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人明言——《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凝影叠姿 2014-01-25

    潘雨廷(1925—1991),著名道教学者,易学专家,上海人,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一生撰写了大量道教史和道教文化等方面的论著。治易40年,既继承了传统的象数理论,又发展了象数学义理,代表著有《周易终始》、《周易表解》、《易学史论文集》、《周易参同契考证》等。潘雨廷1925年3月26日生,乙丑己卯己酉,食神制杀格,卯酉相冲,卯酉是日月之门,日月为易,日月合而为丹,先生一生研究《易经》和道家文化恐怕与此有关!近期出版了《潘雨廷先生谈话录》,里面有很多精彩内容。我看后有不少心得体会,如《易经》的象数和义理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易经和道家文化与西方科学的融合是重中之重。今摘录其中一些明言以飨读者!
忧患与学问
 先生言:
    出学问、出事业跟忧患环境有关,唐(文治)、熊(十力)、杨(践形)、薛(学潜)皆如此。
    唐先生(文治)在清末任高官,清亡后很苦闷,乃卜一卦决疑。得乾之讼,初爻、三爻变。乾初曰“潜龙勿用”,三曰“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无咎”,乃终身奉此二爻为的。讼三曰“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准此始绝口不谈政治,改堂号为“茹经”。食旧德以发扬本国文化,改办教育,所创无锡国专,一时人才荟萃(此南方,北方有清华国学院,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主持)。然非食古不化,又办今交通大学,吸收西洋文化,取易“天地交,万物通”之义。我遇唐先生时相差六十七岁,乃晚年入门弟子,其年谱尚有记载。


人定与胜天
又问:
  二十八日美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一分钟后爆炸,六名机组人员和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为美航天史上最大灾难。
先生云:
此可警惕,人的能力与天比相差太大,远未到可以征服天之地步,人不能太狂。


善易不卜与潜龙勿用
先生云:
邵康节仅标出开物到闭物一角度,第三角度我标出,把三千年全部历史“啪”放入,本可随便排,自然有其微言大义。人的历史是子-午相应
,午前尧(尧夫),午始于禹八年,是转机阴生。禹即位前期尚执行尧舜政策,到了八年想,算了吧,还是传给儿子吧,故开始世袭制至今。这些话我不愿意说,故宋捷说我含多吐少(茹)。有些话是不可说,故说出所有关系并到处宣传,绝对错误。
先生云:
要想通问题,思想一定超时代,故于此时代一定是“勿用”的。
因思:
《论语》和《老子》可视为十翼之外的两部大“易传”,二书渗透了易的境界,而且以不直接释经为最高,当荀子所谓“善易者不占”,邵康
节所谓“善易者不言易”。汉“经学”把五经统之于“易”,先排斥了黄老道家,后又排斥象数,自加束缚,其旨遂晦,更遑论天地自然之易
又思:
读易首遇乾(天何言哉)、元二字,元即春,须识生生景象为明易。又乾为天,元为人,此天人之际,元训人首,此见大脑的作用。所谓“洗
心”,犹调整脑细胞?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二月一日
谈理学,因论及周、程、张、邵五君子。
先生云:
你现在绝没有资格说某一家好某一家不好,这样自己的德就不全,而且他们的好处你也不会吸收到。
《宋元学案》眼界太狭,所谓儒家正统,我现在看到的学术可包括司马光,王安石新学,三苏的蜀学(苏氏易传的内容极好)。当时当然有政
治的是非,但政治过去了,学术还留传在。
问:
不喜欢三苏,不纯粹。
答:
因你还不了解三教合一是怎么回事。
先生云:
司马光不列入理学正统是因为反孟。(又云:几时我来讲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又支持齐伐燕(燕可伐与,曰可),历史学家当然不会赞

成。二程提倡出来,还有所批评,后世更尊至孟即孔之地步。
又答问云:
颜子当然较好。
先生云:
一、朱熹补《大学》真正是重要之举,宋人破经于此一见。他说是程子的思想,但程子没有放进去,他敢于放进去了。二、置易九图于《本义
》前(又云:此书过去我读,不认为好,但现在价值看出来了),于是,易图得到保存,清康熙时就是此图传入欧洲莱布尼兹之手。
问:认为朱熹的主要功绩在集大成,没有他,前宋五君子各有各的思想,至他才互相补充成一个体系。又,孔子集大成,集大成后有上出的东

西,朱集大成完成体系,但似缺少向上的开拓精神。又认为朱熹涉及面太多,如《韩文考异》、《楚辞集注》,似不必要,而《论语》、《孟子》穷毕生精力,给后人提供了读本。
先生有所可,复又强调朱子的重要。(熊先生宗二王,阳明、船山,又认为朱子不可轻)。
问:永嘉、永康我都不大赞成。
先生似可之。
先生答云:宋初出了一大批思想家,是时代为他们的成熟开辟机会,唐的思想散乱不成体系,宋形成了,至朱熹而集大成。而现在正是第三次
,儒不儒不去管,但时代如此,我可能看不到了。
因问:时代最艰难的时候保留的种子,一转过关,后人坐享其成,此即邵康节言德不言时,时德之辩。
先生云:
坐享其成就完结。夏天万物繁盛,景象极好,但不期夏至一阴生。
因问:中国学问至文革而不断绝,似有天命在。
先生云:熊、马、薛、杨诸先生都没有逃过文革此一大劫难,我遇到他们,起先也不觉得,现在常常在想这些巧合。
因问及《皇极经世》一文,一、不提孔子百世可知也,二、不提天津桥头闻杜鹃知南人为相乱国的预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214页),认为
均对。只略提二事,一、《皇极经世》记契丹年号,显示他的忧虑;二、“若乱几已萌,雍岂不知”以二语示之。体会到作文也须如孟子“持其志,勿暴其气”(提出徒眩人眼目,乱人意)。先生可之。


历史使命与春秋《微言大义》
因谈及邵康节一文“不可忽视其间自然环境确有可能变化”下(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中),本拟添“如今日之冰河期之类是”。
先生云:不可,因冰河期之类,至今没有确定,而且这段时间没有经历过,不能乱说。(领悟先生之严谨,看到什么说什么之春秋精神,不是
比附科学,仍为持其志,勿暴其气的作风。)
先生云:
《春秋》始于平王四十九年,等待转机(康节禹八年得其旨)。司马光不敢续经是一事,但三家分晋确为大关键。《论语》记载孔子知田氏代
齐,明知鲁不会伐齐,也没有能力伐齐,仍正衣冠往告“以我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于日趋恶劣的形势尽最大可能挽救,予以期待,真是大悲心。
先生云:
现在没有人像邵康节当年注意契丹情况那样,做一部现代世界各国的春秋。

 

读书与变化气质
先生述吴(广洋)先生语:《论语》在“学而”一转折之间,从学到而,此大变化。(按:文天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之后任何选择,
也体现你所见到的境界。张载云读书变化气质,书读到身上来了)。
先生自述志向云:
第三次儒学(名称不关),实质是中国文化的再次兴起。第二次吸收印度佛教,第三次吸收西洋科学,由此而读易。有志于此,故做学问与单
写史者境界不同。
又云:
孔子晚年学易,当然不是第一次看到易书,而是在易里面读了。孔子有意不成体系,凡自以为要成体系者必完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