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有方澄泥砚

 风雅苏州 2014-02-16
 
 
  武人爱剑,文人爱砚。文人辈出的苏州,素与砚台有缘。讲到砚台,人们很容易想到广东端砚和安徽歙砚,但若论刻砚技艺,却是苏州匠人独占鳌头。藏书澄泥砚始于三国,唐时皮日休、陆龟蒙咏“太湖砚”之诗篇即指藏书砚台,宋代米芾《砚史》记载:灵岩山下有村(今藏书一带),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只不过时光流转,如今的藏书镇真正懂砚刻砚的人,越发零星,藏书制砚这门老手艺岌岌可危。

  【壹】

  苏州往西几十公里,在著名的灵岩山边,有个古镇——藏书。

  现代人知道它,或许是因为那名闻全国的羊肉,略微有点文化的人,还知道这个名字,来自西汉名臣朱买臣。

  不过,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个古镇,却有着一项传承了千百年的手艺,制砚。

  说起砚台,人们总能想到端、歙、澄、洮,却很少有人知道,苏州也产砚。

  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谬误的。

  在藏书镇边上,有个蠖村,山上的砚石质地颜色都和澄泥砚非常相似,被老百姓称为澄泥石,但事实上,真正的澄泥砚并非石砚,而是由泥沙烧制而成。澄泥砚宋朝就几乎绝迹,现在传下来的很多澄泥砚,其实都是藏书砚台。

  如果说藏书有三千艺人,绝不为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能刻上几刀的。在很多老一辈的藏书老百姓的记忆里,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藏书还留存着不少的制砚作坊,制砚的老师傅达32人,但在那个时候,技艺不外传,其中任何一家如要收徒弟,都要得到其余31个人的同意,并请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后,才算是正式通过,可以拜师学艺了。

  不过,进入新世纪的藏书澄泥砚,远没有老祖宗时期那么繁荣昌盛,苦力活,累,挣不了钱。是很多现代人对制砚行业的普遍看法。

  其实也是,文人雅士运笔风流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许多制砚艺人的辛苦劳作。

  【贰】

  清晨五点。

  当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今年已经57岁的蔡金兴就已经起床了,这是他制砚40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迎着晨光,他来到了位于镇中心的铺子,当古镇逐渐在鸡鸣声中热闹起来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蔡金兴用肩膀抵着凿子,弯着弓步,年复一年,他的肩膀被凿子早就磨出了老茧,古朴澄泥砚就在石材纷纷扬扬的灰尘中,有了个雏形。

  做一方好砚,常常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用上近三十把不同大小的刻刀,精工细作,方可成型,有时,做一方砚,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年不过20多方的产量,让蔡金兴的澄泥砚更显得弥足珍贵。

  13岁的时候,蔡金兴就已经是村里砚台厂的工人了,而他的手艺,全是他父亲蔡根土的手手相传。

  在蔡金兴看来,作为一方好砚,细致的雕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讲究线条的圆浑简练,造型的朴拙自然。

  在劈好的砚坯上,蔡金兴首先会用小刻刀浅浅地刻上图样,然后才能精工细作,圆润的线条,没有一点凿痕的流线,让蔡金兴的澄泥砚一出手,便知高下。

  日本美学大师原研哉讲求的是“少,即是美。”而蔡金兴的澄泥砚的精华也与大师不谋而合,他的得意之作,一方 “凤字砚”,走的便是极简风,没有一处繁复的雕花,流线对称的轮廓,已经让人爱不释手。

  【叁】

  四十年的功力,让蔡金兴的手艺自然达到了炉火纯青。他有一个代表作,按照苏州著名制砚大师顾二娘流传下来的竹筛砚,比顾二娘自己做的还要大上一大圈,扁圆形的竹筛精细玲珑,砚眉四周和底部刻出来的粗粗细细交叉的篾丝根根经络分明,纹路、走向、光度、色调和谐得如真的一般。

  清代的顾二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制砚大师,传说她有神奇的辨别砚材的能力,三寸金莲一踢,就知道石头的好坏。

  对于这样的传说,很多人自是认为这是古代人穿凿附会出来的,但是,在蔡金兴的眼里,却并不是不可能的,和澄泥石打了40多年交道的他,只一眼,便能看出石材的好坏来,哪里还需要用脚踢一下。

  在蔡金兴看来,作为手艺人,如今保存一方古砚,却不如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来的要紧,识砚的人少了,能够静心下来做砚的人也少了,而其中富有灵气的人,就更少了。

  一方好的砚台,从劈石开始,常常一个半月才能做出一方精品来,镇上会几下石刻手艺的年轻人哪里守得住如此的寂寞,他们都跑去做简单的石壶,因为工艺简单、批量生产,效益又好,真正还在坚持着做藏书澄泥砚的人,不足10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的蔡金兴收了好几个徒弟,年龄都已经不小了。但在他看来,却没有一个能把他这门手艺完完整整继承下来的,蔡金兴说,等自己老了,这门手艺恐怕真的就要绝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