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成立三月有余,长三角部分省市的态度,由此前对“虹吸效应”的担忧,逐渐转变为积极对接自贸区。1月8日,浙江省嘉善县与上海市外高桥[-4.30% 资金 研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嘉善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嘉善项目协作区,这是上海自贸区首个“区地合作”。其实在此之前,宁波、舟山、昆山等诸多上海周边地市,也纷纷举起“对接自贸区”的大旗。 此种态度的转变,显现出自贸区周边地市在改革压力下产生了“不能掉队”的心理,同时,也促使“零审批”、负责清单管理等投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开始得以推广。 “大树底下” 上海自贸区刚成立时,江苏某地级市的职能部门评估所谓“自贸区效应”,曾设想了三种可能性: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认为,现在看来,第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自贸区的正外部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尤其是面向市场的负面清单、面向政府的权力清单,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理念,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其中的原因,如昆山市长路军所言:“不可能是自贸区服务自贸区,上海自贸区要服务全中国和全世界。这里面一定有一条产业链,昆山在这个产业链中一定有机遇。” 昆山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会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土地成本、商务成本、生活成本等,将给昆山进一步承接部分优质制造企业提供很好的机会。而且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所带来的金融服务外包需求,对昆山花桥打造金融CBD也是利好。 除了主动寻找机遇外,自贸区投资体制改革及转变政府职能的各项措施,也给周边地市带来了压力,这种压力形成了“不能掉队”的心理,促使自贸区周边地市的“对接”。 例如在宁波,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就直言,宁波曾经引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但近年来开放先发优势有所弱化,宁波必须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 据悉,宁波已经正式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并将建立城市国际化推进机制,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充分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和聚集效应。同时,宁波也立足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如在推动内外贸易一体化方面,宁波将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城,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在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积极开展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省内出口货物直通放行。 何万篷认为,这种“不能掉队”的心理,将极大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高级化的进程。 “上海自贸区只有那一亩三分地,周边省份却有着大量的空间来承接其溢出效应。”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比如,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将对招商引资产生积极效应,当前各地探索的“零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等举措都有利于承接自贸区政策,进一步扩大长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力度。 对接开始了 根据此次嘉善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协议,双方在招商、产业、贸易、金融、财政、改革、管理等七大领域探讨深度合作。为加快对接步伐,嘉善首先提出将由“快审批”向“零审批”转变等改革举措。 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贯穿于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宗旨,其中,审批制度的改革是一大亮点。从去年10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审批制度的改革红利已经悄然向江、浙多个地市“溢出”。 海宁某时装文化园去年12月下旬申请启动“零审批”程序,10天之内,相关部门制定了企业承诺标准,并向社会公示7天,预计在今年3月初即可开工建设。这也是浙江省首个企业投资工业项目负面清单以外的“零审批”改革试点的实施项目。 公开消息显示,杭州、宁波、舟山等地也均开始探索“零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等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改革举措。 1月8日,舟山港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舟山正式提出,将探索建立舟山群岛新区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同时试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企业投资项目“零审批”、“零收费”制度改革等。 宁波也提出了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健全境外投资促进机制等6条具体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在放宽外资投资上,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 此外,宁波还对保税区等对外开放主阵地启动了“升级版”。目前,宁波已经正式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将整合宁波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和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等功能于一身。 杭州则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提出将发挥正在全力试点的跨境电子商务优势,探索建设“网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将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杭州萧山国际空港枢纽作用,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申报杭州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港)区。 “被对接”的心情 在长三角的许多地市,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不少地方还成立了“接轨办”。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一直以来都是“被对接”的对象。 但在以往的“被对接”经历中,上海的心情是复杂而着急的。这是因为,以往接轨更多在于人缘人脉、招商项目、资金融通等有形的接轨,意味着上海的项目和资金流失。 不过,在对接自贸区的问题上,上海的态度则表现得较为开放。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在评价与嘉善的合作时表示,嘉善协作区的成立为上海自贸区试验改革找到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具体载体,为跨行政区域开放合作找到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而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宏看来,作为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板块之一,外高桥联合发展公司和嘉善县共同成立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是拓展战略纵深、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于上海态度的转变,何万篷分析,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分水岭,并经过2013年挂牌自贸区的加固,上海的城市功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由招商引资的主力选手,升级到为兄弟省份招商引资,为国家招国际组织、引世界机构,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接轨国际、周边接轨上海,上海与其他国际大都市水平分工,与兄弟省份垂直分工。因此,周边的接轨与上海的被接轨,将成为皆大欢喜的事情。“若上海自贸区能与区外的经济活动形成稳定的互补结构,那么,上海自贸区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扩散效应’,才会越来越明显。“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会推动中国其他地区差异化自贸区的形成,以及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事实上,根据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要求,经验被复制、扩张,正是印证了自贸区的改革成功。何万篷认为,“经由自贸区的试点复制推广,上海将流、留结合,以流促留,成为现代化、世界级、市场性、网络型的资源配置中心,上海既需要接轨发达经济体,也需要周边省市与其对接,对接越充分、越广泛、越深入,上海的竞争优势就长进得越快,对周边、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 不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他说,“要严格限制周边地区借上海自贸区炒作房地产和滥用政府融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刘元春也给出了他的建议:上海自贸区的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处于试验阶段,如果是盲目的效仿和对接,一旦出了问题很难“刹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