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人不一定都是健康的.而健康的人又不一定都是长寿的个案,时有耳闻。平时“非常健康”的人之所以未必长寿的原因,可能和本人平时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医以及意外事件、烈性传染病的袭击等原因以外,也许遗传基因起到关键作用。平时疾病缠身却能相对长寿的原因,除了自我保健意识相对较强以及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合乎卫生等因素以外,也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在健康与长寿之间健康是第一位的。有生活质量的长寿才是理想的长寿,没有生活质量的长寿是无意义的长寿。试问成天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植物人, 采用用呼吸机、鼻管营养等延长或维持生命的措施,对于病人个人和社会来说都难于体现价值和意义的。心脏呼吸骤停以及多数危急病例的抢救措施也应限于适度。国外不少老人生前立下书面遗嘱,拒绝生命结束时医生给自己气管插管、心脏按摩、心脏起搏、插胃管、导尿管和动静脉输液管,切开脏器等手术。理由是希望自己不要在临死以前承受过多的不必要的折磨和痛苦,希望能庄严地结束生命。我从医60年,一贯的信念:哪怕争取延长病人一分钟的生命也是医生的应尽责任。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曾废寝忘食地不惜任何代价和人力、精力和财力,旨在切实履行延长和维持病人生命的目标。极大多数情况下,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即使延长和维持病人生命的时间也常极其有限。目前,我的理解,对于危急病人的抢救并非是不必要的。只是对于那些极度晚期癌瘤病人,或心脏呼吸已经长时间停止等病人的“抢救” 是没有抢救价值的。在尊重病人的尊严和生前意愿前提下,都不应实行过度的抢救措施。回想起来我一生行医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无数次不必要的抢救,我的行为不仅对于病人是一种不尊重,而且大量浪费了社会资源。我本人临危时,我也不接受折磨痛苦的无意义抢救,希望自己能庄严地结束自己生命。但我也有过一次经历,当我接到外科主任在家里,心脏骤停叫我即刻火速去抢救的通知后,我放下工作,立即骑自行车赶到现场时,生命体征已消失,甚至体表出2现尸斑,在心情沉痛的气分下,我表示病人的生命已经无法挽救,一切措施已经无效和多余。没有想到的是,随后赶到的某医院医生护士,立即开展心脏按摩,除颤和开通输液装置等一系列规范的复苏抢救措施。历时一小时左右,然后宣布病人因抢救无效而死亡。事后,家属对于参与抢救的人员表示感谢,而认为我属于“见死不救”,意见极大。我悟出,生命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于健康、长寿和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人生的自然规律表明:人类的科技再发达,再先进,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规律。影响健康和长寿的因素极其众多,要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保健养生,又包括了长寿的特殊因素,譬如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先天条件和基因条件并非个人可以左右,而通过基因研究和改造来实现长寿的目的属于科学家的任务范畴,不在本文探讨之例。鉴于保健养生知识之广之深浩如烟海,众说纷纭,而且又经常互相矛盾。我们应该说不能不信,但又不能全信。总的来说,重视学习具有实践为依据的,可操作性的,去伪存真的一些日常预防保健常识,结合自身条件和体验,身体力行,无疑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正能量,确实能极大地帮助人们实现健康长寿的向往。。 尽管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规律,但每个人的潜能是无比强大的,在探讨保健知识以前,首先我们必须屏弃一切愚昧无知、鄙视保健的消极态度。我们要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有信心和毅力,自觉地、坚忍不拔地、全方位地学习保健知识。鉴别真伪,屏弃虚假,相信科学的保健知识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身体力行科学的保健养生,我们就一定会取得难于意料的健康长寿的收获。学必知,知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知、信、行、果是一条至理名言。针对当前我国90%以上居民未接受过系统保健知识教育,不少接受过保健知识教育的人,往往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不重视、不自觉在行动上。即使有所行动的人,也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为此,很难有所满意收获,也就理所当然了。 首先,改造基因,改变先天条件实现长长寿是并非个人的事,除了避免近亲结婚履行优生优育以外,我们自身无法改变自己的先天基因等条件,我们只能探讨本人能够做到的后天的一些事情。其实,迄今为止,长寿基因问题也仅仅在研究探讨过程,长寿基因的存在并未得到最终确立,更谈不到改变基因达到延年益寿的现实可能性。再者,在调查百岁老人过程中发现夫妇共同长寿的案例并非罕见,甚至夫妇都是百岁老人的也曾多次遇到。这些事例似乎不能用共同有长寿基因来解释。也许除了可能存在的长寿基因以外,环境和习惯等因素起了至关重要性作用。 1 饮食篇 “民以食为天”,“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李时珍),饮食是事关健康长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养生,应从饮食做起。饮食养生也是人们首先最关心的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都不利于长寿。历史上,饥荒、战乱年代,大批居民因营养不良而病死、饿死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在当前和平年代,我国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大环境下,却仍有因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衡而导致贫血,佝偻病,大关节病,甲状腺肿大等多种疾病威胁人们的健康。21个省市11万婴儿调查,佝偻病发病率达32%,有些省达50%以上。对3万名城市儿童调查表明,缺铁性贫血患儿达40%。新疆南部曾流行一种由缺乏尼克酸引起的癞皮病,每到春季,全身皮肤溃烂,瓜果蔬上市后这种病就不治而愈了。 营养过度也是有害的。1974年美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热能3350千卡,蛋白质101克,油脂158克,谷类食物仅占总热量的42%,而动物性蛋白质占蛋白质的70%。营养过多的膳食,对美国人民带来了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等不良影响。我国近20多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成年人或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和纵容下,由于摄入过量的蛋白、脂肪和糖分,导致体重超重,肥胖和高脂血症发生率急剧上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呈爆发式成倍地增加,对于健康长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 素食,肉食和杂食 在饮食分方面存在素食主义,肉食主义和杂食主义等不同主张。烹饪方面又有生食与熟食之争。 人们传统认为肉食的营养远远优于素食,人们招待客人、平时或病后习惯上都要吃些肉食来增加“营养”。素食主义者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概念,认为素食的营养不仅不亚于肉食,而且还优于肉食。 与肉食相比,素食的优点在于富含维生素A、B1、B2、C、E、K,纤维素,稀有元素,抗氧化物质,钙鎂等常量元素。素食易于消化分解和吸收。食物吸收过程较少产生毒素,血液相对较为清洁。因含丰富纤维素而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吸收毒素导致身体的种种危害。 总之,素食主义者认为素食是一种很好的美颜、美容、减肥食物;可以减少直肠癌、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瘤的发生;可以减少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发生;素食不易缺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素食者较少感冒,得了感冒好的较快;素食者身体轻盈,智商高,思维聪明,反应敏捷灵活,脑力充沛,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加;所需睡眠时间较少,且容易入睡;心情开朗,性格温驯,心气平和,较少抑郁症。犹如牛、马、羊、大象和长颈鹿等食草动物,一般都性格温和,从不像肉食动物诸如狮子、老虎那样性格乖戾,持强凌弱。主张素食的另一层含义是反对屠杀的,宗教意识,也是人类的怜悯意识。素食主义者认为,素食是一种最自然的,最佳的长寿食物。素食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文化和时尚。素食主义者普遍认为,纯素食营养足以支撑身体营养需要。素食主义可分为纯素食,吃蛋素食,吃奶素食和吃蛋奶素食。 赞成素食的另一个理由基于农业和生物之间的供需矛盾。地球的农业生产资源有限,食物增加的数量远不及人口增加的速度,而肉食无不需要用粮食等素食喂养。譬如,数倍以上的粮食只能喂养出一斤的肉食,肉食的供应需要消消耗大量的粮食,从而会加速人类饥饿的出现,而吃素则可以大大节约粮食。 肉食主义者的饮食结构并非全部是肉食,只是强调肉食的不可或缺,并应该以吃肉为主。肉食主义者认为,食肉不仅营养丰富,吃肉使人精力充沛,体魄强健,而且还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世界上强悍的民族无不均有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调查证明,有不少长寿地区的百岁长寿老人是肉食者。譬如,游牧居民肉食为主,爱司基莫人的饮食几乎是纯荤食。这些地区同样有百岁长寿老人。即使在杂食或以素食为主的地区同样有食肉为主的长寿老人。也有人反对吃红肉,但主张多吃鱼,尤其富含DHA的深海鱼。鱼油是有效预防痴呆症的食物之一。 杂食主义是当前人类的主流饮食习惯。杂食主义者认为,原始人类曾以肉食为主,随后,随着火的发明和农业的兴起,人类逐渐进化为杂食和熟食的动物。根据人的牙齿的分布,臼齿和门牙较为发达,犬齿较为退化的事实,足以证明,千万年的基因进化造就了世代祖先的饮食习惯是以杂食为生的。而且,在杂食的比例中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过分强调纯素食或纯肉食的优点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诚然,因地区、自然环境、供应条件和长期生活习惯不同,有的地区的居民,譬如穷乡辟野的贫困地区,居民更多地以素食为主。游牧地区以打猎,或沿海地区以打鱼为生的居民,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都可以造就长寿的事实,说明,在长寿中起的决定性作用的是并非是千篇划一或固定的饮食。 应该承认,素食和肉食各有优缺点。两类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差异很大,它们都是人体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不能互相替代。 素食的优点已如上述,但素食也存在他的缺点。素食内所含的植物蛋白是一种粗制蛋白,较难被人体充分利用。过多食用粗制蛋白不利于人体发育和完整需要,并有害于肾功能和痛风病人。素食容易因营养不全面而导致营养不良。素食对于发育中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长期杂食人群骤然改为素食可能都是有害的。素食仅仅适用于少数特殊人群。有报道,过多食用大豆补充蛋白,可引起男性不育症。素食对于牙齿有危害。 肉食的缺点已如上述,肉食的优点是所含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应该遵循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互相取长补短。肉食和素食之间的最佳比例推荐为3比7或4比6.黄金分割线为依据。 3 饮食的加法-生食与熟食 近年,生食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十分流行。众所周知,猿终于进化成为人的条件是由于站立行走、劳动和熟食三大进步。但主张生食的认为“自从农业技术和烹调技术出现以后,人类的总体文明尽管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但人类个体的退化却从此开始。” “生食使人类进化,熟食使人类退化”。生食主义者认为生命需要生食,熟食极大地减少了存在于新鲜的生的蔬果中的DHA和活性酶的来源, 此外,人类的基因结构在过去4-5万年间只改变了不到万分之二。而当今人类饮食结构的变化却天翻地覆,有可能导致旧基因和新饮食二者之间不适应和矛盾。结果导致为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和感冒等免疫衰退等50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原始的岛屿或山村长寿人群,往往是具有生食的习惯的。一旦引入化学农业和加工食品以后,体质和寿命急剧下降。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将食物烹饪后才吃的动物。也是唯一遭受富贵病折磨的动物。人类因食“熟食”而付出了健康受损和过早死亡的沉重代价。动物不吃熟食,不会得富贵病。但如果我们把动物当作宠物喂养熟食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美国波延杰医学博士曾用生熟两类食物对900只猫进行了10年的试验。结果证明那些只吃活的、新鲜食物的猫每年都产下健康的小猫,从不生病,也无早死情况。然而,那些吃同样的、只不过是烹饪过的食物的猫,却患上了富贵病,产下的小猫不仅有病,而且行为不正常,早死的多。食物经过烹饪破坏了食物内含有的活性酶和维生素C,生命离不开活性植物酶和维生素C。生食是提高身体“酶”能力和维生素C的最好办法, 美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图里.维尔塔宁教授证明,在咀嚼生蔬菜的过程中,蔬菜中的酶会在口腔中释放出来,与食物接触并开始消化过程。人体有一套保护酶的方法,可以使酶完整地经过肠道,有一半以上的酶一直能到达结肠。在结肠里,这些酶可以与活性氧结合,从而改变肠内菌群的平衡,减少肠内的发酵和腐败,而这些正是与患结肠癌相关的因素。它们还可以创造一个利于有益菌生存的环境。尽管三餐中生吃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所栽种出来的水果、蔬菜、芽菜、坚果等食物,使人体最大程度地摄取果蔬中的酶、维生素、抗氧化剂、纤维素、植物蛋白质等养分,促进人体环保和健康,为人体提供生命能量、促进身心健康的好处无需置疑,但不能说,人类应该回归到完全生食的原始时代。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证明,有许多食物却是不能生吃的。譬如五谷杂粮,尤其是生的黄豆、豆浆、扁豆、西红柿、老茄子、鲜黄花菜和发芽的土豆等等都因含有毒素而不能生吃。鱼肉海产品等肉食类,因含寄生虫、毒素和细菌的可能性,原则上也不提倡生食。尽管,日本、广东、游牧等个别地区居民有生吃鱼片和牛肉等肉食的习惯。但主流趋势,提倡生食应限于水果和某些蔬菜。 熟食派反对生食的理由是熟食能杀菌,有安全保证。熟食能将蛋白质分解,从而使食物更易吸收。而“生食”最大的风险来自食品的安全性。除了有许多食物是不能生吃以外,众所周知,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污染不可小嘘。其次,“生食”是违背中医养脾胃忌生冷饮食的养生原则。 看来凡事有两面性,生食和熟食各有优缺点,充分发挥各自优点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作者认为,在熟食为主的基础上,养成生食水果和某些新鲜无公害蔬菜的习惯是值得重视和提倡的。生命需要加法,每天必须增加活性植物酶。活性植物酶存在于在新鲜的生的蔬菜水果中。 4 饮食的减法 有人提出,生命需要“减法”,减少每天的进食量,即少食。少食理念并不符合我们一贯的生活习惯。我们曾经是一个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国家,人们的传统理念是“饭要吃饱,只有吃饱了,身体才会好”。人们见面时总是问:“您吃了吗?”招待客人总是说请吃好吃饱,表明对于 “吃饱饭”的重视。 日本医生写的《空腹力革命》一书颠覆了“吃”的理念。他说,人类原本不怕空腹,众所周知,人们没有空气3分钟致命,没有水3天致命。但是没有食物却可以撑30天。可见,人类对付饥饿的本领是极其强大的。 当今,多数人处于饥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时代,在面对丰富和美味的食物,丰富的自助餐和宴会,不吃白不吃的心理等种种诱惑下,引起了人们放任进食的贪食欲望。吃得过多、过饱、过度油腻,体重超重的现象与日俱增。而人类恰恰并不具备应付饱食的机能,身体脏器为饱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心肌梗塞、中风心脑等心脑血管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急慢性胃肠病病人,几乎都有过量饮食的病史。 现代医学认为,提高免疫力可以使人体内处于边缘异常状态的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而阻止向癌细胞转化。“少食”是提高免疫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狗的祖先是狼,饥饿状态是狼的生命驱动力,保持野性和强健、长寿的关键条件。相反,经常处于饱食状态的狗的强健和寿命却远不如狼。饥饿状态的猫会抓老鼠,饱食的猫就不会抓老鼠。人体内吞噬细胞是吸附体内毒素的清道夫,是身体免疫力一支重要力量,事实证明,饱食状态吞噬细胞的活力下降,饥饿状态吞噬细胞的活力明显增强,免疫力增加。医学专家用老鼠做试验,他只是让老鼠的消化系统每周休息两天,就使老鼠的寿命延长了一倍,老鼠的健康状况也大大改善。 代谢酶是一类具有特殊生化功能的蛋白质或核酸。酶没有能量,却承担加速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即催化作用的重要任务。一般的理解是食物造就了人类,其实,精确的说,应该是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的成分才是造就了人类。食物只有被转化为可吸收物质时,才能提供生命需要的营养。酶意味着食物转化为可吸收物质不可或缺的物质,酶就是生命。 不管你吃下了多少高质量的食物,如果没有代谢酶,一切都等于零。盖房子需要木头、钉子、水泥、砖、电线、钢筋、石子等等材料。但是,仅仅有材料并不能成为房子,必需有建筑工人的劳动,把建筑材料组装起来,才能建成房子。 “代谢酶”就是体内的“建筑工”。人体内的代谢酶的数量是有限的。 索取和消耗的代谢酶越多,越不健康,寿命也就越短。索取和消耗的代谢酶越少,越健康,寿命也就越长。代谢酶正是决定健康、寿命和生命质量的关键之一。 总之,饱腹容易引起困倦嗜睡,增加体内食物分解产生的毒素,增加消化酶等众多酶的消耗。饱腹是诱发心脑血管病,胰腺炎,胃肠病和癌瘤的罪魁祸首。而适度空腹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加记忆力,减少体内毒素,减少代谢酶的消耗,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有利于长寿。推广空腹革命势在必行。 “空腹”的含义是“适度饥饿”。在遵守总量控制,营养平衡的原则和前提下,每天三餐饭之间要有一次或每周、每月创造多次像样的饥饿感,譬如,每顿吃六成饱,即希腊人所谓“黄金分割”(0.618)。生命需要减法,生命需要减少过多食物的摄入,生命需要我们减少消耗太多的代谢酶。这样,我们就可能推迟代谢酶活动的衰退时间,有可能让老龄人年轻化。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很难做到“适度饥饿”。贪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大脑吃饱感信号的滞后以及较大的进食量和有限的消化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等原因,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过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一不小心过度进食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的经历。 总量控制、平衡搭配、适度节食、微微饥饿有利于长寿似乎已成为共识。但在怎样吃。吃什么等其他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分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