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塞斯日报(37):经济学九大原理

 闲之寻味 2014-01-28

一组细微观点却往往会带来经济学上的巨大改变。在大多数经济学入门书籍中,“经济学十大原理”或“十大观念”或“经济学十大关键要素”之类颇为典型。在本文中,我基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一章,提出以下的九大原理。

1. 人们行动。人们选择目标(即目的),并且选择实现他们目标的方法(即手段)。你的一个目标或许是得到全面的自由教育。上经济学基础课是你为此目标选择的一个手段。这也是意味着次一级的“手段—目的”关系。假如你的一个子目标是通过经济学课程的考试,则阅读教材、做作业、上课、拜访老师和辅导员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2. 每个行为都有成本。你做某件事的同时,就放弃了做另一件事的机会。比如,现在你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你可以吃饭、睡觉、工作或者和朋友聊天,但是你却选择做阅读作业。你次优的替代选择就是你为了完成阅读作业付出的成本。如果预习第一课要花费5个小时,而你次优的替代选择是去打工,每小时可挣8美元,那么预习这堂课的成本就是你挣40美元的机会。你也会听到人们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实际上,免费食物并非免费。如果你花费30分钟排队等候,以领取一块免费的披萨,而你次优的替代选择是8美元每小时的工作,因此这块披萨的成本是你挣得4美元的机会。

3.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促使人们行动。当做某件事的成本下降时,人们就会做的多些,成本上升时就做得少些(需求定理)。类似地,他们会努力扩大某种高报酬物品的供给,减少低报酬物品的供给。经济学中,价格是某种最为重要的激励因素。价格是为买到某样东西必须支付的美元数额,例如一杯咖啡卖两美元。市场价格产生于买卖双方的互动。

4. 人们依据边际效应作决定。人们进行(得失)权衡。经济分析是增量式的:当人们作决定时,他们会比较成本和收益的微弱增加或减少。你通常不会对什么是好什么事坏分门别类地作出全方位的决定。你一般不会认为学习经济学总是好事(那么你就会一天到晚24小时都在学习经济学)或总是坏事(那么你压根不会学经济学)。你会比较,比如,增加一晚上学习物理的成本和用这晚上学习经济学的收益。通常,人们会做任何边际收益超出边际成本的事,而不会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事。你最终将作出的决定取决于你的目标和你的评价。经济学本身不能告诉你是否应该花费下一分钟、下一小时或下一天去学经济学、还是学物理,或者更新你的facebook主页,或睡觉,但是它能告诉你,你正在进行得失权衡。

5. 贸易会改善人们的生活。贸易是一种自发的合作,而它让我们更富裕。这有两种方式:第一,我们知道,人们既然会行动,他们就只会在期待改善他们境遇时行动。如果你花了一百美元买张票去看乔纳斯兄弟乐团和汉娜·蒙塔娜,我们推断这是因为你更喜欢这场音乐会,超过了你花100美元能得到的其他任何东西。这并不是说人们不会时不时地犯错误——我们都曾为一场糟糕透顶的电影买票,或在一个我们不喜欢的饭店点菜——但通常而言,贸易会改善我们的生活。第二种方式是贸易通过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让我们过得更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人们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时,他们在相同的投入下能得到更多的产出。同理,相同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在以上的两种情况中,人们都会有更多的资源以达成他们的目标。在此有某种重要的含义,吻合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的思想:如果你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那么他们就更愿意帮助你实现你自己的目标。

6. 人们是理性的。对此有太多不应有的争议。当我们说人们是理性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他们趋于做预期能给他们带来净收益的事。我们并不是说,他们总是能英明决策,或者他们拥有完全的信息,或者他们永不犯错。我们是说,他们有目标,他们偏向于选择他们认为能实现目标的合适手段,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并且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7. 利用市场有成本,但是利用政府成本更高。交易的成本是衡量商品或服务价值的成本,也是订立和实施合同的成本。因为贸易有代价,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会去从事那些能改善他们境遇的交易。原则上,政府能够修正“市场失灵”。但是,为政府工作的人同样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国家政策如价格控制、税收和补助也会阻止人们交易。因为面对激励时,政府人员常常有动因让事情弄糟,无论他们是否故意。

8. 盈利告诉企业,它们正在帮助别人,而亏损则告诉企业,它们正在浪费资源。若私有财产权安全有保障,则盈利和亏损是市场的反馈机制。你以有吸引力的价格提供人们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就能赚取利润。而当你以人们认为不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提供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你遭受损失。市场中的无形之手会淘汰那些使人们的状况变糟的企业:它告诉那些企业,他们正在使用的资源会在其他企业得到更好的利用。资源会从无法盈利的企业流向盈利的企业。

9. 我们不应忽视政策和行动意料之外的长期后果。某种意义上,谨慎的经济分析是对任何政策和行动都问“然后呢?”的过程。在托马斯·索维尔的《实用经济学》一书中,索维尔称之为“超越第一阶段的思考”,而在经典的《一课经济学》中,亨利·赫兹利特把追踪行为和政策的结果,看清它们如何作用于每个人而非某一特殊人群,定义为“经济学的艺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则将经济学定义为“选择理论和它的无意后果”,并且实际上,大多应用经济学的分析由分离和探究行为和政策的无意后果组成——无论其是好是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