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科学_艺术与时尚的哲学思考
2014-01-22 | 阅:  转:  |  分享 
  
科学·艺术·时尚

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

艺术和时尚在人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

用和所占有的地位也在变化。本文力图

从哲学上给出一个理解当前的科学、艺

术和时尚的理论框架。如果借用时间概

念来说,按照这种哲学构想,科学关注

的是未来的时间维度,艺术关注的是过

去的时间维度,时尚关注的是现在的时

间维度。在这种框架中,科学继续要求

进步,艺术却要求保守,时尚则要求变

化。有关科学、艺术和时尚的这种理解

可能与我们的常识相吻合,也可能对我

们的常识构成挑战。

[关键词]:科学;艺术;时尚;过

去;现在;未来

科学与艺术在很长时间里是

不分家的,在欧洲,从公元四世纪

起确立起来的教育科目中,有语

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

和天文等七个科目,被称之为七种

“自由艺术”(liberalarts),简称

为“七艺”。从18世纪开始,艺术与

科学逐渐分野。人们发现:艺术建

立在个人天才和趣味基础上,没有

不断进步的历史;科学建立在数学

演算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不

断进步的历史。



于是,艺术与科

学由同盟逐渐变成了对立。根据古

德曼(N.Goodman)的总结,艺术

与科学之间的对立常常表现为感

受与事实、直觉与推论、享乐与权

衡、综合与分析、感觉与思考、具

体与抽象、激情与行动、直接与间

关于科学、艺术与时尚的哲学思考

■彭锋

接、美与真等等之间的对立。需要

指出的是,古德曼本人是反对这一

系列对立的。在他看来,艺术与科

学都是符号表达(symblization),

区别在于它们采取的符号表达

形式不同。艺术采取的是“例示”

(exemplification)的符号表达形

式。



我想着重指出的是,随着历

史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学在整

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发

生变化。比如,原本也属于人文学

科范围的科学,被分离出去了。这

样,艺术就不用去承担科学的任

务,而开始在与科学相对的框架中

来界定自己。同样,人文学科这个

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在

与宗教相对中界定的人文学科,具

有明显的“进步”的特征;但是,

当科学从人文学科中分离出去之

后,在与科学相对中界定的人文

学科,就具有明显的“保守”的特

征,以至于原本与人文对立的宗教

反而成为人文的一部分,因为“追

求进步”已经交由科学去执行。在

科学单独承担“追求进步”的任务

之后,与科学相对的人文的任务就

是“保持记忆”:对古代文化的记

忆,



对生存本源的记忆。如果在

这里还要做出区分的话,我们就

可以见到同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和

艺术的区分。历史保持对古代文化

的记忆,艺术保持对生存本源的记

忆。但是,这只是人文学科内部的

区分,它们“保持记忆”的总体特

征不变,因而在总体上区别于“追

求进步”的科学。这就是今天的科

学与艺术的状况,它们似乎处于人

类精神生活的两极。尽管科学与

艺术也会相互启发,科学可以为艺

术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艺术可以

为科学提供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

感觉,但科学与艺术渐行渐远的

格局并没有改变。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谈到

时尚。为了更直接地进入话题,

我们权且略过对时尚的历史的追

溯,略过对时尚的复杂含义的考

证。我们可以将时尚狭窄地理解

为流行的服饰样式,也可以宽泛

地理解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的一切东西的流行样式,还可以

抽象地将时尚理解为一种能够体

现自我肯定的精神状态的个人风

格。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

在肯定意义上来使用时尚一词。

时尚意味着充满朝气和自我肯

定。当然,也有在否定的或中立的

意义上来使用时尚的情形。比如,

现代汉语中的“赶时髦”,就有可

能包含了否定的意义。然而,对时

尚的如此理解,并不能立刻给我

们一个清晰的印象。为了让我们简

明地把握时尚的实质,我试图在

上述勾勒出来的框架中找到时尚

的位置。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在上述

勾勒出来的框架中,时尚处于何

种位置?时尚是接近科学还是艺

科学·艺术·时尚

10

术?我们似乎不好用这种非此即

彼的方式来给时尚定位。在艺术

与科学日趋对立的时代,时尚既不

与科学对立也不与艺术对立,从

而成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一个缓

冲地带。如果我们将“追求进步”

的科学理解为对“未来”的预示,

将“保持记忆”的艺术理解为对

“过去”的追忆,那么居于二者之

间的时尚,就可以被理解为对“现

在”的持留。这样,我们就建立起

了一个完成的时间框架。借助时间

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尚

的实质以及它与艺术和科学的关

系。

人必须生活在“现在”,但人

的意识或精神又总是向“过去”和

“未来”伸展,因此“现在”成了一

个确定无疑但又无法把握的现象。

“现在”总是迅速地衰变为“过

去”,或者无限地依附于“未来”。

“未来”向“过去”的迁移是如此

之快,以至于“现在”可以趋向于

“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利奥

塔(Jean-FrancoisLyotard)说,对

于现在的把握,不是太早,就是太

晚。



但是,没有“现在”,“过去”

与“未来”之间不仅无法沟通,而

且二者都会失去意义。由此,我们

可以发现“现在”具有三个明显的

特征:居间性,现实性,虚无性。

居间性突出的是“现在”介于“过

去”与“未来”之间。现实性突出的

是只有“现在”才能以现实的形式

存在,“过去”与“未来”只能在想

象中以观念或意义的形式存在。

虚无性突出的是“现在”的短暂

性,在“过去”与“未来”的牵扯中

趋向于无,这种意义上的“现在”

与其说是一种现实,不如说是一

种意识,一种横亘于“过去”与“未

来”之间的意识,一种必然之中

的偶然,有序之间的无序,封闭之

间的开放,如同一道亮光、一丝喘

息。

与“现在”对应的时尚相应地

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时尚

居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它既不与

科学对立,也不与艺术对立,从而

可以毫无拘束地吸收和利用科学

与艺术的成果。但是,既不与科学

对立也不与艺术对立的时尚,却

在整体上既与科学对立也艺术

对立,这就是时尚的现实性。时尚

注定永远是现实的。指向“未来”

的科学尽管要求现实性,但它自身

并不具有现实性,科学自身只是一

个蓝图,而且最终只有极少部分

能够变成现实,指向“过去”的艺

术甚至不要求现实性,萨特(Jean-

PaulSartre)甚至将非现实性视为

艺术的根本特征。萨特有一句名

言:“并不是演员将角色变成了现

实的存在,而是演员在角色中变成

了非现实的存在。”



因此,科学

与艺术都具有非现实的特性。正

因为时尚具有现实性,它才具有易

逝性;而在非现实的观念或意义

世界中耕耘的科学与艺术则具有

恒久性。易逝性不是时尚的缺点,

而是它的本质。我们套用舒斯特曼

(RichardShusterman)界定“后

现代”的一句话来界定时尚。舒斯

特曼说,“关于后现代唯一可以确

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我们

可以说,关于时尚唯一可以确定的

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一旦时尚被

确定下来,改变就随之发生了。通

过这种对比,我们还不难明白,在

今天这个后现代时代为什么时尚

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由于时尚与后

现代具有类似的特征,因此我们

可以将时尚确立为后现代社会的

一个重要标识。

上述通过“过去”、“现在”、

“未来”三种不同的时间意识,简

要地阐明了科学、艺术与时尚三者

的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也

许这种概念上的澄清工作,能够

帮助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消除他

们的困惑,正如科学、艺术与时尚

的实际工作,有助于理论工作者拓

展他们的思考一样。如果我这里

的一些想法具有哪怕些微意义的

话,那也得归功于服装学院的这

次展览。没有这次展览中的作品的

刺激,我根本不会开始有关科学、

艺术与时尚的思考。

注释:

①关于艺术概念的演变的详细考察,

见PaulO.Kristeller,“TheModern

SystemoftheArts:AStudyinthe

HistoryofAesthetics”,inPeterKivy

ed.,EassysontheHistoryofAesthetics

(Rochester:UniversityofRochester

Press,1992),pp.3-64。

②有关论述,见NelsonGoodman,

LanguagesofArt(Indianapolis/

Cambridge:HackettPublishing,1976),

pp.262-265。

③贡布里希指出,人文学科就是保持对古

典文化的记忆。见贡布里希著:《艺术

与人文学科》,范景中编译,杭州:浙江

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④利奥塔著:《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

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154页。

⑤Jean-PaulSartre,TheImaginary:A

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ofthe

Imagination,trans.J.Webber(London:

Routledge,2004),p.191.

⑥RichardShusterman,“Aestheticsand

Postmodernism”,inJ.Levinsoned.,

TheOxfordHandbookofAesthetics

(OxfordandNew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3),p.771.

彭锋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教授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