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贺大姐金婚

 悫悫小书斋 2014-02-20

悫悫小书斋 于 2005/1/17 22:21:00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姐的家庭属于前者。
今年是大姐和姐夫结婚五十周年,习惯遇事付诸笔端的我,借此机会,为他们的美好姻缘写下点文字,以表达他们对我不是舐犊的“舐犊”之情.
大姐和姐夫的结合,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解放初期的农村,青年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恋爱的自由,待字闺中的大姐,同样不能脱俗。当时由于我们的父辈行医名震小县西北,许家家族具有很高的声望,方圆几十里地有口皆碑,也都知道该县的西北部许家药铺有三个好姑娘:大姐、二姐和小姐姐(伯父的女儿),不包括我。中国的传统习惯,谈婚论嫁讲究个门当户对,感谢为大姐做媒的月老,他有先见之明独具慧眼,也许知道“文化”的潜在价值,就在我家和“穷学生”、徐家的三公子家牵了红线。中国当时的农民生存状况就是一个字:穷,徐家由于父亲英年早逝,贤惠、善良的徐家母亲又当爹又当娘,拉扯着四个儿子艰难度日,家境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许家及关心大姐的好心人都对这门亲事持否定态度,怕大姐过门后一辈子受穷。父亲在外面工作,他的病人是至高无上的,这儿女亲事就“放权”给了母亲。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女儿一旦有了选择的目标,就首先找知情的人打听一下。徐家三公子正在读高小(即五、六年纪),正好与我伯父的儿子胜武哥是同窗,母亲就打听他。胜武哥与大姐同岁(当时十六 七岁),他说徐家三公子“好才分”,就这一句话,促使母亲下了决心,当别人在犹豫的时候,母亲只有一句话“让她认命去吧”!
当时农村的风俗习惯,女孩儿定亲是不允许男女双方见面的,可是徐家三公子毕竟是“学生”,人家提出要见见姑娘,母亲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依稀记得那晚月明星稀,母亲在为此忙碌着,我是老小,不能离开娘一步,我执意要去,母亲让伯母把我拽走了。后来,姐姐由许家的女儿变成了徐家的媳妇,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成为我的大姐夫的徐家三公子由中学到中专、由中专到大学,毕业后为国家的铁路事业贡献了一辈子。因为他出身贫农,在他中年的时候,事业曾一度很辉煌。
姐夫对我的学业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在人生之路上艰苦奋斗、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他作为我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事业上的"闪光点",也有长兄的一缕霞光。
如果说,母亲在我大姐的婚姻问题上的决定是高明之举,那么,在大姐的职业之路上却“失了街亭”。五十年代的文化人极缺(大姐曾跟着家庭教师读过私塾),当时的口号是“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先生(医生)的后代,在乡村卫生部门参加工作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儿。也许母亲不能摆脱封建的思想束缚,认为闺女出嫁是人家的人,所以当许家的儿女们相继成了“工薪族"后,大姐却在新社会步着旧社会母亲的“后尘”,相夫教子。大姐在婆家当过乡村干部,还要带头在黄土地上劳作。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有一次在村里被评为一等劳模,到了社里被改为了二等,理由很简单,许家的女儿劳动能行?许家的女儿不光劳动行,品性也行,大姐有妯娌四个,婆婆认为,自从三儿媳妇娶进家门来,家庭更和睦了。
姐夫和姐姐像我国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知识分子一样,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半辈子离多聚少,没有妻子照顾的日子也是很令人同情的。姐夫对姐姐很负责任,上大学时,有女同学向他射出了“丘比特之箭”,他马上直言相告:我的妻子是胜武的姐姐(他们都是高小的同窗)。
姐姐是老大,我是老小,在大姐面前我有大姐若母的感觉。生活困难的时候,她给我做干粮带着去上学,天冷了,母亲针线活忙不过来,她只用一天就给我做上棉袄。从我怀孕到孩子出生后的一年里,由于我们夫妻两地分居,由于母亲年事已高,我一个人孤零零承受着十月怀胎的寂寞、忐忑,还要担任班主任,带学生上农村实习,下矿井"接受再教育",感到心理负荷特重,说不出的无奈还是委屈。那一年,大姐来了三次看我,每当大姐来时,我心里很有安全感,别看我不露声色,送走大姐后,我就掉眼泪。孩子出生后,多数棉衣服都是大姐做。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我由于母亲的故去和一些其他原因,曾一度精神了抑郁,校医徐医生陪我去医院检查,医生怀疑我患的是不治之症,从门诊到放射室去的路,只不过三、四分钟,我和徐医生都一言不发,可是我心中好似翻江倒海,自己死不可怕,就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在那几分钟的时间里,我紧张地思考,应该托孤与谁最可靠、放心。翻来覆去权衡再三,觉得非大姐莫属(当然那是虚惊一场)。
大姐和姐夫牵手走过了五十年,他们相濡以抹,共同支撑着这个令人羡慕的家。他们有一男四女,值得欣慰的是,子女们都承袭了他们的美德和家风,在家里是孝顺子女,在社会是本分人,都能顺应社会的主流,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各自都能自食其力,并用自己的勤劳、知识和智慧,营造了自己的小康之家。这个家庭,完全可以用中国光荣的传统赞誉“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借大姐金婚之际,以文字记之,祝愿两位珠联璧合、颐养天年,牵手再走五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