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法作家亚丁

 喜欢收藏001 2014-02-16
华裔作家亚丁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2010-12-18 11:38:27

17日,法国经济产业振兴部部长帕特里克·德维让在北京798艺术区亲自授予作家亚丁先生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此前曾被授予过该勋章的华人有董建华、巴金、贝聿铭、金庸、陈竺李嘉诚、何鲁丽、韦钰等。

  法国荣誉军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02年,由拿破仑·波拿巴最早设立的,是法国政府颁授的最高级别的荣誉骑士团勋章。只有在军事或民众服务领域做出卓著贡献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此次授勋旨在表彰亚丁多年致力于中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活动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法关系促进做出的卓著贡献。

  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系的亚丁,是一位在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法中文化交流大使,现任“法中交流促进会”会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亚丁先生翻译的萨特的《理智之年》和《巴黎的忧郁》获得法国政府翻译家奖。 1988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欧洲骑士勋章。其自传体小说《高粱红了》自诞生那一天起就轰动法国,成为法国连续十年最畅销书之一。发行量超过50万册,荣获多种奖项,并连续十年作为法国中小学的必读课本。随后还译成英、德、西、日、丹麦、意大利等多国语言出版,继续在全世界畅销。从此之后,亚丁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用法语写作的华人作家。现在《高粱红了》终于回到了作者出生地,在中国被再次出版,使得国内广大读者可以欣赏这部传奇著作。

据悉,亚丁是少数几个能在法国家喻户晓的华人作家之一。早在1988年,法国政府就曾授予他“欧洲肯坦培尔骑士”勋章。

此外,亚丁还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当中。他集总导演、总制片、总撰稿于一身,拍摄大型专题片《环球绿色行》。用一个作家、一个文化学者的眼光,审视东方的水土,提出了深入人心的环保理念——“爱自然、爱一切生物的生命、爱人类原本所生长的那种环境”。

  授勋之后亚丁表示,法国副总理向其授勋,“既是对以前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我个人的一种勉励。我今后将更好地在中法文化交流上发挥好桥梁作用。”

         10月17日,法国副总理帕特里克·德维让代表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北京向著名华裔作家亚丁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此表彰亚丁先生多年致力于中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活动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法关系促进做出的卓著贡献。亚丁也成为了继蒋介石、巴金、赵无极、金庸、贝聿铭、李嘉诚等人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据悉,法国荣誉军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02年,由拿破仑最早设立,是法国政府颁授的最高级别的荣誉骑士团勋章。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系的亚丁,是一位在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法中文化交流大使,现任“法中交流促进会”会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亚丁先生翻译的萨特的《理智之年》和《巴黎的忧郁》获得法国政府翻译家奖,其自传体小说《高粱红了》自诞生那一天起就轰动法国,成为法国连续十年最畅销书之一,亚丁也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用法语写作的华人作家。近些年,亚丁的角色越来越丰富,策划人、影视制作人、导演、环保倡导者、文化大使等多种角色集于一身,都与“中法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

旅法作家亚丁

   如果说起刘晓庆这第四位男人,或许大家未必都熟悉,他就是旅法作家亚丁。两人应该是在1993年时相识相恋的,原本两人打算1995年在法国结婚,谁料1996年却宣布分手而分道扬镳!早在1994年的时候,法籍华人作家亚丁在采访刘晓庆的时候,两人相互结识而相互被对方的才华吸引!亚丁在刘晓庆的诚意邀请下,走进了刘晓庆的世界!当时亚丁初步在刘晓庆的公司里面从事文字工作,后来曾经在《刘晓庆打开引号》的制作中担任编导!随着逐步的生活与工作接触,亚丁身上具有的法式浪漫和中式体贴,最终让刘晓庆打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两人携手步入了风景绮丽的感情世界!笔者曾经说过;爱情经常从感性开始,再到理性而结束!这句话用在她们两人的恋情中恰如其分。很快两的思想观念就出现分歧,从而导致最终分手!

 

~~~~~~~~~~~~~

  ■新商报记者李媛媛

  不要误会《高粱红了》是《红高粱》,这是法籍华人作家亚丁于1987年用法文发表的一部畅销小说。不要误会这是一部纠结于“文革”时期的苦难史,这只是一部儿子献给父亲的书。《高粱红了》日前已在国内出版中译本,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作者亚丁,他向记者细述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并介绍了中法两国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最近,亚丁在搞法国红酒文化的推广,采访中,他也常用酿酒来解读自己的观点。

  艺术家需要的灵感是多样化的

  记者:常年居住法国,回到中国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适?

  亚丁:最大的不适应就是说话不自由,不能自由表达,有时要说假话。刚回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提醒我这不能说那也不能说,会得罪人的。这是许多归国人士都感到不适应的地方。

  记者:某些中国艺术家为何出国后会有比在国内更大的成就?

  亚丁:艺术家需要的灵感是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是单一的,信息单一,灵感和作品不会很丰富。就如一头母牛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牛奶的成分会差不多。如果吃各种不同的草,牛奶的成分就会丰富。到国外的艺术家各种信息、思维方法会丰富起来,成就也会更大。同样的,国外的艺术家接触中国后,他们的影响力也会变大。画家莫奈、毕加索因受东方文化影响,艺术上有了不凡的成就。

  记者:中法两国在文化创作的氛围和表现上有哪些区别?

  亚丁:现在,中国作家的创作像一个孩子,从小管着他,突然一天没人管了,乱了,自我控制能力差,所有的故事都被匆忙写完了。作品不是一些新鲜的主意和卖弄,是需要酿造的。潘石屹曾经让我写博客,我不写,我认为这像葡萄汁,挤出来就完了,想法是需要在心里沉积一段时间的,这才是酿造。后来潘石屹却在博客里说我劝他不要写博客,一时招来很多非议。

  记者:你认为中法两国在传统文化继承方面有哪些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亚丁:法国一直以来更注意和习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读书一定要读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中国在某一时间忘记了,现在突然发现,就在古典里找文化。中国受美国影响注重物质,文化发展受到了影响。中国人穷了很多年,发

  展起来了,自然先重视经济,即使打着文化的旗号,有时也是为了赚钱。但是欧洲则不同,他们一直很富有,物质追求永远不是第一。

  记者:对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颁给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你如何评价?在法国官员作家是否有获奖的现象?公众又是如何反应的?

  亚丁:在法国,官员获奖不算什么事。即使是部长、总统要出书,也要到出版社的坐椅上排队等着。法国出版社是高不可攀的衙门,总统、总理见到编辑都很恭敬,是平等的。国内有暗箱操作的习惯,因此有这样的热议反响。一个官员能搞创作其实也是好事,应该多看他的作品到底怎样再来评价。

  这是一部献给父亲的书

  记者:这部小说的原型是谁?

  亚丁:原型就是我自己,这是自传体小说,都是我经历过的事。

  记者:“文革”的哪些经历为你创作这部作品带来了灵感?

  亚丁: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文革”,只是表现一个男孩对父亲隐藏的感情。男孩对父亲与对母亲,以及女孩对父母的感情都不同。男孩到10岁后会认为自己是个男人了,与父亲之间会有距离,掩盖起对父亲的爱,细腻而深埋,而父亲也会忽略掉儿子对自己的爱。这本小说在法国出版后,一位法国10岁孩子的父亲看过之后,在早上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看着坐在副驾驶上的儿子,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体会到了儿子对自己的爱。

  记者:你认为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亚丁: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儿子与父亲之间没有卿卿我我的表达,长大后反而有了男人之间的距离,这是世界上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而畅销,不存在文化差异。我是北方人,男人之间出口便俗,要表现男人的不在乎。而这本书是写给我父亲的,我在法文版本的扉页上标注了“献给我父亲的书”。父亲从未向我表达过温情,但是不表达的温情是非常深厚的。

  记者:我看到小说的中文版文字很平实,不花哨,这也是你的创作风格吗?还是翻译的解读?

  亚丁:这也是我的创作风格。小孩最内心的语言并不是华丽的,文字也应该是平实的。中译本我只看了一小部分,而且也不打算再看。我是不应该看的,这也是为何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将它翻译成中文的原因。你没有做过翻译工作,而这是我多年从事的工作,你无法体会一个翻译的苦闷——在另一种语言中找没有的东西,忠实表达别人的意思。如果让我自己翻译,那就是改写了。

  记者:我在网上看到悠哉对你翻译的作品和这部《高粱红了》提出批评。他认为这是一部较平庸的法国获奖作品,对此,你有何回应?

  亚丁:也许他对平庸的解释不一样。《高粱红了》在1987年发表当年就发行50万册,这样的平庸也挺好。批评说明人家认真读书了,也是好事,对待反对的意见就当丰富自己。

  法国和北大都喜欢打破固有的观念

  记者:你是否认为毕业于北大给予了你更高的平台与起点?北大带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亚丁:我没有觉得毕业于北大给我带来更多机会。我1980年代就留学法国了,在那里没有人因为我毕业于北大而特殊照顾过我,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北大。北大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北大对传统的叛逆是从思想深处的,对社会既成的观念,北大的人总要有另外的想法来更新它、破坏它。北大的学术氛围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是有好处的,这种胆量和敢想敢做确实是北大人的优势。

  记者:法国曾经出现过偏爱走极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是否总是剑走偏锋?

  亚丁:法国人喜欢表明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像北大。他们反对意识形态,认为是固有的观念。如果你说吸烟不好,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那么马上会有餐馆打出“只为吸烟者服务”的招牌。法国人认为统一规定、停止思维是不好的,他们要打破平衡,要求自由。

  记者:作家、官员、总裁,这多种身份,你更喜欢哪种角色?

  亚丁:我在填写职业一栏时,只写“职业作家”。我本质是作家,只是后来不写了。写作需要处于深沉的状态,但现在东忙西跑,没有这种状态了。

  记者:近年来,在法国你主要将精力放在哪些方面?

  亚丁:现在主要搞中法文化交流。一开始是受法国政府邀请来帮忙,后来变成了责任。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再到推广法国红酒文化。从一开始,我也没决定要当作家,只是做到“有求便应”。

  记者:你受法国文学、哲学浸染,比较喜欢哪些作品?

  亚丁:要说哲学,我对中国哲学最着迷,老子、禅宗都很感兴趣。文学方面,非常喜欢普鲁斯特,尤其喜欢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书会把你思维的节奏改变。例如你听一首歌很好听,换另一个风格的新歌,你会觉得不好听,但是普鲁斯特会将这个过程拉长,让你反复听,直到你习惯。这时,你回头再看,原先的东西变得很陈旧,你会多了个思考方式,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艺术家最伟大的作品不是作品本身告诉你什么,而是改变人生看法,让人生变得更丰富。当你看过《洛丽塔》之后,你再体会爱会更细腻,就是这样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