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败腾讯?

 东方不贰 2014-02-11

  四、腾讯靠什么成功?
  很多人对腾讯的成功很不屑,认为无非就是命好,起了个大早,赶上了时候,走狗屎运而已。
  我也一度这么认为,因为,腾讯无论是哪项业务,其实都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但就是这么多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强大的QQ帝国。
  但当我今天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觉得,如果真想打败腾讯,我们就必须重视腾讯,必须看到他的强大、卓越之处。
  1.坚持、执着
  看一个企业是否有潜力,可以从它低谷时候的表现来判断。
  起了个大早,确实可以算是腾讯的成功因素,所以,后面的人再怎么做即时通信,也做不过腾讯。但是,即使腾讯起得那么早,他也不是当时唯一一个做即时通信的,当时,同时做即时通信的好几个,都死掉了,只有腾讯坚持下来了。事实上,在大家都看不到未来的时候,能屏住呼吸,坚持住,活下去,这是优秀企业和一般企业最大的区别,尽管在开始的时候大家很难看到这点,但一旦你把它作为竞争对手来研究,你就必须研究他当年卓越的因子。

  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中,判断某一个角斗士是不是最终的胜利者,并不是看他杀了多少个人,而是看他是不是最后剩下来的那个人。
  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最终的胜利者,不是看它曾经有多风光,而是看它是否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活下来。
  我们今天看腾讯有多优秀,不妨先看看腾讯当年有多艰难。
  从1999年腾讯开发出 “QQ”开始,适合中国国情的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腾讯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2000年的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腾讯,当时,腾讯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为了补贴公司费用,马化腾甚至隐瞒创业者的身份到别的公司挣外快养活公司。据一位当年腾讯的老员工回忆,1999年11月,公司账上只有1万多元。

  2000年,是互联网的冬天,更是OICQ的冬天,腾讯的冬天,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连网,腾讯也开始挺不住了。马化腾几乎是倾其所有,这个时候,QQ不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无奈的时候,马化腾甚至动起了“养不起就卖掉”的主意。但是在卖QQ时碰到了麻烦。马化腾跟许多ICP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
  在一个自称是腾讯员工的一封信中,对那段时期是这样描述的:几个创始人每天必定在一起吃午餐或晚餐,用这个时间沟通。为此,他们几个人经常吵架,还拍桌子,甚至相互不理睬。不过,马化腾从来不吵,只会生气,生气的时候言语刻薄。那时候,由于公司没有钱,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包括员工,因为已经发不出工资了。但是,又不敢过问此事,只是祈祷风投会光顾腾讯。

  当时,一个企业融资,要么有核心技术,要么有好的项目。但对于腾讯来说,融资的唯一优势就是“用户”。那时,OICQ用户已经是百万级了,但没有任何收入。
  腾讯找过中华网,新浪,想卖100万,可是,中华网,新浪的高管层都拒绝了。事后,最接近的一次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发烧”,受昔日老网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腾讯幸运地拉来了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
  据一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就在那次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他是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的。220万美元占了腾讯公司40%的股份,这在今天看来,风投占了太大的便宜。但是,马化腾认为,当时的情况下,最要紧的不是给他们多少股份,关键是公司要能够活下去。“现在很多新创公司,很惜售股份。我们当时给风投40%股份确是多了,加上后来他们手里的可转债,股份已接近50%了。直到2001年,IDG和电讯盈科退出,南非的传媒大鳄MIH以3000多万美元取而代之。”

  就凭这220万美元,马化腾把腾讯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腾讯暂时没有了生死存亡的忧虑。OICQ注册人数继续疯长,与之相背离的是,OICQ依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他们发现,自己曾模仿的ICQ也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看到搜狐、新浪通过广告盈利,马化腾也决定将OICQ的盈利模式从网络广告入手。2000年7月,腾讯试水网络广告。几个月的时间,腾讯的广告销售很快跃居仅次于新浪和搜狐,排位第三。但是,相对于每天新增注册用户几十万、一个月就要新加两台服务器的投入而言,广告收入杯水车薪。
  融资后的几个月,腾讯再次陷入资金危机。整个2000年,腾讯都在两个传言中度过:传言之一,是腾讯将要全面收费;传言之二,是腾讯要被卖掉,收购方是TOM或脉搏网。直到后来,腾讯才依靠和移动合作推出移动QQ,大量的现金流才算给公司解围。

  如果今天我们谈要打败腾讯,不妨看下自己是否能够象腾讯那样坚持度过那些难关。为了形象地做个对比,我们可以再看看另一只“企鹅”的命运:
  1999年,在深圳华强北赛格工业园,有两家以企鹅为公司标志的企业:楼上的腾讯和楼下的蓝点。1999年9月7日,5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深圳创立了蓝点软件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他们的蓝点Linux软件,曾一跃成为中文Linux最大的供货商。而这个时候,马化腾还刚刚把以色列一个年轻人发明的ICQ改造成适合中国人使用的IOCQ。从高端研发人才储备和技术研发影响力而言,蓝点远强于还不知道QQ可以用来干什么的腾讯,一位腾讯当时的创业元老后来曾感慨,说最开始腾讯的目标是超越蓝点。

  在挑战微软霸权的号召下,Linux系统概念红极一时,后来蓝点还在美国三板市场上市,市值一度达4亿美元。这个时候,腾讯还在为生存挣扎。但两只企鹅最终的差别在于,腾讯成功地熬过了互联网的冬天,但蓝点没有。
  就在蓝点上市一个月后,席卷全球的股灾骤然爆发。蓝点股价在美国三板市场也一路狂泻,再以后,人们开始淡忘了这只曾经创造短暂辉煌的“企鹅”。
  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里,尽管你可以看不起腾讯,但如果回顾这10多年的历程,你有时也必须相信,腾讯也是苦孩子出来闯江湖的,它身上有那么点吃苦耐劳的基因。
  2.更懂中国市场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HAO123可以卖到几千万?
  中国人到底拿QQ来干什么?
  如果你懂得了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入门了。

  中国市场有中国市场的特点,任何人要在中国市场发展,就必须懂得中国市场。
  我们看过许多外资企业兵败中国,不是他们技术不行,不是他们模式不行,更不是他们人不行,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懂中国市场。
  为什么在国内, 这些Google, eBay等国际名企为什么输给中国的土鳖? 甚至eBay还嫁接了本土的易趣都打不开中国市场?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是“国际名企”,不懂得中国市场。
  比如淘宝和易趣的战争,在服务创新上,淘宝率先针对国内信用环境不好,用户对网上支付不放心的问题于2003年10月中旬推出了“支付宝”,而eBay易趣2004年10月底才跟进一个“安付通”,2005年8月,也就是eBay全资收购eBay易趣两年以后,Paypal中国版“贝宝”才完成与eBay易趣平台的对接。因为“支付宝”的提前出手,eBay因为Paypal积累起来的支付优势在中国显得微不足道。正是遵循本地化这样一个原则,淘宝比eBay易趣更了解中国的C2C用户,所以淘宝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取名字,进行频道分类,根据中国的现状设计支付方式。

  2006年,刚刚离开网通的田溯宁曾撰文《中国互联网十年思考》。他谈到虽然经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互联网依然没有根本上的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在技术上,几乎百分之百来源于美国;在商业模式上,几乎所有的应用均移植自国外,门户、在线拍卖和付费搜索来自于美国,即时通讯最早翻版于以色列人开发的ICQ,无线增值业务始盛于日本和韩国,在线游戏发源于美国,VoIP、Blog等新应用也先诞生在世界上其它地方。
  近年来几乎海外所有互联网热门应用,都很快能在中国找到孪生兄弟。如Groupon成功后,中国不到一年时间就出现了近千家团购网站。这些勤勉、聪明、大胆、理解市场,善于改造的中国学生,很快在本土市场上击败老师。每一个投资家都会标榜自己支持创新者,可现实鼓励他们支持创新的模仿者。如此交替影响,形成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罩门”。

  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并非不创新,他们更擅长基于模仿的创新,腾讯就将此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成立于1996年的以色列公司Mirabilis是孕育ICQ的母体,在拉丁文中,是神奇的意思。这本来就是几个以色列年轻人神奇的创造,他们聚会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开发一种使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交流的软件?后来,他们成功了,为新软件命名为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
  ICQ的诞生让互联网再次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也宣告了即时通讯领域市场的兴起。ICQ坠地后,其用户快速增长,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由于前景美好,技术又不太复杂,所以同类软件迅速跟进。很快,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推出本土的IM(即时通讯)软件,来抢夺市场。

  此时正赶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热潮。当时,业内人士回忆,“计算机从上万元的价格下降到每台六七千元,更多的家庭能够买得起计算机,在北京的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中关村的送货车,或者是汽车或者是三轮,大学生们激动地攒着属于自己的电脑。”
  一个深圳大学毕业生默默关注着这其中的商机。他叫马化腾,两年后,马化腾在中国的广东省开创了一个公司,模仿ICQ做了“OICQ”。
  在腾讯推出QQ前,国内已经有人在玩ICQ了,可ICQ却没有象它在国外那般受国人欢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ICQ在中国人性化一面的缺失,并将其引入失败的深渊。而QQ,正好抓住了这一点,迅速攫住了我们中国人的心。因为它的存在,网络中衍生出了很多的QQ文化元素,像QQ表情就是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丰富的QQ表情成就了一个个的经典的网络形象。

  出于国外对个人隐私的特别保护,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而且,它只能在好友在线时才能聊天。结果根本就不合适中国网民使用,马化腾分析了中国用户的需求,他让OICQ可以发送离线消息,可以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头像。
  很多企业用户都需要互相传送文件,而这也是当年qq击败msn的重要方面。后来腾讯的QQ秀、手机QQ、QQ邮箱的超大附件无一不是对中国网民的深入了解所推出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3.山寨式(微)创新
  对于腾讯,最大的诟病在于对腾讯抄袭的指责。
  如果我们在同腾讯骂街,我们自认可以一直骂他抄袭,无耻。但我们把他当对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下“抄袭”的背后——腾讯独特的山寨式创新。也可以换个高雅点的名字叫“微创新”。

  唐骏曾经:“有的人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靠花言巧语,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这句话,我们可以把他改成:“有的人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山寨产品,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山寨产品成功了;你山寨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喜欢用你的山寨产品,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腾讯从来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总能在成熟的市场中找到空间,横插一杠子。然而它选择的路径也使其饱受争议,那就是模仿,有时甚至是肆无忌惮地“山寨”。
  从模仿ICQ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OICQ(腾讯QQ的前身)开始,腾讯似乎就埋下了自己的“模仿基因”——先是从韩国引入了QQ秀和其他一系列增值服务,又模仿新浪建起了门户网站;在网游领域,学联众开发平台,跟着盛大引进国外网游,随着网易自主研发,之后布局的C2C电子商务网站拍拍,以及第三方支付财付通,无一不是“山寨货”,这也是腾讯遭人恨的根本原因。

  今年7月份,《计算机世界》刊登文章《“狗日的”腾讯》认为“抄袭是腾讯遭人恨的根本原因”。面对这种指责,据说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回应是“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日前腾讯在香港的校园招聘中,被学生问及如何看待外界对腾讯创新的质疑时,腾讯方面也以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太阳底下无新事”)来回应,称这一问题被媒体过度渲染,强调很多创新都是基于前人成果而得,相比革命性产品,腾讯更关注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但这仍制止不了业内人的指责之声。
  马化腾有一句话:“先做有把握的业务”。言外之意,先找有成功案例的产品抄,然后在利用QQ这个平台推广,这一直是腾讯的商业模式。腾讯的产品几乎 都是抄出来的,这家公司可以在产品的细节里出点小花样,但骨子里就没有创新的意识,只有抄袭。靠着自己的用户,管它黑猫白猫,抄过来就是我的猫。

  有人说,腾讯有这么大用户群,既然抄过来就能成功,何必花力气去创新呢?那么,腾讯抄过的产品很成功么?数起来QQ抄ICQ、Soso抄百度、 PaiPai 抄淘宝、QQ拼音抄搜狗拼音、QQ影音抄暴风影音、QQ旋风抄迅雷、QQ live抄PPlive、QQ游戏抄联众等等。除了联众自身问题被QQ游戏抢了No.1以外,其他的如百度、淘宝、搜狗拼音等等这些被抄腾讯抄过的产品无 不仍然是市场的No.1。
  “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是网友对QQ游戏成功模式的精辟总结。有好事者罗列了QQ游戏山寨别人的一大串名单:游戏大厅山寨联众,QQ堂山寨泡泡堂,QQ炫舞山寨劲舞团,QQ音速山寨劲乐团,QQ三国山寨冒险岛,QQ飞车山寨跑跑卡丁车,QQ英雄杀山寨三国杀……最近依样画葫芦照着《植物大战僵尸》的样子整了个《QQ葫芦娃》,引得业界一片哗然。

  但凡熟悉QQ游戏的人,都不难看出它模仿其他游戏的痕迹。要说QQ游戏“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起诉”,或许有点夸张,但QQ游戏也确实很少惹官司。为什么大家觉得被抄袭了,又不去起诉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严格说来,QQ游戏的模仿,并不是照搬原样的低级山寨手法,而是非常巧妙地进行了新的研究和开发,也非常聪明地绕过了法律的羁绊。难怪乎,对于外界的质疑与非议,腾讯言必称“自主研发”,还搬出400多项专利应对。
  几乎腾讯的每款产品都能找出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点,如腾讯QQ的群和显示最近联系人功能,QQ邮箱的超大附件功能,QQ游戏平台一上线就号称能承载上千万的同时在线,QQ还解决了困扰很多IM产品的联通、电信的互联互通问题等等。

  说到腾讯的创新,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曾经说到:腾讯的创新在我眼中至少有三个值得学习,可以分别称为嫁接式创新,跨平台创新和整合式创新。所谓嫁接式创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腾讯把源于韩国网络社区的AVATAR服务创新移植到即时通讯平台之中,加强了服务的人性化和黏性,也摸索出了对应的商业模式。所谓跨平台创新,指的是腾讯在移动SP服务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就主动地,全面地将即时通讯在有线平台和无线平台上无缝连接起来,提高了用户的依赖度,也提高了其他无线娱乐服务的推广和营收能力。所谓整合式创新,就是依托即时通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把公司的服务领域扩大到资讯,游戏,电子商务和搜索等方面去。核心竞争力的根深蒂固带来了其他服务的枝繁叶茂。今天的腾讯,既不是早年师承的ICQ所能比拟,也不是传统的中国门户所能概括。这应该可以作为一个总结,如果真想打败腾讯,就好好学一下腾讯式的创新。

  4.对产品的极致追求
  腾讯的团队是一个极客团队。所谓极客就是:只专注于技术研发,也不大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极客们将自己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带向了主流社会,并逐渐为主流商业和社会大环境所接受。IBM的创始人、苹果两位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都是极客的代表。
  腾讯创立的时候,是个典型的极客团队,这些人在人前大多木讷且不善言辞,但是让他们坐在电脑面前,浑身就立刻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据马化腾的同学、腾讯创始团队成员之一的张志东描述,自马化腾往下,公司每个人都是网虫和电脑狂。“整天挂在网上,所以我们才能清楚感受到用户不满意在什么地方。”1999年12月31日晚上,腾讯寥寥数人的团队出去吃晚饭。深圳满街都是迎接新千年的人,人潮将几乎整个腾讯团队堵在了马路上——除了在家的马化腾。碰巧“千年虫”导致一些用户出现问题,结果马化腾一人在线,作为唯一的客服竟然成功安抚了所有用户。

  腾讯之可怕,不仅仅在于有QQ这样一个几乎等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工具,也不仅仅在于它可以把这个工具上的数亿用户轻易导向某一个新的应用,还在于其一直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型企业。这家极客企业在外人看来有一种隔阂感,但是其“对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极度专注”却是成就这家企业的重要基因。
  “腾讯内部可能不会太重视上下级之间的汇报,了解一个产品好不好,更多是看用户的反馈。” 腾讯即时通信产品部总经理殷宇说,“很多企业遇到问题都会说抓大放小,但这样并不一定就对,说不定你的大方向都是错误的。但用户反馈的哪怕再小的意见,都是他们想要的。”
  客观上讲,腾讯在QQ产品上“多低头干活”的心态, 在中国互联网当年浮躁的风气之下,成为了最大的法宝。再加上QQ与用户天然的近距离接触,腾讯得以不断让产品更细致、性能更稳定,不断提升用户的良好体验。这最终让其在众多即时通信工具中一统江湖。而这种成功,也进一步强化了腾讯的价值观──做好产品,与战略相比用户价值更重要。

  马化腾本身出了首席执行官职务外,他更看重的一个职位就是首席体验官。
  比如QQ邮箱业务起步较晚,但是从2005年收购Foxmail开始,腾讯的邮箱产品从最初的技术磨合和积累,到未能马上成功后以轻便简洁为目标不断的“回炉重铸”。 仅2008年一年,QQ邮箱团队就进行了400多项改进──据说有超过300项是马化腾本人提出的──由此得到的效果是,据尼尔森报告,到2009年9月,QQ邮箱流量已居同类产品之首,更成为许多技术人员拿来与Gmail进行对比最多的国内产品。


  回复第16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