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2): 《《论语》的君子之道(上) 《论语》的君子之道主要表现为仁而不佞、贫而不滥、贞而不谅。 1、 仁而不佞——不二的说话之道(1)佞者,非君子也。“佞”,虽然与现在的佞臣、奸佞小人中的“佞”意思不太一样;但孔子不喜欢佞者(能说会道甚至夸夸其谈的人),因为孔子慎言,说得太多往往言行不一。《论语》中的“佞”是“巧言”、能说会道、口若悬河的意思,其反义词是“讷”,即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的意思。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24),因此孔子认为“讷”即“不佞”是君子必备的素质之一。孔子在《论语》中曾一再声明反对佞者的“巧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3)“巧言”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当然不是君子。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25)孔子不仅把“巧言者”排除出君子之列;而且以佞者“巧言”为耻辱了。言语科的特长是“佞”,他们非常擅长说话,尤以宰我、子贡为代表。孔子对他们的批评很多、宰我是,甚至连被现在人信奉为“儒商”鼻祖的子贡也一样,孔子认为子贡远远比不上颜回。(2被孔子点名的君子全是“不佞者”子曰:“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孔子不奢望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孔子,能见到君子,孔子就知足;能培养出几个君子学生更是孔子的最大愿望。《论语》中被孔子称赞为君子的共有8个:他们分别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南宫适、宓子贱、蘧伯玉、子产。前6个是孔子的学生,其中4个是德行科的,后两个的是当时的士大夫。他们全部都是不善于说话的“不佞者”。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7)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3)(3)子贡亦非君子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3)孔子对宓子贱大加赞赏,认为宓子贱是君子,听了孔子的评价,子贡一方面非常不服气,另一方面想知道他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于是子贡问孔子。《论语》这样记载道。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4)意思是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问:“什么器皿?”答:“祭祀用的玉器。”《朱注》: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琏,周曰
因此尽管子贡精于经商、善于外交,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无可挑剔;就是因为“巧言”的毛病被孔子剔出“君子”之列。(4)颜回,君子的楷模。《论语》中孔子赞美子贡的话不仅比比皆是,而且有许多赞赏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颜回能做到,颜回死后就没有第二个人做到了。我们不妨举例说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9)孔子赞扬颜回大智若愚。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3)孔子赞扬颜回不仅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别人,从不犯同样的错误。这还不是最高的奖赏,最高的奖赏是颜回死后,“未闻好学者也”,后无来者了,多高的评价啊!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3)赞扬颜回贫而乐,贫而好礼。颜回和子贡的直接较量在《论语》中这样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9)意思是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厉害?”子贡回答说:“我哪里能和颜回比?颜回能以一推知十,我不过以一推知二。”孔子说:“你确实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本句理解的难点是“吾与女弗如也”的“与”字。许多学者把“与”理解成动词同意的意思。笔者认为不妥,造成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是“神化”孔子的结果。因为“神化”孔子,认为孔子肯定比颜回厉害,所以翻译成“我同意,你不如颜回”。下面说说笔者的具体理由。1、孔子眼中的“圣人”是尧舜、文武、汤、周公,他们都是死人,没有活圣人。孔子眼中的“仁人”有六个,他们是商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管仲。2、孔子认为他自己不是圣人、也不是仁人。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第七3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20)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第七19)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第七28)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第九8)2、 颜回是君子的楷模,准仁人颜回是君子的楷模,上文已经阐述,我们现在来阐述颜回近乎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于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孔子赞扬颜回三个月都不违背仁,因此颜回近乎“仁人”。颜回是君子的楷模,准仁人,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既不是圣人,也不是仁人,大概是君子吧。因此颜回超过了孔子,所以孔子说:“我与你(子贡)都不如颜回”很正常的,为什么颜回一定不如孔子呢?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颜回和子贡,我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颜回远远不如子贡。假如要大姑娘选择女婿,绝大多数肯定会选择颜回。为什么呢?子贡是多才多艺的“全才者”。他善于经商,被誉为“儒商的鼻祖”,他外交水平超一流,曾经“巧言乱五国”,假如他还活着,担任中国的外交部长,中国外交从此无忧矣!嫁给子贡不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且活得无限风光、无比潇洒,要地位有地位,要旅游有旅游,周游世界非常容易。而颜回不仅不富裕,而且经常饿肚子,嫁给他每天正襟危坐,不说几句话,仿佛嫁给一贫如洗的一本活字典一样。3、子贡是一个全才者,除了道德修养不如颜回外,其余的全方位超过颜回。这样的人也被孔子拒之于君子的门外,其唯一的原因是太会说话“佞”有余而仁不足。因此仁而不佞,君子之道之首道了。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27)2、穷而不滥——高尚的生活之道贫穷是一个人的人品、修养的试金石,面对贫穷,别说小人,就是一般的士人也无所顾忌,弃道义于不顾,小人更是胡作非为了。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指没有钱,而穷指不得志,没有前途。富贵也一样,富和贫相对,贵和穷相对。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卫灵公2)意思是说,孔子等在陈断粮食,跟从的人都生病,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贫穷;小人面对贫穷就胡作非为,他们为了摆脱贫穷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在孔子看来,贫穷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饿肚子就饿肚子,不得志就不得志,不管肚子多饿,活得多么穷困潦倒,都要固守道义;否则就是小人了。从现在角度审视,孔子不过是知识分子而已,属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要么有人养,要么学技能,过着“小人儒”的生活;否则只能过靠人施舍的日子,这样经常挨饿(贫)在所难免,不得志(穷)是人之常情。孔子周游列国,三次遭受贫穷之劫。一次是过匡被围;一次是差点被司马桓魋要所杀,一次是在陈绝粮。《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记载:“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连续七天没有做饭,仅仅吃野菜充饥,粒米未进,饿得慌。这是孔子最狼狈的一次。但无论处在最贫穷的时候,孔子都坚守信念。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确实孔子的高尚品德救了孔子,有人告密,司马桓魋要包围孔子的住处杀孔子,孔子提前逃走,司马桓魋扑空,孔子幸免于难。那么君子是不是永远要固守贫穷,不能过着富贵通达的日子呢?孔子的回答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通达于邦有道时,君子耻通达于邦无道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6),孔子提倡以贫为乐,守义,虽贫,乐在其中矣;而君子不会通过不义手段获得富贵,因为这种富贵,像天边的浮云不着边际,与君子无关。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里仁5)孔子再一次强调贫而乐、穷而不滥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摆脱贫穷的状态的最好方法是“谋道”,因为 “谋道”, “禄在其中矣。”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32)孔子认为道在,君子的富贵在;道亡,君子富贵亡、贫穷至矣。所以君子的第一要义要“谋道”。孔子眼中的穷而不滥的典型模范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1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里仁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述而16)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