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爱上篆刻的 小时候,我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上学。那时,学校的布告都盖有校长的条形图章。街上张贴的各种告示上,也都盖有县长、镇长、田粮处长……的长条形图章。久而久之,我脑子里就闪出一个念头:什么时候我也刻上一个,把我的课本、作业本、字典,都盖上一个。 大概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县里最有名的书法家王玉生先生来我家做客。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们在客厅里聊天。我想这是个好机会,便准备好笔墨和纸,乘机请他替我写个名字。瞅准他们叙谈小歇的时候,我便走到他面前说,想请他老人家给我写个名字。他问:要我给你写个名字干什么?我说:拿去请人刻个图章。他笑了,“点点大(幼小的意思),就在准备官印了!好,好,好!我给你写。”于是他一连给我写了三个行书的签名。我高兴极了。 我送到刻字摊请那师傅刻个章。他收下了,但不当回事。到时我去取章,他说活路太忙,还没动手。又许了一个期限。一连拖延了很久才得到。其间我到他摊上无数次。每次都逗留很久,看他干活。以后,我放学回家,也经常绕道去他摊前,看他给人家刻章。 这种默默的守望和观察,时间久了,对刻章的整个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谙熟于心。刻章需要准备些什么工具,我都清楚。小县城的刻字店,主要是刻木质公、私图章,石料图章,牛角、兽骨、化学材料的图章,偶尔也见刻字师傅刻过,但这类材料小县城不流行。 我家有部《康熙字典》,我能够查出各种字的篆书写法。而且我搜集到了几件简单的刻字工具。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材料。用梨木刻章,刀具要锋利,下刀要准确,而且将木头加工成印章坯子,不仅需要各种木工工具;更要有娴熟的木工手艺。这些都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学生所不具备的。尽管心里充满了向往,却没有可能去实现。 直到初中二年级时,我得到几方印章石料,才开始学习治印。先是刻自己的名章,藏书章。也帮同学用旧牙刷把和麻将刻过图章。后来找到较大的材料,刻过励志性的格言、警语。由于是“偷师学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乱凿一气,像个“图章”就觉得不错了。也不讲什么刀法,更不懂什么章法、韵味。 1947年我到贵阳上高中,城市大了,眼界开阔了,见识也多了。我放学回家常常绕到铜像台,那里有好几个刻字摊。专门的刻字店门口挂有篆刻家印谱的镜框。我路过时往往会驻足很久,仔细观赏。有些书画展览里有篆刻,我会看上两三遍。有时还钻头觅缝收集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名人印章和篆刻作品。对篆刻的兴趣越来越浓,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遇到好看的石头,特别是异形石,我会认真做一番设计,想刻出点味道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