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手打动如意人生

 庸庸学馆 2014-02-23
妙手打动如意人生
□ 徐 达 崔国强

智慧的祖先对美的创造和追求,凝聚、传承下来,成为一项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相当一部分仍然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用时代的眼光重新打量非遗,看看我们在生活与审美之间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和谐之路。

去年12月4日,从遥远的阿塞拜疆首府巴库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生活中消失许久的珠算,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一波三折的申遗

2013年12月4日下午,按原定顺序,中国珠算排在第八个。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玻利维亚的申遗项目中途撤回,中国珠算改为第七个进行评审。这让工作组成员喜出望外。

在中国珠算心算协会,曾全程参与过珠算申遗的刘琴英副秘书长热情接待了我。她一边向我展示申遗现场照片,一边饶有兴致地娓娓道来,“说起珠算申遗的过程,还真有点一波三折。”

刘琴英说,珠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相对顺利,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却历经了5年的漫长过程。2008年,珠算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濒危项目进行申报。在文化和申遗专家的指导下,2010年起转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11年,中国珠算的申报材料经文化部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秘书处,附属机构同意送第六届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却因申报文本中的一个技术问题未通过。“申遗要求必须在国家项目基础上进行申请。虽然珠算实际上已是国家项目,但相关材料不完备,要求我们补充材料。这次工作组同仁的努力因技术细节泡汤,大家不免有些沮丧。”刘琴英回忆道。

2012年,文化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另一优秀实践项目——“福建木偶戏”,珠算的机缘再次错失。到2013年,中国珠算才又按“代表作名录”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刘琴英说,“这次两年后失而复得的机会,我们格外珍惜。申报材料更完备,与其他成员国的交流也更充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会议于2013年12月2日至7日在巴库召开,珠算申遗的这次“巴库之旅”同样充满未知。参与角逐的还有日本料理“和食”、韩国泡菜腌制技艺、阿尔及利亚民间乐器“伊姆杂德”和朝拜活动“拉克布”等竞争力很强的项目。到了审议代表作名录的12月4日下午,按原定顺序,中国珠算排在第八个。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玻利维亚的申遗项目中途撤回,中国珠算改为第七个进行评审。这让工作组成员喜出望外。“我当时还真有点紧张,但过程却出乎意料地顺利:17时10分左右开始,到17时23分,仅用了10多分钟,《中国珠算》就通过了评审,成为我国第30个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的项目。评审通过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琴英兴奋地说。

在会场外,中国珠算的现场展示活动同样热闹非凡:有的代表在现场出加减和乘法题,让展示人员用算盘实际操作运算;也有代表新奇地自己动手操作算盘。刘琴英说,“来我们展台的人们都感觉,中国算盘的五升十进制不仅示数清晰,而且计算简捷。特别是非洲朋友,说他们国家没有珠算,欢迎我们到他们国家去教中国珠算。”

回顾5年的漫漫申遗路,刘琴英不无感慨,“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应该说列入非遗名录是没有争议的。申遗过程中的一些波折,主要因为文化与认知差异、社区认同以及技术细节等与国际对接方面的问题。一般而言,申遗项目涉及层面越小、关注点越集中,就越易操作。中国珠算是影响广泛的大众项目,故而申遗难度大些,但成功后其影响力也是其他项目不能比拟的。”

千年不衰的秘密

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店”柜台上就放着一把算盘。

去年底一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冬日温煦的暖阳伴着清新的空气拥窗而入。打开手机,父亲的一条信息映入眼帘,“‘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昨天申遗成功了,还记得咱家那把老算盘吗?”父亲的话一下子把我拉回到20年前,那时小学算术课学习珠算,年幼的我每天背一把算盘去上课,“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等口诀常在耳边响起。

事实上,中国珠算近年来的境遇颇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不久前,美国《大西洋月刊》邀请专家团评选世界最伟大的50个发明,珠算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等一同位列其中。

西北大学数学史教授李培业曾说过,“世界上曾在许多国家出现过形式不同的算盘。其他国家的算盘,都先后消亡,唯中国算盘巍然独存,至今盛行不衰。其中道理,实难寻味,我们从历史发展中探讨之,或许得到一定解答。”

我们不妨循着李培业教授的叙述,追随璀璨历史文化长河中珠算斑斓的足迹,寻拾其中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民间至今流传着隶首发明算盘的故事。而珠算起源于约公元2世纪,记载珠算者,以东汉徐岳为最早。东汉末年徐岳遍访名山,在泰山遇到博闻强识、对计算工具很有研究的刘洪,拜他为师。求学期间徐岳问刘洪,“数有穷尽吗?”刘洪答,“我在天目山游玩时,遇一位号天目先生的隐者,曾以同样的意思问他。”天目先生与刘洪的对话中,不仅谈到“大数记法”和“小数记法”,还讲述了包括“积算”(筹算)和“珠算”在内的13种计算工具和心算方法,这便是徐岳《数术记遗》中记载的“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之“珠算”的来历。

到8世纪,中国算盘的规格逐步确定下来。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店”柜台上就放着一把算盘。到明代,商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渐趋繁荣,促进了珠算的普及推广,中国的算盘还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开始走向世界。

直到电算普及之前,珠算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大到新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小到普通百姓日常购物、计算穿衣吃饭的账目,都少不了一把算盘。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神墨珠算博物馆,就汇集了古今中外、形态各异、材质多样的算盘,从日常的木、铜到金、银、玉石、玛瑙、陶瓷、景泰蓝等,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最长的6米,最小的只有10毫米,仅能用针尖拨动。算盘戒指、算盘帽徽、算盘如意……这些老祖宗的生活用品显示出珠算文化曾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馆长姜吉祥说,“珠算申遗成功后认可度大大增加,借助这一有力推动,我们准备再完成几件大事:一是在全球筹建100家珠算博物馆,二是推动对‘异型算盘’等不同算盘形态的保护传承。”

无框算盘的奥妙

有的地方,小孩“抓周”时如果抓到算盘,就预示着他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之业”。

你知道药铺的算盘为什么这么长吗?这是因为药店店员在计价时,需要把每味药的单价与重量用乘法算出来,再随手加在算盘上,累计成总价。北京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应记得这个场景:在同仁堂药店10多米长的柜台上,从中间到两端满满固定镶嵌着一架大算盘。一列排开的营业员,每人左手拿处方,右手拨算珠,那场面着实令人惊奇。

其实,珠算自古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红楼梦》里贾迎春做的一首灯谜诗,谜底就是“算盘”。这首诗隐喻了迎春命运多舛,也昭示了贾府最后的衰败。但是用“算盘”来做灯谜,也说明它当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不可缺少的物件。

在电子计算器普及之前,只要有现金交易的地方就有算盘。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算盘在一个家庭中不仅是比较金贵的物件,也代表了家庭的财政大权。一把算盘由祖辈传给父母,再从父母传承到子女手中,代代相传的古老算盘也在传承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有的地方,小孩“抓周”时如果抓到算盘,就预示着他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之业”。算盘,不仅是老百姓的日常计算工具,更凝聚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古老的珠算传承千余年,与之相应的珠算文化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珠算的诸多元素作为象征符号多出现在语言、文学、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人们常把精于算计的人称为“铁算盘”;一些地方在新嫁娘饰品上也嵌有算盘,希望新媳妇善于理财;而“如意算盘”更蕴藏着顺心遂意的期许。

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快速普及,珠算的计算功能退居次要地位,但其教育功能仍被不断挖掘,文化价值得以接续。在珠算基础上创新发展起的珠心算,有开发儿童智力的独特作用,深受珠算爱好者的欢迎。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吴宇恩说,珠心算是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位导师”,受益终生。“我现在要做很多实验,还会用到珠心算方法。高考时也是珠心算法帮我快速、准确运算。把在珠心算中学到的内容‘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收效也十分明显。”

还有一位号称“神算手”的朱庆瑛,一次在超市买东西,店主用电脑算出应付款额,这位“神算手”稍加思忖就发现有问题。后经核算,的确是电脑故障。这是如何做到的?朱庆瑛憨憨一笑说,经过珠心算训练后,她的大脑里有一个无框的算盘,只需接收数字,便可立即运算。她还说,珠心算的训练培养了她永不服输的劲头,“借助珠心算教育,可以让孩子从位数少的运算开始,不断培养运算能力,开发智力和记忆力。”

有研究表明,经常打算盘不仅可以提高手、肘等关节部位的灵活性,还可以使老年人的大脑功能退化得以延缓。因此不仅是孩子,许多老年人也加入到珠心算的行列中来。不少地方掀起了老年学珠算的热潮,经常开办“老少同乐”珠算比赛。一把小小的算盘,拉近了代际间的距离,让古老的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不止。

珠算趣语

珠算口诀被广泛应用于俗语、俚语、歇后语中,并早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不仅如此,算盘的实际应用还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形成了与珠算有关的文化价值观。

三下五除二

这是珠算中最基本的加法口诀之一,本意是指加三,拨下上珠五,拨去下珠二。借助这句简单、易记的口诀,可在算盘上进行一系列运算,因而“三下五除二”衍生出“迅速、便捷”的意思。老舍在《赵子曰·第三》中有描述:“他一鼓作气地坐起来,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裤。”

二一添作五

这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借指双方平分。老舍在《神拳·第四幕》里有言:“你们好好地把我送出城去,咱们二一添作五,你们一半,我一半,好不好?”

一退六二五

这本是一句珠算斤两法口诀,是古人为了在累计加、减计算时方便,创造发明了十六两为一斤的秤在换算成十两为一斤秤的珠算口诀。十六除一是0.0625,“退”是“推”的谐音,演变成俚语意指不负责任。欧阳山在《三家巷》中说,“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九九归一

这是珠算一句乘法口诀,引申为绕了不少圈子,最后还了原,但却不是原地轮回,而是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体现人类对事物发展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吴承恩《西游记》有云:“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