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谢珪璋。 言惭博达。 言词不能博闻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涂为鄙拙。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 标瓦砾于森林。 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 循躬省虑。弥盖厚颜。 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复 {皇太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刻碑时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宫述三藏”之说)也撰写《述三藏圣记》说:}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 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 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 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 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 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 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 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 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玄奘法师,平素胸怀聪颖、立志平夷简易。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儿童时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华尘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巖。 心情专注于禅定,踪迹隐藏于幽深的岩谷,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 在三禅的境界中栖息,游心于菩萨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种感官的境地, 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独自在印度迦维国(佛诞生处)漫步,会通一乘佛法的奥自,随着机缘化导众生。 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因中华没有正确的佛法,到印度寻访佛教真经。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远涉恒河之水,终于获得完满的义理。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多次登临雪山,又获得雪山半倡。 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往还寻访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经典,以利益人类作为自己的志愿,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敌令于弘福寺翻译圣教657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 引来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涤尘污烦劳而永不枯竭; 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 传授智慧灯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 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如果不是长久培植善良的因缘,如何能够显扬佛教的宗旨呢? 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所谓法相常住不坏,与日胡、星辰的光明齐等。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我皇的福报,与天地一样坚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 我见到皇上写的众经论的序言,超越古今,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 义理上包含着金石的声音,文采上具有风云的润泽。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 李治只能用轻微尘埃附着于高高的山岳,坠落一滴露珠添入奔腾的河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略举大纲,写成这篇序记。 {皇太子李治的回复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 内典诸文。殊未观览。 尤其诸多佛经未曾观览, 所作论序。鄙拙尤繁。 所写序论粗拙繁杂。 忽见来书。褒扬赞述。 今忽见法师来书,对我褒扬称赞, 抚躬自省。惭悚交并。 自感惭恐交加, 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烦劳三藏法师等远道送来,真是有愧有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八月三日于内府中。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 般若多心經。 般若多心经 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 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 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 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 守黄門侍郎兼左庶子。 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奉勅潤色。 篆刻敕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騎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