结代加茵陈、山楂。 【疗效】经十余年的临床使用,对气阴两虚夹痰瘀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3%以上。 【附记】本方还可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者。
31.2 复方四参饮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孩儿参、丹参各12克,南沙参、苦参各9克,水炙甘草3克,炒枣仁9克,水炙远志3克,广郁金9克,莲子芯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 【方解】本方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而其他心脏疾患见是症者亦可选用。病毒性心肌炎多由外感引起,急性期后表邪虽散,湿热未清,内舍于心,犯及心脉,心神受扰则惊悸怔忡乃作,邪热久羁,则气阴暗耗,脉道失于宣畅,则血流瘀滞,病情经常反复,缠绵日久不解。方中以孩儿参益心气、南沙参养心阴为君;丹参调心血,苦参清心热,甘草缓心脉,郁金通心滞为臣;枣仁宁心神,远志定心悸为佐;莲子芯除心烦为使而组成。以益气养阴扶正治本,活血清热祛邪治标。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之功。 【主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或见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脉细、细数或结代,舌苔薄黄或薄腻、质红。 【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明显疗效。
31.3 治心肌炎方 【来源】徐承秋,《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①金银花、连翘各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麦冬、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克,元参、炒枣仁、蒲公英各12克,甘草10克;②生地、麦冬、沙参各12克、莲心10克,板蓝根12克,五味子、远志各10克,蒲公英12克,琥珀粉3克(冲服),茯苓20克,甘草10克;③人参、五味子各10克,生黄芪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附片、桂枝各10克,柏子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紫石英12克(先煎),甘草10克。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①清热泻火,补养心阴;②养阴清热,镇静复脉;③益气扶阳,清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辨证选方,如邪热犯心:症见发热心烦、心悸、胸闷痛、便干尿黄,脉数,心律不齐,苔黄厚腻、舌尖红,可选用方①;心阴虚损:心悸气短、胸闷口干、手心热、心动过速,脉细数,心律不齐,舌红无苔或有黄薄苔,可选用方②;阴阳两虚:心悸气促、动则更甚、肢冷畏寒、乏力浮肿、心脏扩大、心律不齐,脉细弱、结代。可选用方③。 【疗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随证选用,常收良效。
31.4 心肌炎方 【来源】毛来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板蓝根20克,大青叶15克,黄芩、沙参、麦冬各10克,生地6克,茯神15克,柏子仁10克,珍珠母15克(先煎),元胡、木香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10~15天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扶正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加减】病情好转或第1疗程后,去板蓝根、大青叶、黄芩、生地等,加玄参、玉竹、莲心各10克,仙灵脾15克,丹参15克,川芎、郁金各10克;心气虚加人参5克(或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心悸甚加琥珀粉1克(冲服),炒枣仁15克;脉结(或大)加桂枝10克,远志3克,五味子6克;纳呆加内金、建曲、焦楂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3疗程可愈。
31.5 解毒汤 【来源】王羲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忍冬藤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大蓟、小蓟、连翘各15克,黄芩18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出现发热及皮肤瘀点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不属同一疾病,但同类,特附于此,供参考。
31.6 二胡丹参汤 【来源】张大荣,《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柴胡、前胡各12克,丹参15~20克,枳实10克,当归12克,郁金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菖蒲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宣肺通窍。 【主治】肥厚性心肌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经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相似。特附于此,供参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内科(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