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塔之演变(11) 南方地区楼阁式塔(江苏、上海) 延福寺秦峰塔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当初江苏昆山千灯人王束舍宅,僧从义开山建寺,同时建浮图七级。五代开平二年(908年)重修寺院,赐名为“延福禅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秦峰塔,曾经历过多次兴废,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朝庭下令将原波若寺更名为“延福教寺”,还重建佛塔,元代末年延福寺毁废,唯有塔存。明洪武年间重修寺塔;明代末期,塔身部分自然毁坏,至清时由僧人募捐重修,恢复原状。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一场大火,将秦峰塔上所有木构件烧毁,致使依附于木结构上的所有构件脱落,塔衣荡然无存,唯存塔身,却安然无恙。1994年,秦峰塔大修,更换塔刹,恢复四角、塔檐、平座、栏杆、楼板、木梯等,重现宋代原貌。 江苏昆山千灯秦峰塔 (网络照片)
江苏昆山千灯秦峰塔 (网络照片) 崇教兴福寺塔位于江苏常熟城区大东门内原崇教兴福寺中,俗称方塔,为古城区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咸淳间,僧法渊撤遗构重建。元、明、清屡有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而塔幸存。抗日战争中,底层副阶被毁,1963年大修,1987年重建副阶。全塔总高度达 67米余。此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楼阁形结构,具有早期佛塔特征,是江苏省现存较为完整之宋塔。 江苏常熟崇教兴福寺方塔 (200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常熟崇教兴福寺塔 (2009年9月摄) 江苏常熟崇教兴福寺塔 (网络照片)
保圣寺塔在南京高淳县城东,因原有保圣寺而得名。据《高淳县志》载:相传该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后毁,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重建,明、清时多次修缮,解放后亦作过修葺,1986年的大修,该塔造型为四方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总高33.5米。 江苏高淳保圣寺塔 (2002年高淳邮政出版的明信片)
支云塔按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即已建山顶浮图,但当时浮屠形制不为史载。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修塔,即今天的支云塔。这次修建,形成了今天支云塔的基本规模和形制。明时支云宝塔曾毁,屡加修葺。成化十六年寺灾浮图毁,十八年复葺浮图。正德十六年支云宝塔毁,嘉靖十九年,重修。虽然历史上经过很多次重修,但是支云宝塔依然保持了宋塔的基本风格。
江苏南通支云塔 (1997年中国邮政邮资明信片)
江苏南通支云塔 (网络照片)
慈寿塔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之巅,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重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修。清同治、光绪年间又多次修葺。 第一枚明信片中慈寿塔,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次战火曾使金山寺殿宇全毁,外层塔檐被焚,然塔身依然孓立,这张片上呈现的是光溜溜的慈寿塔。据考证,金山寺毁于战火后,同治三年谋划复建,至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告竣,但是当时慈寿塔依然“光着身子”,没有修复塔檐和塔刹,直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筹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戊戌八月建成,即现在看到的慈寿塔。高约40米。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清末香港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清末法国教会版明信片)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1954年台湾邮政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明信片)
定林寺塔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也被称作方山斜塔。斜塔旁的石碑上刻着它的历史,该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7.59度,2003年经过纠偏后保留斜度为5.3度。 南京定林寺塔 (网络照片)
南京定林寺塔 (网络照片)
海清寺塔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乡大村水库之滨,因此塔是为供养“释迎真身舍利” 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称“海清寺塔”。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昔日殿宇已不复存在。塔为九级八面阁楼式,高为40.6米。因连云港地处江苏北部,整个建筑具有雄浑凝重的气质。 江苏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 (1983年连云港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 (网络照片)
在《中国古塔精萃》一书 中,有《江苏涟水月塔》专篇记录。全文如下:“塔平面八角形,当年可能七层,今残存六层,通高24米。亦是一座楼阁式的塔。这座塔没有基座,只有塔的简单台基。第一层塔 身特别高,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折角式门洞(圭形)',塔身光平,无装饰,至檐部做单抄斗拱,除转角外,每面各出两朵,这是宋塔上一般常见的。檐子很短,转角用石条做角梁,由于塔檐破落亦无平座之余意。第二层第三层塔身四面四个门窗洞口,其余四面为花窗子,构造与第一层大致相仿。第四层为直棂窗;第五层第六层已破坏。塔之内部为壁内折上式。这座塔,根据门窗洞口以及斗拱式样做 得非常标准来判断,是一座宋代的塔。” 江苏涟水月塔 (网络照片) 上海松江“方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亦名“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厢镇东南的方塔寺内。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塔高42.7米,共9层,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八米的塔刹。塔檐四角系有铜铃。 上海松江方塔 (清末上海凯利和沃尔什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松江方塔 (1959年上海邮政管理局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松江方塔 (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松江方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嘉定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座落在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州桥南堍的练祁河旁。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法华塔旁无寺无庙,巍然耸立于街衢闹市之中。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腰檐平座俱毁,仅存底层。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塔传至民国期间又凋零不堪,民国十三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募款大修,可惜的是修理中改底层围廊、各层腰檐栏杆、七层塔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古塔失去了原有的风貌。1994年,又进行了修复。
上海嘉定法华塔 (1961年上海邮电管理局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嘉定法华塔 (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嘉定法华塔塔刹 (网络照片)
泖塔坐落于上海市青浦区沈巷泖口,唐乾符年间(874—879年)由僧人如海在泖河入海口的小洲岛上筑台建塔寺。清末民初,寺屡遭兵燹,建筑大部被毁。到解放时仅存一塔,为方形,五级四面,塔身及相轮尚存,平座、腰檐已破落殆尽。该塔历代都有修葺,唐代风格犹存。现今留存者为宋代重建之塔。
上海青浦泖塔 (2001年新疆巴音郭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青龙塔位于白鹤青龙村(旧青浦镇)。始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重建,随寺名称隆福寺塔。元、明均加修葺。清嘉庆三年(1798年)遭火灾,咸丰十年(1860年)再罹兵燹,破损不堪,腰檐平座尽失,扶梯、楼板等木结构俱毁。1956年,台风吹倒塔刹,顶上宝瓶坠落,仅存宋代修建的塔身,呈空筒状。砖身残高约30米。如果,能基本按原样修复的话,一定也是一座飞檐翘角、玲珑秀丽的古塔了。
上海青浦青龙塔 (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青浦青龙塔 (1999年上海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万佛宝塔原在上海嘉定南门外石塔寺内,宝塔为一座方形单层石塔,花岗岩刻成,通高近四米。经专家鉴定,塔的形制和构件,为宋代遗物。 上海嘉定万佛塔 (网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