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雷颐卦详解

 大*宝 2014-02-27
颐卦第二十七(下震雷上艮山——山雷颐卦)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1、颐,养也,象口中含物以自养。颐卦下震动、上艮止,有口腮下动上止以嚼物之状,故颐卦象征颐养之意,含有自养、养人、待养三义。颐养之道须能谨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观察颐养之方,则应观察其所养之人,是否合乎正道,并从其自养口腹之需求,而明其贪廉、贤不肖。◎自,从也。◎口实,口腹所需求之食物。
2、程颐曰:天地造化,养育万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矣。观人之所颐,与其自求口实之道,则善恶吉凶可见矣。
3、郑康成曰:颐,养也。观颐,观其养贤与不肖也。颐中之物曰口实。自二至五,互有二坤,坤载养物,人所食之物皆存焉。观其求可食之物,则贪廉之情可别也。
4、马其昶曰:颐有自养、养人、待养三义,初阳在下当自养,上九位在上当养人,其四阴爻,则皆待养于人者也。
5、李士鉁曰:颐卦上覆下承,以象辅颊,中有四画,以象众齿。
6、序卦传: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7、崔觐曰:大畜刚健,辉光日新,可以观其所养,故言“物畜然后可养”。
8“颐:贞吉”虞翻曰:晋四之初。与大过旁通。养正则吉。谓三爻之正,五上易位,故“颐贞吉”。反复不衰,与乾、坤、坎、离、大过、小过、中孚同义。故不从临观四阴二阳之例。或以临二之上,兑为口,故有口实也。
9、“观颐”虞翻曰:离为目,故“观颐”,观其所养也。
10“自求口实。”虞翻曰:或以大过兑为口,或以临兑为口。坤为自,艮为求。口实,颐中物,谓其自养。郑玄曰:颐中,口车辅之名也。震动于下,艮止于上,口车动而上,因辅嚼物以养人,故谓之颐。颐,养也。能行养,则其干事,故吉矣。二五离爻,皆得中。离为目,观象也观颐,观其养贤与不肖也。颐中有物曰“口实”。自二至五有二坤,坤载养物,而人所食之物皆存焉。观其求可食之物,则贪廉之情可别也。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1、彖传曰:颐养之道能谨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者;乃谓其所养之人,均为谨守正道之贤明者,故得吉祥。观察颐养之方,则应观察其所养之人是否为贤明。而从个人口腹之所需求,则可观察其人之自养,而知其贪廉、贤不肖。
2、宋衷曰:君子割不正不食,况非其食乎?是故所养必得贤明,自求口实,必得体之宜,是谓养正也。
3、马其昶曰:观颐,观其所养之人何如也。何由知其人,亦观其人之自养,则其贤不肖可知矣。
4、刘沅曰:养体匪正,则为饮食之人;养贤匪正,则有覆餗之凶。圣人知天下之不可无养,又虑人失养之正,故详示极赞颐养之道,天地、圣人、民物无非养之所在。
5、天地孕育万物而长养之,使之欣欣向荣;圣人则之,颐养贤人而照顾万民,使之安居乐业,颐养之时其功效是多么弘大啊!
6、翟玄曰:天地以元气养万物,圣人以正道养贤及万民。
7、李舜臣曰:重道义之养而略口体,此养之大者也;急口体之养而轻道义,此养之小者也。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
8、李士鉁曰:动于春夏,止于秋冬,天地之所以养物;动于日出,止于日入,人物之所以养生。下动上止,有以卑养尊之象;始动终止,有以少养老之象。
9、“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姚信曰:以阳养阴,动于下,止于上,各得其正,则吉也。
10、“观颐,观其所养也”侯果曰:王者所养,养贤则吉也。
11、“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侯果曰:此本观卦。初六升五,九五降初,则成颐也。是自求口实,观其自养。(口实,谓颐口中也。实事可言。震,声也。实物可食。艮,其成也。)
12、“天地养万物”崔元曰:天,上。地,初也。万物,众阴也。天地以元气养万物,圣人以正道养贤及万民,此其圣也。
13、“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虞翻曰:乾为圣人,艮为贤人,颐下养上,故“圣人养贤”。坤阴为民,皆在震上。以贵下贱,大得民,故“以及万民”。
14、“颐之时大矣哉”天地养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人非颐不生,故大矣。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1、大象传曰:颐卦下震雷、上艮山,故有山下有雷之象。山下有雷则山止静、雷响动,上止而下动,犹如口之嚼食,故象征颐养之意。
2、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
3、君子者应效法颐卦雷动于下,山止于上之养正之道,当慎发言语以养德,节制饮食以养身。
4、孔颖达曰: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故于颐养而慎节也。 
5、张洪之曰:言语岀而不可复入,饮食入而不可复出,故蒙之养正察其微,颐之养正先乎近。王衍以清谈误国,何曾以侈食丧家,皆不知慎节者也。
6、程颐曰: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于天下,则凡命令政教岀于身者,慎之则无失;凡货资才用养于人者,节之则无伤。
7、荀爽曰:雷为号令,今在山下闭藏,故“慎言语”。雷动于上,以阳食阴,艮以止之,故“节饮食”也。言出乎身,加乎民,故慎言语所以养人也。饮食不节,残贼群生,故节饮食以养物。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1、初九阳刚得正,有灵明之质,惟其上应六四,随同求养于卦主上九,即以阳实能自养之身,却求养于人,失其颐养之道。爻辞以阳刚上九之立场而责之曰:怎可舍弃你如灵龟般休美之本质,而仰观于我,以纵其口腹之欲呢?必有凶灾。◎尔,你也。◎灵龟,喻阳刚休美之质,可不求养于外者也。◎观朵颐,谓贪口腹之欲,失其本心之灵明者。朵,颐垂下动貌。
2、项安适曰:上九卦主故称我,群阴从我求养,固其所也。初九本无所求,乃亦仰观于我,有灵而不自保,有贵而不自珍,宜其凶。
3、李士鉁曰:灵龟伏气不食,无求于世,无求则无欲,故能灵也。初体震动,不自养而求养于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丧其灵明之美质,仰观上九,贪口腹之欲,失本体之明,故凶。 
4、苏轼曰:养人者阳也,养于人者阴也。  马其昶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即静也。今初居震体,妄动失位,不自养而求养于人,故凶。
5、虞翻曰:晋离为龟,四之初,故“舍尔灵龟”。坤为我,震为动;谓四失离入坤,远应多惧,故“凶”矣。
6、象传曰:初九求养于人而仰观于上九者,乃说明初九贪口腹之欲,失其灵明之本质,已不值得尊重。
7、马振彪曰:舍尔灵龟,是不能自修保全其德之美也;观朵颐,是不能安身以静,有动而竞争求禄之意也,福不至而辱来,故凶。人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乃足贵也。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初九之凶,辱而且殆,由于不知足止故也。
8、侯果曰:初本五也。五互体艮,艮为山龟。自五降初,则为颐矣。是“舍尔灵龟”之德,来“观朵颐”之馔。贪禄致凶。故“不足贵”。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1、六二柔顺中正,本应随众求养于艮体颠顶之上九。惟六二与六五皆居中有为,却因不相应而不能自食其力,若同求养于上九,则有违经常之道。而初九有阳刚之才,横亘于地下如山丘,六二比之,故下求初九之颐养,而不随众求养于上九,若往前求养于上九,则有三、四、五阴阻之,将有凶险。◎颠,顶也,指上九。◎拂经,谓违逆经常之道。◎丘,谓初九一阳亘于地下,有丘象。 
2、来之德曰:颠,顶也。玩四,颠颐之吉,上施光也,则颠指上明矣。
3、马其昶曰:上九为卦主,唯二、四与上无比应之义,故于二、四皆颠颐,明此两爻当为上所颐也。又论经常之道,二、五皆居中有为,今不相应而同养于上,而违乎常经,故二、五两爻同曰拂经。然五吉而二凶者,五比由颐之上,而二比初也。
4、王肃曰:养下曰颠。拂,违也。经,常也。丘,小山,谓六五也。二宜应五,反下养初,岂非颠颐,违常于五也,故曰“拂经于丘”矣。拂丘虽阻常理,养下故谓养贤。上既无应,征必凶矣,故曰“征凶”。
5、象传曰:六二若往前求养于上九,将有凶险者,乃因其所遇皆阴,同性非类,失却与初九阴阳相比,而可获养之机会。
6、尚秉和曰:阴阳相遇方为类,今六二不遇阳,故曰失类。
7、“行失类也”侯果曰:正则失养之类。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1、六三阴居阳位,失正而不中,多欲妄动,当颐养之时,恃与上九有应而求养不已,有违养正则吉之道,故戒其应自我反省,改过迁善,谨守正道,以防凶灾。惟其非养正之才,终究无法施展才用,若用之,则将劳而无获,毫无所利。◎拂颐,谓颐养时有违养正则吉之正道。◎十年,终竟之辞,言其结果也。
2、李士鉁曰:六三不中不正,恃上九独与之应,急求其养。盖求养不以道,阴险谄媚,有应以济其欲,则必凶矣。阴以应阳为美,独豫初六与颐六三,反以应阳而凶。
3、王夫之曰:易屡言十年,要皆终竟之辞。筮不占十年以后,春秋传谓筮短龟长以此,盖圣人不终绝人,而天道十年一变,得失吉凶通其变,使民不倦,其意深矣。筮之短愈于龟之长。  马振彪曰:天不变,道亦不变,盖以理言。若吉凶得失之数,未有十年不变者,在人自为之,故曰圣人不终绝人。
4、虞翻曰:三失位体剥,不正相应,弑父弑君,故“贞凶”。坤为十年,动无所应,故“十年勿用,无攸利”也。
5、象传曰:六三虽历经十年之久,仍无法施展才用者,乃因其当颐养之时,违背养正则吉之正道。
6、郑汝谐曰:十年勿用,无攸利,乃戒之也。因六三有多欲妄动之心,故示之以自反之理,此作易之本意也。
7、虞翻曰:弑父弑君,故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1、六四阴柔得正,与初九有应,惟初九乃草莽英雄,不能养正,故求养于同体艮颠之上九,而获吉祥。然六四之求养于上九,犹人民之求养于君王,其嗷嗷待养,专注不二,贪利而欲速,乃理所当然。民之所欲,君王能速予满足,则无咎害。◎眈眈,专一注视貌。◎逐逐,贪利欲速貌。
2、李士鉁曰:六四居阴则静,得位则正,体艮则止。与初为应,初不能养,故颠颐以求养于上。圣人不禁人之欲,而有以节之,故荀子曰,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乎欲,两者相持相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欲不逞而得养,何所咎乎?
3、惠士奇曰:四虎视,视上也;初观颐,亦观上也。朵颐动于欲,逐逐则得其欲。管子云,民之所欲,饮食也,足其所欲,则能用之矣。
4、马振彪曰:论语言,富与贵,人之所欲也;礼运言,饮食、男女之大欲存焉。所欲得养,惟在上者能施之,故吉而无咎。
5、王弼曰:履得其位,而应于初,以上养下,得颐之义。故曰“颠颐吉”。下交近渎,则咎矣。故“虎视眈眈”,威而不猛。故“其欲逐逐”,而尚敦实。修此二者,乃得全其吉而无咎矣。观其自养则养正,察其所养则养贤,颐爻之贵,斯为盛矣。
6、象传曰:六四之求养于上九,而获吉祥者,乃因上九能满足民之所欲,恩惠能广及大众。
7、马其昶曰:君民本同一体,民之嗷嗷待哺,非其咎也。上之施泽能光明普被,则民安其生。贾子曰,天下嗷嗷,新主之资也,抚我者后,虐我者仇。故古人多以虎喻民也。
8、虞翻曰:晋四之初,谓三已变,故“颠颐”。与屯四乘坎马同义。坤为虎,离为目。眈眈,下视貌。逐逐,心烦貌,坤为吝啬,坎水为欲,故“其欲逐逐”。得位应初,故“无咎”。谓上已反三成离,故“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1、六五虽居君位,惟阴柔失正,下无应与,以其上承上九阳刚,犹如不能养民之国君,反需倚赖上九之颐养,以兼养天下,实有违国君应养贤及万民之常理。故其以阴柔之质,应安居养民,固守正道,则可获吉祥。切不可涉险犯难,以图大有作为。
2、刘沅曰:六五居尊能自养者也,但阴柔失正,无养人之才,而待养于上。以君待养于臣,似拂其养之常理。然养贤以及万民,君道之正,故顺从上九之善以养天下,守正则吉。
3、杨万里曰:上九位臣而德师,六五贞固顺从,而天下自得其善矣。此正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事。
4、虞翻曰:失位,故拂经。无应顺上。故“居贞吉”。艮为居也。涉上成坎,乘阳无应,故“不可涉大川”矣。
5、 象传曰:六五以阴柔之质,能安居养民,固守正道,而获吉祥者,乃因其能顺从上九之贤,以养天下之民,而得以实现君道。
6、程颐曰:上有阳刚之贤,必笃于委信,则能抚益其身,泽及天下。居贞吉,谓能坚固顺从于上九之贤,以养天下也。
7、邱富国曰:豫五不言豫,权由乎四也;颐五不言颐,权由乎上也。豫五柔乘刚,故贞疾;颐五柔承刚,故居贞吉。
8、王弼曰:以阴居阳,拂颐之义也。无应于下,而比于上。故宜居贞,顺而从上,则吉。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1、上九阳刚居上,以阳乘阴,有臣贤于君,君倚赖之以养天下之象,如此位高任重,当心怀危惧,谨慎从事,而后可获吉祥。亦利于涉险犯难,以成就大事。◎由颐,由之以颐也,即天下万民赖之而获养。
2、王弼曰:上九以阳处上,而履四阴,阴不能独为主,必宗于阳也,故莫不由之以得其养。
3、刘沅曰:由,从也。天下之养,皆从上九养之。厉者,君知而顺我,恐其权尊而逼;民仰于我,恐其恩膏不逮,心怀危惧也。
4、虞翻曰:由,自从也。体剥居上,众阴顺承,故“由颐”。失位,故“厉”。以坤艮自辅,故“吉”也。
5、象传曰:天下万民赖上九而获养,其能心怀危惧,谨慎从事,而获吉祥者,乃因君民均获其养,君庆得人,而其庆心志得以实行。
6、郑康成曰:君以得人为庆。  刘沅曰:君民皆待养于己,故言大有庆,庆其得君而志行,非徒自喜也。
7、王宗传曰:豫之九四,天下由之以豫,故曰大有得;颐之上九,天下由之以颐,故曰大有庆也。此可比较由豫、由颐之相似笔法。
8、吴曰慎曰:初九、六二、六三皆自养口体,私而小者也;六四、六五、上九皆养其德以养人,公而大者也。公而大者吉,得颐之正也;私而小者凶,失颐之贞也,可不观颐而自求其正也。
9、虞翻曰:失位,故厉之。五得正成坎,坎为大川,故“利涉大川”。变阳得位,故“大有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