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真实的自然生活环境中训练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家长:他兴冲冲地告诉我孩子进步很大,认知都过了。我问他:孩子都知道什么了?他说:我给他买的那包玩具他都认识了。但是当我让孩子把杯子递给我时,他却不知所措,无从寻找。还有一个家长,用了两个月时间教孩子认识了12种颜色,他很欣慰孩子都掌握了,可孩子在生活中却找不到自己的红色外套。为训练而训练,训练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在训练中普遍存在。我们教孩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孩子回答“用勺舀,不能用手抓。”我们教孩子“有尿应该去哪尿?”孩子回答“去厕所”。“能在外面尿吗?”“不能。”我们教孩子下雨的时候要打什么?”孩子回答“打雨伞”。“能不打伞往外面跑吗?”回答“不能。”家长说“平时都明白着呢!答应的好好的,到时候就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说出来的言语没有场景的想象,语言与场景无法联系,孩子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我应该做什么。蒙蒙是个5岁的小女孩,已经可以到大班融合了,但是进了厕所再脱裤子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是最直接的办法,因为任何一个行为习惯只有和实际情景多次结合孩子才能够真正理解并逐步被培养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生活中训练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停留在只教知识点上是不行的,知识不与生活紧密联系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性。 2.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就是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分解的结果是使目标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目标分解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课题难度,使孩子易于达成目标。以免课题难度超过孩子的接受能力,挫伤孩子的自信。例如:我们训练孩子到超市购买食品,付款后才能吃这样一个行为,目的是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我们将课题分解为:在小超市买一件食品,选择人少的时间——到大超市买一件食品;选择人少的时间——到大超市买几件商品——购多件商品。以下面的例子说明具体的做法: 小月,一个4岁的小女孩。问题是:去超市买食品从来都是拿着包装袋去交钱,等不及交完钱就吃。开始我们选择了一个小超市,时间在吃完午饭后。因为那时候人少,孩子等待的时间短。刚吃完饭,孩子对食物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我们事先和孩子说“我们去买好吃的,交完钱再吃。”在超市里,我们反复强调。我们让孩子选择了她喜欢吃的几种食物拿到收银台交钱,由于超市里没有什么人,东西又不多,很快就交完了钱。我们马上将食品袋打开,给孩子吃,一路上一直夸奖孩子“真棒”。以后又重复了几次,孩子表现得都很好,看来,她对这种形式已经比较适应了。接下来,我们选择了一个大超市,还是让她挑选她喜欢的东西,去收银台交钱后再吃。这回排队的人多了几个,等待的时间长了,我们边提醒,边夸奖。有时我们见她有些不耐烦了,就给她唱歌,她很喜欢唱歌,一唱歌注意力就转移了。几次以后,孩子已经能等待一会儿了。后来我们将购物的时间延长了,不仅买她喜欢的,妈妈还要购买两三种生活用品,以延长她的等待时间。我们事先告诉她,要等妈妈买完东西以后交了钱再吃。我们拉着她帮妈妈找要买的东西,然后将这些东西放进购物车里去排队交钱,交完钱再吃。逐渐地,她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小月已经能够陪妈妈买很多的东西,从货架上帮妈妈找需要的东西放进购物车里,然后和妈妈一起推着车去交钱。即使排很长的队,他也不发脾气,而且可以交完钱后,走出超市,上了妈妈的车再吃东西,控制力明显提高。 3.模拟教学 对于那些在真实生活环境中有一定危险存在或者比较烦琐、复杂,容易影响别人正常的生活秩序的训练内容在运用于实际生活以前,先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过马路。因为在马路上训练有危险性,孩子的突发性行为不易控制。如有的孤独症孩子看到飞驰的汽车就兴奋,迎着汽车跑;有的孩子喜欢看马路中间的道路行驶线,站在马路中间不走。因此,在训练前,可以先把教室或家里布置成马路的情景:红绿灯、人行横道、车辆等。我们在这样的模拟情景中教孩子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如何避让车辆等。当他了解了基本的规则后,再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再如购物,虽然不像过马路那样有危险性,但是有的孩子会发生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猛跑,或者推着购物车突然撒手,购物车难免撞到货架或顾客。有的孩子看不惯超市现有的物品摆放方式,非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摆放;有的孩子喜欢将牙膏、洗头液等全部挤出来。以上行为都会对顾客正常的购物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他们进入实际生活以前,在虚拟情景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了解购物的程序是非常必要的。有一次,幼儿园做火灾演习,要求小朋友用湿毛巾捂住嘴低着头以最快的速度从安全通道撤到安全地带。蒙蒙(一个5岁的孤独郑儿童)做得很认真,好像还有些紧张,似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给她讲解了一番。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一次小朋友们看动画片,电视上有着火的情景,蒙蒙对着电视里的人喊“快用湿毛巾捂住嘴,快跑”。看来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安全教育和避难、逃生技巧的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