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的美学:从“无用”到“上下”

 昵称535749 2014-01-31
袁媛

袁媛  《福布斯》中文版采编

身体的美学:从“无用”到“上下”

2014年01月28日


2007年,贾樟柯在一家名叫“状态”的公司赞助下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无用》。《无用》的英文名字叫Useless,无用之物 ,贾樟柯并没有将这部片子拍摄成微电影或企业宣传片,这部片子最终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将,更为难得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位大隐之士,设计师马可。

07年的马可,还没有第一夫人为她代言,但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服装设计师,名正言顺地深居简出,几乎不接受采访,她和前夫及合伙人毛继鸿一起创立的“例外”是国内商业运作最成功的设计师品牌。

贾樟柯能拍到她要归功于毛继鸿,例外所属的公司状态是投资方,毛继鸿是出品人之一,他说服了马可接受拍摄。

那时马可已经开创一个全新、表达更加个人化和具有设计感的非商业化品牌,叫做“无用”,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就是马可被邀请在巴黎高级时装周做闭幕表演的筹备片段。

但我看下来觉得,贾樟柯,和所有的直男一样,并未理解“云想衣裳花想容”对女性的重要意义。由于我不是例外俱乐部的一员,迄今没有买过“例外”的任一件衫,因此这部片子让我最感意外的是惊鸿一瞥的马可。

出生于1971年的她那时36岁,但镜头上完全看不出岁月的痕迹,皮肤透亮如瓷器,气质恬静淡然,对着镜头的眼神中散发出一种置身世外的清澈,浓密厚实的长发编成一条麻花辫放在脑后,身材一如少女纤细瘦弱,一条卡其裤大的恰到好处。

长得不算让人惊艳却极有气质,让我想起法语里一个词来形容她这种魅力Jolie Laide,Jolie漂亮,Laide丑,长相平平却有独特动人之处的女子。

马可和陈晓旭一样,一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样子。转念一想,也正是这样的文艺鼻祖,才能设计出让文艺女青年竞相购买的“例外”吧。例外的官方网站上有从1999年开始发布的设计,点进去看,为现在的文艺小清新汗颜了下,所谓的森女系和民族风,都是马可10多年前玩过的东西。

据马可说她的设计受日本设计师的影响颇深,飘逸的材质,宽松的二维剪裁,历年设计所选择的模特大多和马可风格接近,面容干净温暖身材瘦弱扁平的东方女性。

看例外往年的设计,有几个元素反复重现,针织衫镂空,棉布裤阔腿,外套衣襟或领口造型别致,上衣不对称衣襟,半身裙的裙摆庞大,不是宽袍、就是阔袖,这些依然是文艺青年经典要素,只要出现一个,就有类似于文艺的气息悠然腾空。

纸上谈兵良久,后来我终于去逛了那家久过而不入的例外,不甚喜欢风格明显的大裙摆的半身裙和垂落到膝上的流苏披肩(这么夸张的风格适合娇小系),却对一套长后襟的蚕丝衬衫加不对称衣襟针织外套一见钟情,再加上一条合身的小脚裤,看似日常贴身但走起路来衣抉飘飘暗藏心机。

英语里有句话叫做You are what you wear,服饰是一种我们借此向外界表明态度的statement,例外通过强烈的设计风格帮助心向文艺,渴望不同,追求例外的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服装语态。

有趣的是,马可本身确实典型的亦舒女郎,简洁利落不失风格,她穿着卡其裤和修身但别致的白衬衫脚踩凉拖依然让人耳目一新,她认为服饰是人体的延伸,大抵如此,当你本身已经是你所阐述的态度本身时,服饰就被你独有的气质驯服了。

看完片子,我首先想到的居然是我采访过的另一位设计师,创立“上下”的蒋琼耳。

两个出身不同完全针对不同市场的品牌完全没有可比性,不过二人外形有相似的部分,都身材瘦削且气质出众,但也风格迥异,马可是出世的人,蒋琼耳极其入世,采访她的人总会与她相谈甚欢,而在每次拍摄或公开场合时,蒋琼耳会特地强调,今天自己身上是“上下”的服饰。

个人生活上,马可最终与伴侣兼合伙人毛继鸿分道扬镳内心独立潜心创造,蒋琼耳则沉浸在跨国婚姻的幸福中。

如果例外是为现代钢筋丛林中平凡女性寻找与众不同,价格也“较为”平易近人,上下针对的则是更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上下的服装也颇有风格,蒋琼耳想创立一个具有当代设计风格的品牌,服装上会让人联想起士大夫的传统和底蕴,闲时饮茶香宴宾客,服饰也是按照这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而来。

在更需要消费能力的人群里,上下似乎是另一个“例外”(这么说无意冒犯上下),Prada ,Channel固然经典永存,标准化之间但却缺了点个性。

我去过上下的品茶空间,和门店一样同样是隈研吾设计,在有限的领域中营造出无尽空间感,观者通常会被一个穿着素衣的姑娘待以香宴,将沉香埋入香灰中,用香灰的温度逼出含蓄的香气,香炉在每个人手中流转,沉香特有的气息需要时间才能缓慢进入空间,随着香气逐渐到达大脑的海马体回路,人也逐渐和缓下来。

香宴过后,客人又会到隔壁普洱砌墙,散发着普洱的清香的茶室,陈年普洱冲泡的第二遍放在茶盅中为大家品尝,茶点是薏仁爆的爆米花。

品茶,香宴,这些都曾经是宋代闲适阶层的大爱。那时人逢盛世,百业繁华,于是不惜余力地唯美主义。

这种文化纽带也是上下的传播基础,如果例外的关键词是个性,那上下自我推广的关键词就是“文化”。

我曾目睹一群从常青藤商学院归来A型女高管们进入上下门店的雀跃,在更衣室频繁进出,如同14岁少女第一次踏入Forever 21。

某次客串采访,一位上市公司女创始人在时尚杂志的拍片现场拿出前一天购买,吊牌还未拆封的服装,是整套上下。

而在第一次采访蒋琼耳时,她说一位客人买了紫檀木做的小板凳回去给腰不好的母亲择菜用,当时心里闪现八个大字“烹琴煮鹤暴殄天物”,三年后一个网络用语及时出现:土豪。

当周围的人都在选择同样的品牌(无论是高街、fast fashion或是奢侈品)去标注身份选择族类,个性或文化是个对自己做区隔的表达。

在一本《美学的经济》的书中,作者是这么说的,“在20世纪末,被动的着装转而成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为。着装成为形成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在表达着自我身体的同时,也表达着精神。”

谈到马可,她最终远离了商业的成衣业,开创了自己的艺术品牌, 并坦率承认“无用”。在流水化生产iphone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消费也许是我们能迅速找到我辈中人的快捷方式,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依然希望,找到些许微弱的方式来打上自己独有的印记。

“美学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行为、感觉和激情,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都变成一件艺术品。”——福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