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调研

 智慧旅游519 2014-02-23

    随着鄱阳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扶贫效应除了体现在经济价值上,同时还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提升其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施艳艳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之东。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区位独特,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县人口近160万,其中农业人口134万,国土面积4215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1986年以来一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行政村518个,其中205个列为“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村。同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决定了鄱阳也是个“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草洲和庄园”的生态县,坐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素有“千湖之城”、“湿地王国”、“鱼米之乡”、“富饶之州”等美誉。

    2008年鄱阳县凭借亚洲最大湿地、著名的候鸟栖息地,依托良好的湖泊生态资源,建立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打响中国“大湖城”品牌。鄱阳旅游发展态势强势,迅速启动并崛起,特别是2012年江西省倡导实施定点旅游扶贫战略举措后,实行定点、定向、定位的旅游扶贫计划,开启了旅游扶贫带动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新模式。

    一、鄱阳县定点旅游扶贫的做法与经验

    2012年开始,江西省创新扶贫思路,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模式,即省级领导每人定点扶贫一个县,指导帮助其扶贫攻坚和振兴规划;每县安排一个省直部门协助搞好定点扶贫;每县安排一个国有控股企业、实力较强企业配合开展定点扶贫;2012年起,省财政预算连续十年集中支持国定、省定特困片区和原中央苏区每县每年1000万元。鄱阳县实施了“四个一”组合式旅游扶贫工程,扶贫效应明显。

    (1)省县联动,共谋发展。2012年,正处全国实施扶贫攻坚规划的开局之年,鄱阳县实施的“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省旅游局成立工作小组,同时下设驻点工作组,深入鄱阳县展开旅游扶贫工作。同时,鄱阳县推广“与旅游一起改变”的发展理念,全县形成了“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旅游就是抓产业带动,抓旅游就是抓环境优化,抓旅游就是抓对外开放,抓旅游就是抓城市品牌,抓旅游就是抓宜居品质”的六大共识。

    (2)规划先行,科学布局。为规避风险,解决鄱阳无旅游扶贫经验问题,使旅游扶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江西省旅游局制定了《江西省旅游局关于定点扶贫鄱阳县帮扶规划(2012-2015年)》、《江西省旅游局关于2013年定点扶贫鄱阳县帮扶计划》和《鄱阳县团林乡蛇山村旅游扶贫规划》。优先重点打造团林乡蛇山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采取重点突破、由点带面,稳步推进方式,推动鄱阳旅游扶贫工作。

    (3)特色示范,重点带动。为发挥旅游扶贫“造血”功能,促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鄱阳按照“因地制宜,差异打造,特色吸引,产业培育,带动致富”的总体思路,重点建设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鄱阳湖美食体验示范村——团林乡蛇山村、鄱阳湖文化体验示范村——珠湖乡周家村、鄱阳湖休闲度假示范村——白沙洲乡赵家村。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鄱阳县的水、电、路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4)产业帮扶,乡土为主。首先,鄱阳县把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重点扶持和建设以三大示范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项目。其次,江西省旅游局在景区建设、星级宾馆评定、旅行社建设等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指导性帮扶,优化其旅游配套功能。帮助鄱阳县进行旅游包装与宣传、旅游线路与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及旅游精品打造。

    (5)模式创新,绿色扶贫。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创建“旅游活动-旅游收入-扶贫资金-扶贫开发-群众致富”的旅游活动扶贫效应模式,与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高校学子“神游鄱阳湖,扶贫献爱心”活动。积极借助高校学子强大的公益号召力、市场影响力和媒体传播力,强势拓展了鄱阳湖旅游市场,有力倡导了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理念,实现了旅游活动与扶贫工作的双赢。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还将活动产生的门票收益,作为鄱阳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助力旅游扶贫工作。

    (6)借力资源,推广鄱阳。为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旅游扶贫点尽快在旅游市场打开局面,鄱阳县利用省旅游局各类宣传广告资源,在央视以及北京、台湾、香港等地旅游硬广告中,开展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十八大”期间,鄱阳县借力省旅游局投入的350万元资金,精心推出“江西风景独好—候鸟天堂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主题,在北京惊艳亮相,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和好评。2013年,鄱阳县紧抓机遇,与有关方面联合制作了30秒形象宣传广告,在美国时代广场播放,推出“鄱阳:中国大湖城”品牌。

    二、鄱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是典型的“绿色扶贫”,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鄱阳县最近一年的定点扶贫实践、五年的湿地公园建设和旅游发展历程,其实都是旅游扶贫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短短几年鄱阳县旅游产业的综合扶贫效应已经在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生态建设等领域多层次显现。

    (1)产业格局渐成,经济效益明显。经过五年的努力,鄱阳县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从散小弱差到不断成熟壮大,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首先,主景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快速建设、强力营销,人气不断飙升,成为江西旅游景区的一个新亮点、旅游产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其次,广阔的市场前景,使餐饮、住宿等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8年至今,各旅游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引爆鄱阳旅游的热潮。此外,为将鄱阳从过境地向目的地提档,从单一观光游到复合休闲度假游升级,全县加速精品项目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和管理。2012年全县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占全县GDP总值的9%,已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2)发展观念转变,社会和谐进步。随着鄱阳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扶贫效应除了体现在经济价值上,同时还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提升其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一,旅游扶贫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扶贫开发和建设计划,不但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了乡村的美观度,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而且培育了村民多种经营的意识。第二,旅游已成为群众时尚的生活方式。鄱阳县开展的全民营销、“和旅游一起改变”活动、中小学生“科普游”等,刺激当地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增多,促进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第三,旅游扶贫改变了鄱阳长期年轻劳动力大量输出的发展形势,打工能人陆续回乡创业,由内而外开始扭转“空心村”不断出现的尴尬局面。

    (3)城市形象鲜明,生态意识普及。2008年以来,通过江西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鄱阳成功打造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张国家级名片,鄱阳湖湿地科学园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12至2016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旅游品牌价值的不断升级,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升,扩大了鄱阳的知名度。随着旅游业发展,“一湖清水,为世人守护”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鄱阳实现绿色崛起、永续发展成为社会共识。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旅游管理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