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俗—游神 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澄海县盐鸿镇的盐灶,是一个拥有1.6万多人口的自然村落,依山濒海,村民过着“耕三渔七”的生活,村中有把神拉下神轿,并丢进池塘的奇特风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二十二两天为游神的日子。那时,要将神庙里的神请出来缚在轿子里游行。游神时,队伍分为两部分,一为当年轮值抬神游行的壮汉,他们一边抬神一边还要护神。抬神、护神者,每人都要斋戒沐浴净身,穿一件新缝制的短裤,袒胸赤膊,周身涂上豆油,抬神游行时,用绳子把神像牢牢地捆缚在神轿里,在村中游行。 抢神下轿。另一部分人则要扮演把神拉下轿的角色,他们紧紧跟着抬神队伍,待抬神人游至指定的旷场时,众人呵斥一声,便一齐猛冲上去,拼命把神偶拖下来。因护神的壮汉们赤身涂上豆油,滑溜溜的不容易揪住,所以在抢神的过程中你争我夺,抱腰拽腿扭成一团,好不热闹。围观者人山人海,有的骑在墙头上,有的登上屋顶,喝彩助威。 抛神入池。最后把神像拉下来,那可怜的神像,弄得须脱脸破、脚断手折。这时,人们还不罢休,还要把神像再推下池塘里去浸泡,至此人们才尽兴而归。 择日捞神。拖神过后,村民们再择个吉日把神像从池塘里捞起来,重塑金身,送回神庙,供人朝拜,享受香火。这一民俗沿袭至今。 潮汕流传着一句熟语:“盐灶神欠拖。”说的是从前澄海县盐灶乡有一人外出经商,临走前,带牲礼到神庙里测前途,得到一吉签,于是满心高兴而去,结果却亏本而归。这个人一气之下,将神像推倒在地,还不解恨,又用绳子套住神像在地上拖行。此后,他再出门经商,却是盈利而归。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纷纷效法,以拖神为乐。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俗。 在潮州地区的游神有这样的传说:明初,潮州人谢少苍任永昌府官。有一次,当地发生旱灾,他开仓济民,不料触怒朝廷,被处酷刑。行刑时,梦见一神明暗中庇护,谢少苍觉得这位神明同王伉庙里的塑像一模一样。为了感恩,便将他们带回潮州。适逢韩江水急,便将神像供置于“青龙古庙”,洪水果然解除。后人感恩,称之为“安济圣王”。 每年的正月初九,乡民便将庙中的“大王爷”等六尊木雕偶像抬出来,初十全乡家家户户摆牲祭祀,焚香烧元宝。到了十一日,便将神像送回庙中。送回神像时,有的人将神像夹在腋下,有的人将其扛在肩上,还要故意让神像相碰撞。游行结束时,将神像集中在空旷的地方,抱着神像狠狠一摔,这叫“舂老爷”。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子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马分尸”。这种方式,潮汕俗语叫做:“卧石老爷(神)愈食愈惊”。据说是能够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烂,则来年的运气越兴旺。只要游神后把神像修补完整就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