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多个娱乐场所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一些被称作“城市名片”的四星级、五星级酒店中也存在明目张胆的招嫖卖淫活动,记者报警举报后并无警察前来调查,警方也无任何反馈。(2月9日央视)
2013年2月4日开始,一条时长15秒,包含可园景区、篮球赛事、知名企业家等“东莞元素”的城市形象宣传短片,在武广高铁沿线及多家电影院线放映。媒体更是直接以《拜托,东莞不是“性都”》为题,为所谓“男人的天堂,女人的银行”之说而正名。只是名声这东西,很难靠广告宣传来褪“色”,没有长效治理、只有运动风暴,甚至法治底线在违法行为中都能短路失灵,要想重拾清白名声,谈何容易?
就像有人说的,一顶难看的“黄帽子”,遮蔽了东莞的经济成就和文化底蕴,也左右了世人对东莞的评价。转型期的城市,太需要信用与声誉的转身了。但从央视的暗访(实际上是人人都能得见的明察)来看,面对不设防的“黄流”,说它们“背后没人”,恐怕很难令人信服。法制建设、权力作为、起码的监督警觉,在随处可见的色情交易中统统隐身而去。这究竟是世人在妖魔化一座城市,还是城市自己在管治失当中走向自我污名化?这已经不是正名与否的问题,而是面对有视频有真相的铁证,权力如何究责与整改的命题。
黄毒屡扫不绝,若说警方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尚且也是一种说辞;但面对群众与媒体举报而不声不响或无动于衷,背后恐怕不止失职渎职这般简单。很多时候,城市的节操,未必跌倒在假恶丑的嚣张里,倒是容易碎裂在无耻感的公权之上。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