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箫玉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把农历二月二这天叫做“龙头节”。关于龙的习俗讲究特别多。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也叫“龙头节”。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开始,雨水逐渐增多。有一句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大仓满,小仓流。”这种描述非常形象。这个世界,阳气回升,北方地区,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备耕的大好时节。 其实,从农历历法来说,龙头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二月二基本是惊蛰前后,这时大地复苏,冬眠的动物开始复苏。在农耕时代,春耕就要开始了。龙不抬头不下雨,过了二月初二,才会有春雨降临,这时候的雨水是老天爷最好的礼物。 到了农历二月二,人们还有一件非做不可的民生大事,这就是理发剃头。因为在正月期间,各种买卖家都得歇业,全民猫冬过大年,理发的自然也就不出工了。到了二月初二,理发店开门营业,大伙都要赶在这天理理头发精神一下,讨一个龙抬头的好兆头。 说过了这件不得不做的事,接下来要讲讲二月二这天绝对不做的事情。这一天里,河北很多地方都讲究女人不动针线活,说是怕伤了龙眼,男人不能动农具,怕伤着龙鳞。二月二里不能上井去挑水,以免伤着龙头。 在一些乡镇里,这天还有一件事情得忙活,要用自家的米麦糠一路撒到井台,再用草木灰从井台撒到自家的水缸边上,说的是为了把井里的真龙引到自己的家中。另外,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要煮一锅面条,给老人小孩都捞上一碗,叫做吃龙须面。这一碗面里的门道可大了,据说,老人吃了能长寿,孩子吃了保健康,长长的面条能保佑一家人福寿绵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的二月二不单要为家人祈求健康,也得为地里的庄稼求个丰收。
河北有些地方的人们在二月二当天把草木灰撒在打谷场和院子里,仔仔细细地画出一个大圆圈,称作是“打囤”,再往圆圈中间放上一小把粮食,这叫做“添仓”,还有在圆圈里放钱的做法,叫做“钱囤”。老人说了,这就象征着大囤满,小囤流,五谷丰登的好兆头。 春天里,万物生,地里的虫子也都出来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讲的就是这种现象。二月二,也是人们驱赶毒虫的时候,大清早一起床,就要小心着不说这个“起”字,怕的就是毒虫应声而起。 在这时候,老乡们都要在这一天里把去年冬天藏在地窖里的蔓菁拿出来煮汤,这汤要给家里每个人都喝上一大碗,再洒到房间里的每个角落,用蔓菁的气味把蝎子、蜈蚣、蜘蛛、虱子、跳蚤之类讨人嫌的小虫子都赶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禁百虫”。 龙抬头由来已久,据说打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到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要亲自下田耕种。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到二月初二,都要举行重大仪式,祭春神,鞭春牛,让文武百官都下田耕种。 在石家庄元氏县三公山下,还能见到东汉时期常山国官员二月二求雨的碑刻。那上面记着这么一段故事:当年,刘秀带着他的皇后阴丽华在北征叛乱的时候途经元氏,阴皇后就在元氏的馆舍里生下了刘庄。后来,刘庄继位称帝,就成了历史上的汉明帝。刘庄这皇帝做得可是不太省心,天下常常要闹大旱,于是,他就下了一道诏令,说是各个郡国可以向名山大川祈祷请雨。元氏这里的常山国官员按着刘庄的意思向三公山求雨,这一求还真的求来了一场喜雨。常山国的官员为立了功的三公山向皇帝刘庄求表扬,于是,就有了山下这块屹立千年的石碑。 既然是龙的节日,二月二这天登场的主角自然就是龙的图腾,龙灯舞得起劲,龙牌会开得热闹,斗火龙的表演更是让人叫绝。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吉祥化身,所以,每逢二月二,就用舞龙灯对天上的神龙表示敬意。
每到逢年过节赶庙会的时候,好多个村镇里都能瞧见热热闹闹的龙灯舞,老百姓甩开膀子跳着舞,就为了龙王爷高高兴兴,保佑这一方的风调雨顺。据说,这“龙灯舞”的历史可不短。自从汉代开始,它就是石家庄这一带的流行项目;到了唐宋时期,这门艺术更是成了年节庙会上的重头戏。 之所以能有这么长的渊源,还得说是因为它的人气特别高,大家喜闻乐见的“龙灯舞”,舞出了威风,舞出了气派,舞得男女老少乐乐呵呵,四季丰收红红火火。这门了不起的传统艺术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龙王爷他老人家碰上了一件烦心事,他腰酸背痛,难受得没法,只好化身成为一个白胡子老头到人间寻医问药。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神医,到人家家里把病情一讲,医生就说了:“咱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呀,你光讲还不行,得让我号一号脉象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龙王爷撸起袖子露出胳膊,医生上手一摸,脸色立马就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冒出这么一句——“看来你并不是凡人。要想治好你的病,先得告诉我你是谁?”龙王爷一听,还真是碰上高人了,自己藏也藏不住,那就一股脑儿跟人家说了吧。他如此这般讲了个一清二楚,医生点点头,转身把门关上,请龙王爷现出真身,这才能为他治病。龙王一个转身化为龙形,医生从他腰上的鳞甲之中捉出一条蜈蚣,又敷上了一剂药方。龙王爷扭扭腰身,嘿,这下还真是腰不酸了,背不疼了,浑身上下都得劲儿了。 龙王爷知恩图报,要为神医的家乡做点好事,他临走的时候,给神医留下一句话,说是让当地人照着自己的真身做个龙灯,逢年过节的时候舞上一番,我就知道你们的愿望,保你们来年事事如意。从这以后,当地人就按着龙王爷的意思舞起了龙灯,他们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为的是求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顾名思义,龙灯就是个龙模样,里面点着蜡烛,透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在民间艺人的手里,这沉甸甸的龙灯显得那么轻巧,舞得那么好看,一会儿是蛟龙漫游,一会儿又摇头摆尾,一下子就飞到了云端,忽然间又要入海破浪。多少代的艺人,花了多少心思,终于把这龙灯升华为民间的艺术,每当一条条巨大的彩龙上下翻飞,腾云驾雾时,舞龙灯的人都觉得畅快淋漓,看龙灯的人更是过足了眼瘾。
在石家庄,二月二有两项舞龙的绝技堪称独一无二,那就是井陉“斗活龙”和赞皇“铁龙灯”。
想看斗活龙的盛况,您到别处可瞧不着,这是太行山里井陉县的独一份。早在清朝时期,这里就出现了一种名叫“悬空斗偶”的民间艺术,因为那其中龙的形象最是活灵活现,就在后来的日子里形成了“斗活龙”的说法。 要说这项表演真称得上高技术含量的大场面,演节目之前先要费上老大的工夫搭好台子,布置场景,设计灯光。这一套的活儿下来,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超大号的布棚子,对面还有两根高高的木桩子,木桩上面有滑车,滑车下面是跑道,看着还是挺复杂。等着天儿擦了黑,就有人在舞台后面忙活起来,只见那火光熊熊,烟雾升腾,一长溜的龙、蛇、狗、兔腾云驾雾闪亮登场了。锣鼓助兴,号角长鸣,“空中飞龙”、“龙蛇争斗”、“二龙戏珠”、“哈巴狗撵兔”……一出接着一出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老老少少过足了眼瘾。 井陉的“斗活龙”让人看了一次还想看,吸引了十里八村的老乡们一饱眼福。大伙儿看了都说好,“斗活龙”的名号一传十,十传百,传得越来越远,甚至冲出河北,传到了山西。 “铁龙灯”,这个名字挺新鲜,平时咱们听说的有纸扎的龙灯,竹编的龙灯,估计没几个人听过有铁打的龙灯。赞皇西街的铁龙灯是全国之内的独一份,它到底是怎样地与众不同呢? 要把铁龙灯的故事从头说起,那就要讲到明朝时期。那时候,这里出了一个老乡名叫王玉堂,他丢下锄头当了兵,跟着部队征战南北。每到了胜利的时刻,弟兄们都要舞龙来壮士气。活在战场上的将士们跟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不一样,他们用铁打的武器和头盔组成龙身子,用军人的方式痛快地狂欢。赞皇来的王玉堂就是挥舞铁龙的一员。 王玉堂退伍还乡,就把这舞铁龙的本事带回了老家,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舞铁龙的技艺在西街王氏家族中传承下来。到了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老王家的后人把铁龙灯发扬光大,传承的方式就由“族传”改成了“乡传”。后来,铁龙灯的形式不断完善发展,在赞皇西街扎下根来,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赞皇铁龙灯堪称龙灯中的硬派小生,那龙头是沉甸甸的大家伙,龙身子由14个钢铁做成的大球组成,每个龙球又能分成24个钢圈。一对铁龙是一个演出小分队,它们身上的28个铁球就象征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这么一双巨龙需要70多个艺人才能舞起来,它上应天数,下接地气,舞起来环环紧扣,可分可合,灵活方便,变幻无穷。 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鬼子进了中国,兵荒马乱的世道里,铁龙灯的道具在西街村的仓库里蒙上了灰尘,几十年里没见过天日。这日子过了四十来年,村里一个名叫安林的老爷子把这门独一无二的舞龙绝技又传给了王家的后人王瑞福。 王瑞福舞着铁龙灯,想着把这好东西留下来。于是,他牵头成立了铁龙灯会,组织着村里的年轻人舞起了祖宗传下的铁龙灯。他们在这门艺术中花了不少的心思,对传统的道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铁龙灯离不开铁和灯,从前,龙球里面有龙胆,这龙头、龙胆、龙尾里面都点着蜡烛,在晚上舞起来很是壮观。但是,钢圈组成的龙胆舞起来沉重,蜡烛点在里面也不太安全,王瑞福就带着大伙把钢圈换成了铁丝,又把蜡烛改成了灯泡,这么一来,既减轻了艺人们膀子上的重量,也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改革不单是发生在龙灯上,舞龙灯的队伍也发生了改变。早年间,龙灯队的艺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汉子;现如今,女人也在龙灯队里顶上了半边天。西街村里已经成立了一支女子铁龙灯队伍。赶上演出的时候,14个女队员头戴红头巾,身穿红衣裤,把那一条巨龙舞得活灵活现。另外,还有20个姑娘举着四组荷花灯,4个姑娘放焰火,再有4位手持彩绘的龙门,5个人托着彩云。在震天响的锣鼓声中,龙灯在荷花之间游动,那一幅画面真是浑然天成。 近年来,赞皇铁龙灯舞得出彩,更是出名,它荣获“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一长串的光荣称号,还拿下了第十届中国民间山花奖舞龙大赛银奖。古老的西街铁龙灯已经成为千年古县赞皇的一张文化名片。 舞龙灯,看龙灯,是咱老百姓的生活中最热闹的一件事,就在去年,咱们河北的摆字龙灯“龙之梦”队在“全国舞龙展演”中作为压轴选手精彩亮相,他们在会场中央摆出“龙”、“之”、“梦”三个大字,成为舞龙大赛的点睛之笔。 舞动在燕赵大地的巨龙带着中国腾飞的梦想,寄托着中华复兴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