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学家、生命学者纪一先生在研读原始佛教(佛学)时发现,人类有一笔丰厚的社会医学遗存尘封在那儿,他根据自身的体验,结合气结(介于阴阳之间的结)、血结(阳性结)、神结(阴性结)等异常生命现象,对此作了深度挖掘,从而整理了一套人人适用的防病治病法门。由于这些法门具有形而上道层次和形而下器层次治则,所以九十年代末就风靡海内外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这些社会性很强的世间法是超时空、超时代的。它在促进人类医学从生理医学向生命医学,最后向社会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人生可以不学武术,但不可无养命之术”,这是纪一先生说的。他还说:“有了健康,不一定是富翁;没有健康,绝对是穷人。”这些警言体现了一种人道与责任。现推出这一健康法门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一)、修身法门 1、振动法。纪一先生的基本健康理论是“生命在于平衡”,他让为,一个人的生存运动不平衡、生长运动不平衡、生理运动不平衡、心理运动不平衡,都会得病的。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使生命不平衡的运动重新平衡,就能保证或重新获得健康。振动法就是纪先生创编的关于生命生存、生长、生理、心理互相结合的平衡运动。振动法共七个内容,合在一起是一个功法,分开了是七个功法,就是说不管怎么练,都是自我拯救、自我修行的过程,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1)、贯掌根:自然呼吸,舌抵上腭,全身放松,两脚略窄于肩,双手合十。脚跟提起的同时两臂抬起与肩相平,手心向下,中指相接(抵)。脚跟用力落地的同时,双手用力相击于掌根部,有节奏的反复此动作99次左右。用掌根和脚跟作着力点(“根”与“跟”乃脉之大会),就能把上肢手三阴三阳经及下肢足三阴三阳经贯通。 (2)、打指根:以膝为轴,全身上下起落。起时手腕放松,上臂在胸肩两侧张开十指,落时十指在胸前用力交叉击打指根部。反复99次左右。中医认为,人手指的每个指节上都建立有与全身联系的枢纽,并且拇指之端有手太阴肺经、食指之端有手阳明大肠经、小指之端有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中指之端有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之端有手少阳三焦经。双手十指交叉击打指根部99次,就等于将十指从指尖向指根捋了99遍,有利于打通全身的经络。 (3)、敲劳宫:全身上下起落的同时,十指交叉于胸前,用力敲打劳宫穴,反复99次左右。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穴,别名“五里”,形容穴内气血场的覆盖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心包经的高热之气,敲通劳宫,就能在特定条件下让此高热之气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敦促心火(心阳)下降(下荫),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4)、甩手:全身上下起落的同时,用手腕带动上肢,手心向内,手背向外,由腹部往上甩,直到高举双臂甩到头顶,接着从头顶甩向两侧与肩持平,再从两侧甩向膝下,然后双手分别从左右两边甩回腹部,并依次用力向身体两侧甩99次,起时双手收在胸前,落时手心向下向两侧用力甩去。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甩手,就是使上肢的各肢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内经络,尤其是腕关节内的经脉在不同方位跳动起来,让上肢手三阴三阳经受到锻炼。由于上下同名经络皮部是相通的(十二皮部归为六经皮部),所以,运动了上肢(上下起落膝关节也在运动),也就等于运动了全身的经络。甩手的同时,也甩掉了身上的病气。 (5)、佛手:双手合十于胸前,手指间要有缝隙,手心是空的,大拇指要内扣掌心。全身上下起落的同时,用佛手击打中丹田(膻中穴)9次,并从左向右,边移动边击打,直打向右肩并连续击打9次以上,然后沿路返回(击打)中丹田。接着从右向左,再慢慢移打至左肩,且击打左肩9次以上,然后仍返回中丹田。最后,佛手从中丹田举过头,抡起击打大椎9次以上。佛手击打的三个穴位中,有两个是生命大穴。其一是膻中穴,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故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其二是大椎穴,大椎穴为督脉的腧穴,即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相交于大椎穴,是人体所有阳经在这里交会的一大要穴,故此穴为调整全身机能的要穴。肩井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有疏导人体水液的功用。人体与自然近似,躯体如大地,经脉如水道。当水道瘀塞时,土地无法灌溉,即“百病皆起于瘀”。用佛手击打肩井穴,使瘀塞直接排出,就能畅通血脉。总之,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于膻中穴和大椎穴,只用佛手击打二穴,就是对人体阴阳二脉及脏腑的一次全方位的调整。 (6)、空手:左右手分别并拢成凹掌空手,全身上下起落的同时,两肩抬平,空手击打肺部9次。伸出左臂,用右手从胸部沿左臂内侧击打至左手手心,随之十指交叉击打指根部9次,然后由左手手背沿左臂外侧,击打回胸部。伸出右臂,用左手击打,方法同右手击打左手。随后再自上而下,用空手击打胸部、腹部、前大腿、膝盖、前小腿各9次,再沿路慢慢打回小腹。这时,双手可从脐位环腰后移打至后腰,击打命门9次后下移击打至臀部,再慢慢打回后腰及腰两侧,然后沿双腿两侧向下击打至脚外踝,接着沿路向上击打返回腰两侧。最后由腰两侧打向脐部,空手击打小腹99此后,用双手分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对击打左腿内外侧和右腿内外侧。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从而使皮内充满经脉,尤其以浮络为主,故《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因此,空手击打上述各皮部,则是较完整的击打了十二皮部,并直接实现了由皮肤--络脉--经脉--脏腑的信息层次转换。此外,手是一个经络全息元,空手击打皮部的同时,十二经络也由手得到了调整,而且击打时内劳宫既释放能量又获得能量。击打小腹和后腰部,是击打下丹田(脐下)和命门(与脐对应)两个生命大穴。下丹田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命门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所以击打二穴,仍可有效激活全身阴阳。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围腰循环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故环腰空手击打,利于活络通经。 (7)、颤抖:全身放松,自上而下,由慢至快,全身上下颤抖99次,自然收功(指七个内容连续完成之后)。因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所以,通过有节奏的颤抖,有利于整合或重新调整全身经络,梳理身体的各种信息,进一步把生命负信息沉淀下来,并通过脚心涌泉穴排出体外。 作为振动法,以上七个内容的排序,我们是按一个功法讲下来的,玩的是网状经络通畅法。倘把七个内容独立开来(站姿都是两脚略窄于肩),一样达到这种激活经络的练功目的。其实,振动法只有两个动作,即身体的上下起落(颤动)及各种手势的配合。只有两脚略窄于肩,才能有利于这两个动作。为什么要上下有节奏的起落颤动呢?因为生命老化是从脚底开始,人老腿先老,所以上下起落颤动是柔化筋骨的需要,是不断向下排毒的需要。膝关节又是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的必经之路,膝关节(骨空)附近分布着这六经的许多合穴,故膝关节随着上下颤动,对调节六经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颤抖”,是一种仿生法,像动物那样不时的全身抖一抖,“病”就被抖落到地上(下)。因此,百站不如一颤,颤一颤,可以使不良的生命信息向下沉淀,不停的上下起落颤动,就可以使这些生命负信息从脚心排出。为什么甩手的方向是个“八”字形的方向?因为只有这种用力方向最科学,也不会甩伤手腕。为什么用佛手打不到颈椎?这只能说明肩肘或颈椎有毛病,但练着练着就打过去了。空手源于哪儿呢?空手来源于佛家的禅坐运动。通过分析我们更加明确到,修炼振动法,可以畅通经络,调和气血,保持机体灵活度,维持机体的生态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