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中医临床秘方1

 一株小苗 2014-02-20
 

 妇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月经不调秘方(11首)
1.1柴芍调经汤
【来源】朱南孙,《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女贞子各12克,旱莲草、麦冬、地骨皮各10克,白茅根12克,香附、地榆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1次。
【功用】清热养阴,调气理血。
【方解】方中柴胡、白芍一升散一收敛,可奏舒肝解郁、清热养阴、协理阴阳之功。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培元;麦冬、地骨皮、白茅根、地榆等清热凉血;在大队养阴凉血药中加入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既能制其香燥之偏,且收相得益彰之妙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调气理血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或非时出血(少量)。
【加减】本方适于因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及轻微的非时出血诸症。因实热者可酌加丹皮、青蒿、黄柏;虚热宜以生地、地骨皮为主,配滋阴壮水及阿胶等养血柔肝之品自可收功;郁热者可以本方与丹桅逍遥散合参化裁治之。本症因血热所致,易发展成崩漏,其治应以防微杜渐着眼,故可随证加入丹参、牡蛎、槐花、樗根皮诸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2 理血补肾调经汤
【来源】梁剑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赤芍、泽兰、益母草、鸡血藤、怀牛膝、刘寄奴、苏木、生蒲黄、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0克。
【用法】月经期服药:月经第1天开始连服3~4剂。中期服药: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若月经错后或稀发,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天,再服3剂,以后停药7天再服。同时配合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超过36.6℃,连服3天就停药。若月经来潮后,再按第1种方法服药。如果不来月经,仍按基础体温的测定序贯服药。如果基础体温连续上升15~20天,有可能是怀孕,则应化验,如为妊娠则服保胎药,以预防流产。
【功用】舒肝理血,补肾益精。
【方解】本方以柴胡、白芍舒肝解郁,敛阴调经;赤芍、鸡血藤、益母草和血调经;刘寄奴除新旧之瘀血;泽兰入厥阴经,能行血利水;怀牛膝为肝肾引经药,以泻恶血、引药下行,使瘀结消散,气血得以畅行,且能益肝肾而强筋骨;女贞子、覆盆子滋补肝肾,疗肾水亏虚;枸杞子滋补肝肾,填精补血;菟丝子温补三阴经以益精髓,其性柔润,故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益阴精,又助肾阳,使阳生阴长,有促进性腺功能的作用。以上诸药意在舒肝肾之郁、补肝肾之精,使气舒精足血畅,则月经自调。
【主治】月经不调,月经错后或卵巢功能低下不排卵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一般服1~2个周期可愈。
1.3 补血通经汤
【来源】李岛三,《中医必读》
【组成】熟地、白芍(酒炒)、当归各6克,川芎(酒炒)、香附(醋炒)各4.5克,杜仲(姜炙)6克,桃仁(去尖)4.5克,红花3克,木通4.5克,甘草1.5克,苏木、莪术(醋炙)、元胡索(醋炒)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补血通经。
【方解】方中以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活血,为妇人调经总司之要药;桃仁、红花、苏木、莪术破血行气、软坚化瘀;元胡、香附理气止痛,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矣;杜仲、甘草补肾调中,以固根本。此方配制得法,攻补兼施,行气与理血并举,治血虚而致经闭,经量少涩痛者,服之屡见效验。
【主治】血虚所致之月经过期不行,或时来时止,结块疼痛,眩晕食少;或血虚经断太早者;或月经数月不来,腹中瘀血不散,时常攻心作痛;或过期而至,量少色紫而痛等证。
【加减】月经过期而至量少色紫者,去桃仁、苏木、莪术。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佳效。
1.4 调经凉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地12~30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益母草12克,泽兰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清热、活血调经。
【方解】月经血热先期而至,治宜清热凉血为要。此方用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知母、黄柏滋阴泻火。但此四味药性寒凉非经期所宜,张景岳说:“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但既属血热妄行,又非此清热凉血之味不可。再加丹参、益母草、泽兰等活血调经,以免寒则瘀滞之弊。
【主治】月经先期(血热),量多而色紫稠黏、舌质红、脉数。尤以青年女子为多。
【加减】血量多,加珍珠母、白茅根各30克,杭白芍12克,甚者加莲房炭20克,芙蓉叶12克;胸胁及乳房胀痛者,加橘叶、柴胡各5克;腹痛,加元胡10克,川楝子6克。
【疗效】屡用屡验,奏效甚捷。
1.5 三黄忍冬藤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黄连4.5克,黄芩、黄柏各9克,忍冬藤15克,贯众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血得热则行,遇寒则止。阳热过亢、迫血妄行,引起月经先期、量多、甚或崩漏,宜于清热以止血。故方用三黄清泻三焦之火,使阳热得泄,血不受迫,自不妄行;辅以忍冬藤、贯众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止血之效。用治因“血热妄行”而致的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之实证,效果颇佳。
【主治】血热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
【加减】头晕胀加煅牡蛎30克;小腹胀,加香附炭9克;量多或崩漏,方中黄芩、黄柏、贯众制成炭,并选加丹皮炭、荆芥炭、椿根皮、石榴皮。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1.6 安冲调经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山药1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石莲、川续断各9克,熟地12克,椿根白皮9克,生牡蛎30克,乌贼骨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方解】月经先期,月经频至,轻度子宫出血均有虚实之分。对于虚证多数属于虚中挟实。特别是女青年月经初潮之际,脾肾不足,而阳气初开,虚象之中往往挟有热象,表现为脉细,面色萎黄,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而月经色黑有块,治宜平补脾肾,清热固涩为法,如妄用参、芪、桂、附之属,则热火内炽,或见热而过用苦寒芩、连之类,则脾肾更虚。所以方用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熟地补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方取山药,以味甘入脾,液浓益肾,性平可以常服。川续断苦微温,既能补肾,又为治崩漏带下之要药。选用石莲,系莲子坠入泥土中多年后出土之品,性苦偏寒,既能清热又有健脾补肾之功;椿根白皮性寒凉血止血又有固涩之效;重用牡蛎,既能育阴清热而又能收涩止血。若血量较多则用煅牡蛎,血量少或无血时则用生牡蛎。本方补而不燥,清不伤正。平补脾肾,脾气充则能统血,肾气足则能闭藏,清热收涩,清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故用之效佳。
【主治】脾肾不足,挟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崩漏)。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7 补中固经汤
【来源】蔡仰高,《新中医》(4)1976年
【组成】紫珠草30克,猪乸稔15克,绿升麻7.5克,赤石脂15克,岗捻根、牛大力各15克,祁艾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空腹温服。
【功用】补中固经。
【方解】方用紫珠草(又名大叶紫珠、大风叶)性平苦辛,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止血作用;猪乸稔(又名野牡丹、红暴牙郎)味甘酸涩,性平,具有化积消滞、祛风益肾之功;绿升麻(又名周麻、周升麻)味苦平,性微寒,具有升清降浊、散风解毒等作用;赤石脂收敛固涩;岗捻根(又名桃金娘)味甘涩,性平,具有滋阴补肾,益血安胎,收敛止泻止血作用;牛大力(又名金钟根、大力薯)、味甘性平,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作用;祁艾,味苦性微温,气芳香,具有祛风消肿,止痛止痒,调经止血,安胎等作用。合而用之,具有补中固经之功,故用之颇效。
【主治】月经不调,先兆流产,产后恶露不绝,崩漏等等。
【疗效】一般服药3~6剂即可见效,最多9剂。治疗400例,其中,血虚月经不调290例中,痊愈284例,显效6例;放环后月经过多者47例中,痊愈45例,显效2例;结扎后月经过多16例中,痊愈14例,显效2例;产后恶露不尽20例中,痊愈17例,显效3例;先兆流产21例中,痊愈17例,显效4例;崩漏6例中,痊愈4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痊愈率为95.25%。
1.8 益气清营固冲汤
【来源】姚寓晨,《中医杂志》(3)1990年
【组成】炙黄芪、太子参、生地、黄芩、贯众炭、乌贼骨、重楼(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清营,固冲止血。
【方解】方用炙黄芪、太子参益气摄血;生地、黄芩滋阴清热凉血;贯众炭、乌贼骨、重楼解毒消炎止血。诸药合用,共具益气清营、固冲止血之效。
【主治】临床妇科血证,凡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崩漏、治漏,以及人流或产后恶露不绝等属气阴两虚、营热扰冲或挟瘀血、湿热者。
【加减】随证加减应用。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1.9 调经散
【来源】洪哲明,《千家妙方·下》
【组成】茜草、丹参各12克,桃仁3克,土鳖虫、川大黄各6克,当归3克,赤芍12克,红花、干姜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晚临睡前服4.5克。
【功用】消瘀止痛,生新排浊。
【方解】方中茜草一味行血止血;而丹参一味有四物之称;川大黄、土鳖虫、桃仁乃古之祛瘀药,有消瘀止痛、解热调经之效;当归治血虚;而芍药生于山谷,经冬而根茎不腐、独秉春阳之气;红花走末梢神经,活血散瘀;干姜解大黄之寒,况血得热则行,故此方用之,能获卓效。
【主治】月经不调(证属瘀血停滞)。
【疗效】余已年高78岁,行医数十年,应用“调经散”治疗许多月经不调病人,临床实践证明,屡用屡效,不少久病之妇,服药后病获痊愈。
1.10 宫血灵
【来源】李文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益母草30克,贯众炭15克,茜草12克,生山楂15克,红花10克,旱莲草、生地榆、藕节各30克,三七粉3克(研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祛瘀止血。
【方解】方中以益母草、茜草、红花、三七粉祛瘀止血;藕节、旱莲草、生地榆、贯众炭凉血止血;生山楂散瘀止痛,并助消化。其中益母草、贯众具有收缩子宫的功效;有少数病人服药后血先多,且有血块排出,继则血止。说明有瘀血者祛瘀生新、瘀去血止,用祛瘀止血法有较好疗效。本方应用于放环后月经过多,也有良效。但只适用于出血阶段,血止后仍需辨证施治,以求清源复旧。
【主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功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放环后出血等。
【加减】气虚不摄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热象重者,加黑条芩、黑山栀、黄柏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腹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血虚重者,加白芍炭、熟地炭、阿胶;子宫内膜炎者,加二花炭、黄芩炭、败酱草、白芷。
【疗效】治疗151例月经过多,按服药1~3剂即止血者为显效,3~6剂即止血者为有效,6剂以上血不止者为无效。结果显效46例(占30.4%);有效91例(占60.3%);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7%。
1.11 参芪调经汤
【来源】张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山药各15克,白术9克,黄芪15克,枸杞子12克,川断、石莲各10克,乌贼骨15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迨浸透后煎煮,始煎温度较高些,煎至沫少可用慢火煎半小时左右,以此法将两次所煎之药液混匀,量一茶杯(250毫升)为宜。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1次。
【功用】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方解】全方以健脾补肾为主要阵容,但药性清淡平和,无血肉滋腻之品;补先天寓封藏固涩之药,健后天不忘升提本性。这正是本方中前四味药与后四味药用意。
此方宜于因过劳、忧思、饮食失调、房室不节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发生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属虚象者。
【主治】月经量多,月经先期,腹痛、气短、乏力、血色素偏低者。凡量多、色淡、质清稀无臭者则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数剂即效或痊愈。
二、治痛经秘方(12首)
2.1 痛经汤
【来源】吴培生,《中医杂志》(5)1981年
【组成】制香附10~15克,丹参5~30克,大安桂6~12克,川芎5克,泽兰15克,广木香、延胡索、赤芍、红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解】痛经在妇科临床颇为多见。病因虽多,总不越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所致,“不通则痛”,故处方立足于气调则血行,血行则气顺,用药多入肝脾二经。是方以香燥理气之香附、木香、延胡索入肝脾以行气止痛;川芎、红花、赤芍、丹参、泽兰多入肝经,均为行血活血之品,血行则气调,疼痛自缓。大安桂为肉桂中之佳者,皮厚、油重、气浓,能温经通脉,调理冲任。血得温则行,气血和而痛除。且香附、延胡索调血中之气;丹参、红花行气中之血,四药为伍,并行不悖。桂、芍一炉,温凉互制,行血滞而达气机。临床应用,尚须结合辨证,灵活加减,每获良效。
【主治】痛经。【加减】小腹冷痛,经色淡褐,加炮姜6克,乌药12克;小腹两侧刺痛,血色鲜红,加丹皮、焦山栀各10克,去大安桂;血量多,加艾叶炭,去红花;有紫块,加莪术;经色淡,加制附片;经后隐痛,量少质淡,加炙黄芪、补骨脂各12克;空痛腰酸,加巴戟天、菟丝子各10克;经血淋漓不畅,加桃仁12克;胁痛乳胀,加川郁金10克,柴胡8克,路路通12克。
【疗效】经反复实践检验,临床应用,每每得心应手,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观察,痛经一证,多见于未婚女青年,已婚者少;瘀证、实证、热证多,虚证、寒证少。又在痛经发作期服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2 治寒凝痛经方
【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肉桂3~6克,小茴香6克,制香附、当归各9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5克,青陈皮各9克,阿胶、艾叶各9克,益母草30克,乳香、没药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温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解】本方系由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去地黄,加他药而成。方用当归、川芎、赤芍、白芍养血活血;胶艾补血止血;肉桂、小茴香、制香附温经散寒;青皮、陈皮理气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化瘀定痛。本方重在温经活血止血,用治寒凝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屡收良效。
【主治】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疗效】临床应用,屡收佳效。
【附记】另据陈氏介绍:用王不留行籽放在香桂活血膏上,贴三阴交、关元、气海穴上,每天换1次,并经常用手按压,在月经前二三天感到略有不适即贴,对部分痛经患者有预防发作的效果。
2.3 桂香琥珀散
【来源】钱伯煊,《女科方萃》
【组成】肉桂、沉香各1.8克,琥珀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次用温开水冲服1~1.5克,日服2~3次。痛剧可临时加重分量服用,止痛效果很好。如用于产后癃闭,分量加倍,自可奏效。
【功用】温经调血,通脉化瘀。
【方解】本方以肉桂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温通血脉;沉香调气降气,温暖肾脏;琥珀宁心安神,行水化瘀。三味合用,药简而力峻,共奏温经通脉之效。用于痛经患者,尤多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痛时恶心、呕吐。又本方在温通经脉的基础上,又有琥珀的利尿通淋作用,故对于产后因寒凝瘀阻、膀胱气化失宣而致的小便癃闭之证,疗效亦佳。
【主治】妇人痛经,产后癃闭等证。产后因寒、因瘀而致的小腹疼痛,亦可用之。
【加减】如无琥珀,可用延胡索末代之,疗效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
2.4 化膜汤
【来源】朱南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蒲黄、赤芍各12克,三棱、莪术、青皮、生山楂各9克,乳香、没药各6克,血竭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如经量过多者,在月经期间起服,连服10剂。
【功用】活血化膜,理气止痛,祛瘀止血。
【方解】方中蒲黄、赤芍、山楂活血祛瘀;三棱、莪术破瘀消积;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青皮散结化滞,疏肝破气;血竭行瘀止痛兼能止血。诸药合用,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膜块除而腹痛止。
【主治】脱膜痛经。此证多发于未婚女性青年,其痛甚剧,起于月经初潮期,在行经的第二、三天产生剧烈腹痛,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块物随同经血脱落而出。待块状物流出后,腹痛渐减,已婚者多不孕。
【加减】预防经量过多,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出血经久,气血耗损,则于行经后调补气血。如此调治2~3个月,使膜消不复作祟为止,则痼疾荡然,气血安和。
【疗效】多年应用,确有良效。
2.5 活血祛瘀化癥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经验选》
【组成】三棱9克,红花、五灵脂各6克,生蒲黄、苏木屑、当归各9克,川芎3克,赤芍9克,花蕊石12克,乳香、没药各3克,炙鳖甲12克,台乌药、木香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软坚化癥。
【方解】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瘀积日久,遂成癥瘕积聚。方中以三棱、五灵脂、蒲黄、苏木活血散瘀破积;当归、红花、赤芍养血活血;乳香、没药、木香、乌药、川芎疏理血中之气而止痛,更入花蕊石、鳖甲软坚化瘀。合之为活血祛瘀化癥之剂。
【主治】痛经(膜样痛经)、癥瘕积聚。【加减】临床应用,宜随证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颇见效验。
2.6 热性痛经方
【来源】沈仲理,《中医杂志》(1)1989年
【组成】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大生地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金铃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没各5克。
【用法】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活血散瘀,清热解郁。
【方解】痛经一证,多因受寒而致,但热郁所致者亦不罕见。病由肝郁气滞,郁而化热而致。本方系由四物汤加味而成。方用四物养血凉血、调经止痛;加红藤、五灵脂活血散瘀、金铃子理气解郁;尤加败酱草一味性味苦平,有清热消痈肿、化瘀止痛之妙用,故合而用之,尤其适用于热郁痛经之证。
【主治】热郁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1次腹痛甚剧,或见血块流出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加减】如证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连5克,川贝母粉10克,公丁香5克,肉桂3克。共研细末,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吐止即停服。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2次。
注:本方于经行前腹痛开始服用,连服7剂。服用三个月,痛经必愈。
【疗效】临床屡用,服后痛减,连用三个月痛经即愈。效佳。
2.7 散瘀见喜汤
【来源】言庚孚,《千家妙方·下》
【组成】制香附、五灵脂、延胡索各10克,春砂仁6克,晨童便1盅(兑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经。
【方解】根据痛经久治不愈,久痛入络,久痛必瘀之理,又具少腹刺样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暗、量少有块,脉象涩等特点,证属气血瘀滞,壅塞胞宫无疑。故方用制香附、善走血道、行血中之气,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五灵脂、延胡索化瘀通经以止痛;春砂仁入脾胃,醒脾以助生化气血之源;取童便1盅服以清肃下焦,合之则能使气顺、瘀去、痛止、经调。因病痊愈,故而受孕。药简力宏,屡见奇功。
【主治】原发性痛经并不孕症。
【疗效】多年使用,屡见效验。曾验证数例,经初潮始痛经,婚后2~5年不孕,使用本方,守方30余剂,自后月经正常,多次年后陆续受孕,足见本方之奇功矣。
2.8加味活血理气止痛饮
【来源】单健民,《千方妙方·下》
【组成】蜀羊泉12克,蒲公英25克,赤芍15克,丹参、淮红花、当归、延胡索、五灵脂、桂枝、山皂刺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经期来前,连进数剂。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膜性痛经,多由内分泌失调,生殖器官异常所引起。证属气滞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瘀滞胞宫,“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法。方中以五灵脂、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通行血脉;赤芍、当归、延胡索理气止痛、兼消瘀滞;桂枝温经通脉,使气血运行流畅;更得蜀羊泉、蒲公英、山皂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促其凝滞早散,使经得畅。诸药相加,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效,使气血凝滞之结得以消散而病获痊愈。
【主治】膜性痛经。证见经前、经期小腹坠痛,经量少,经色紫,夹有白色片状膜。舌边有散在紫斑或伴乳房胀痛。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略作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一般初服(经前一周)数剂痛经即明显减轻而渐止,后嘱“经周期”服数剂,连用五个月经周期,可收痊愈之效。
2.9 益肾通经汤
【来源】于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山药20~3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12~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肾疏肝,行血止痛。
【方解】方用山药、巴戟天、熟地滋肾补肾,促使天癸的成熟及冲任的通盛;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调肝,理气解郁;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诸药合用,共奏养肝肾、调冲任、行血止痛之功。
【主治】功能性痛经,尤以经痛伴有腰酸神疲等肾虚者尤宜。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疗效】8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药后3个周期行经无腹痛,伴随症状消失)63例(占71.59%);好转(经期腹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21例(占23.86%);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45%。
2.10 痛经饮
【来源】杨承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炒川楝子、醋炒元胡、炒小茴香各10克,川芎、乌药各6克,益母草、炒白芍各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行气活血,温经止痛。
【方解】功能性痛经以未婚女子为多见,而女子每易伤于情志变化,或感冒风寒。方中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川楝子疏肝理气;元胡活血止痛;小茴香、乌药行气散寒;益母草养血祛痰;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效。
【主治】功能性痛经而证偏气滞寒凝者。
【加减】行经前痛者,加青皮6克;行经期痛者,加炮姜6克;行经后痛者,加党参、熟地各15克。
【疗效】治疗92例,并随访半年以上,服1~3个月经周期后,经行痛止者76例,经行痛减者16例,总有效率达100%。
2.11 温经散寒汤
【来源】蔡小荪,《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白术各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6克,五灵脂12克,金铃子、延胡索各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艾叶各6克。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神农本草经》指出:“治女子风寒在子宫。”《本草纲目》李时珍说:“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葫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镇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化瘀、散寒止痛之功。故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
【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加减】如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临证应用,贵在化裁。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服3~5剂见效,10~15剂可愈。
2.12 养血和血汤
【来源】黄绳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10克,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川芎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血和血,缓急止痛。【方解】痛经多发于青少年。究其病机,乃本虚标实之证,治宜养血和血。方用当归、川芎养血和血,阴血同源,故入白芍配枸杞子以滋养肝肾之阴;当归配香附,行气活血;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之功。本证虽有瘀血不去者,但一味攻伐,只可见效一时,而必然损伤精血,阻碍生机,故立养血和血一法,正符此意。
【主治】痛经。【加减】若见经期或经前小腹疼痛,经行量少,血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脉沉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者,属气滞血瘀,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加生蒲黄、血竭;若见经期或经前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者,证属阳虚寒凝,加泽兰、鸡血藤、巴戟天;若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月经先期,经行不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脉细数者,证属阴虚血滞型,可去香附、加生地、丹皮、麦冬、川楝子;若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月经多后期,经量涩少,多伴子宫发育不良,腰酸,爪甲不荣,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者,证属肝肾亏损型,加熟地、山萸肉、川断;若见便溏,加土炒白术、茯苓;若见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茱萸;若见口苦心烦,加竹茹。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应用本方更应注意,服药一般从经前7天开始,直至月经来潮。若有条件,或肝肾亏损较重,平时亦应服药,当以调补肝肾为主。若挟血瘀,应视血瘀之轻重,慎用桃仁、血竭、三棱、莪术,多选用川芎、丹参、泽兰、鸡血藤之类为宜。笔者验之临床,用本方为主,并随证加减,每收佳效。
三、治闭经秘方(8首)
3.1三紫调心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紫石英(先煎)、紫丹参、紫参各15克,琥珀末5克(研末分吞),淮小麦30克,合欢花10克(后下),柏子仁、广郁金、生卷柏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中紫石英加水先煎,沸后30分钟,除琥珀外,将其他药加入共煎,合欢花后下,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琥珀末亦分2次吞服。
【功用】润燥宁心,活血调经。
【方解】方中紫丹参功能活血通经,凉血除烦。为心、肝二经之要药;紫参(又名石见穿),专司活血止痛;紫石英功能镇心定惊,且能暖宫。三紫相伍,上能定志除烦,下能养血通经;柏子仁,功专安神、润肠,为心脾之要药;淮小麦养心安神、专疗神志不宁,与柏子仁相伍,养心安神,润燥养荣;广郁金有行气解郁、凉血除烦破瘀之功效,亦属疗神志之要药;生卷柏既能破血通经,又能止血、破血通经当生用。《名医别录》谓卷柏能“强阴益精”,《日华子本草》云:卷柏“生用破血”;琥珀末为重镇安神之要药,且本品主降,善走血分、消气滞、逐瘀血、通经脉和气血;合欢花有解郁畅心安神之功。两药合用,镇惊安神,畅气破瘀,以收通补兼治之效,《济阴纲目》引朱丹溪云:“因七情伤心,心气停结,故血闭而不行。”此证盖因忧思过度,暗耗心阴,虚火伤精则经闭血枯。故本方使用要点为:闭经有明显的精神因素,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故本方适宜于因情志因素所致的闭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月经停闭逾3个月,且为明显的精神因素所致者。症见性情忧郁、心烦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夜寐不宁,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15~30剂即效或痊愈。
3.2 瓜石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伍妇科经验》
【组成】瓜蒌15克,石斛12克,玄参、麦冬各9克,生地、瞿麦各12克,车前子9克,益母草、牛膝各12克,马尾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清热,宽胸和胃,活血通经。
【方解】古人治疗阴虚胃热血枯经闭时,曾用三合汤(四物汤、调胃承气汤、凉膈散,药如当归、生地、白芍、大黄、元明粉、连翘、栀子、甘草),但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到,此类患者多系慢性病,阳明腑热大便燥结者仅占25%,因而长期服用苦寒泻下之品皆非所宜。所以通过实践摸索,遵其法而调其方,反复修正,终组成是方。方中瓜蒌、甘寒润燥、宽胸行气;石斛甘酸微寒、益胃生津,合用共奏宽胸润肠、利气和胃之效。且石斛悦脾益胃,肾虚胃热者用之最宜,故为主药。辅以玄参、麦冬养阴增液;生地滋阴生血;马尾连清胃热护津液;益母草活血祛瘀。尤以瞿麦、车前子、牛膝三者合用,清热通经,导血下行。全方重在治阳明而共奏滋阴清热、宽胸和胃之功,以达到活血通经之目的。
【主治】阴虚胃热所引起的月经稀发、后错和精血枯竭经闭。或伴有种种兼证。
【加减】若见大便燥结,可先用三合汤,待阳明燥实已解,再用本方疗之。
【疗效】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病例观察,用于治疗继发性闭经(证属阴虚胃热型),通经率为67.3%。并经多次重复应用,屡获良效。
3.3 化瘀通经汤
【来源】徐志华,《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三棱、莪术、川牛膝、乌药、穿山甲、丹参、刘寄奴各10克,川芎5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经散结。
【方解】方中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黄)去地黄,加丹参养血活血祛瘀;“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为化瘀血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牛膝通血脉,引瘀血下行;穿山甲、刘寄奴活血通经、消癥破积;肉桂温经止痛、散寒除积;乌药顺气通经、温肾。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络,散寒消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宿疾瘀阻胞脉而致闭经,或月经后期量少淋漓不畅者。证见月经数月不行,或量少淋漓不畅、少腹胀痛,脉沉弦,舌尖边有瘀点。
【加减】有热象者,加丹皮10克,去肉桂;如积瘀过久已成干血者,加地鳖虫10克。【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对输卵管阻塞不孕症,效果亦佳。
3.4 香草汤
【来源】陈筱宝,《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组成】香附子12克,益母草15克,鸡血藤24克,当归9克,泽兰叶12克,大川芎6克,柏子仁15克,红糖50克(冲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养血活血,行气化滞。
【方解】方中当归、鸡血藤补血行血;川芎、泽兰活血化瘀;益母草活血通经;香附子温经散寒;柏子仁养心安神;红糖矫味通经。本方寓攻于补之中,补不滞涩,攻不伤正,可使气血充盈,瘀化经通。
【主治】经闭。【加减】如身体坚实,下腹有块,疼痛拒按,加牛膝、莪术、红花各9克,以行血化瘀而不伤正气。
【疗效】临床屡用,虽取效缓慢而屡见奇功。坚持服至经通,其效必著。
3.5 桂仙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淫羊藿15克,仙茅9克,肉桂末1.5克(吞服)、肉苁蓉、巴戟天各9克,紫石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阳暖宫,填精益肾。
【方解】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盖血海空虚,胞宫虚寒,犹冱寒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龟龙,胞宫既寒,何能化育?以致不孕或经闭。故方用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肉桂、肉苁蓉、紫石英,皆在温补肾阳而温心,心肾气旺而火自生,则相火盛,冲任脉充,子宫得暖,胞胎受荫,而寒自散,使之因温化成,如春日温和之气,从而使经转受孕。
【主治】肾阳不足,子宫虚寒之闭经,不孕症等。
【加减】若肝郁气滞,加香附、小茴香、延胡索、木香;血虚、加当归、丹参;肾虚腰酸,加狗脊、续断、菟丝子。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不仅对冲任虚寒性闭经疗效显著,而且用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卵巢功能紊乱引起的闭经,效果亦佳。
3.6 六子汤
【来源】王祖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15克,白术、附子、桂枝、王不留行子、茺蔚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中阴阳,活血通经以振奋脏腑阳气。
【方解】《医宗金鉴·调经门》曰:“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行。”故除先天天癸外,还靠后天水谷精微,取补肾中阴阳诸药外,桂枝温经活血;芪术健脾益气,助生化之源;王不留行子、茺蔚子活血通经,又以《陈素庵妇科经要补解》中当归补血汤补养气血,可见补肾活血通经是治虚证闭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主治】肾虚闭经。
【加减】肾阴阳不足者,加菟丝子、仙灵脾各12克;血虚,加当归、菟丝子各30克,仙灵脾15克,大枣10克,生姜3片,去附子、白术、王不留行子、茺蔚子。
【疗效】治疗57例,49例为Ⅰ度闭经。治疗后35例基础体温双相,月经规则来潮;17例月经来潮,基础体温单相;5例无效。
3.7 治闭经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晚蚕砂10克,王不留行15克,益母草30克,牛膝15克,海螵蛸18克,茜草根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行血通经。
【主治】闭经,月经愆期未至,月经不调。
【加减】气盛脾虚者,合用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血虚血瘀者合用桃红四物汤;肝气郁结者合用四逆散;气滞血瘀者合用血府逐瘀汤。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上列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血府逐瘀汤等方药组成可详见《实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学》一书。
3.8 理血通经汤
【来源】罗元恺,《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吴茱萸、赤芍各60克,三棱、莪术、红花、苏木、桃仁各30克,川续断60克,益母草30克,党参、香附各4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13克,用熟地30克,麦冬15克,煎汤送服,每日服2次。
【功用】行气散瘀,活血通经。
【方解】气滞血瘀闭经,非血海无血也,可因气、因寒、因滞、因逆阻滞胞脉不畅,血不得泻乃发闭经,实为血海满溢后欲泻不遂之实证。临床常见周期性腹痛、急躁、便秘、身重等症状,脉多沉弦或沉涩,舌质紫暗,苔黄白腻或有瘀点瘀斑者,治宜活血散瘀、行气通经。故方用吴茱萸,辛、苦、热,入肝、脾、肾经,温肝行气止痛,可治肝郁气滞,胞宫寒冷所致月经后期,闭经,经行腹痛诸症,据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三棱、莪术能破血中之气结,逐血中瘀滞,功擅破积攻坚止痛;红花、桃仁善入血分,能散瘀血,活死血,通经脉,破症结,为行血破血之要药;赤芍凉血散瘀,《日华子本草》谓其能“逐月水”;苏木亦入血,性主走散,能散瘀血,除败血,消癥瘕,通月水;益母草则善行心、肝之瘀血,疏脾中之郁气,有化瘀生新,行瘀而不伤正,补养新血而不滞的特点,为妇科之要药;香附善走亦能守,善行气分亦入血分,能和血气,化凝血,去旧血,生新血,堪称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而本方又以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之党参和气味俱厚、兼入血分、可行可止、有行而不破、止而不滞特点,长于补肝肾调气血、固冲任的川续断援后,可谓王道之用药,又本方为“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用药洁象》)。却用具有补血调经、滋阴补肾之熟地和养阴清心滋津液的麦冬共煎汤送服,又是匠心独具之妙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闭经。症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或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凡气滞血瘀所致闭经,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服两剂即来月经,至多用三剂即愈。
【附记】临证应用,应中病即止,不可恋其功而失之偏颇。验之临床,疗效确实可靠。
四、治子宫内膜异位秘方(3首)
4.1 内异Ⅰ方
【来源】蔡小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丹参各9克,牛膝、赤芍各12克,香附9克,川芎6克,桂枝4.5克,没药6克,失笑散12克,血竭3克。
【用法】经前或痛前3~7天之内每日1剂,水煎服之,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散寒破癥。
【方解】蔡氏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的痛经与一般痛经症有所不同: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腹痛当即减轻,或消失;而内异症的痛经并不因瘀下轻减,相反,瘀下越多越痛,因为它的瘀结不在宫腔,而在子宫肌层或其他组织内,排出无路。故治疗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而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畅通之目的。故本方在大队理气活血药中,再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癥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痛经。
【疗效】屡用效佳。经前3~4天用本方,痛止或经净后改用内异Ⅱ方21剂。按上述周期法调治7个月后可愈。
4.2 内异Ⅱ方
【来源】蔡小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9克,牛膝、赤芍各12克,香附9克,熟军炭12克,生蒲黄9~60克,丹参12克,花蕊石15克,血竭3克,震灵丹15克(包煎)。
【用法】在经前3~5天预先服药,借以搜剔瘀血,达到止血定痛目的。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止血定痛。
【方解】暴崩之漏通常以止血为首条,而内异症崩漏,如单纯用止血法则效果不显,盖因此症多由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病。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重在化瘀澄源。方中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特别是蒲黄一味,常据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克。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证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宜,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所致血崩。【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4.3 内异Ⅲ方
【来源】蔡小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云茯苓12克,桂枝4.5克,桃仁、赤芍、丹皮各10克,皂角刺、鬼箭羽各20克,石见穿5克。
【用法】经净后,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癥散结。
【方解】本方由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味而成。方中以桂枝茯苓丸行气通阳,活血祛瘀;再加鬼箭羽、石见穿、皂角刺等“其功专于血分”、“疗妇人血气”之品,其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之功愈宏矣。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癥瘕。癥瘕是内膜异位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多由“宿瘀内结”所致。
【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一般服150剂以上可愈。
五、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秘方(19首)
5.1 清热止血汤
【来源】王云铭,《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地30克,黄芩、丹皮各9克,地骨皮15克,地榆、棕榈炭各30克,阿胶15克(烊化兑入),甘草9克。
【用法】①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武火(温度较高),煮沸后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煎好后两煎药液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温服各1次。②1日1剂,连服5~10剂为1疗程,待下次月经来潮时,原方如法再服1疗程。
【功用】清热止血。
【方解】方中生地、地骨皮清热养阴、使热去而不伤津;黄芩、地榆、丹皮清热凉血;阿胶补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崩漏(血热型)。症见阴道骤然下血甚多,血色鲜红,烦热口渴,睡眠欠佳,面色潮红,腰酸,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脉象数大。
【加减】如症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证,则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宜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以止血、活血调经。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显著,一般服5~10剂可愈。
5.2 祛瘀止崩汤
【来源】周鸣岐,《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柴胡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红花、桔梗各10克,牛膝、香附各12克,阿胶10克,栀子12克,丹皮10克,黄芩15克,甘草8克,鲜藕节3块为引。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饭前、晚饭后各温服1次。其中阿胶烊化兑入。
【功用】活血逐瘀,凉血止崩。
【方解】崩漏即崩中漏下,指在非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崩漏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不外乎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肾虚亏损,冲任失调等。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此病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一是血热:热入冲任,迫血妄行。《付青主女科》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女科证论》引王海藏云:“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指出了血热导致崩漏机理。血热亦有虚热实热之分,治当有别;一是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慎房事或兼外感,内伤,瘀阻冲任,瘀血不行,新血不得归经,此即《血证论》中所云:“凡系离经之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此皆为实证。又脾虚不统,肾虚失固等,此系虚证。本症多因血瘀、气滞、血热所致之崩漏,治宜活血逐瘀,凉血止崩。故方中用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畅顺气血,并升达清阳,以利降浊;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相得益彰;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牛膝善降,黄芩清热,一清一降通利血脉,引血引热下行,以利祛血府瘀热;当归、生地、阿胶养血滋阴,以防理气药泄散,活血药破损而耗伤阴血;丹皮、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凉血活血止血;藕节涩平,功专收涩止血,凉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气血兼顾,疏肝行气以利祛瘀;升降同用,升清以利降浊,使瘀浊得逐,不再为患;又攻中有补,祛瘀而不伤正;可使气机升降有常,出入有序,气血流畅,瘀去血止。
崩漏治法:以调节脏腑功能为主,使气血平和,冲任得固,其病自愈。古有“漏轻崩重,漏缓崩急”之说,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主治】适用于血瘀、气滞、血热型之崩漏,月经失调导致的崩漏等证也可应用此方。
【加减】本方系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方基础上加减而成。临床使用,应随证加减。若出血量多,加地榆炭、棕榈炭或焦山栀、香附炭;出血日久、量多者,加黄芪、阿胶加量;出血量多,热象明显者,加重生地、黄芩用量;出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痛者,加蒲黄炭、五灵脂、泽兰。随证加减,灵活化裁,应用此方,自当显效。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7~15剂即效或痊愈。
【附记】切忌在经期行房事。
5.3 益气固冲汤
【来源】贾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艾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党参、芥穗炭、当归、炒川断各15克,升麻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升提,固摄冲任。
【方解】本方以扶正固本为原则,将塞流与澄源并用。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提摄血;佐以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党参、阿胶益气养血;仙鹤草、芥穗炭止血。全方益气固本,摄血止崩,疗效甚佳,竟达99%。但血止以后,应更方调理善后。本方对气虚不摄的功血效果甚好,但对阴虚内热或肝经郁热型的功血,治疗效果尚待观察。
【主治】更年期功血及青春期功血。
【加减】出血量多,加血余炭,陈棕炭各10克,乌梅炭5克;气虚甚则党参易红参;血虚,加生地炭20克,阿胶10克;血热,加丹皮,炒黄芩,焦山栀各10克;血瘀,加蒲黄炭、茜草各10克;气郁,加香附、藕节、莲房炭各10克;日久不愈,加三七末5克(冲服),海螵蛸、白芨各10克,鹿角霜20克。
【疗效】治疗青春期及更年期功血290例,结果痊愈286例,服药2剂即愈者25例,服药3~6剂痊愈者170例,服药11~16剂痊愈者91例。治愈率达99%。
5.4 健脾固冲汤
【来源】刘云鹏,《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白芍、白术各9克,甘草3克,生地、地黄炭各9克,阿胶12克,姜炭6克,赤石脂30~60克。
【用法】上药用清水浸没煎沸后,再以文火煎20分钟左右,每日1剂,分2次煎服。赤石脂布包煎,阿胶烊化兑服。
【功用】健脾坚阴,固涩冲任。
【方解】脾为统血之脏,脾虚不能摄血,故血外溢,日久肝肾阴伤,冲任不固,则为崩漏下血。方中黄芩苦寒坚阴,白芍柔肝敛阴,阿胶、生地、地黄炭养血滋阴、止血;姜炭、赤石脂涩血固冲任,且姜炭守中有通,更能起到引血归经,祛恶生新的作用;合之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而摄血。全方养血敛阴、健脾摄血,固涩冲任,妙在健脾而不温燥,养阴而不碍脾,适用于中老年血崩而无瘀滞者。
【主治】崩漏下血,量多色红,口干,纳差,四肢乏力,舌质红而干或淡红,苔黄,脉虚数或沉软。
【加减】舌苔黄腻,热甚者,加川黄柏9克;下血量多或心悸者,加棕榈炭9克,龙骨、牡蛎各18克;舌质红,脉细数或手足心热,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腰痛者,加杜仲、续断各9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
【疗效】临床验证30例,均以本方加减,服药5~10剂均获痊愈。效果信然!
5.5 滋阴固气汤
【来源】罗元恺,《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9克,阿胶6克(烊化)、续断9克,菟丝子15克,首乌12克,山萸肉、鹿角霜各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补气,摄血。
【方解】方中以党参、黄芪峻补气血;白术健脾益气;鹿角霜补虚助阳;首乌、菟丝子、山萸肉补益肝肾;阿胶养血止血;白芍敛阴和营;续断通调血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补气为主,气足可以摄血;以滋阴养血为辅,血充则肝能藏血,血归正经,何崩之有!
【主治】崩漏。可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出血多者,加棕炭、赤石脂、益母草;并重用参、芪,并艾灸隐白、大敦、三阴交,共收止血之效;血止后,加入枸杞、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杜仲等品,以增强补肾之功。
【疗效】临床验证多例,疗效甚佳。
5.6 育阴止崩汤
【来源】韩百灵,《百灵妇科》
【组成】熟地、山萸肉、杜仲各20克,海螵蛸、白芍、牡蛎各25克,川断、桑寄生各20克,阿胶15克,蒲黄炭20克,炒地榆50克,生山药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固冲止血。
【方解】方中熟地、山萸肉、桑寄生、杜仲、川断滋补肝肾;白芍敛阴和营;山药健脾补肾;阿胶养阴止血;海螵蛸、牡蛎固涩止崩;蒲黄炭、炒地榆祛瘀止血。诸药配伍为用,标本兼顾,共奏育阴潜阳、固冲止血之功。
【主治】崩漏(青春期功血)、证属肝肾阴虚者。
【加减】流血过多者,加棕炭、侧柏叶各20克;气虚下陷者,加升麻15克,黄芪25克;烦热者,加麦冬、地骨皮各15克;烦热较甚者,加盐黄柏、知母各15克;不出血时,减原方中蒲黄炭、炒地榆,加何首乌20克,龟板25克,久服为宜。
【疗效】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冯忠医师验证治疗100例,用本方随证加减(如血热加丹皮、地骨皮、知母;气滞加栀子、香附、枳壳;血瘀加桃仁、红花、赤芍,去白芍、地榆炭;血量过多,加茅根等),结果痊愈8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附记】笔者临床观察:本方不仅用治青春期功血(肝肾阴虚)疗效好,而且对肾阴虚之更年期功血,效果亦佳。
5.7 崩漏停
【来源】高玉明,《新中医》(5)1990年
【组成】柴胡6克,煅龙骨、煅牡蛎、生地炭各30克,女贞子、焦白术、木贼草、墨旱莲各10克,乌贼骨、熟大黄炭各9克,贯众炭、仙鹤草各15克,田三七粉5克(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肝脾、益肾固冲。
【方解】本方是从吾师韩鸣谦老中医的“崩漏黑散”化裁而来。功血一证,大抵青春期多由肾气未充、肾精未实、封藏失固所致;生育期多由肝脾失调,房室孕育又直接与肾有关。故在调理肝脾之中、兼以治肾;更年期多由肾气衰退、精血日亏,故治则本乎“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故方中用柴胡疏肝调气,配煅龙骨、牡蛎安神宁志、又能敛血;熟大黄炭一味而兼止血、消瘀、凝血三功、与生地炭一处,又取其质凉血宁血之效,使血静而不妄;女贞子、墨旱莲滋肝肾之阴;焦白术、乌贼骨统摄而补脾。血既离经必致留瘀,以参三七配仙鹤草祛瘀止血;贯众炭缩宫而止血;木贼草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本方标本兼治、攻补同施,共奏调理肝脾、益肾固冲之效。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若热在下焦,逼血妄行,经事每致超前、色鲜而紫、不予清理,沸热难息,故重加土茯苓30克以上,丹皮10克。熟大黄、生地,其效更速;经净后,加麦冬、枸杞子各10克;气虚者,加党参30克,黄芪15克;肝肾阴虚,加阿胶珠、山萸肉各10克;脾肾阳虚者,加鹿角胶6克,仙茅、仙灵脾各10克。若或阳虚、血来色淡、肤色?白、唇口不荣、爪甲无华、肢冷软弱,或腰冷如冰、缓者加芡实、仙茅、补骨脂之属,重者立加参附、倍用龙牡,以回欲脱之阳。
【疗效】治疗43例(其中实热型14例、气虚型7例、肝肾阴虚型17例,脾肾阳虚型5例),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痊愈(各期出血持续7天以内,月经量正常,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周期,青春期建立正常月经周期,更年期月经稀发至经闭)24例;显效(各期出血持续10天以内、月经量减少一半,青春期周期变化有1~2个正常周期,生育期周期22天以上,症状基本消失)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4%。
5.8 栀母霜汤
【来源】胡玉荃,《中医杂志》(6)1987年
【组成】炒栀子15克,鸡血藤30克,益母草30克,红花炭9克,川楝子炭12克,鹿角霜10克,生甘草12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疏肝、清热止血。
【方解】青春期崩漏多因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胞脉失固所致,故方用鹿角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并能止血,以达到补肾调冲任的目的;崩漏日久不愈、血亏气弱,致血行不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所用鸡血藤、益母草、红花炭既可养血活血,又可逐瘀止血;血失过多,肝血不足,肝气易郁,郁久化热,故加栀子、川楝子炭理气止血、疏肝清热;生甘草清热解毒、补益脾胃、调和诸药;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又有清利甘草壅滞水湿之功。治疗血崩,急时多用塞流之法,以防暴脱,常用收敛固涩之品;但青春期功血,系与肾肝有关,纯用补气健脾,固涩止血是无效的,而用本方之补肾养血,清热疏肝调经为法,却获得良好效果。
【主治】青春期崩漏(功血)。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5克;血瘀,加三棱、莪术各6~9克,海螵蛸15克;平时经量少带下多,兼有湿热者,加黄柏9~15克,墓头回15克,丹皮、赤芍各10克;伴见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15~30克;肾虚,加女贞子、菟丝子、淫羊藿各10~15克;血止以后,去红花炭,加逐瘀清热补肾药如三棱、莪术、黄柏、墓头回、淫羊藿、女贞子等。服至经前3~7天停药,经行以后视经量多少再用基本方。1个月为1疗程。
【疗效】治疗86例,痊愈(出血停止、月经周期正常,连续2年以上不发者)74例(占86%),好转(出血停止,但3个月后又复发)6例(占7%),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其中12~15岁年龄组疗效最好,42例中治愈38例;19~24岁年龄组疗效较差,17例中只治愈12例。
5.9 扶正止崩汤
【来源】金明文,《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白芍各9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仙鹤草30克,侧柏炭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血、固本止崩。
【方解】“功血”多属虚(血)多实少,故方用党参、黄芪益气摄血;白芍、当归补血养血、合之则大补气血,扶助正气;更加仙鹤草、侧柏炭祛瘀、收涩止血。本方标本同治,故止血效佳。
【主治】气血虚弱之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功血尤宜。
【加减】阴血虚,加阿胶、熟地,倍归芍;血止后归脾汤巩固;气阴不足,加白术、山药,倍参芪;血止后补中益气汤巩固;兼气滞,加山栀、香附;兼血瘀,加三七、茜草;血热,加大小蓟、藕节;出血多者,加龙骨、牡蛎、白芨。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8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对74例患者随访3月,其中55例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正常。
5.10 益肾止血汤
【来源】《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生地、白芍各9~15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蒲黄9克,小蓟、槐花各12克,地揄9克,茜草炭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摄冲任,益肾止血。
【方解】方中生地、白芍滋阴养血;女贞子、旱莲草补肾养肝;蒲黄、小蓟、槐花、地榆、茜草炭止血。合而为方,有较好的止崩漏、固冲任作用。
【主治】崩漏。可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加党参12克,白术9克;兼有小腹不适,加木香9克,元胡12克,小茴香15克;漏下日久,可加归脾丸12克。
【疗效】据陈泽霖观察,此方治疗不少功能性子宫出血病人,疗效在90%左右。不管表现为崩中漏下,或月经一月二行,均能收效,且疗效较为巩固。愈后再复发者不多,复发后再用仍能有效。且不管有无排卵,均可用之。无排卵者,服药后也多能促使排卵。
【附记】本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协定处方。
5.11 补益冲任汤
【来源】何任,《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小茴香3克,炒当归9克,鹿角霜6克,女贞子12克,沙苑蒺藜9克,党参15克,淡苁蓉9克,补骨脂12克,淡竹茹15克,紫石英12克,枸杞子、旱莲草各9克。
【用法】崩漏一般以塞流止血为多,摄止以后,即服本汤以补益冲任,以复其正,连服一两个月,每日煎服1剂,日服2次。崩漏即不再复作。
【功用】补冲任,益肝肾。
【方解】《金匮要略》谓:“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丹溪心法》说:“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李东垣、张景岳等或谓脾虚、或谓气郁、或谓血瘀,而主要病机则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冲任损伤之原因,一般有血热、血瘀、脾虚、肝肾不足数端。治崩漏常用止摄,此“急则治标”而易复作。崩漏贵在治本,治后断根,不使再作。本方连服,意在“缓则治本”。冲任关乎经、带、胎、产,与脾胃肝肾亦有密切关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就崩漏而言,若冲任功能正常,肝、脾、肾各有所司,则证自愈,足证治崩漏之根本在于补益冲任,此亦本方立论之根底。益奇经补冲任当用何药?李时珍谓:“八脉散在群书,略而不悉,医不知此,因摞病机。”据此,何氏从《临证指南》、《本草纲目》、《女科要旨》、《付青主女科》、《济阴纲目》、《王氏医案释注》、《温病条辨》等收集补冲任药及方,经多年之临床采用,筛选而成本方。
本方用于辨证属冲任虚寒者,症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精神萎靡,头目虚眩、面色晦黯,尿频而长,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尺脉尤甚者,一般不做大的加减。综观本方为合王氏温养奇经方及吴氏通补奇经丸之鹿角霜、当归,沙苑蒺藜,小茴香、党参、苁蓉、紫石英、枸杞子、补骨脂。更融入女贞子、旱莲草者,于大量温补奇经药中,适当加入苦温、甘寒之品(二味即王肯堂二至丸方),养阴、收敛、安五脏。淡竹茹乃治血证精品,共合成有制之师、补益冲任,每收奇功。
【主治】崩漏久治不愈(包括经西医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或人流后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或疑似子宫内膜异位致崩等)。证属冲任虚寒者。
【加减】临证应用,应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服3~5周可愈。
5.12 归经汤
【来源】刘炳凡,《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5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大枣5枚、桂圆肉12克,炙远志3克,酸枣仁、五灵脂炭、蒲黄炭各10克,荆芥炭5克。
【用法】每日1剂,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煮。文火煎煮3次,每次150毫升,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宁神、化瘀止血。
【方解】脾主统血,脾旺则水谷精微充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虚则运化失常,五脏受累,冲任失养,即所谓“统摄无权,不能制约经血”。故本方用四君(参、苓、术、草)健脾以增化源,脾旺则经行流畅;然有形之血不能自生,须赖阳气之温煦,而后才能补给,故以当归补血汤(归、芪)益气生血;气耗津伤,心气受损,故以大枣、桂圆肉、远志、枣仁以养血宁心;高凝出血,最忌见血止血。刘氏以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加荆芥、三味炒炭(外焦内黄)活血以止血,亦即“通因通用”之法,其中五灵脂一味,朱丹溪最为赏识,半炒半生,每服三钱,水酒调服,名独行丸,治妇人产后“血冲心动”。荆芥一味,华佗取其炒黑为“愈风散”,治产后血晕,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载:“本品能助脾消食、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后血晕。”此乃刘氏之经验结晶。
【主治】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
【加减】凡体质素虚,因平时过劳致心脾虚损,使血失流摄,血量愈来愈多,有血崩之势者宜用本方,以扶养心脾为主,用三炭使血归其经乃立方主旨。如出血过多,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加人参5克,黑附片3克,以防其虚脱;盖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如郁怒伤肝、情绪易激动,宜加生地、白芍各15克,养血柔肝;如尿频、尿急、伴阴虚有热者,去远志、当归,加女贞子、仙鹤草、白茅根各15克养阴以清热;如小腹胀满、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加炮姜、砂仁各3克以温中暖下助消化。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5~7剂即效,自后每次月经期服用3~5剂,连服三个月经期可愈。
【附记】本方既健脾统血,又用三炭活血止血,可谓标本兼顾之上策矣。为提高和巩固疗效,月经期间忌冷饮,注意保温,情绪勿激动。
5.13 加减清海汤
【来源】何炎燊,《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熟地24克,淮山药、山萸肉各12克,丹皮9克,北沙参15克,阿胶、麦冬各12克,白术、桑叶各9克,白芍15克,石斛2克,龙骨24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根可除。
【功用】补养肝肾,降火止血。
【方解】女子青春时期,正当肾气旺盛之年,任脉通,太冲脉盛,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当青春期月经之反常为病、主要关键在肾。所以此方旨在养肝肾之阴,肾水足、肝阴充则相火安宅。且方中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丹皮、阿胶多为凉血养血之品,既可遏其泛滥之势,又可补其漏泄之亏,又用沙参、麦冬、石斛养胃阴,以冲脉隶属阳明也;用白术、山药补脾气,以脾为统血之脏也。此方既治下焦——滋补先天(肾、肝为女子先天),又兼顾中焦——健运后天之药融为一炉,堪称得治疗室女崩漏之要旨矣。
【主治】室女崩漏(肝肾阴虚型)。症见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目眩、虚烦不寐、盗汗、耳鸣、视力减退、低热颧红、手足心热、口干、腰膝疲软、足跟痛、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一般服3~5剂见效,为巩固疗效,每月经前服3剂,连服3月(月经期)可根除。
5.14 将军斩关汤
【来源】朱小南,《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熟军炭3克,巴戟天10克,仙鹤草18克,茯神、蒲黄炒阿胶各10克,黄芪5克,炒当归10克,白术5克,生地、熟地、焦谷芽各20克。另用藏红花、三七末各0.3克,红茶汁送服。
【用法】方中熟军炭,应炮炙得法,其所谓炭并非以黑止血,面目皆非,而是要烧灰存性。蒲黄炒阿胶则自有妙用,以含动物胶、蛋白、氨基酸等的阿胶与含脂肪油、游离硬脂肪油的蒲黄共炒于一体则其效更佳。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同时用红茶汁送服藏红花、三七末,可谓生新血、祛旧血的最好选择。因此须按法煎煮药物,方保疗效。
【功用】化瘀生新,固本止血。
【方解】方中熟军炭厚肠胃、振食欲,而有清热祛瘀之功。崩漏证初起,每因有瘀热而致,熟军炭是适宜的药物。即使久病,如尚有残留瘀滞,徒用补养固涩诸药无效。若加此一味,一二剂后崩停漏止,盖遵《内经》“通因通用”治则矣;佐以红花、三七末化瘀结而止血;用生熟地、当归滋阴补血;黄芪益气增强摄血能力,巴戟天补肾益任脉;仙鹤草、蒲黄炒阿胶强化止血;茯神、白术、焦谷芽健脾化湿。故本方补气血而驱余邪,祛瘀而不伤正。
【主治】经血非时而下,时多时少,血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大便秘结,易发急躁,夜半咽干,舌质绛暗、苔腻、脉沉弦滑。对瘀热初起所致崩漏或是久病尚有残余者,无论是室女崩漏属瘀滞者。还是年老经水复行者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佳。又曾用此方加大熟军炭剂量(10克),治疗倒开花者,即妇女经水已断多年,垂老而再行,淋漓如壮年者,且色漆黑,味臭秽多例,均获得满意效果。
【附记】本方为朱氏家传治虚中夹实崩漏证的验方。笔者验之临床,对证使用,每收佳效。
5.15 温涩固宫汤
【来源】李培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白芍各10克,川芎6克,熟地10克,艾叶6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血余炭6克,乌贼骨12克,茜草根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血和血,调经止血,暖胞安宫。
【方解】本方是在经方乌贼骨丸、胶艾汤的基础上,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方中当归甘温、养肝补血和血;白芍酸敛,助当归养血和阴、缓急止痛;熟地甘温,滋肾补血,以壮血液生化之源;川芎辛温香窜,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下行血海,并可使熟地、当归、白芍等补而不滞;阿胶功专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暖胞,二者又为治崩漏、腹痛、胎漏下血之要药;乌贼骨味咸微温,收涩止血;血余炭、茜草根止血祛瘀生新。合而用之,可和血止血,养血调经,兼能安胎,是临床治疗妇科疾病有效方剂。
【主治】冲任脉虚、寒邪凝滞、小腹疼痛、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漓不断等。
【加减】如腹痛明显者,加砂仁、香附、延胡索;腹不痛者,去川芎;血下多者,当归宜减量,加地榆炭、棕榈炭;气虚明显,或少腹下坠者,加党参、黄芪;心悸加茯神、炒柏子仁;腰酸腹痛,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肢冷明显者,加炮姜炭、炙甘草。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一般服5~10剂即效或痊愈。
【附记】①临床用本方治疗妇科疾病,如妇女月经过多、先兆流产和功能性子宫出血偏于虚寒者疗效显著。血虚腹痛和胎动不安者亦可酌情使用;②若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因血热妄行所致者,则非本方之所宜也;③在服用本方期间,情志宜安静,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乃可建立良好月汛信号。饮食宜清淡,禁食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至于远房事、戒恼怒乃更为经期保健之必需。
5.16 寒凉止崩汤
【来源】李培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芩、白芍、乌贼骨各10克,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各15克,血余炭、丹皮、茜草根各6克。
【用法】方中白茅根、旱莲草宜用鲜者(干品亦可);黄芩、白芍、乌贼骨宜微妙用;茜草根、血余、丹皮炒炭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剂,病重者可日服2剂。
【功用】育阴滋液,凉血止血。
【方解】病由阳盛阴虚或血热偏重所致者,此方用生地、白芍育阴滋液;黄芩、旱莲草、丹皮、白茅根清冲任伏热而凉血止血;血余炭、乌贼骨、茜草根炒黑止血中并有消瘀止血作用。综观全方,共奏育阴滋液、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月经不调,或经期错行,或经来不断,血大下为崩,或淋漓不止为漏。其症以下血色鲜红,心烦口干,夜眠不安,舌质红、苔黄等尤宜。
【加减】若兼血热发热,可加青蒿、白薇以清透伏热;兼腹痛,纳呆略加砂仁、制香附以开郁行气;久病漏下,淋漓不止,可加阿胶10~15克,以加强育阴止血的作用。
【疗效】自1936年起临床用治崩漏属阳盛阴虚或血热偏重者,收到满意疗效。
【附记】验之临床,屡用卓效。
5.17 加减归脾汤
【来源】王云铭,《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党参15克,黄芪30克,阿胶15克(可烊化,分2次服),血余炭、白术各9克,炒当归6克,远志9克,炒枣仁15克,棕榈炭30克,陈皮、甘草各9克。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煮武火(温度较高)、煎沸后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各温服1次。连服5~10剂为1个疗程,待至下次月经来潮时,原方如法再服1个疗程。
【功用】补脾摄血。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健脾为主;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助主药以资气血之源;当归、枣仁、阿胶、远志、补血宁心、亦当为辅臣;陈皮理气、燥湿以调理脾胃气机;棕榈炭、血余炭收敛止血以塞流。合而用之,共奏补脾摄血之功。
【主治】崩漏(脾虚型)。症见阴道骤然下血,或漏下不止,血色鲜红或浅淡、小腹胀痛、食少便溏、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腰部疼痛、面色浮黄、舌淡苔薄、脉细数等。
【加减】临证时若遇血色红、口干脉数者,加地榆炭30克;血色暗有块、舌有瘀丝瘀斑、脉沉弦者,加三七粉6克(分2次冲服);头痛者、加荆芥炭9克;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者,减党参,加人参9克(另煎兑入);腹胀痛、两胁胀痛、舌质紫暗、脉弦者,加乌梅30克;下血量多不止者,加醋30克配水煎。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5.18 经漏验方
【来源】李玉奇,《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贼骨20克,知母15克,莲房炭、生地炭各50克,当归、胡黄连、升麻、木香各10克,牡蛎、白芍、甘草各20克,大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滋阴敛血,和胃益气。
【方解】此方系集多年临床经验而制定。方中乌贼骨、莲房炭、生地炭清热止血;当归、胡黄连、知母滋阴清热,热去则血静;白芍、牡蛎敛阴养血;木香行气,使养血药寂而不滞;用升麻、甘草、大枣升提中气,固经止血,调理脾胃以固后天之本。全方融塞流,澄源,固本为一体,起到滋阴敛血,和胃益气之功。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证见出血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可靠疗效。一般连服3剂左右即获痊愈。
5.19 益气活血汤
【来源】沈国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30克,三七粉(分冲)、人中白各5克,肉桂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活血,塞崩止漏。
【方解】崩漏发病主要是由多虚多瘀,虚实挟杂,其治应依“血实宜诀之,气虚宜掣引之”的治疗原则,故方用党参益气,且鼓舞消瘀之力;三七散瘀止血;肉桂补虚散寒;人中白祛瘀止血。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用,共奏益气活血,塞崩止漏之功。
【主治】崩漏。【加减】具体运用,还要随证加减。若寒盛者,加温经辛散之干姜(不用炮姜);虚烦有热者,加丹皮、金银花;瘀痛较重,加丹参;血热互结,痛甚者,加金银花、大黄、桃仁祛瘀解毒,荡涤胞宫。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六、治代偿性月经(倒经)秘方(3首)
6.1 归经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益母草15克,瓦楞子30克,川牛膝15克,炙卷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引血归经。
【方解】《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倒逆之因,多因气火上迫,血随火升而致。故方中以瓦楞子之味咸、质重,有平冲降逆之功,合益母草祛瘀生新,配牛膝助瓦楞子引血下行;更加卷柏清热凉血。方遵“热者清之,逆者降之”之旨,故用之而使经归常道,而无逆行之患。药简效宏,故奏效颇捷。
【主治】倒经。【加减】临床运用,可随证(如肝血血瘀、阴虚火旺、肝火炽盛或心火亢盛、肾阴下亏等)加味。
【疗效】多年应用,每获良效。
6.2 凉血止衄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各9克,生地15克,藕节、白茅根各30克,大黄1.5克,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平肝、凉血降逆。
【方解】在行经前1~2天或正值经期或经后,出现规律性、周期性衄血、甚至吐血,称为倒经或逆经。多因肝阳亢盛,血热上逆所致。故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上焦热;配合丹皮、生地清热凉血;藕节、白茅根清血热而止吐衄。其独特之处在于加入少量大黄,取其入血分行血破血,不但泻血热,而且配牛膝又能引血下行,实有釜底抽薪之妙。全方清热平肝、凉血降逆,不但吐衄可止,而且经血自调。
【主治】肝热上逆,血随气上所引起的倒经(吐衄)。
【疗效】凡吐衄倒经,笔者常依本方加三七粉1.5克(分3次冲服)。治疗倒经57例,用药2~3剂,最多5剂均获血止经调而愈。
【附记】已为笔者治倒经首选之良方。
6.3 倒经汤
【来源】谢英彪,《千家妙方·下》
【组成】鲜生地30克,丹皮炭12克,焦山栀、荆芥炭、炒黄芩各9克,牛膝炭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每于周期性吐衄前服完5剂,不愈,于下个月周期吐衄再煎服5剂。必效。
【功用】清热、凉血、平肝、引血下行。
【方解】方用生地、丹皮炭凉血、活血、止血;入焦山栀、荆芥炭、炒黄芩、生甘草清热止血;再入牛膝炭、珍珠母活血平肝、引血下行。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凉血平肝、引血下行之功,故用之临床,每收奇效。
【主治】代偿性月经(肝火上冲、迫血妄行)。
【疗效】治疗13例,服药5~10剂,最多20剂,痊愈11例,无效2例。
七、治年老经水复行秘方(1首)
7.1 固气清宫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炙黄芪20克,炒黄芩12克,焦白术10克,贯众炭、潞党参各15克,炒当归12克,淮山药45克,制黄精15克,地榆炭12克,煅花蕊石15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固气清宫。
【方解】老妇天癸已竭,经反再行,古代多责“邪气攻冲”或“败血”或“肝脾气虚”等,种种不一,莫衷一是。其实,对老年经水复行之病,若恶病可疑当尽早手术,若系良性病以气虚宫热者居多。故多先从固气清宫立法,复以滋肾养肝之品收功。本方以黄芪配黄芩、益脾肾之气、清血分之热;焦白术配贯众炭,“利腰脐间血”,清胞中之火。黄精《别录》谓能“补中益气,安五脏”。所用“三黄”(黄芪、黄芩、黄精)、乃固气清宫法之主药。重用山药调益脾肾。此味甘液浓,对老妇尤宜。以上药选,既无滋腻壅滞,又无辛燥助火,固本澄源而获痊愈。
【主治】年老经水复行。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待血止症减,再以肉苁蓉、五味子、桑椹子、淮山药从肝肾调治善后,以巩固疗效。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服3~5剂血止,7~15剂可愈。
八、治经前期综合征秘方(6首)
8.1 经前癫狂汤
【来源】杨培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三棱、莪术各10~20克,红花6~10克,桃仁10~24克,丹参10克,生大黄10~15克,大枣7枚、牛膝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清热宁神。
【方解】本症与中医“蓄血发狂”、“热入血室”相似。故方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活血破瘀;丹参养血活血宁心;大黄清热祛瘀,通腑泄热;大枣、甘草甘缓和中;牛膝引经。诸药配合,可使气机利、瘀消血行、热清神宁,故用之多效。
【主治】经前癫狂(经前精神亢奋)。
【加减】如精神症状明显,三棱、莪术可用20克,否则减量或减去,加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活血;瘀热明显,大黄用至30克;腹痛难忍,桃仁用至24克;便溏改用制大黄,取其活血之功;神志恍惚,加白芥子、半夏各10克;心悸失眠,加枣仁12克,茯苓30克;情绪偏低,加佛手花、合欢皮各10克;烦躁不安,加黄连6克;惊悸幻觉,加龙牡各30克,硝石30克。
【疗效】治疗40例,痊愈8例,显效24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8.2 清眩平肝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当归9克,川芎4.5克,白芍、生地各12克,桑叶、菊花、黄芩、女贞子、旱莲草、红花、牛膝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滋肾养肝、清热平肝、活血调经。
【方解】此二症多见有头痛、头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安、梦乱纷纭,甚则胸中满闷、面红耳赤、烦热汗出、脉弦大有力(或见血压升高)。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与冲任功能失调有关。治以滋补肾阴、清热平肝、活血调经为法,故方用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红花、牛膝养血活血、引血下行以调经;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以培本;黄芩清肝热;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治标。本方标本兼顾,使之补肾而不呆滞;清肝热而不伤正,在重用牛膝引血下行的同时,配合黄芩、桑叶、菊花清上引下,重点突出。经临床使用,不但能够改善症状,而且对血压高的患者,降压效果也较为明显。
【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症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见有头晕、头痛(或血压升高)、烦躁者。
【加减】热重者,去当归、川芎,加马尾连9克;肝阳亢盛者,加龙齿30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8.3 二齿安神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紫贝齿、青龙齿各15克,灵磁石30克,辰砂12克,琥珀1.2~1.5克(冲入)、紫丹参15克,九节菖蒲2.4克,仙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镇惊安神,涤痰开窍。
【方解】方中以贝齿、龙齿为主,入心肝二经,镇惊安神;配灵磁石咸能润下,重可去怯、性禀冲和、无猛悍之气,更有补肾益精、潜阳纳气之功;合琥珀、辰砂镇惊安神;丹参养血活血;更入菖蒲开心窍;半夏除痰浊。诸药合用,共奏镇惊安神、涤痰开窍之效。
【主治】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证见头痛、头晕、胸闷、心烦意躁,甚则狂躁不安、少寐自汗、心悸潮热、舌质红绛、脉弦滑、或语言颠倒、昏昏蒙蒙、躁扰不宁等。前者以阴虚肝旺较为多见;后者以痰火扰心为多。
【加减】痰火扰心,加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嗣后合甘麦大枣汤,加黄芩、黄连;阴虚肝旺,加牡蛎、首乌合甘麦大枣汤。
【疗效】多年应用,即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验颇多,疗效显著。
8.4 乳胀散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当归、红花各9克,白术6克,王不留行、橘叶各9克,陈皮3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调经、活血、利尿、消胀。
【方解】方中当归、红花养血活血;白术健脾利水;陈皮理气;王不留行下乳消肿;橘叶疏肝行气,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共奏调经活血、利尿消胀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月经前乳房胀痛。
【疗效】多年应用,均获良效。
8.5 经前乳胀汤
【来源】朱小南,《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组成】制香附、合欢皮、苏罗子、路路通各9克,广郁金、焦白术、炒乌药、陈皮各3克,炒枳壳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临经前有胸闷乳胀时开始服用,直至经来胀痛消失止为一疗程,如此连续服用3~4疗程,可获确效。
【功用】行气开郁,健脾和胃。
【方解】乳胀之症与肝关系最密切,治疗一般以疏肝理气为主。故方用香附理气调经,为妇科要药。配以郁金、合欢皮,两味皆能理气解郁,郁金又能活血消胀,合欢皮更可解愁,三品相配,相得益彰。再加白术、陈皮、枳壳健脾和胃,以增进食欲,取指迷宽中丸之意。苏罗子(婆婆子、天师栗)、路路通(九孔子)疏通经络,二味同用,服后上易嗳气,下则放矢,因而乳胀、腹胀俱减,效颇显著。乌药则香窜散气,能消胀止痛、综合全方有舒肝开郁、疏通经络、调经止痛,健脾和胃之功用。
【主治】经前乳胀。
【加减】乳胀甚者,加青橘叶、橘核。前者疏肝消结、后者温化消结,两药历来为治乳房结核之专药;乳胀痛者,加川楝子、蒲公英以利气止痛、消肿散结,两药治乳痈颇能获效;乳胀有块者,加王不留行、炮山甲,性善走窜,通络而消结块。今用二味研细末,每次服1.5克,有消除乳房结块之效。乳胀有块兼有灼热感者,加海藻、昆布味咸软坚,性寒散热,可解乳部郁热;兼有肾虚者,加杜仲、续断;兼有血虚者,加当归、熟地;兼有冲任虚寒者,加鹿角霜、肉桂;兼有火旺者,加黄柏、青蒿;小腹两旁掣痛者,加红藤、白头翁,二味合用,治疗临经乳胀、小腹两侧吊痛,兼止带下有卓效,用量各为12克。
【疗效】治疗20例,治疗次数最少者3次,最多者41次。一般多在10次左右。治后痊愈并怀孕者13例,症状好转尚未有孕者6例,无效者1例。其中肝郁脾虚型14例,痊愈11例(其间10例受孕)、3例好转;肝郁肾亏型3例中、2例好转,1例无效;其余三型(肝郁血虚、肝郁冲任虚寒和肝郁火旺)各1例,均痊愈而受孕。
8.6 柴黄汤
【来源】刘长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黄芩各9克,党参12克,白术、姜半夏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在本征出现前1~2天开始服药至月经来潮。
【功用】斡旋肝胆,交通阴阳。
【主治】经前期综合征。
【加减】乳胀胁痛,加川楝子10克,白芍、夏枯草各15克;烦躁发热,减半夏、党参,加丹皮10克,山栀、生地各15克;泄泻,加白术15克,薏苡仁20克;水肿,加茯苓20克,泽泻12克,车前子15克;心悸失眠,加远志15克,枣仁、当归各10克;恶心呕吐,减甘草,加苏梗各10克;头晕头痛,加菊花10克,川芎15克;有瘀,加丹参1.5克,鸡血藤10克;气虚乏力,加黄芪15克;不孕,加紫石英、女贞子各15克。
【疗效】治疗167例,痊愈77例,显效57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41%。
【附记】本方交通阴阳、斡旋肝胆之枢,使其经血调达,可收良效。方中柴胡用量须大,可用到20克,个别可达50克,效果甚良,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九、治更年期综合征秘方(6首)
9.1 更年康汤
【来源】梁剑波,《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玄参、丹参、党参各10克,大枣5枚、天冬、麦冬各5克,生地、熟地各12克,柏子仁、酸枣仁各10克,远志5克,当归3克,茯苓、浮小麦、白芍各10克,元胡6克,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15克,五味子、桔梗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温服1次。16剂为1疗程。
【功用】养心、益阴、安神、镇潜。
【方解】妇女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冲任失调,血不养心藏神,故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综合征。根据辨证的不同在治疗上概括为养心、益阴、安神、镇潜八字,可谓得其要领矣。本方从天王补心丹化裁而来,选用了大队伍的养阴安神药物。其中,用生地、玄参壮水制火;丹参、当归、熟地补血养心;党参、茯苓以益心气;远志,柏子仁以养心神;天冬、麦冬以增阴液;枣仁、五味子之酸,用以敛心气的耗消;白芍、元胡、龙骨、牡蛎则用以震慑心神定悸;桔梗载药上行,以为之使。综观全方,配伍恰当,凡妇女更年期的情志抑郁,心烦不安,而不能自我控制,心悸不眠,低热少津,多疑善虑,甚至骨节烦酸,时似感冒头晕、头痛等症候群,本方确有良好疗效。
【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头晕、头痛、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精神疲乏、心悸怔忡、健忘、多汗、食欲减退,腹、胁、腰、腿诸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
【加减】本方适宜于因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或平素心气不足,不得下通,心肾不交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自汗不已,可加麻黄根;面颊潮红,可加丹皮、地骨皮;带下过多,可加海螵蛸、芡实,头目眩晕加天麻。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9.2 益肾汤
【来源】凌绥百,《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沙参、熟地、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茺蔚子各20克,五味子、女贞子、桑椹子各15克,柏子仁、夜交藤各12克,当归10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慢火煎煮15分钟,煎2次,一日3次,空腹温服。
【功用】益肾补阴、养血安神、滋水涵木、平肝潜阳。
【方解】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的一组症候群,病理变化主要是肾气渐衰、天癸枯竭、冲任衰退、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亏损、阳不潜藏、经脉失于濡养温煦,导致心肝功能紊乱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水火之宅”、真阴真阳之所在,藏精、生髓、通脑、主生殖、主五液,肾虚则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心肝诸脏。肾属足少阴,心属手少阴,心肾关系密切,特别在肾阴虚的影响下,则髓海不足,元神之府失常,神明易失守,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肝藏血,月经错乱,失血过多,形成肝血虚,血虚肝无所养,而肾阴虚导致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因此肾虚是本病之主因。方中沙参甘寒,益肾养肝,补五脏之阴;熟地味甘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山药甘温益肾补中;枸杞甘温填精补髓;当归甘温,补血扶虚益损,配合茺蔚子加强活血化瘀作用;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为滋肾强壮药;柏子仁、夜交藤,一心一肝,养心安神;桑椹子味甘能除虚烦渴。诸药合用,共奏益肾补阴、养心安神、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之功,故投之颇效。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证见月经异常(经期量不规则),精神倦怠、头晕耳鸣,健忘失眠、情志不舒、烦躁易怒、心悸多梦、面部浮肿、手足心热、汗多口渴,尿频、便溏等症。
【加减】本病中医辨证分三型,以本方随证加减,如肾虚型:证见头晕眼花,耳鸣腰痛,手脚心热,口干盗汗,带多质稀,舌红苔少,脉数无力。偏阴虚,去当归、五味子,加麦冬、知母各15克,龟板20克;偏阳虚,去茺蔚子、柏子仁,加枣皮、附子各10克,肉桂5克。心肾不交型、证见头晕耳鸣、心悸多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腰酸腿软,加远志、朱砂各10克。肝肾阴虚型,证见头晕胀痛、面红耳鸣、精神抑郁、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腰背酸痛、肢体麻木、夜不安眠、月经先至、量少色红、舌红苔光、脉弦数,减菟丝子、五味子、当归,加石决明、旱莲草、珍珠母各15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俱佳效。
9.3 二仙汤
【来源】《医方新解》
【组成】仙灵脾、仙茅各12克,巴戟天、当归各9克,黄柏、知母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
【方解】方中以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滋肾阴、泻肾火;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综合全方,有肯定的降压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有性激素样作用,调节子宫机能,增强免疫力等多种效能,故不仅能治疗绝经期高血压,而且可用于多种慢性疾患。用于肾虚火旺诸证,有较好疗效。
【主治】冲任不调、肾虚火旺。可用于更年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闭经、更年期精神分裂症,肾炎和肾盂肾炎等慢性疾患。
【加减】临床屡用,可随病(证)灵活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据〔《中华内科杂志》(12)1985年〕报道,用本方治疗女性高血压336例,总有效率为74.50%;〔《新中医》(3)1976年〕报道,用本方治疗妇女冲任不调型高血压26例,有效21例,无效5例。又据〔《陕西中医》(2)1988年〕报道,用本方加石菖蒲、夜交藤治疗抑郁症64例,结果治愈22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懒动少言,表情呆滞者,重用石菖蒲,加郁金;心烦不眠者,重用夜交藤,加炒枣仁;纳呆畏寒,去黄柏、知母,加干姜;情绪极度抑郁,卧睡难以入眠者,加合欢皮、茯神。另据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所引起的精神病,有一定疗效(《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第21页)。
【附记】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
9.4 坤宝汤
【来源】刘琨,《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地、白芍、女贞子各12克,杭菊、黄芩、炒枣仁各9克,生龙齿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平肝,安神镇惊。
【方解】病因肝肾阴虚而致,故方以生地、白芍、女贞子滋养肝肾之阴;“阴虚生内热”,故配以杭菊、黄芩清热平肝;热扰神明,佐以龙齿、枣仁镇惊安神。本方配伍严谨,具有养阴、清热平肝、镇惊安神之效。故对更年期妇女潮热、汗出、头晕、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有较为显著疗效;对患者心血管、精神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有降低血压、改善心电图、改善舌象的作用。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之肝肾阴虚型者。
【疗效】治疗330例,痊愈112例(占33.9%),显效144例(占43.6%),好转64例(占19.4%),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7%。
9.5 清心平肝汤
【来源】裘笑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连3克,麦冬、白芍、白薇、丹参各9克,龙骨15克(先煎),酸枣仁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温服1次。连续服药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清心、平肝。
【方解】更年期综合征属心身医学范畴,其发病不但有生理因素,而且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临床许多病人常常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就会频频发作,而且有些病人在其开始发病时常有家庭,生活或工作等因素引起情志不快或紧张等诱因。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肝主情志,心肝两脏在调节精神情志中起着主要作用,心属火,肝属木,木火之性皆易升发,汗为心液,心火内灼,迫液外泄,肝火上炎,故潮热汗出,且以上半身为主,心悸心慌、心烦易怒、失眠均为心肝火旺,扰乱神明所致。因此导致潮热汗出、心烦易怒、心悸心慌、失眠的病因病理是心肝火旺,针对这一病机及根据中医辨证,从心肝论治,以清心平肝为法,方中诸药皆入心肝二经。能清心肝之热,养心安神柔肝、敛阴除烦止汗。药简效宏,其效卓著。
使用本方可以下列诊断依据为要点:40岁以后或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出现阵发性潮热、汗出,或有心烦易怒、失眠、心悸心慌等症状;血清雌二醇(E2)水平低落,促性腺激素(FSH、CH)升高。
【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潮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失眠、心悸、心慌等。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显著疗效。
9.6 加味二仙汤
【来源】姜春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仙茅、仙灵脾、黄柏、知母、当归、五味子、白芍、川芎各9克,生地、珍珠母(先煎)各30克,酸枣仁、灵芝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温肾养肝、滋阴降火、潜阳宁神。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症见月经不调、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阵发性忽冷忽热、颜面潮红出汗、头晕目眩、失眠、性躁、易怒等。
【加减】本方由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味而成。临床应用,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并着重突出对证用药:如失眠偏剧,可重用酸枣仁,加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川黄连3克,或加柏子养心丸(中成药)每晚服9克;阴虚明显、有口干、大便秘结,加石斛、麦冬各9克,芦根15克,望江南30克,生首乌9克;气虚明显有乏力懒动,加党参、黄芪、黄精、玉竹各9克;性躁易怒,加山栀9克,龙胆草3克,丹皮9克;腰痛,加杜仲、续断、狗脊各9克;眩晕,加熟地15克,菊花9克,天麻6克;上火(虚火上炎)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决明子、夏枯草各9克。一般情况可以原方服用,不须加减。
【疗效】屡用效佳。
十、治阴道炎(带下)秘方(9首)
10.1 止带固本汤
【来源】彭静山,《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淮山药15克,白芍20克,人参15克,炙黄芪20克,鹿角30克(先煎)、龟板15克(先煎)、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五倍子15克,升麻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调理冲任,止带固本。
【方解】白带过多日久与任、督、冲、带四脉关系甚密,名曰“白淫”,久则气血皆虚,元气不固,经络失调,宜用通经活络固本止带之法,以使阴阳平衡,补虚培元。本方以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亦可制成鹿角胶,其补督脉即补诸阳经也;龟板能通任脉、养心益血、补肾调肝;二味合用,能升提任、督,约束带脉,经络平衡、可助培元固本止带之功也。人参、黄芪两味同用可大补气血,使冲脉旺盛,十二经脉皆随之旺盛也;加以山药、白芍入脾、肝、肾经,涩精气、敛阴血,补敛双施;龙骨、牡蛎、五倍子之强力收敛,可束带脉;升麻之升提中气可固冲脉。诸药合用,其义有三:①补可扶弱;②涩可固脱;③调整经络。如此补、敛、固三法于一方,何患带下之证不止哉。
【主治】妇女白带久而不愈,渐致虚怯。凡因下元不固,致使白带多而日久耗损气血经络失调者,症见带下清冷量多,质稀薄或如锦丝状,终日淋漓不断,伴小溲清长,夜尿多,腰酸,舌淡、脉沉细者宜用本方。
【加减】如月经先期者,加当归、黄芩、黄连;月经后期者,加香附、丹参;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10.2 健脾止带方
【来源】许润三,《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白术50克,泽泻10克,女贞子20克,乌贼骨2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用冷水浸泡后,文火煎两次,共取汁300毫升,日分2次服。
【功用】健脾利湿,养阴止带。
【方解】古人认为带下病成因不离水湿,而湿又由脾虚而生。后世医家大多遵此立法施治。湿多兼寒兼热,而本方施治重点在脾虚之带病,并不兼寒兼热。故方中重用白术以健脾祛湿,复用泽泻以利湿扶脾,辅以女贞子养阴滋肾,乌贼骨固涩止带。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止带之功。
【主治】脾气虚弱(体虚)引起的白带证。凡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或两足跗肿,舌淡苔白腻、脉缓弱者可投用本方。
【加减】若带下量多、清稀如水者,可加鹿角霜10克;兼水肿者,加益母草30克;兼食欲不振者,加陈皮10克;兼血虚者,可加当归、白芍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6~15剂可愈。
【附记】本方适用于身体虚弱所引起的白带证,至于生殖器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白带多,则不宜用之。
10.3清肝利湿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瞿麦、萹蓄各12克,木通3克,车前子、黄芩、牛膝、丹皮、川楝子各9克,柴胡5克,荆芥穗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利湿、升阳除湿、活血化滞。
【方解】赤白带下,月经中期出血以及盆腔炎引起的子宫出血,此因湿热侵入血分所致。所以用完带汤或清肝止淋汤则难以取效。所以方用黄芩苦寒入血分,凉血清肝;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苦寒清热利湿;柴胡、荆芥穗、川楝子既能和肝升阳除湿,又能疏解血中之热;丹皮、牛膝活血通经,通因通用以清血中之伏热、导血分之湿热外出。本方清利湿热而不伤正,升阳散湿而不助热,故用之效佳。
【主治】肝经湿热,热入血分所引起的赤白带下,月经中期出血,以及由盆腔炎所引起的子宫出血或月经淋漓不止。
【疗效】临床屡用,本方对赤带或赤白带下等证均有较好的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10.4 赤带方
【来源】朱小南,《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组成】香附炭、合欢皮各9克,生地12克,川黄柏9克,白芷炭3克,焦白术6克,地榆炭12克,土茯苓、侧柏炭、海螵蛸各9克,新会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养血束带。
【方解】病由肝郁而起。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虚失运,致湿热之邪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所致。故方用香附炭疏肝开郁,兼有止血之功;合欢皮开郁健脾、和营安神;川黄柏、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白术、陈皮健脾利湿;海螵蛸固带脉止带下;地榆炭、侧柏炭清热凉血止血。复用少量白芷炭加入清泄药中,不独可以燥湿止血,而且为治带的引经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清热、养血束带之功。待带下治愈后,应随证更方继续调养以复健康。【主治】赤带。【疗效】临床屡用,治愈者颇多。
10.5 补肾固带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芡实15克,桑螵蛸12克,党参15克,淡附片3克,煅牡蛎30克,赤石脂、煅龙骨、炙白鸡冠花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固涩、清热止带。
【方解】肾主精,职司封藏。妇女若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带脉不固而见带下之疾,此属肾虚带下。方中取芡实、桑螵蛸补肾固精,复加党参益气、附子助阳以增强补肾之力;更入龙牡、赤石脂收敛固涩,佐入白鸡冠花清热止带。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固涩、清热止带之功。
【主治】肾虚带下。【疗效】多年应用,颇有效验。
10.6 益气导水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潞党参30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川桂枝、莪术、桃仁各10克,瞿麦、泽兰、温六散(包煎)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固带、逐瘀导水。
【方解】《张氏医通》云:“赤白带下,积久不愈,必有瘀血留着于内。”脾虚水湿不化,气虚血脉不和,津液不能上达则口干喜饮,水湿夹瘀浊下注则带下赤白。由此说明,带下赤白相兼,多属虚实夹杂之证。故方用四君以健脾,桂枝以温阳,益母草《新修本草》云:“主浮肿下水。”《本草纲目》谓:“活血破血,治小便不通”,为水血兼治之品;另入莪术专治赤白带下以化瘀消滞,以通为补;与泽兰相伍,分利水湿;更以桃仁泥逐瘀,温六散导水,故收效佳。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圆机活法,方能得心应手。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颇多,疗效显著。
10.7 固冲止带汤
【来源】赵棻,《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潞党参15克,生黄芪20克,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10克,土茯苓15克,枳壳6克,金樱子7克,苏芡实、连须各15克,桑螵蛸10克,生甘草、制香附各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健脾利湿,固冲止带。
【主治】脾虚湿毒,带下清稀,绵绵难愈,纳少倦怠乏力,或腰膝酸软,舌淡苔薄或苔白厚、脉濡或弱。
【加减】以本方为主,治脾虚湿注为带,病久伤肾,当多服数剂,始能见效。若乏力有重坠感,加升麻6克;若头晕、腰酸、耳鸣,加制首乌15克,川续断12克,去枳壳;有兼黄带者,加苍术6克,川黄柏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10.8 苓药芡苡汤
【来源】徐志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土茯苓、淮山药、芡实、薏苡仁、莲须、橹豆衣、樗白皮各9~15克(或随证酌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湿、解毒涩带。
【方解】带下多与湿有关,且多涉及于脾,故方中用性味甘淡之土茯苓、山药、芡实、苡仁补气健脾、渗湿化浊,为治带下病之主药;莲须、橹豆衣、樗白皮收涩固脱止带。合而用之,共奏补气健脾、渗湿化浊、收涩固脱止带之功。
【主治】带下。【加减】白带多因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之气下陷所致。故加党参、白术、鸡冠花、银杏仁,以增强补脾益气、收敛化浊之功;黄带多因湿热蕴结下焦、损伤冲任二脉所致。故加苍术、黄柏、萆薢、木通以清热燥湿,分清去浊利湿;若见带下质稠、气腥臭、外阴瘙痒者,可外用苦参洗剂(苦参、百部、蛇床子、花椒、紫槿皮、地肤子各等分)煎汤熏洗坐浴。每日1次,1剂可连用3天。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验之临床,用治黄带、白带,确有佳效。一般服15剂左右即可获愈。
10.9 祛湿止带汤
【来源】张又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羌活、防风、白芷、僵蚕、薏苡仁、蛤壳、茯苓、陈皮(剂量可随证酌定。笔者应用一般前四味各用9克),蛤壳、陈皮各6~9克,苡仁、茯苓(改用土茯苓)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化湿、收涩除带。
【方解】带下证多为湿邪所致。本方系张氏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修订而成。方用羌活、防风、白芷、僵蚕祛风胜湿;苡仁、茯苓、陈皮健脾渗湿;蛤壳收敛涩带。合而用之,共奏祛风化湿、收涩除带之功。
【主治】带下病。
【加减】临证根据夹风、夹痰、挟瘀,湿从寒化,湿从热化等证型,随证加减:①挟风。风湿滞于胞宫而致带下者,可见带下色白,或微黄,伴有遍体游走酸楚,关节酸重,头胀较甚,重用羌活、防风,加独活;②挟痰。痰湿内盛之带下者,可见带下色白质稠,头胀胸闷,泛恶作呕,舌苔白腻或薄白,或黄腻,脉弦滑,去防风,加制南星、姜半夏、象贝母、前胡;③挟瘀。经期冲任内虚,若此时冒雨涉水,或感受风寒湿邪,外邪乘虚而入,与经血互结胞中,可见带下赤白,腹痛腹胀、四肢酸楚、微恶风寒,舌苔薄腻而白、脉浮濡,去蛤壳、茯苓,加红花、当归、赤芍、泽兰、木香等;④湿从寒化。脾虚失运、湿邪内生而发为带下,可见带下色白,或淡黄而质清稀、肢倦纳少,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大便时溏,舌淡,脉虚细。去防风、白芷、僵蚕,加制附子、干姜、桂枝、焦白术、茵陈等;⑤湿从热化。湿郁化热,蕴结胞中,或肝阳素亢,肝火与脾交合,注于下焦,而致带下,可见带下色黄,或赤白,气甚腥秽、质黏稠,或见发热,下腹隐痛,阴痒,尿短赤或灼热有痛感,舌苔黄腻,脉弦数,减防风、陈皮、僵蚕,加焦山栀、黄芩、车前子、川黄柏等;带下色黄,加茵陈;白带腥秽甚者,加鱼腥草;肝火偏甚,加柴胡、龙胆草。
【疗效】长期使用,颇有效验。
【附记】本方组方与分型,与一般有别,确具特色。本方验之临床,并随症加减得当,确每收良效,一般连服6~10剂左右即愈或显效。
十一、治妊娠恶阻秘方(7首)
11.1健脾和胃饮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党参12克,白术、茯苓各9克,陈皮3克,淡竹茹、法半复各9克,苏梗2.4克,砂仁3克(冲)、炙枇杷叶9克,煅石决明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和胃化痰、平肝降逆止呕。
【方解】妊娠恶阻,多系肝气上逆犯胃,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所致。故方用党参、白术补气,气充则脾健而胃强;竹茹、枇杷叶能清肺和胃,肺金清则肝气易平;砂仁、苏梗行滞利气;陈皮、半夏、茯苓化痰止呕;石决明之重以平肝降逆。如此则肝逆得降、肺得清肃,恶阻自可除矣。
【主治】早孕恶阻。【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捷。
11.2 安胃饮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藿香9克,苏梗、川厚朴、砂仁各6克,竹茹、半夏、陈皮、茯苓各9克,生姜计20滴兑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和胃、降逆、止呕。
【方解】妊娠恶阻,一般多因胃气虚弱、胃气不能下行反而随逆气上冲所致。方中不用苦寒之品,而以辛香和胃兼用降逆止呕之药,使胃气平和,逆气下降,则吐止胎安。本方系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以藿香正气散,橘皮竹茹汤加减变化而成。方用藿香、苏梗辛温芳香,理气和胃而除湿;厚朴宽中、降气、和胃止呕;茯苓渗湿益胃;砂仁、橘皮辛香理气和胃;竹茹辛凉和胃、降逆止呕;生姜汁味辛理气和胃而止吐;半夏辛苦微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方中诸药多具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其中尤以生姜汁及半夏之效果最为显著。生姜为止呕圣药,味辛主开主润,不寒不热,不入煎剂而兑服、其药性具存。盖辛以散之,呕乃逆气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故能止呕。捣汁用主治呕逆不能下食,散烦闷、开胃气,其效更速。半夏降逆止呕之功显著,可用于多种呕吐,但《本草纲目》中记载半夏堕胎,孕妇禁忌,因此妊娠恶阻应当慎用。但刘氏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方入半夏从未发现有堕胎者,而且疗效甚好。半夏虽为妊娠慎用药,因为“有病则病挡之”,所以方中用半夏,既能降逆止呕,又不影响胎气,所以用药在个人之妙用。
【主治】胃虚气失和降所引起的妊娠恶阻。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疗效显著。
11.3 祖传定呕饮
【来源】何子淮,《何子淮妇科经验集》
【组成】当归9克,炒白芍、桑叶各12克,焦白术、子芩各9克,苏梗6克,绿梅花、玫瑰花、砂仁(带壳)各3克,煅石决明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解】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致肝胃不和,呕吐随作。方用清降之煅石决明为主药,清肝潜阳,降逆重镇而不损下元,砂仁带壳和气、降逆、安胃兼顾;桑叶清养头目而凉肝;归身、白芍养阴血、滋肝体;焦白术、子苓、苏梗清热强胃、宽中止呕;绿梅花、玫瑰花养阴柔肝。诸药合用,共奏平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盖孕妇冲任之血养血,储血日减,阴不足阳越横逆而犯胃,以致呕吐心烦。《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法以降逆平肝,和胃止呕之方疗之,效果颇佳。待吐定胃纳转香,即宜清补以养胎元而善后。
【主治】肝胃不和之妊娠恶阻。
【加减】腹痛,加木香;腰痛,加杜仲、川断;挟痰,加枇杷叶;便秘,加瓜蒌仁等。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疗效颇佳。
11.4 健降止呕汤
【来源】朱小南,《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组成】焦白术9克,姜半夏、姜竹茹、橘皮、砂仁(后下)各6克,淡子苓9克,乌梅1枚,苏梗6克,左金丸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宽中、降逆清热。
【方解】恶阻由胎气上逆,影响脾胃而引起,治以健脾胃宽中,降逆清热为主。方用焦白术、橘皮、砂仁、苏梗健脾宽中;辅以姜半夏、姜竹茹、淡子芩、乌梅、左金丸降逆清热;诸药合用,降逆止呕之功颇著。
【主治】妊娠恶阻。
【加减】胃寒,去子芩,加生姜、伏龙肝;胃热,酌加姜川连、活水芦根;兼有呕血,加鲜生地、藕节炭以凉血止血,兼有腰酸,加杜仲、续断以固肾壮腰。
【疗效】屡用颇验。
11.5 化浊安中饮
【来源】唐吉父,《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藿香叶、老苏梗、姜半夏、大腹皮各6克,伏龙肝12克,老生姜3片、建兰叶3张、白蔻仁2克,新会皮6克,白茯苓9克,左金丸2克(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芳香化浊,和中降逆。
【方解】妊娠恶阻,一般分四型,其中以痰湿内留型为多见。方中以藿香、建兰芳香逐秽;陈皮、半夏、茯苓利湿化痰;伏龙肝、苏梗温中降逆;蔻仁宽中化湿而止呕吐,复以左金丸调和肝胃,故可使胃和而胎安。
【主治】妊娠剧吐,尤适于伴有倦怠嗜卧、渴不引饮、尿少便停、口甜等症状。
【疗效】治疗31例,痊愈30例,1例无效。治愈率为96.7%。一般于服药后1~2天即能见效,90%以上在7~10天内消除症状。少数患者愈后因饮食不当,情绪波动因素,偶有复发。
11.6 温中和胃饮
【来源】耿胎超,《千家妙方·下》
【组成】苍术、砂仁各6克,厚朴、藿香梗、桔梗各5克,陈皮、木香各6克,小茴香、益智仁各5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汁,少饮频服,以不吐为度。
【功用】辛温化浊,温中和胃。
【方解】妊娠初期,肾精之阴济养胎元,肝失肾养,肝气姿横,胃气不降,故不食而吐。又肝脏之脉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恶阻之症多兼有寒热、口苦、胸胁胀满,少腹痛等症状。故方中以平胃散料以和胃降逆,加桔梗、木香以升清降浊;益智仁、小茴香辛香化下焦之浊气;砂仁、藿香梗以健胃止呕,诸药合用,能温化下焦,使清升浊降,中焦之气化健运,肝气而不上逆,其病自愈。
【主治】妊娠反应(呕吐)。
【加减】有热者,加黄芪;寒盛者,加吴茱萸;胎动不安者,加苎麻根;子宫少量出血者,加苎麻根炒炭用;腹痛者,加酒炒杭芍。
【疗效】临床验证多年,无论轻重,均可应手取效。
11.7 妊阻汤
【来源】程爵棠,《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紫苏梗、姜半夏、制香附各9克,伏龙肝(先煎)、旋覆花(包煎)各15克,川黄连3克,生姜、大枣冬5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伏龙肝加水适量煎20~30分钟去渣取汁,再纳诸药入煎,沸后再煎(文火)10分钟,再如法煎1次,二汁混匀,少量频饮。
【功用】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方解】方中以苏梗、制香附、川黄连、大枣理气和胃,且川连有清热止呕之功;再入姜半夏、伏龙肝、旋覆花、生姜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主治】妊娠剧吐。
【加减】临证应用,一般以本方即可,若兼证重者,亦可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奏效颇捷,屡用效佳。
【附记】服药后,呕吐止即停服,不可过剂。待吐止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巩固疗效。
十二、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秘方(4首)
12.1 加减鲤香汤
【来源】何子淮,《何子淮妇科经验选》
【组成】白术30克,枳壳9克,生姜、陈皮各4.5克,鲤鱼1条(约50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汁,另将鲤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加水煮熟,制取鱼汁约500毫升,分2次冲上药汁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理气,利水安胎。
【方解】胎水肿满属脾虚湿停,壅滞为患,故方中重用健脾燥湿、利水安胎之白术为君;佐生姜、陈皮以助睥,鲤鱼为引,使中州旋运、水去肿消满除,万象更新。增枳壳一味为臣,一因水湿阴邪为患,气机为之滞塞,健脾之味稍佐运气,更相得益彰;二因白术健脾行水,但性壅滞,反易致满、臣以枳壳,取枳术意,寓消于补,可相辅相成;三因枳壳理气行水,其性升提,故行水消肿之功益甚而无动胎损元之弊,诸药合用,收效颇佳。
【主治】羊水过多(胎水、子满)。【疗效】屡用效果颇佳。
12.2 羚羊琥珀散
【来源】钱伯煊,《妇科方萃》
【组成】羚羊角、琥珀、天竹黄、天麻、蝉蜕、地龙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1.5~3克,日服1~4次,或发作时急用。
【功用】平肝定痉、熄风宁心。
【方解】方中羚羊角为清肝要药,酸苦性寒、平肝泻火、主痉、痫、狂越,凡肝热急证,必用本品,故以之为主药;琥珀甘平,入心肝血分,安神镇痉,散瘀利水;天麻平肝熄风,疗眩晕、痉挛最善;地龙咸寒,清热止痉,通络利尿;天竹黄甘寒,清心热而豁痰开窍、泻肝火而去风定痉;蝉蜕凉散风热、平肝熄风。全方6味,皆指心肝而发,治疗痉、痫为用,功力专一而效捷,用于心肝风热所致之子痫危证,常可转危为安,使病情渐趋和缓。先兆子痫,与西医所谓轻度,或中度妊娠中毒症相类似,常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本方降压效果相当好,且具利尿之功、能消水肿、故早期用之,可使病情稳定,不至于急剧恶化。
【主治】子痫,证属心肝风热者。妊娠后期,或分娩期间,猝然剧烈头痛,耳鸣眩晕,吊睛抽搐,牙关紧闭,遂致昏迷。少顷平复,继后复作。可用于轻度,或中度妊娠中毒症。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
12.3 平肝散
【来源】钱伯煊,《女科方萃》
【组成】黄芩、夏枯草、炒牛膝、白薇、当归、菊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或共为细末,每服6~9克,每日服3次。
【功用】平肝泻火。
【方解】本方以黄芩、夏枯草清泻肝火;以白薇、当归滋阴养血以缓肝脏刚燥之性;以菊花滋阴养肝、疏散风热;本方证下虚上实,故用牛膝下行阴血,以补肝肾。全方重在清肝降火,故适用于肝阳亢越、内风蠢动之证。
【主治】先兆子痫,或轻型子痫、属肝阳上亢者。可用于妊娠中毒症。
【加减】先兆子痫,或以石决明代牛膝。症重者但用牛膝无妨。子痫发作,可作汤剂,加服羚羊琥珀散。【疗效】临床屡用,每收良效。
12.4 黄芪腹皮汤
【来源】杜中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30克,大腹皮15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山药30克,泽泻10克,车前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益气,行水利水。
【方解】张景岳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维于土、故其制在脾。”说明妊娠水肿,主要是脾虚水泛,治宜健脾利水。故方用黄芪补气升阳,气升则水降,阳温气运则水利肿退;山药、白术、党参,培补中气,脾健则水湿可利;当归苦泄温通;茯苓、泽泻,车前草淡渗利湿而起消肿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行水利水之效。
【主治】妊娠水肿(子肿)。
【加减】兼肾阳虚者,去党参、当归,加制附子,白芍各15克,生姜3片;兼气滞者,去党参,山药,加香附子15克,乌药10克;兼血虚者,加熟地30克,阿胶20克;兼胎动不安者,加杜仲15克,寄生20克;兼食欲不振者,加山楂15克,神曲15克。
【疗效】治疗58例,治愈43例(占74.1%),显效14例(占24.2%),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
十三、治胎位异常(难产)秘方(2首)
13.1 妊娠正位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当归6克,白术9克,川芎1.5克,白芍9克,泽泻6克,茯苓、黄芪各9克,人参3克,黄芩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可连服3周。
【功用】补气血、矫胎位。
【方解】妊娠胎位异常,多因气血虚弱所致,故方用参、芪、术、苓补气,归、芍、芎补血,气血足,胎位即可复正。
【主治】妊娠胎位异常。【疗效】屡用效佳。
13.2 气血双补汤
【来源】邹达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黄芪、党参、白术、白芍、续断、枳壳、熟地、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补血。
【方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运,故胎能自行转正。方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补气;四物(归、芎、地、芍)补血。续断补肾;枳壳理气安胎。共奏气血双补之功,气血充足则胎儿自能复正。本方可避免外倒转术引起的胎盘早剥、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副作用;且对骨盆狭窄者,胎儿小等,也可用之无妨。
【主治】胎位不正,或经外倒转术无效者,或第一胎腹壁较紧张者。
【疗效】治疗140例,有10例未复诊外,顺利扶正125例,痊愈率为96.15%。
十四、治先兆流产(胎漏)秘方(6首)
14.1 安胎合剂
【来源】朱水香,《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菟丝子、熟地各12克,党参、怀山药各15克,白术、续断、桑寄生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益气、健脾补肾、固冲安胎。
【方解】中医认为先兆流产主要是因脾虚肾亏,气血不足,冲任不固,胞脉失养所致。方中菟丝子是保胎药中极重要之品,具有雌激素活性,而雌激素对维持妊娠起着重要作用;肾精之化,因于脾胃,故以党参、白术、山药、甘草健脾益气、养胎载胎;菟丝子配熟地、续断、桑寄生补肾养血。诸药相伍,能促进子宫生长发育,且对胎儿无任何不良影响。对妊娠晚期之先兆流产亦有效。本方据江西中医学院实验证明,安胎作用有三方面:一是抑制子宫收缩;二是能加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三是促进子宫发育。
【主治】先兆流产。
【加减】腰腹痛者,加杜仲、枸杞;胀痛甚者,加炒白芍、陈皮;阴道下血者,加阿胶、仙鹤草、地榆炭;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黄连、苏叶、砂仁等;偏阴虚胎热者,加生地、麦冬、黄芩;偏气虚胎寒者,加黄芪、艾叶炭。
【疗效】治疗100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36岁。结果痊愈98例,治愈率达98%。阴道出血停止,无腰酸腹胀,B超检查证明为活胎者方为治愈。其中服药5剂以内即愈者12例,5~10剂愈者51例,11~15剂愈者27例,16~20剂愈者8例,20剂以上者2例。
14.2 清热安胎饮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山药15克,石莲、黄芩各9克,川连3克(或马尾连9克)、椿根白皮、侧柏炭各9克,阿胶块15克(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清热安胎、止血定痛。
【方解】胎漏相当于西医的先兆流产。妊娠初期,由于血聚养胎,故病人多见阴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则热,下扰血海,迫血妄行,以致胎漏下血,腰酸、腹痛等症。《本草备要》中曾云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因为白术能健脾,脾健则能统血,黄芩苦寒能清胎热。而妊娠又多阴虚血热,而白术偏于温燥,故以山药代替白术,取其味甘性平,健脾补肾,补而不热;石莲性味微苦寒,能健脾补肾、滋养阴液;黄芩、黄连清热安胎;椿根白皮,味苦涩寒,收涩止血;侧柏叶苦涩微寒,凉血止血,炒炭后又能收敛止血;阿胶本属甘平而微寒,有清热凉血、益阴安胎之功,又因阿胶其性黏腻,能凝固血络善于止血,对妊娠患者既可安胎,又可止痛。古人曾用胶艾汤治疗妊娠下血,因为艾叶偏温弃而不用,代之以芩、连清胎热而安胎。总之本方健脾补肾,补而不热,清热而不伤正,收涩止血而安胎。本方配伍严谨,用药丝丝入扣,方证相符,故用之多效。
【主治】妊娠初期胎漏下血,腰酸、腹痛属胎热者。
【加减】出血量多时,加贯众炭、棕榈炭、生地、旱莲草;脾肾两虚、胎系不固,加菟丝子、川断、桑寄生;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小腹下坠者,加升麻炭;阴虚血热者,多见胎动不安,或有小腹疼痛,加白芍、炙甘草。
【疗效】临床验证30例(证属阴虚血热者),结果均获痊愈。而且见效颇捷。
14.3 固肾安胎饮
【来源】徐志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桑寄生、当归、白芍、川断各9克,苎麻根12克,杜仲、阿胶各9克,炒艾叶3克,菟丝子9克,甘草4.5克,生地、生黄芪、西洋参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方解】本病多因气血亏虚、脾肾不足以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故方用参芪补脾益气;当归、白芍、生地养血和营;阿胶、艾叶安胎止血;甘草、白芍缓急止痛;胎系于肾,故用杜仲、川断、桑寄生、菟丝子固肾强腰以安胎;苎麻根养阴安胎、清热止血。有人认为祖国医学中肾—冲任—胞宫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系统功能较为相似。说明肾与生殖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本方重在补益肾气、肾气充则胎安。
【主治】先兆流产。
【加减】如阴虚血热者,去艾叶,加旱莲草9克;如有外伤诱因、加砂仁3克。
【疗效】治疗56例,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最小23岁,最大39岁,结果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达到保胎足月分娩)54例占96.4%,无效2例(因就诊时间较晚)。本方服10~30剂就能达到保胎目的。
14.4 加味芎归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当归9克,川芎1.2克,党参12克,黄芪9克,参三七末1.2克(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摄血,散瘀生新。
【方解】妊娠跌仆闪挫,有伤胎气。付青主说:“妊妇有失足跌损致伤的胎元,必以补气血,而少佐以行气祛瘀之品,则瘀散胎安矣。”本方即是宗付氏之说而制定的。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当归养血以保胎元;合少量川芎,行血中之气;配三七祛瘀止痛。是方寓通于补,既能和营活血以疗胎伤,又能益气养血以保胎。此方之妙,在于治伤而不损胎元、补气血而不壅滞,故无通利之害,亦愈跌闪之伤,诚为两全之良方。
【主治】妊娠跌仆、闪挫伤胎。证见阴道出血、腰酸胀下坠。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服3剂即诸症消失,胎安而愈。
14.5生麦安胎饮
【来源】宋光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苎麻根各12克,麦冬、黄芩各6克,甘草3克,川续断、桑寄生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阴清热、止血安胎。
【方解】胎漏、胎动不安,一般分气虚、血热、肾虚三型。其中尤以阴虚血热为多见。方中生地、麦冬、甘草养阴清热以治本;黄芩、苎麻根清热凉血、安胎止漏;续断,桑寄生滋肾安胎,而性平不热。诸药合用,功效清热滋肾、止血安胎之效。因而是一付安胎止血、预防流产的良方。本方标本兼顾,适用于阴虚内热、冲任不固之胎漏、胎动不安等病。
【主治】胎漏、胎动不安(阴虚内热、冲任不固型)。
【加减】纳差呕恶,加白术9克,姜半夏、苏梗各6克,陈皮7克,姜竹茹9克;便秘、加瓜蒌仁12克;屡孕屡堕者,加菟丝子9克,黄芪12克,粳米15克,以益肾固胎。【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附记】验之临床,屡收特效。
14.6 保胎方
【来源】许润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菟丝子、淮山药各30克,桑寄生20克,川续断、甘草、阿胶(烊化)各10克,党参、生白芍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方解】先兆流产,不仅与肾虚有关,而且与脾虚也有密切关系。故方用菟丝子补肾气;桑寄生、川断固肾系胎;阿胶养血止血,四药合用,共奏补肾养血、固冲安胎之功;党参性味甘平,归脾、肺经,能健脾益气;山药既能健脾,又能补肾固精,与党参合用以强后天之本,助气血生化有源,胎得所养;芍药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善敛阴止血;甘草性味甘平,归十二经,能补脾益气,又善缓急止痛,甘草与芍药相合则缓解挛急腹痛。诸药相伍为用,可收补肾健脾、养血安胎之效。
【主治】各种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验之临床,每获佳效。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