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跑”的中国人需要健康转型

 九仙神狐 2014-01-14

“奔跑”的中国人需要健康转型

饶克勤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核心提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与公共卫生越来越关注。报告指出,经济的快速转型决定着健康转型的进程也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我国医学机构统计,慢性病发病率有井喷趋势,以前的某些食物结构和饮食方法需要改变。其次危险因素的控制决定着慢性病的防治,既要靠干预技术更要靠干预政策来解决。只有全社会重视起来,把关口前移,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才能有效的解决好人民的健康与公共卫生问题。

 

公共卫生的发展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经济转型与健康转型。第二,人口模式与疾病模式。第三,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第四,疾病负担与经济损失。第五干预技术与干预政策。第六健康转型与医学发展。

一、经济转型与健康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在1990年是1.6%,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9.27%,未来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还将持续增加。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快速的工业化,快速的信息化,快速的城市化,快速的市场化和快速的全球化。快速的城市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数大约是3.5亿。快速的工业化,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工厂。工业化的进展,世界发达国家花了将近一百年或者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过程,我们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

健康转型的两个根本要素,第一个是人口模式的变化;第二个是疾病的流行病学的转变。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使我们的传染病发病率迅速下降,但人口老龄化迅速增长,我们的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快速的工业化,快速的全球化,快速的市场化,快速的城镇化,加上快速的老年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我们的生态、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健康。现在疾病模式的快速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二次卫生改革,肩负着多重负担,包括传统的传染病和新发的传染病,包括慢性病、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

 

二、人口模式与疾病模式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快速的健康转型。3.5亿农民转移到城市,农民工进到城市里来,他们从事的劳动和居住的环境是一个大问题,而留在农村的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生育率的迅速的下降,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平均每一个育龄妇女生的孩子还不到一个,只有0.8个。老龄化也是非常迅速,它带来很大的挑战,据统计2005年全国的患病数大约是在50亿人次,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患病数将达到85亿人次,其中20亿是由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目前在测量疾病模式的时候,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平均寿命,近十年国际社会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了很多的改变和提升,他们把测量和评价的重点放在有质量的寿命,其中有个提法叫做健康寿命,在测量健康寿命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早死,就是不该发生死亡的年龄的死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2010年全世界的主要死因和早死的原因构成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老慢支、肺癌、艾滋病、腹泻等。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脑卒中增加了近30%,冠心病增加了近80%,肺癌增加了80%,交通事故增加50%

1990年,呼吸系统第一,脑卒中第二,老慢支第三,先天畸形第四,到了2010年,脑卒中第一,冠心病第二,老慢支第三,而且它比例或者比重越来越大。比如脑卒中在1990年的时候占整个健康寿命或者早死原因里的9.3%,到了2010年占了15.2%。失能分短期失能和长期失能,短期失能是指由于疾病造成的修工、休学。长期失能是疾病导致了生活能力的丧失。中国的慢性病所造成的全体人群的失能的总天数占整个天数的85%。对劳动力的损失同样是这么高的比例,也就是说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失能是我们劳动力失能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慢性疾病与危险因素

慢性疾病大家都不生疏,特别是冠心病、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现在大量的人群都集中在三甲医院,80%的疾病或者85%的疾病都是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社区机构里的治疗能力相对不足。    

我国的慢性病已经出了井喷现象,比如高血压患病人数在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增加300万,1990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增加700万,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

有机构研究认为,中国最主要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饮食、高血压、吸烟。中国疾病负担16.4%的原因由饮食因素引起,12%的疾病负担由高血压引起,9.4%由吸烟引起,8.9%由室外的污染引起,6.7%由室内污染。5岁以下儿童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燃煤所引起的室内污染。15岁到49岁的成年人的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职业危害。饮食合理关键要宣传,摄入量和消耗量要平衡,吃的多,吃的好就要消耗,就要去锻炼去。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人为什么要吃三餐?吃三餐是谁决定的?在狩猎时期,人类打到猎就吃,打不到猎就饿着,所以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食品加以储存并有效的利用,在几乎所有的动物中是最好的之一。农业革命所决定的吃三餐,因为农业革命吃饭是为了劳动,所以必须把饭吃饱并在劳动中通过食品的转化成为力量,农闲的时候吃两餐。    

现在吃的多,但不劳动或者是活动量明显减少,它只能被胰岛分泌胰岛素,把它转换成肌糖元和肝糖元。改革开放以前,凭油票一个月也就是半斤油,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一家恨不得一个月一桶油,我们原来洗碗凉水一冲就干净,现在洗碗不放热水,不加洗涤净就洗不安静,给老百姓举个例子,一个碗上的油洗不掉,时间长了就油脂氧化,叫冠状动脉粥样变化,冠状动脉粥样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脂代谢的过程。现在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在35%以上,盐吃多了,多到是欧美国家的23倍。

 

还有个例子,有个小伙子说他祖祖辈辈都爱吃盐,为什么长辈们不得高血压和脑卒中,唯独到我这边来得,我就问他的长辈是干什么的?他说是农民和工人。我又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他说开小卖部的。我告诉他你的长辈每天都劳动,劳动就要出汗,出汗以后要排盐。现在人们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吃的盐还多,所以饮食习惯要调整。

 

四、疾病负担与经济损失

疾病负担引发出一系列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负担明显增加导致服务的需求量也显著的增加。在过去的五年里,医改对于老百姓就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满足大家的医疗服务的需求。过去的五年患病率的增加,使我们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的非常迅速,过去的五年全国门诊量增加了50%,住院量增加了1倍,今天的中国每年住院1.7亿人次。在2010年我们的人均卫生总费用才300美元,美国是7900美元,但是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的增速最快,平均每年增长15.6%。  

 

五、干预技术与干预政策

现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怎么适应快速的健康转型?我们传统的卫生防疫站的主要经验是什么?我们传染病的防治策略的惯例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些经验防治策略能否引用到现在慢性病,尤其是危险因素的防控上来?能借鉴多少?我个人认为在世界的范围内,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抗生素的出现,但是我们国家当时经济比较落后,没有那么多的抗生素,也没有大面积的计划免疫。我们有个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实实在在的干预政策,也就是说传染病或者叫做感染性疾病的控制靠两个拐杖,一个是技术,国际上面主要是依靠技术,还有一个是政策,中国主要是依靠干预政策,我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第一篇综述就是综述美国、日本他们的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下降了。现在中国的死亡率是他们的5倍,如果我们从欧洲的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美国的慢性病防治策略来看,他们依靠的主要不是技术,他们主要的是依靠公共政策,如果说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显著的下降,他的国家干预政策和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他们很少吸烟,吸烟率下降了。比如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还有他们的饮食更合理了。现在北京的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里面,它的整个规划都是围绕着危险因素的控制,围绕着公共卫生服务和环境保护。

 

六、健康转型和医学发展

从全世界来看都在认真的应对健康转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1世纪医学发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由医学转向预防保健医学,防治结合。第二是关注疾病转向关注人民健康。第三是重视科学技术作用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所以他们的医院和公共卫生的系统整合强调以健康为中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的发展方向。国际社会强调把健康融入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十八大提出要生态友好型,环境保护型社会,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促进人类健康的增长方式,要提升到促进人类健康。今天的老百姓想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想喝一点干净的水,想走路稍微安全一点。北京市在这个方面做的不错医学或者公共卫生的发展方向必须关口前移,我们现在医院病人越来越多,我们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关口前移,从疾病的管理到健康的管理。

  

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必须系统整合。我们现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个系统之间,或者单一医疗系统中间缺乏连续性、协调性,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我们现在应强调上下结合、关口前移。从全世界来看,系统整合包括英国、德国经济越发达越强调系统整合。英国把促进卫生保健和一站式医疗和社会照顾服务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这个疾病的或者健康的转型,当然我们的医防结合在制度安排上面还有很多的缺陷,不光从组织结构,包括资源和组织,包括过程结果和外部的环境都有种种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改革,不断的转变我们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来创造或者创建一个新的体制才能适应现阶段的情况,比如要提高平均寿命,我们提高平均寿命主要的是降低婴幼儿的死亡率,还有那些高危人群。

  

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临床技术的发展,有一次我到阜外医院有个急诊病人是冠心病,快不行了,但心导管一进去,嘴的颜色马上从暗红变成红了。高技术挽救了不少老年人,但是今后的发展不能靠导管和科学技术来维持,所以这里有成本和效果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心导管技术挽救了不少中老年人的生命,延长了他们的生命,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但是不能把延长寿命特别是生命都放在如同心血管,心导管心脏移植这些基础层面上。经济社会快速转变是健康转型的决定因素,大家要有这个紧迫感,健康转型对于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共卫生工作提出的挑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所以我们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间的健康转型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我们是爆发式的,是井喷式的。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依靠传统的技术方式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全世界的经验告诉我们,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控制不仅仅是卫生系统自己的事,它主要依靠公共政策,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抑制慢性病的井喷。

  

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病的井喷,危险因素的失控决定了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通过把健康的政策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强调系统的工作的中心下移,关口前移,强调医疗预防保健的系统整合,从控制危险因素来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造福于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