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太极拳要遵守的二十八原则

 无忧儿儿 2014-01-26

练太极拳要遵守的二十八原则

 

一、尽性立命    十一、动作准确     二十一、己不盲动

二、阴阳平衡    十二、呼吸自然     二十二、意识主导

三、中正安舒    十三、上下一致     二十三、动静适机

四、虚灵顶劲    十四、有形无形     二十四、灵活多变

五、重心稳固    十五、随曲就伸     二十五、舍己从人

六、周身舒松    十六、不散不滞     二十六、化打同施

七、弧形圆转    十七、不丢不顶     二十七、科学深探

八、虚实清楚    十八、无过不及     二十八、德为技先

九、神形一致    十九、内外相合

十、运动对称    二十、曲蓄有余

详解

一、   尽性立命

柳华阳真人撰《慧命经》叙中讲:“漏尽图至决疑凡十有四其言曰,不识性命则大道无所成。从古佛祖莫不由性命为修炼。修者,以破而补囵。炼者,以火而化物。火非风则不灼物,无所则失居,是故至人参乎大道,修乎性命,风火与物而同用,心肾相合即是性命合一。性者,根于心,心动则火也。命者,根于肾,肾动则水也。火入于水中则慧命不致外耗。以风吹火,变化而成真种,修真种而成舍利,此其大指也。

上文可知,性根于心,心动生火,燃烧不息。命根于肾,肾动生水,润物旺存。风则德、道、经、技也。风吹火而融于水,慧命化为真种,大指显也,“仙人”则成真长寿也。

自古至今,佛家、道家、释家都强调修炼,能成为长生不老之人,其实他们也只是想通过修炼成为长寿之人。

练太极拳,首要目的是修神养性,强魄健体,益寿延年。太极拳的松静沉稳,自然柔顺,中正安舒、虚实清楚,用意不用力,等等都是为性命而修炼,修炼为性命。因此太极拳修炼者应视太极如命,要活到老,练到老,探索到老,力求将拳技达到最高境界,自身长寿可期也。

 

二、   阴阳平衡

万物而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有太极斯有两仪,故太极为阴阳之母。太极拳着着势势均含一“〇”环形,其动而阳,其静而阴,及刚柔进退等均与易理无异,故得假易理以说明之。中国旧日学说,诸凡事物均以阴阳喻之,故阴阳无定位。太极之为阴阳亦然。如拳势之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凡此所喻,无论遇如何变化,内皆含一“〇”环形。故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阴阳均衡必须遵循也。

三、   中正安舒

中正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重心稳固也。顶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自然能支撑八面,运转自如。

 

四、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使精神饱满。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僵,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顶劲之意。没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盘架子及推手皆须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五、   重心稳固

重心稳固乃中也,正也,是人性命生理所需要,何况习武之人!太极拳论中“静如山岳”之句,说的是用功日久腿下有根,站立如山,人力不可动摇。《太极十三势》里的最后一势为“中定”,即中心,讲的是重心稳固,沉重不浮。因为自身稳固是战胜敌手的第一保证。

 

六、   周身舒松

太极拳论云:“用意不用力”。周身舒松,即为实现用意不用力。练拳时,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力,以防意气滞留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古人云:沟洫不塞而水流,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果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达至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也。

 

七、   弧形圆转

太极拳论讲:“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其言立如平准者,有中正安舒,虚灵顶劲之意;活似车轮者,以腰为主宰,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此乃太极技术之高窍矣。拳论中还讲:“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其言为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言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旋转,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也。因此,练拳特别注意弧形圆转,实现灵活自如。

 

八、   虚实清楚

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转换虚实为主要要义。虚实能分清则转动轻灵,毫无费力。如虚实不清,迈步迟滞,转动不灵,站立不稳,最易为人牵动。其原则是: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实者忽变而为虚,虚者忽变而为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

 

九、   神形一致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又说:“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太极拳以心意为本,形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腹松净,不存在丝毫后天拙力,气自敛入骨,其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逸。能安舒静逸,应变整暇,决不慌乱。还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者,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气可敛入骨。功夫即久,骨日沉重,内劲增长;以气运身者,气动身亦动,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

 

十、   运动对称

太极拳论云,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讲的就是对称运动的整劲。上下相随者,手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若有一处不动身即散乱,此乃完整一气。内外相合,乃神形一致也。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盘架子不外乎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也与之俱开。所谓合者,手足、心意也与之俱合。能内外、上下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符合阴阳相济之理也。

 

十一、 动作准确

拳论中讲的“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句非常清楚。头容正直,尾闾中正,身即不偏。内心舒展,以静待动。腰腿为立轴,膊手为卧轮,圆转如意,自能当期八面。拳论又讲:“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想使气运身流通,必得十三势教正无措,即技术动作准确。姿势上下顺遂,劲不矫揉,气自能流程。姿势顺遂,心中指挥手脚当遂心矣。

 

十二、 呼吸自然

此处的呼吸自然是指后天之气而言。太极纯以意行,不尚力气。后天之气力也,其气有尽。先天之气神也,其气无穷。因此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练太极是养气之法,非运气(后天气)之功也。运气,人心急,用力弩气之练法,气必聚于一处,放出不易,恐伤其内脏,因此,提出呼吸自然,以免其弊端。养气则不然,人心不急不躁,平和坦然,先天气生。静心养性,使精气神合一,行气流通九曲珠。与人敌,不使膊伸直,能上下相随,步随身换。膊未直而力有余,敌早跌出,此乃劲以曲蓄而有余。

 

十三、 上下一致

上下一致,实为周身一致。前人总结出内外三合(总六合)之法,即指明了周身一致之要。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哪儿不一致,哪儿散乱,意气亦然,散乱之处乃气滞为之处。对敌时,散乱易被所乘。拳论讲的好“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此乃周身一致也。

 

十四、 有形无形

拳论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有形无形深含其理。虚静,则阴阳相合,觉敏,则刚柔互济。敌偶动作,我无不知,我之动作,敌尽难知,拳术家所向无敌。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胜一负,人不知我,我能知人,则所向无敌。太极拳动作自然有形,但要做到有形而无形。即看似有形,摸之无形。我之形展于外,我之意隐于内,使敌不能知我,我必能知敌,我则所向无敌。

 

十五、 随曲就伸

拳论中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为一句话。这句话告诉后人,随曲就伸,必须与无过不及结合一体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过即逾,不及则未至;随则无逆,就即之也。过与不及皆为失中。失中则阳亢阴睽,未能有合。太极拳于曲伸分合等处,运劲过则生顶抗等病,不及则有丢偏等病。欲求不即不离,就应随之而曲,就之而伸,随机应变,毋固毋我。因力与敌,以中为主。而沾连粘随以就之,自无不合,所谓君子而时中也。

 

十六、 不散不滞

散、滞为太极技术之大忌。散者,内无心、无意、无神、无气运行;形无支撑、无贯串、无整合,局部各司其政。滞者,呆浊、弩气、神迷惘;动作过程中,虚实不清楚,分合不机宜,浮、重、抗、顶、凹、凸、偏、倚,……等等,皆会滞。冷静沉着,心里平和,动作时轻松自然,柔顺连绵,虚实清楚,灵活自如,当属不散不滞也。

 

十七、 不丢不顶

不丢不顶,通常与沾连粘随一起使用,它是太极技击时的一种用法。不丢不顶,也常与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起使用。此意是与人相粘时,随彼动而动。彼曲我伸,彼伸我则曲,与之密合不丢不顶,也不使有稍过于不及之弊。此时应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全凭彼之缓急而我采取缓急以应之。此时的不丢不顶乃能引彼落空,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奇效。

 

十八、 无过不及

过即超过,不及即不到位。过与不及都为不正。不正则不能中正安舒,重心也不能稳固。不稳固怎能应敌!就运动健身而言,稳固也是必须的,稳则心态平静,泰然置之。运动中,松静自然,柔和连绵,虚实清楚,开合有度。调整气血,疏通经络,健康长寿则无疑。无过不及与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密切关联,则可统一运用。

 

十九、 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也称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与外三合要时时相合,因此成内外相合。实践证实,太极拳功夫为周身功夫,不仅是内外六个相合,其实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的整体相合。达到完整一气,浑然无间,太极功夫则成矣。

 

二十、 曲蓄有余

曲非直也,蓄存储也。拳论云:“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养元气(先天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为实,至大至刚,至用时则曲蓄有余,以待发,发则沛然莫之能御。此从蓄劲而言。从另一角度言,既与人对击,不使膊伸直,能上下相随,步随身换,膊未直而力有余,敌早跌出,就是劲以曲蓄而有余。

 

二十一、   己不盲动

拳论中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对击时,对方不动,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对方若微动,其动必有一方向,我亦在对方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对方必被击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此意为听对方之劲,蓄势待机,机到则发。发时,劲断而意仍不断,必取最佳效果。

 

二十二、   意识主导

拳论《十三势歌》中讲:“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还讲:“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还指出,“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矣。”以上所述,都是讲意识的主导作用。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力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使动作虚实转换轻灵变化,圆转日如。用意主导动作,意之所至,气也所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顺达无滞,则得真正太极内功。如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功成矣。

 

二十三、   动静适机

拳论中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变异物体之位置,或物体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机者,征兆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太极者,其枢纽机关而已。太极拳当行功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未常不静,乃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常无动。应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适机,合乎定理,亦合自然,此太极拳技术所以妙矣。

 

二十四、   灵活多变

前一原则提到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它不仅有舍己从人之含义,同时有灵活多变之含义。自己动作的迟速当随对手动作迟速程度而异,方能做到随机应变。欲识敌动作迟速,须先察敌动机,方能因应成宜,达到灵活变化。何为动机?先辈周濂溪云:“动而未行有无之间曰机。”抓住动静之机,做到审机应侯,灵活多变而得机得势,无有不胜矣。

 

二十五、   舍己从人

拳论中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拳技本身不自作主张,要求处处从人。正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等论述一样,我之缓急,必随彼之缓急而施,决不自主缓急。因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用意,我即随彼动作方向而应之,无丝毫抵抗,故彼必被引进落空跌出。若不知随彼动而动,即为舍近求远。太极拳前人实践证明: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窍,由己者则不能由己,只有从人者才能由己,此为太极科学之理也。

 

二十六、   化打同施

太极拳论中讲:“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不离人之谓也;随者,彼走己应之谓也。“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此意是:一而二,二而一。化敌劲时谓之走,制敌劲时谓之粘。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即化,化即制也。因此,必定为“化打同施原则”。

 

二十七、   科学深探

太极拳术本身是科学的,从太极拳论中清晰可见。太极拳种虽各有不同,但理为一也。太极拳是中国的古老文化,它涵盖着自然科学、医学、生理学、力学、哲学、军事学等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武术之瑰宝。太极拳的奥秘深不可及,因此太极拳爱好者及其有识之士应深探太极拳科学奥秘,使太极拳技术发展之更高层次,达到出神入化境界。

 

二十八、   德为技先

练武人应以武德为第一尊,因为“德为武之根”。有德有技者为全才;有技无德者自然称作技才,无德之才。因此,练武人应先修德再修技,达到“德艺双修”。与人为善是做人之本,要以善心对人,侠义心对事,真诚心传艺,交流心试手(切磋技艺),做“德艺双馨”的练武人。

老子曰:“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忧。”太极拳技之无敌,为不争耳。

    唐李道子传俞连舟的八句话: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