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啃老族面面观

 zhdh 2014-01-17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或叫“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中国的啃老族  简单来讲,目前中国的啃老族只要分以下几种:

1等  能正常劳动有收入,并且能按时交纳生活费,但是要依靠父母出钱供其买房买车或者其他奢侈品的。

2等  能正常劳动有收入,不交给父母生活费,甚至连其妻儿也跟着吃喝父母的。

3等  无工资劳动没收入,一切生活开销都由父母供给的。

靠父母投资经商却一无所成者同样也是啃老族,当然啃老族比起败家子来说还是要优秀许多的。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教育心态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社会特性

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

追求梦想型: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

丧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自闭型: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

家庭溺爱型: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生活状态

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  啃老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一般类别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啃老族”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在中等教育阶段没得到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就业市场中缺乏优势。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产生原因

现在的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的行为与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为什么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幼儿教师发展论坛上,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鲜活的例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

中国园长发展论坛主席、幼儿教育专家李俊杰说:“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孩子喂饭;或者当孩子自己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致力于幼儿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学前教育硕士李俊杰说:“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专家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对以后孩子学写字、学画画以及培养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现在人们对中小学教育已经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幼儿教育关注不够。实际上,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6岁以前不当教育方式的后果,是难以挽回的。

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襁褓青年”的独立,除了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也应为其创造适合的工作机会。与其让父母养活“啃老族”,不如给他们工作岗位,让他们成为有能力养活父母的“养老族”。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啃老族引发的社会问题?

1、啃老族不就业、不学习,常年依附家人,自身能力逐渐退却,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发自闭症、社交恐惧症,有的甚至会引发犯罪行为。

2、啃老族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活并不非常富裕,有的仅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还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费、零花钱,甚至房贷,因此,使老年人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多数家庭会因此产生争吵,导致家庭不美满,危机四伏。

3、不就业的人口增加,相对的社会上要救济的人数也会增加,整个社会经济曲线亦会呈现向下的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冲击。

啃老族 - 老迷糊 - 一个50年代人的博客

解决啃老族衍生问题的方法?

啃老族大多数是青年人,属于适龄于工作的中坚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劳动资源浪费是不容忽视的。政府与社会资源为了降低社会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会用各种方案去试图解决,如扩张就业、职业训练等。然而当经济情况长期未见好转时,啃老族对社会秩序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冲突也会激化。有证据显示,为了解决青年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国家会透过公共建设、强制就业或募兵等方式来消除此问题,但如果经济本身不能改善,政府的强制性作为会使事件变得更糟,甚至引发内乱或战争。日本与德国皆曾面对青壮年人口在经济萧条期大量失业的情况,亦使用强制手段来解决,结果却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因此除了以经济层面解决外,别无他法以治本。

根据分析,可啃老族之所以成为啃老族,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冷漠,所以应传达出世间还是有温暖的讯息,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是与他人的连结及付出,并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想办法找出适合自己的性向及能胜任的工作。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思宁指出:“啃老族这个群体的出现,值得独生子女家庭思考,它的不断壮大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独生子女是“啃老族”主力

张思宁认为,这些年轻的“啃老族”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多数是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备受家长溺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他们成年后,有的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仍然依靠着父母。这一类人主观上就想依靠父母,在父母身边才有安全感;有的虽然有独立的能力,但是父母仍然将其留在身边,让其继续与父母一起生活。令人叹息的是,多数“啃老族”都认为吃父母的、花父母的是天经地义,父母为子女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希望通过本文提醒各位家长们:“过于溺爱和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是错误的!人不要为了孩子而活着,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