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易笔记 (评论: 易学哲学史(共4册))

 yiyidaodao 2014-02-11
http://bbs..cn/viewthread.php?tid=206782
    
    汉易笔记
    
    注: 这是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部分读书笔记。但是《太玄经》那一段是参考徐复观先生《两汉思想史》相关内容的。汉代易学是典型的繁琐和无聊,如果读者不想去算命,那建议不要读这些东西;就算要去算命,也可以用别的方式,不一定要走汉易这条路子的。我个人也不想对这些玩意了解的太深,但是读玄学相关内容的时候,经常会有把它们和汉代易学对比的文章,所以不得不找点汉易内容来略微了解一下。
    
    ============================================================================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医药、卜筮、种树这三种书是不烧的,因此《周易》也属于幸运的漏网之鱼,易学的传承没有被秦政斩断。到了汉代,易学就日益蓬勃的发展了起来,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1:今文易学。在汉代,这种易学是官方承认的,两汉都立为博士;
    2:古文易学。这是在民间流传的学说。主要是费氏传播的;
    3:黄老易学。它以道家黄老之学来解说易经,擅长讲阴阳变易。
    
    这些人对周易的解说,现在大部分已经遗失了,只剩下一些断简残篇。当然保存完好的也有,比如《焦氏易林》、《参同契》之类便是。
    
    在汉代,影响比较大的是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这个学说和当时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
    
    A: 孟喜是汉宣帝时代的人。这个人本身是今文经学家,但是他的易学确是古文易。黄季刚先生曾说:“ 自刘歆以前,今文师已多通古文之学者,如孟喜传古文《易》是。”在我的印象里,古文的经学不像今文经学那样,善于穿凿附会;但是单单就易学而言,古文易也有很多不老实的,比如孟氏的想象力就很强。
    
    他的易学主张卦气说。所谓卦气,就是用周易的卦象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用六十四卦去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搭配方法比较多种多样,比如说,从六十四卦里抽出坎震离兑这四个比较正的卦,拿来象征四季,因为每个卦有六爻,所以四六二十四,正好对上二十四节气;又抽出十二个卦作为代表,称辟卦,每个卦对应一个月,这就和十二个月对上号了,十二个卦一共七十二爻,那就和七十二候一一对应......诸如此类。
    
    那十二个辟卦,不是随便设立的。冬至那个月的卦是复卦,一阳来复的复,那个卦象就是五根阴爻,下面压着一个阳爻。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月对应的辟卦阳爻越来越多,最后到乾卦,然后立马“夏至一阴生”,阴爻又从下方出现......一直到坤卦,完成一个循环。
    
    至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孟喜用这种方法去对应:不是已经抽掉四个卦来对应四季了么?那好,剩下还有60个卦,每个卦主管六日七分,就是六天再加上7/80天,这样就覆盖了一年这么多天了。依据在哪里呢?按照《古四分历》,一天分成80分,一年365又1/4天,减去360天,剩下的零头是420分,除以60卦,每卦正好7分。
    
    总之,卦气说的要义,就是以历法为天道的准则,然后作出种种安排,让卦去傅合历法。但是《易经》本来就和历法没有关系的,硬要让各个卦去傅合历法,那只能妨碍到卦本身的天然结构,与历的结合就十分牵强了。===================================================================
    
    B:京房
    
    汉朝叫京房的,有两个人,都是易学家。这里说的是后面那位,根据《汉书》,他本姓李,字君明,由于“雅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遂以京为姓(这是什么缘故?理解不能!)。这个人改姓改得神神道道的,他的学术,看上去也一样神神道道,真是学如其人了。
    
    京房是孟喜的后辈,他的杰出贡献就是再次把周易拿来做占卜吉凶的指南。他的六十四卦分类法,我觉得乱七八糟,比如把这些卦分成八个宫(可惜六十四不能整除十二,不然分成黄道十二宫岂不是更好),每个宫里的八个卦按照顺序,还都有别名,比如什么“游魂”,“归魂”的。这看上去简直就是招魂术。不过大概的意思,也是阴阳盛衰循环的道理。比如乾卦所在的那个宫里,按照顺序,阳爻渐渐渐渐的少下去,阴爻慢慢慢慢的多起来,直到游魂和归魂两个卦,才把阳爻的数目又逐步的恢复。
    
    这还不够,他还把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和卦爻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是前无古人的。
    
    京房还发明了两种概念:一种叫飞伏,这是个让人抽一次签能得两个卦的法门,比如说你抽到一个“乾”,六个阳爻,然后把这六个爻全都转向,变成六个阴爻,就构成了在乾卦背后的另一个卦,那就是“坤”。一种叫纳甲。这就是要把八宫六十四卦和十天干,十二地支凑合起来,具体怎么凑合,我就懒得记了。总之京房的特色就在于凑合,但是他的种种凑合,背后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阴阳思想在引导,他就认为宇宙的根本,在于阴阳两气的互相摩荡和凌替。他在应用上,就专门靠这些卦象来预言吉凶,比如抽到某比较阴的卦,他会提醒人们会连日阴雨;抽到某卦,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论来提醒皇帝要注意奸臣,等等。
    
    虽然京房这个人善于替国家着想,用阴阳灾异之说干涉时政,但是他不太善于替自己着想,所以后来因为卷入政治太多,被咔嚓了。========================================================================
    
    C:焦延寿。
    
    这个人是京房的师傅,也是搞灾变研究的,自称是孟喜的学生,但是实际上他别有所传。“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他当过县令,知道政治的危险性,所以在京房出山干政的时候他说过:““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汉书·京房传》)最后应验了。
    
    焦延寿的主要著作是《焦氏易林》。这本书现在还存在,但是真伪一直有争议。但自明朝起便有人怀疑不是焦氏所作,而是东汉人崔篆所撰。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有长篇总结性考证,颇有铁案如山的味道。《易林》的特色是不满足六十四卦,而把六十四卦两两叠加,64×64=4096,这四千多卦和它们的解说加起来,也是一部长篇大作。它的占辞,皆为统一的四言诗格式(偶见三言诗),而《易经》则无此统一格式。有人赞日:“古雅玄妙”,“世人无识,但以占卜书视之...”
    
    近人尚秉和先生有一本《焦氏易林注》可供参考。
    ==========================================================================
    
    D:《易纬》
    
    谶纬经常合称。谶,指的是神秘的天启预言,和罗马的西比尔神谕,大概是差不多的货色、纬,就是用神秘思想对经书的解释。六经都有纬,周易的纬,就是易纬。易纬有好几部,其中最主要的是《易纬·乾凿度》。
    
    乾凿度可以说是汉代易学的通论,不能以什么荒谬预言来视之。里头有些文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觉得字字珠玑。比如“‘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然后紧接着就是一长段解释易之三义的洋洋洒洒的文字。平常我读周易,最能触动心灵的就是在本文后面的《系辞》,而《乾凿度》的风格,也相当于汉易的《系辞》,文字很美。乾凿度借着讲占卜提出了汉人典型的宇宙创生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这段文字被《列子》引用了,我第一次就是在《列子》上看到这些的)” 渐渐从无形中生出形象。这里的太易是偏向“无”的一方面来说,而太极指代元气,则偏向有的一方面,“太易始著太极成”,按照郑玄的解释,正是无中生有的过程。然后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和乾坤两卦。
    
    当然乾凿度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比如九宫图(就是三阶幻方),比如又走京房的路子把八卦和四季节气之类的搭配。但是乾凿度也有创新的地方,比如“爻辰说”,把六十四卦两两配对,然后和三十二年的一个周期对应,比如把八卦和仁义礼智信放到一块,这些东西铺展开来说的话太麻烦了。
    
    =========================================================================
    
    E:扬雄《太玄经》
    
    李白的《俠客行》最後一句“白首太玄經”即此书。此书的结构仿效了周易。周易分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太玄以天地人三方的關係為主題,按三進位分成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另有玄首、玄測、玄沖、玄攡、玄錯、玄瑩、玄數、玄文、玄倪、玄圖、玄告10篇說明。
    
    《太玄》是“大易和老氏的产物(朱伯崑语)”,也算是有思想的了。后世很多易学高手也精通《太玄经》,比如司马光就写过一部《太玄经集注》。如果太玄没有思想,那怎么会吸引这位高人呢?但是它的内容,我看不懂,而且为了这部书去掌握另一个符号体系,也实在勉为其难。
    
    《太玄》虽然从形式上是仿易的,但是内容则不然。清朝焦循曾说:“《太玄》所准者卦气也,非易也。”这本书人工造作的意味很强。方、州、部、家的数目,采用的是三进制,和周易的二进制不一样。但是“赞”和周易的“爻”,意义则大为不同。周易有2^6=64卦,所以爻的总数是6×2^6=384;按同样的逻辑太玄经的81家,81=3^4,所以每家有四个变数,如果每个变数给一个赞,那么总的赞数应该是4×3^4=324.在这里扬雄为了保持最后的赞数是3的幂,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在每个“家”里塞了9个“赞”进去。
    
    扬雄设置729赞是有他的依据的。729/2=364.5,和一年的日数相合。所以每天分配2赞,就可以把这364.5天覆盖。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个太阳年是365又1/4天,也就是说还有3/4天没有着落,扬雄不得不额外设置了2赞来应付这3/4天。可是这样一来,又多出了1/4天,四年就多了一天,始终不能和太阳历完全对上。苏洵曾经评论道:“率四岁而加之,千载之后,吾恐大冬之为大夏也。”
    
    扬雄也是用一套符号系统去傅合历法,他所傅合的,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他和孟喜不一样得到地方是他这套系统是专门设计来和历法协调的,所以《玄》与《历》的结合,虽然不完美,但要比《易》和《历》的结合要自然得多。
    
    不仅如此,扬氏的野心还延伸到了律吕,他企图把儒、道、易、历、律吕的全体知识结合起来,构造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系统。这种企图构造大全体系的思想家,在外国也有,比如黑格尔。他们虽然运思很巧妙精密,但是从现在的知识来看,这些体系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尽管这样,我们不能奢求古人太多。
    
    扬雄是一个才气横溢的文人。他很看不起那些墨守师说的各家博士。他并不认为仿效圣人写作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法言》里他写道:“或曰:‘经可损益欤?’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 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所以他效法周易写太玄,效法论语写法言,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可惜他毕竟是智者,不是圣人。这两部书也没能够达到他期望的那个高度。
    
    PS:像孟氏易、太玄经这种把历法和(神圣)经典结合起来的例子,其他文化也有。比如藏族的《时轮历》就是一个范例。印度的《时轮经》本身就有历法的内容。它的第一品讲外时轮,即宇宙的结构,包括天体运行的规律,这就是《时轮历》最根本的依据。总的来说,还是经典附会历法,类似于太玄。但是到了藏地,《时轮历》在不断参考汉地历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这时就变成历法在附会经典了。
    
    =====================================================================
    
    E:费直
    
    此人是古文易的宗师,其实也是一位卜筮高手。他这个人注解易经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是把易经分成章句,一句一句的给出自己的解释,而他则是直接利用附在易经之后的易传来解读经典。这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容易异想天开,创造出令人Orz的解读。
    
    他生活的时间大概是西汉末年成帝哀帝之间(汉成帝就是那个被赵家姐妹搞得精出如泉涌而死的;汉哀帝就是和董贤断袖的死基佬),那个时候今文易很兴盛,所以他的学术只能存在于民间而不登庙堂。在东汉初期他的弟子曾经上书主张将之列为官学,不成功,但是他的学说最后被马融、郑玄接受,影响力步步高升。
    
    =============================================================
    
    F:郑玄
    
    东汉时期,经学的总体发展主要是古文经学的勃兴,所以作为经学分支的易学,也面临着费氏易的兴起和京氏易的衰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京氏的易学并未消亡,而是顽强的存在,并且不断的给费氏的古文易施加影响。
    
    郑玄是古文大师,但是他也精通今文的经学,特别的,他还很愿意给纬书作注。他擅长用五行来解释周易经传,还利用了乾凿度的爻辰说。易系辞里提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九地十”。归结它的原意,不过是要说奇数属天,偶数属地罢了,但是郑玄在注解的时候就加上了五行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宁波那家著名的藏书楼为什么取名“天一阁”?因为藏书最怕着火,所以特意用“天一生水”的名号来镇住火烛。
    
    ===================================================================
    
    G:荀爽
    
    荀氏为颍阴望族,经常和我们在《三国演义》里见面的荀忧、荀郁(荀攸 荀彧)就是这个大家族的龙象。荀爽的时代比他们略微早一些,是前辈。他解读易经的风格,不像今文经学那么夸张,不讲灾异,但是卦气、八宫、飞伏这些说法,他也是少不了的,所以这人既有今文易学的特色,又受了古文易学的影响。他的创造是爻位互易法。比如乾卦的第二、第五根爻和坤卦的第二第五根爻互相换位子,就可以创造出坎、离这些卦象出来,他利用这些新增的卦象来解释周易的经文。
    
    ======================================================================
    
    H:虞翻
    
    此人很受后世推崇,特别是清朝人。但是清朝人没有太多的哲学思辨能力,他们的推崇值不值钱,这还是一个问题。在光荣公司的《三国志9》里,他是极为罕见的可以使用治疗术的将领,除了他外,能在战场上充当军医去疗人的,只有张角张梁兄弟了。所以这个人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有神秘的色彩,和太平道是一路货色。
    
     虞翻的易学主要也是推崇爻位互易法,做变化无穷的象数游戏。但这个人貌似还有点真功夫。关二爷在麦城吃败仗时,孙权曾经让虞翻卜算他的吉凶,被虞翻算出来他要掉脑袋,果然应验了。 但是就我看来,他的这一套学问意义不大。因为他搞的卦变、旁通、互体、半象这些技术,说穿了,不过就是要构造出越来越多的卦,来解释原来这个卦的含义。举一个例子,他在一段文章里要解释离卦,于是虞翻就用“离”通过旁通,构造出了“坎”,又通过坎离,构造出乾坤......为了解一个卦,最后动用的是六七个其他卦的涵义,这样解释经文,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所以王夫之指出:“汉儒泥象,多取附会,流及于虞翻,而约象互体,半象变爻,曲以象物者,繁杂琐曲,不可胜纪。”
    
    ===========================================================================
    
    I:魏伯阳
    
    此人是《参同契》的作者,炼丹家。他是真炉真火炼外丹的,不是后世道士里的内丹家。参,就是三。参同契,有一种解释就是用来形容大易、黄老、炼丹术同一而相合的。
    
    炼丹术并不从魏伯阳开始。淮南王刘安时就已经有黄白术的著作了。参同契就是对那个时代的炼丹术的一个总结,周易在其中起了指导思想的作用。参同契也采用了卦气说。和京房不同的是,参同契用乾坤坎离,而不是坎离震兑来统领其他卦。它认为天上地下,是乾坤之象,而日月运行天地之间,则为坎离。所以说,乾坤是不变之本,坎离是变化之本。
    
    魏伯阳本身是搞炼丹的,当然更重视变化,所以坎离的地位就更重要一些。这也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易传原文的延拓。
    
    参同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月体纳甲说。作者认为随着一个月里月亮的盈缺,应该时而用文火,时而用武火来炼制金丹。这其实和《易纬》和京房的精神是类似的,只不过一者以寒温变化联系政事,一者用寒温变化联系炼丹大业而已。
    
    =====================================================================
    
    J:王肃
    
    这个人在经学上和郑玄类似,都是今文古文兼容并蓄的。但是他存心要和郑玄作对,所以郑玄用今文解读的地方,他就用古文;郑玄用古文解读的地方,他就用今文。这简直是意气之下的恶搞。
    
    但是王肃的《周易注》,思想着实不错。他继承的传统是费氏易的那一套,所以不相信互体、卦气、纳甲这一类排列组合、无中生有的把戏。他的解读比较实在。比如他注解易系辞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时,就简单的归纳说:“在天成象,象者日月星辰;在地成形者,山川群物也。”而虞翻则是引用月相盈亏来说明在天成象,又枚举震竹、巽木、坎水、离火......来说明在地成形。前者属义理,后者属象数;前者简明,后者繁琐。
    
    王肃已经是曹魏时期的人了。在那个时代,汉朝的经学已经显得越来越过时,玄风正在滥觞,而易学也向摒弃象数,深研义理这一方向发展。王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承续前人完成了划时代的《周易注》,成为数千年来引导后世学人的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