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门里,方丈和尚和班首师父是经常拿着香板打人的。你听不懂,他打你;你听懂了,他也打你。听懂了打你,是在检验你是不是真听懂了,是不是心服口服地把听到的佛法落实在自己身上,我执是不是破了。但是现在的出家人、学佛人,谁敢打,谁敢骂呀?甭说打了,就是骂他一句,他都要恨你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因为你伤到他的自尊了。大家问问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不是想成佛,是不是想了生死?既然你想成佛,想了生死,为什么你不把自己的心量打开,不把自己的承受力培养起来,让自己的心量和承受力像佛一样呢?你想成佛,凭什么呀?没有佛的承载力,没有佛的心量,你怎么学佛,又如何成佛呢?现在丛林的住持和班首,一方面是修行的功力不够了,二是德性也不够了,都不愿意得罪人,不愿意损坏自己的形象,所以都不打人,不骂人了。比如方丈想在弟子心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不愿意为了弟子的进步牺牲自己的形象,宁愿牺牲弟子的法身慧命,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但是真正称职的父母,真正合格的方丈,会为了子女的成长,为了弟子的成长,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来管教孩子,管教弟子。 可是很多徒弟对师父并不是真信,而是带着一种利益的心:我在你这里得到利益,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了,我就信你;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我就不信你。如何做才叫正信呢?不带任何目的,没有任何祈求的信才叫正信。有目的、有所求的信,能叫正信吗?你有所图地来到他身边,所谓的信他,一旦他满足不了你的愿望,你就会恨他,否定他,从内心枪毙了他。如果你不带任何企图地相信一位师父,不仅你自己不会受到伤害,你也不会伤害对方。佛法讲的正信就是无所求的信。 但是凡夫众生,谁没有所图呢?你们来到东华寺都有所图,希望有一个好的修行环境,碰到一个好师父,能进步,了生死。就万行来讲,也希望有个好学生、好徒弟,能为他多做一点事,为佛教多做一点事。大家都有所图。有所图错了吗?没有错,但是你要为你的所图付出。如果你不能为你的所图付出,你的所图就是错的。就像我跟小和尚们说的,“你有欲望不是错,错就错在你不能为你的欲望去付出,去流汗、流泪、流血,这才是你的错。”但是现在好多学佛人都把欲望和理想混淆了,把欲望当理想了。在座的问一问自己,你说你有理想,那是理想还是欲望?谁解释一下什么叫理想?什么叫欲望? 答:欲望是为了自己个人的需求,理想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类的需要。 师:答得非常好!欲望是只利己,不利他,是自私自利的愿望。理想,小一点讲,是为了家庭,为了团队;大一点讲,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我们经常把理想和欲望混淆在一起。为什么有的人做事业轻而易举就成功了,而有的人一辈子苦苦地追求,拼命地努力也没有成功呢?不成功的人追求的是欲望,成功的人追求的是理想。你追求的是理想,理想是利国利民的,所以很多人帮助你。你追求的是欲望,是自利损他的,谁会帮助你呢? 我们常听人说某某人很发心,可是什么叫发心,好多人都分不清。只有为了理想而做而付,出才叫发心。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做而付出,能叫发心吗?所以你们以后看一个是否发心,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满足欲望,还是为了实现理想。依这个道理扩大来讲,为什么有的人做事,越做空间越小,人缘也越差呢?因为他所做的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所以最后支持他、认可他的人越来越少。而有的人做事,越做空间越大,越做人缘越广,人气越旺。那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追求一种理想,谁参与了都能受益。所以如果你想功成名就,名垂青史,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尊重和爱戴,你把眼睛闭上问问自己:这么多年来我所做的、所追求的,是欲望还是理想?人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有欲望,可以有私心,适当的欲望和私心也是一种动力。但是纯粹为欲望、为私心而做,既便是动力,也会变成障碍。 为什么数千年来中国人那么崇拜四大菩萨呢?因为四大菩萨代表了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理想,他们所做的都是利国利民、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放到任何一个民族都受欢迎。为什么你的理念不受欢迎,不被大家认可、接受呢?因为你的理念是利己的理念,是错误的理念。佛教讲:“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着魔的意思就是思想观念错了,见地错了,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中道了。人一旦着了魔,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宁可不让你修,也不让你修偏了;一旦修偏就很难回到正道上。所以我经常告诫大家,学佛,一定要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根植于心,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毕生的愿望。你手里拿着十大愿王这把戒尺时刻警戒自己,就永远不会偏离道;你把十大愿王作为你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永远都不会错,走到哪里都行得通。 可是很多人不学佛还好,还懂得谦虚;一旦学了佛,就变得高傲自大了。那是因为你没有智慧,把佛理学偏了,学扭曲了。过去你没有学佛的时候,知道人分三、六、九等;学了佛以后,别的你没记住,就记住了众生平等。这岂不是害了你?众生的佛性是平等的,智慧是平等的吗?能力是平等的吗?学识是平等的吗?尤其在一个团队里,有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普通员工,不同素质、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职务,这平等吗?又比如我们的主席到外国去访问,他代表的是整个国家。而你是个老百姓,你出国,代表的只是你自己。这平等吗? 一个学佛人不把自己看低,就不会有谦卑心;没有谦卑心,你的心量就打不开;心量打不开,怎么会有智慧,怎么会有福报,怎么会有善缘呢?你不是没有这些,而是你的心量没有打开。心量如何打开呢?要懂得谦卑,懂得感恩。谦卑和感恩如何体现呢?要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空口喊空话。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传播佛的思想、佛的教理,更要把佛的思想和教理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以行动来折服众生。 那么言与行二者在出家人身上应该如何体现呢?曾经有法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谈到讲佛法只占两分,八分是默默地去做。历代祖师大德们都是按这个准则去做,才把佛法传到了今天。如果是讲八分,做两分,佛法能传到现在吗?一个人让别人信服是靠说吗?不是,是靠做。只是每个人做的形式不一样。一个思想家能把他的思想体系建立起来,传播给大家,让大家受益,对他而言,这也是做,他做的形式就是说。一个法师一年不讲几十堂课,怎么能称为法师呢?他的讲也是做。为什么我要建这座养正堂?只要你是东华寺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就必须上台讲。我说过无数次,我不要求你们讲得有多好,而是希望你们上台来锻炼自己。只有经常上台讲,你才会讲,而不是你会讲了才上台。 为什么我把养正堂建成这种面对面的格局呢?在传统的禅堂里,大家彼此之间看不到对方。即便看得到,彼此的视线也不能直接对碰,无法交流。为什么在交流的时候,我们的眼睛要对视呢?因为我们不仅需要语言的传递,更需要能量的传递,只有彼此用眼睛对视的时候,能量才能互相传递。只是因为我们迟钝,彼此对视还无法理解对方时,才需要语言。当用语言表达还不能理解时,才需要手势来辅助。 所以在传统的禅堂里是很少讲开示的。即便大和尚到禅堂里讲开示,也很精炼。你听得懂,他是这样讲;你听不懂,他也是这样讲。如果你有心,听不懂的记下来,放在心里慢慢去悟,去参。可是很多人有一个学习习惯,就是听懂的我记住了,听不懂的我就不记。那你恰恰错了,就是听不懂的你才要记,听懂的你不需要记。我们向一个法师学习也是如此。他讲的法,有一部分我们听懂了,与他产生共鸣了,我们就很欢喜。可是听不懂的那部分,我们内心没有产生共鸣,就被我们忽略了。而最要害的,恰恰就是我们听不懂的那部分。 你本来就明白的部分,你还要寻求什么法师给你印证呢?你不明白的、不敢确定的部分,才需要找法师来帮你确定,给你印证,你才要放在心中好好地参。在没有达到能作主之前,也就是在没有达到第五个层次之前,前面四个层次都要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地学习和修炼。想走捷径,不经历三皈五戒十善、四禅八定,直接就跑到第五层,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就像我们练毛笔字一样,你不练楷书就直接练草书,最后草得连你自己写什么你都不知道。 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不能选择一个时期,让自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用功学习,你是没有办法出功夫的。即便有点功夫,也不稳定。不管在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要想达到娴熟,要想在这个行业里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一个阶段安安心心地、忘我地和你的专业融为一体。但是总处在这种忘我的阶段也不对,因为修行要不断地往上走,而且还要不停地与外面的事物对接来印证自己。不管做什么学问,信什么教,修什么法,最后都要到红尘中去验证,去发挥它的作用。福报从哪里来?从服务众生而来。 有的人虽然是好人,但无量劫以前没有做过好事,没有奉献过,没有让别人从他身上受益过,尽管这一世还保持着人身,甚至闻到了佛法,现了僧相,但没有一点福报。没有福报,即便闻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师,也没办法开悟。开悟必须福慧具足,所谓的功德圆满,就是福慧圆满。我们从来没有听说一个长期奉献的人没有福报,只常听说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最终破产了,公司倒闭了,或者事业、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作茧自缚了。因为自私自利是往里走,而无私奉献是朝外打开。 对我们学佛人而言,智慧和福报尤为重要。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福报,一个有福报的人也一定有智慧。福报和智慧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来自同一个力量,它们是一体分不开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不能把它们看成两个不同的东西。你们是否看到过一个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奇才、怪才没有福报。那是因为他们不能融入芸芸众生,不能让众生受益。真正的智慧是让芸芸众生受益。有多少人从你身上受益,你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报。所以,我们修到最后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圆融的人,尊重每一个人,与每个人都合得来。每个人跟我们接触,都会感到愉悦,都能受益。 我们说一个学佛人要有慈悲心,你们说怎样做才算有慈悲心?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慈悲心,要从哪些方面看?什么叫慈悲心? 答:不以自我为中心去做事,就是有慈悲心。 答:利益众生,能给众生带来快乐和幸福,就是有慈悲心。 师:能给众生带来快乐和幸福啊?那我顺从你,你想干什么就让你干什么,那叫慈悲心吗?我们还是现实一点,不要唱高调。真正的慈悲心就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慈悲心。什么时候你愿意付出了,有责任心了,你就有慈悲心了;你能把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不推三推四找借口了,你就有慈悲心了。慈悲心就这么简单,能准时完成任务,做事有始有终有责任心,就是慈悲心。 可是我们很多学佛人做事没做好,没有圆满地完成交给他的工作。你问他为什么不能圆满完成任务,他会给你一百个理由。他就不懂一个道理:事情没完成,没做好,即便有一百个理由也没有用。理由再多,无非是想证明这不是我的责任,全是别人的责任,全是环境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与我无关。我们佛教讲圆融,讲同体。既然是同体,你没有把事情做成做好,即便是他人的问题、环境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也与你有关,你再怎么解释也没有用。如果你属于第五种人,你有能力,能作主,即便条件不具足,你也会想方设法让条件具足,把事情做成做好。实际上你的存在足以让条件具足,把事情做成。我们通常说事在人为,事情没有自然而然就成的,都是要靠人为,世间法都是靠人为而成的。所谓的“无为”也是“有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有为。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靠我们发心、用心,靠我们的责任心来达成。只有把各种因缘条件都聚在一起,事情才能自然而然地达成。不把各种因缘条件撮合在一起,事情是不会自然而然地达成的。所谓自然而然地达成,前面九十九步还是靠你的努力、靠你的有所为而达成,到最后一步,事情才会自然而然地成功。所以你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宿命论,说什么你命中有,不用努力,你就等着吧。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说:就是天上掉馅饼,你也要把嘴巴张开,否则馅饼不会掉进你嘴里。这说明还是需要有为。我们佛教的五戒十善是不是有为法? 答:是。 师:那就说明有为法一样可以让我们成佛嘛。五戒十善是我们佛教最重要的戒律。所以有为法才是重中之重啊!你连有为法,连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做不到,无为法是属于心法,你就更没办法把握了。你的行为都不端正,你的心会端正吗?心不端正,气就不会端正,气不端正,神就不会端正,心、气、神是一体的。你的心怎么表现出来呢?通过你的神、你的五官表现出来,你的五官就证明了你的心的形象。 上天给了我们一个优点,就会给我们一个缺点;给了我们一个缺点,也会给我们一个优点。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让我们不停地修炼,彼此合作。一个人是无法独自在世间生存的,更无法做一番事业,实现远大的理想。大家看“人”字是怎么写的?两个人靠在一起,两个人合作才是一个人。当然,两个人不一定就是指两个人,可能是三个人、四个人、一群人。也就是说你的理想要实现,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见地不正确,就等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问题了,脱离本位了,偏差了,无论修行还是做事都会很辛苦,甚至修不成,做不成。如果你的见地正确,无论修行还是做事,轻而易举就上路了。不管我们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智慧,首先都要把心量、格局打开,就像你拿盆子、桶子接雨水一样,你要把盖子拿掉才能接天上的水啊。否则,不仅接不到水,就是再好的东西也会从你面前流掉! 你想成佛,是要先有佛的心量,还是要先有佛的智慧、佛的能力、佛的奉献精神? 答:心量和奉献精神。 答:心量是慢慢打开的。 师:我认为是心量,没有心量你就不敢奉献。凡是敢奉献的人,一定先有心量,先有格局。佛教讲先舍后得。为什么你敢舍,我不敢舍呢?我没有这个心量,没有这个格局,所以不敢舍,我一定要先得了再舍。但是佛有这个心量,有这个气魄,他就先舍后得。所以你说要有智慧也好,要有奉献也好,要有胆识也好,前提都是要先有格局和心量。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未必正确。 我特别欣赏我们寺庙的CE师,从他来到现在,整个人脱胎换骨。他话不多,特别能干,一直在奉献。他做事从不找理由,是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他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学佛的人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怎么提升呢?一个自信的人不是示强,而是示弱;一个自信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一个自信的人不是显示自己优越的一面,而是展示自己不足的一面。只有自卑的人才处处维护自己的面子,争强好胜,显示自己优越的一面来抬高自己。虚荣心是属于我执的范围。一个人连我执都无法超越,怎么可能进入精神领域呢? 2013.7.21 |
|
来自: 昵称13637392 > 《万行上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