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

 wangchunhongjk 2014-02-26

林徽因 - 简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所保留的林徽因的毕业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所保留的林徽因的毕业照

林徽因,汉族,福建闽侯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1]

20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 ,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 - 生平

林徽因与她的父亲林徽因与她的父亲

求学经历

1909年5岁,迁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

1912年8岁,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人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

1916年12岁,林徽因与表姐们同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0年16岁,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7月,林徽因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伦敦,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10月上旬,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17岁,11、12月间,林徽因抵上海,仍进培华女中读书。

1922年18岁,在培华女中读书。3月,徐志摩赴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与张幼仪离婚。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10月15日抵达上海,不久北上来京,林、徐暂告不欢。二娘程桂林生弟垣。

1923年19岁,林徽因毕业于培华女中,并考取半官费留学。

1924年20岁,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国留学,7月7日抵达绮色佳康奈尔大学。9月,结束康奈尔大学暑期课程,林、梁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1927年23岁,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12月18日,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礼”。   

职业经历

林徽因林徽因

1928年24岁,结束留美学业。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9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为主任、教授。

1929年25岁,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张学良以奖金征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1930年26岁,徐志摩到沈阳,劝林徽因回北平治病。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趋严重,协和医院大夫建议到山上静养。

1931年27岁,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9月,梁思成、林徽因应朱启钤聘请,离开东大,到中国营造学社供职。梁任法式部主任,林为“校理”。秋,林徽因病愈下山。11月19日,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

1932年28岁,分别两次致胡适信。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养病。夏,林徽因、梁思成去卧佛寺、八大处等地考察古建筑,并发表《平郊建筑杂录》。7月至10月,作诗《莲灯》、《别丢掉》、《雨后天》。8月,子从诫生。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在一次聚餐时林徽因结识美籍学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

1933年29岁,林徽因参加朱光潜梁宗岱举办的文化沙龙,每月集会一次,朗诵中外诗歌和散文。秋,林徽因与闻一多、余上沅、杨振声、叶公超等筹备并创办了《学文》月刊。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云冈石窟。10月7日,发表散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筑。11月18日,发表诗《秋天,这秋天》。同月,林徽因请萧乾沈从文到北总布胡同谈《蚕》的创作。12月,作诗《忆》。

1934年30岁,中国营造学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林徽因为该书写了《绪论》。2月、5月,发表诗《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年初,为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月刊一卷二期设计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费正清夫妇、汉莫去山西汾阳、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筑。9月5日,发表散文《窗子以外》。10月,林徽因、梁思成应浙江建设厅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之后又去浙南武义宣平镇和金华天宁寺做古建筑考察。

林徽因林徽因

1935年31岁,林徽因与梁思成合著《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6月,发表诗《吊玮德》,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一、钟绿,二、吉公》。10月,作诗《灵感》、《城楼上》。11月19日,发表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冬,林徽因经常与费氏夫妇到郊外练习骑马。

1936年32岁,发表诗《深笑》、《静院》、《风筝》、《记忆》、《无题》、《题剔空菩提叶》、《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旅途中》、《过杨柳》、《静坐》;散文《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三、文珍》。5月28日,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邱、泰安、济宁等处作古建筑考察。9月,担任《大公报》文艺作品征文评委。10月,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的宣言》中,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日救亡八项要求,林徽因为文艺界发起人之一,并在宣言上签名。 是年,选编《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并为之作序。

1937年33岁,发表诗《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时间》、《古城春景》、《前后》、《去春》;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模影零篇:四、绣绣》。任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编委。林徽因、梁思成应顾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同时还到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耀县等处作古建筑考察。7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林徽因意外地发现榆次宋代的雨花宫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筑年代。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县,得知发生“卢沟桥事变”,于是匆匆返回北平。8月,林徽因一家从天津乘船去烟台,又从济南乘火车经徐州、郑州、武汉南下,9月中旬抵长沙。11月下旬,日机轰炸长沙,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不久,他们离开长沙,经常德、晃县、贵阳、镇宁、普安、曲靖到昆明。

1938年34岁,林徽因一家住昆明翠湖前市长巡律街住宅,不久,莫宗江,陈明达、刘志平、刘敦桢也到昆明,经与中美庚款基金会联系,组建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作诗《昆明即景:一、茶铺,二、小楼》。

1939年35岁,因日机轰炸,林徽因一家搬至郊区龙泉镇麦地村。2月5日,发表散文《彼此》。6月28日,发表诗《除夕看花》。冬,梁思成、刘敦桢等去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地作古建筑考察,林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

昆明北郊龙泉镇龙头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昆明北郊龙泉镇龙头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2]


1940年36岁,营造学社随史语所入川,林徽因一家亦迁四川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不久,林徽因肺病复发,从此抱病卧床四年。

林徽因在欧洲林徽因在欧洲

1942年38岁,作诗《一天》。 梁思成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为写作《中国建筑史》抱病阅读二十四史,作资料准备。她写了该书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11月4日,费正清、陶孟和从重庆溯江而上,去李庄访问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40岁 作诗《十一月的小村》、《忧郁》、《哭三弟恒》。费慰梅到李庄访问林徽因。

1946年42岁,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住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莫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7月31目,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10月,梁思成应聘赴美耶鲁大学作访问教授。11月24日,发表散文《一片阳光》。作诗《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

1947年43岁,饱经欧战浸染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林徽因,二人长谈七年来各自的经历。作诗《给秋天》、《人生》、《展缓》、《病中杂诗·小诗(一)、小诗(二)、写给我的大姊、恶劣的心绪》。12月,做肾切除手术。

1948年44岁,作诗《我们的雄鸡》。2至5月,发表诗《空虚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杂诗九首》、《哭三弟恒》。

1949年45岁,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2月,为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与梁思成等编印《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7月,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作。

1950年46岁,清华小组设计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国徽图案命令。是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48岁,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北总布胡同3号林徽因故居外景
  李 伦绘北总布胡同3号林徽因故居外景   李 伦绘[3]

1953年49岁,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   

1954年50岁,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风寒,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去住。不久,因病情恶化住同仁医院。

逝世

1955年51岁4月1日6时20分,病逝于同仁医院。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 - 作品

建筑

中年时期的林徽因中年时期的林徽因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女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4]

文学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然》 《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诗集》(1985)

传记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有《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等。

林徽因 - 家庭

 祖父林孝恂,清代光绪朝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外放任海宁、孝丰、仁和、石门等州县的地方长官。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新派人物。

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从诫为现代中国环保运动人士、女梁再冰

其侄女林璎(Maya Ying Lin)是美国建筑师。 

林徽因 - 感情经历

徐志摩徐志摩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与徐志摩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恋了,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

人生伴侣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金岳霖金岳霖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与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三人为一生挚友。[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