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保护孩子积极进取的原动力 如何保护儿童心理健康?

 青衣问道 2014-02-04
要保护孩子积极进取的原动力

 
 
缺乏学习动力,原因何在
    妈妈:“老师,我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老师:“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学习的?”
    妈妈:“他一直都不爱学习,从上小学就成绩差,还不努力。”
    老师:“他三四岁的时候问‘为什么’吗?”
    妈妈:“当然问啊,那时他的问题可多了,见什么都爱问‘为什么’。”
    老师:“那你怎么回答呢?”
    妈妈:“我觉得很烦,我说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多问题啊,别问了,玩你的吧……再说很多问题也没法回答……”
    老师:“小孩子问‘为什么’就是他在学习,爱问就是爱学,你那时候为什么不让人家学习呢?孩子天生爱学习,是后天的不当引导把孩子引到不爱学的路上的,结果孩子还要背负不爱学的指责,他们冤哪。”
    不爱学习,或者学习不努力、不积极,这可以说是大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的通病。虽然我们不能单独以分数来衡量孩子,但如果不努力、不积极、不主动的品质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不只是不爱学校的知识学习,生活上其他事情的学习也不热心,做事懒散,生活没目标,或者有目标却缺乏行动,或者有行动却不会坚持,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后果是令人担忧的。上述的对话中,老师的说法会让很多家长不舒服,但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事实。孩子小时候求知的动力没被扶持,甚至被掐断,那么,当孩子被家长和老师扶着逼着走完基础教育阶段后,他们有什么力量走好更长的人生。





不思进取的小雨
    小雨是初三女生,父母一直为她的学习状态担忧。“都到初三了,学习还是很懒散,不知道珍惜时间,也没有紧迫感。在家里,我们不催着做功课就不会主动开始做,就算是我们把她催到书桌前,她也不认真,做功课时一不小心就溜神,一会儿玩玩橡皮,一会儿照照镜子,周末的功课总是拖到周日晚上最后一点时间来赶。”说起小雨,妈妈就有一堆话想说,爸爸也一样:“我们想激励她,想带她出去玩,条件是她改变一下这种学习态度,结果她说哪儿也不想去,条件别提了。我们也跟她好好谈,她都答应得好好的,比如要抓紧时间,要用功,但说归说,她一点行动都没有。总是等我们催,可她是住校的,我们也不可能天天跟着催。”
    小雨的老师怎么说呢?她的班主任对小雨的评价是,学习没有目标,也缺乏主动性,对成绩不在意,考得不好也无所谓,遇到稍难一点的题就放着,等老师讲解,如果老师不讲解,她也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教育她,她也不会辩解,但老师说完就完了,她也不会照着做。
    相信像小雨这样的孩子还不少,学习缺乏目标,缺乏主动性。如果缺乏动力的状态只是在学习领域还不至于让人太失望。如果孩子面对生活就是这种状态,那么,我们会担心他们有什么力量面对今后的人生困境呢?有什么勇气为自己的人生定下目标?必然一个人走过的那段路,他们会不会因无力而沉沦?






尊重、保护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的意愿,包括吃喝拉撒这些生活需要,更包括探索、尝试等精神、能力成长方面的意愿。现在的父母可能会很好地满足前者,但会无意间忽视后者。孩子的精神、能力发展意愿是与生俱来的,到了一定阶段,他会有很多积极主动的探索要求,但因为他们社会化程度低,对安全、危险、对错没有概念,容易一做就危险,一做就错,于是父母会为了求安全、求省心,从一开始就裁剪孩子成长的意愿,而且是从小处开始裁剪甚至掐灭,孩子表面上看是听话了,省心了,殊不知,麻烦的事情在多年之后,而且会积累成一个极为难解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如其所是的成长,父母要尊重他们的发展意愿,要学会欣赏他们因意愿带来的成长动力。




    支持孩子的探索
    在读懂孩子的成长行为,尊重成长意愿的基础上,父母对孩子在主观意愿支配下的行动给予积极的支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比如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有更丰富的情境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力量,磨砺自己的意志。同时,经常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独特的成长步骤和路径,不以一致性的标准要求孩子,让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帮助孩子以自己的力量独特地绽放,成为热爱生活,敢于希望,勇于追求的充满进取动力的美好个体。




六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成长原动力

    孩子成长的原动力包括自主性、主动性、目的、意志等品质,都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这个时候形成的动力质量直接影响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

    他认为孩子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是形成一个人自主性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学会了许多技能,比如走、爬、推、拉和交流,他们会尝试着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外界环境,他们初步感觉到自己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从这时起,孩子就介入了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相冲突的矛盾中。如果父母过于强调自己的意愿,而忽略孩子的意愿,那么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甚至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羞怯的心理。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是对自身力量的体验,也是自信的源泉。如果父母在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意志”的品德,意志是“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意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跟这个阶段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埃里克森认为孩子三岁到六岁是形成主动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他们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鼓励孩子们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他们就会带着独创性意识走过这个阶段,如果经常被讥笑,那么他们就会以缺乏自主性地面貌进入下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圈子里,不敢主动进取。如果这个阶段,孩子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就是说有“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哪怕遇到困难,也绝不退缩。






如何保护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保护儿童心理健康?其实父母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宝宝的健康,不过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哦。儿童要是小时候就有心理障碍的话,那会成为他永远的障碍。

    现在告诉您如何保护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 须具备哪些品质:

儿童心理健康

  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