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赵晓力老师谈学风 (清华大学《法苑》)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2-24
与赵晓力老师谈学风
来源: 清华《法苑》的日志

记者(以下简称"记"):赵老师您好!我们这次采访目的是了解一下您作为一名老师主要对于我们清华法学院同学存在的"学风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您认为现在咱们院同学存在的"学风问题"本质在哪里?
赵 晓力老师(以下简称"赵"):"学风"这个词很泛,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上大学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玩为主、以兼职为主、以做社会工作为主。但我觉得 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另外一个"学风问题"是大家都在学,但是,为什么学?是怎么学的?效果怎么样?不清楚。我从一个一线的、教课的教师角度 看到的是这样的,除了一些以上清华为最终目的的留学生、研究生以外,大部分本科生还是学习的,但是学习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记: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本科生当中有学术导向与学分绩导向的矛盾,不知道您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是如何看待这种学术与学分绩的矛盾的?
赵: 这是一个老问题,至少从我上大学时候就是这样,今后我估计情况也差不多。我上大学的时候只得过一次奖学金,就是大学第一个学期,三等奖学金,从此以后我就 再没有为获得奖学金而学习了。人生苦短,没钱可以去搞家教(我们那时主要的打工方式),用不着为那个分数而委屈自己。现在的情况可能更糟糕一点,学分绩除 了和奖学金之外,还和保研什么的挂钩,我要表达一点,这个你们一定要写进去,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在面试研究生的时候,不管是保送的还是考来的,遇到那些 背功了得,但是脑袋里一团浆糊的学生,真是非常绝望。研究生要做一点点创造性的工作,起码要写一篇硕士论文吧,一个只有复述功能的头脑你怎么教?逼急了他 到网上拷点东西糊弄你。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收这样的学生。

记:那老师愿意收什么样的学生?

当 然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在短期内记住很多知识点以对付考试这样的技能,每个高考过了的人都已经具备,高考是全世界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淘汰型考试,你 考过了高考,意味着以后对付什么托福GRE,什么司考,什么公务员笔试,包括考驾照的时候考交规,都已经不在话下,我搞不清楚为什么还要在大学里继续训练 这方面的能力?是不是现在高考的门槛降低了,没把这些人淘汰出去?有的人用对付高考的方式对付研究生考试,他没有搞清楚这两种考试的区别。研究生考试当然 也有淘汰性的一面,但主要是选拔性的。比如我出的考题里淘汰性的题目可能只占三分之一分数,看你了不了解学科的常识,其他三分之二都没有标准答案。有的考 生用高中老师教的答题技巧对付研究生考试。高三时老师都说过,题目会不会做都要把字写满,你一个字不写肯定给零分,把你知道的都写上,老师踩点给分的时候 还给个一分两分。用这种办法对付高考很对,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阅那么多卷,只能是踩点给分。但是我们批研究生考试的卷子有三天时间,没有必要踩点给分, 你把相干不相干的都写在那里,没有任何条理,只能证明该考生思维混乱而已。

记:很多同学平时对付考试也是这样的……
赵: 平时不看书不思考不讨论不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背背别人的笔记考个高分。这一套我很熟悉。不要忘了所有的老师都上过大学,你们现在玩的都是我们玩剩下 的。但是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讲,没有哪个有自尊心的老师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这只不过意味着对老师平时工作的否定罢了,代表了学生对老师智商的最大蔑视。我 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不是否定考试,而是改变考试的方式,具体说就是加重平时作业的分量,我现在的课一学期至少有四到六次作业,最多的一次有13次作业,基 本上每周都有作业。平时成绩至少占到60%以上,你平时不学习光靠期末突击,是不可能及格的。相反,你平时很用功,期末你说你说要对付其他课,可以,去 吧。上学期《法律与文学》,有个建筑系大四的学生平时作业每次都是满分,期末大概是看到分数已经攒及格了,提交了一个很好的论文提纲但可能没时间写。对这 样的学生,我随手就给了个高分。
清华还有个学生给老师打分的制度。我听有的老师说,你给学生打分低,他也给你打分低。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可以 通过提高平时要求来解决。我现在上课,开学一两周总要花较多的时间说清楚课程的要求,目的是劝退那些打酱油的。当然光说这门课要求多严也没用,因为所有的 老师都会这么说。你真刀实枪布置一次作业就行了,学生都信了。哪些学生会给要求严的老师打低分?不就是那些本来不用功还想取得好成绩的吗?把他们趁早赶走 不就行了吗?

记:如果大部分都是混的怎么办?
赵:那就把大部分都赶走。这种情况我在本系还没有发现。但在全 校通选的《法律与文学》上的确如此。如果200个选课的中有190个是准备混的,那就把190个都赶走。为什么?因为他们会败坏风气,影响得这10个人都 不好好学。你是选择给200个来混的学生上一门水课,还是选择给10个认真来学的学生上一门硬课?我选择后者。还是那句话,人生苦短,昭华易逝,老师也 好,学生也好,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记:您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以教大家读经典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为什么您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教课?
赵: 因为我就是这样学的嘛。我本科的学校不开《西方法律思想史》这门课,所以我也没念过教材,后来为了考研究生我也看一本教材,但发现它里面讲的,怎么跟我读 的原著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你相信哪个?当然还是要用原著去核对教材说得对不对,而不是相反。是写一手原著的人水平高,还是写二手教材的人水平高?你到底 要跟着谁学习?
我当然知道,这不是主流的教学方法。别的很多学校的教与学,都还很依赖教材。我参与研究生的出题和阅卷,经常看见考生的答卷大同小异,不是他们作弊,而是因为他们看的是同一本什么统编教材。如果大家看的都是同一本原著,相似程度也不会这么高。
我不是反对大家看教材。但是,像思想史这样的,应该是一流大学给二流大学写教材,一流大学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有从经典读起的能力。从今年开始,我们院把《西方法律思想史》调整到一年级下学期,一年级的同学读的很好,现在开学七周了,从作业看得出来,大部分已经入门了。

记:同学们会说这么多经典我怎么读的完?
赵: 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和那些思想史上一等一的高手过招来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为了在知识上占有那些经典,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读如果觉得反复读一本 经典最能训练自己的思维,我主张你反复读,不用读那么多,我们在面试研究生的时候也碰到一些很渊博的学生,浏览过很多书,知道ABCDEFG,但是你问他 A和D,B和G是什么关系,他答不上来,他从来没有思考过。

记:好的教材也能训练思维。
赵:这个我同意。但 是我仍然想说,一般教材的首要目的,是记录思维的结果,而不是展现思维的过程。当代的例子不好举,我举古代的好了。你可以对比看看盖尤斯《法学阶梯》、优 士丁尼《法学阶梯》和《学说汇纂》以及西塞罗的著作。比如讲法律渊源,两本教材里只讲有什么有什么,比如平民大会的决议,元老院的决议,元首的谕令,长官 的告示,法学家的解答,等等,但是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别的,这些又分别是怎么来的,是否从来如此,有什么变化,它是不讲的。你看《学说汇纂》里收的彭波尼 的教材讲的就比较清楚一点,最先出现的是什么,然后又出现了什么。如果对彭波尼讲的仍然还有疑问,历史细节不清楚,那你就需要去看一下李维,如果原理不清 楚,你需要再看一下西塞罗。我理解教材的首要作用就是整理知识,但是我觉得大学教育是要教会大家从原始材料开始整理知识的能力。

记:我们有些同学会觉得反正以后我不会做学问,那么现在我为什么要进行负担这么重的学术训练,您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赵:我觉得学术训练这个词有点误导,我们用何美欢老师的词——智能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参见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好了。好的学术工作者,和好的职业人,都需要智能技能。好的课程都是要培养智能技能的,尤其是本科生课程。
10 年"现代西方法学思潮"课程,按照系里要求是做一个实验,用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通识课"正义"的大纲、讲课录像和阅读材料作为基本材料上。开课不久就碰到 读密尔“功利主义”那篇文章。密尔本人是一个二流思想家,那篇文章是19世纪的英文,写得非常夹缠,班上很多同学读不下去,或者硬着头皮读完了不知道他要 说什么。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陈慧怡可以非常轻松地把这一篇夹缠的文章给读下来。为什么?她受过何老师普通法精要课读案例的训练。
我觉得我们 要好好领会何美欢老师的"遗产",何老师反复说,她教的不是什么普通法的知识,而是一套智能技能,这一点到今天还被误解,以为何老师教的是普通法知识,中 国不是普通法国家,这一套用不上。我常年上高年级的西方法律思想史,到09年发现出了问题,到10年问题更大,学生读原著很吃力,导致两年都没有完成教学 任务。我怀疑以前课上得比较轻松,是因为选课的有些同学已经受过或者正在受何美欢老师的阅读训练。比如说09年上课时,十二三个同学里面只有一个同学达到 了我的要求,她上过何老师的普通法精要课,也是陈慧怡。我的课可能在很多时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惠于何老师的课程,何老师把我的工作变得轻松了。
何 老师的《精要II》教你怎么把一个判例的全文拆了,拆成不能再拆的零件,再把它组装起来,看看一篇判词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你的理解能 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这种能力是你做一个律师的工作必不可少的。你要能读懂一个合同,比如微软或者苹果软件的协议,那么长你们有谁读 过?那都是律师写的,那里头很夹缠,就是要绕你,写得那么长但关键的地方你要能很快找出来。做学术工作还不是也要这样?现在知识爆炸,你没这个能力,还不 得被那些每年像海啸一样出版的学术作品淹死?即使你做一个官,比如秦始皇,每天要读几百斤的文件,下面报上来那么多材料,哪些是忽悠你的,哪些是误导你 的,哪些是废话,哪些是干货,你也不得用有点智力能力,得有点头脑?
训练智力能力的方法很多。何老师用普通法判例,优点是训练很扎实很到 位,缺点是学生和老师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判例训练的特点是,你必须保证读到一定的量,才会有效果。何老师生前身后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何老师的课好是 好,就是太花时间。但是,我们要看到何老师的训练给我们其他人节省了多少时间。除了普通法判例,训练的材料多的是。比如,直接读经典原著。好处是,经典原 著无论中西,二千多年来经得起检验的就那么几本,你可以用一种少而精的方式,直接和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那些头脑一起思考。作为本科生,你应该选择一种最适 合你的方式。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把很多职业淘汰了。死记硬背的的价值还在,只不过已经趋向于零。
何老师去世之后大家都说她很辛苦,是一个劳 模。要我说,今天的中国人上至总理,下至民工,大家都很辛苦,都是劳模。但是,何老师和我们不一样的是她还问了两个问题,”你是劳模,问题是你是不是在做 正确的事情?“;”如果你在做正确的事情,那么你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今天我们谈学风,是不是也要问这两个问题,你到底是在为学分绩学习,还是在为提高 自己学习?如果你是在为自己学习,那你有没有在用正确的方法?
(录音稿由本报记者陶倩瑛琦整理,经赵晓力老师审定,有删节。)
源地址:http://ren.com/GetEntry.do?id=846682423&owner=256103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