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设计系列探究实验突破浮力教学难点
2014-02-28 | 阅:  转:  |  分享 
  
设计系列探究实验突破浮力教学难点

江苏省海安吉庆初中(226600)吉临荣

浮力知识是初二学生分化最严重的知识点,是出了名的教学难点。本文以苏科版教材第十章第四节《浮力》内容,谈谈其难点形成原因、典型错误表现以及难点突破的途径。

一、难点形成原因

1.从教材角度看。《浮力》这一节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结构严谨,综合性强,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压强、单位换算等,若某一知识点有缺陷,就会影响整体性思维。二是内容抽象,推理性强,如浮力概念的建立,就有这样几个思维过程:①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所受重力G与拉力F平衡,大脑中要浮现F=G的情形;②钩码缓慢放入水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而重力G不变,大脑中要呈现F1
2.从教材角度看。首先,最主要的思维障碍就是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许多感性观点,正确的观点可激发学生探究浮力问题的积极性,而错误的观点由于先入为主会严重阻碍浮力概念的建立。其次,初二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重现象、轻本质,因此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纠正错误倾向,进行积极的心理强化。

3.从教师角度看。一是传统教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被动接受,感知不够深刻;二是分析时由感性现象急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思维梯度太大;三是有时为追求知识的完整和理论的严谨作过多补充,人为增加教学难度,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障碍转化为心理障碍,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典型错误表现

1.概念模糊。学生们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关键在“浮”字上有模糊观念,如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作用,沉在水下的物体不受浮力作用”,“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2.规律不清。如学生往往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成正比”,错误原因有二方面:一是ρ一定时,ρ与h成正比,导致F与h成正比;二是把p=ρgh与F浮=ρ液gV排混淆。

3.思维混乱。思考问题时往往摒弃物理本质,想当然地处理问题,如认为“浮力大小跟物体体积有关,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把V排与V物混淆。

4.公式乱套。浮力计算的公式有四种:①实验法,F浮=G-F1,②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③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④漂浮和悬浮条件法F浮=G物。学生在具体运用时,往往不分析过程,不考虑公式适用条件,将公式数学化,乱套乱用。

三、突破难点途径

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重新正确和完整地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教学实践表明,设计系列探究实验,能较好地突破《浮力》教学难点。现将教学设计阐述如下:

本节课在实验室上,每实验小组2人,实验桌放置的器材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只250mL的烧杯分别注有水、酒精、浓盐水,一只100mL的烧杯,2只钩码,一块橡皮泥,体积相等的铝块和铁块、细线等。

引入课题: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升起?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

提出问题1:什么是浮力?

探究实验1:(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钩码,观察其示数;(2)用手轻轻托钩码,观察弹簧测力示数变化;(3)把钩码部分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示数变化。

结论:水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作用,其大小为F浮=G-F1。

设计说明:让学生用手托钩码,亲身体验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的原因,是钩码受到向上的托力作用,把抽象抽象问题具体化,再把浮力跟托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类比,减少了学生思维过程。

探究实验2:把钩码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

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设计说明:纠正学生认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不受到浮力作用的错误观念。

探究实验3:把钩码分别浸在酒精、浓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

探究实验4:把玩具气球套在除去盖子的“全无敌”气雾杀虫剂的瓶(学生自带,事先强调注意安全)口上,用细线扎紧,悬挂在木杆一端,调节杆另一端重物使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透过气球一侧轻按喷头,让部分气体充入气球,松手后观察木杆是否水平。

结论: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说明: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制教具分组实验,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上述系列实验,把浮力的外延逐渐拓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出浮力的定义。



提出问题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实验5:在烧杯的一侧垫一木块,让烧杯口稍倾斜并注满水(作为溢水杯),把钩码缓慢放入水中,用空烧杯盛接被钩码排开的水,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和排开水的多少。

结论: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

探究实验6:(1)把钩码全部浸没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算出钩码此时受到的浮力大小;(2)再探究性地测出钩码排开水的重力;(3)比较浮力和重力大小。

结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

探究实验7:(1)把钩码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算出钩码此时受到的浮力大小;(2)测出钩码排开水的重力;(3)比较浮力和重力大小。

结论:物体部分浸入水中,上述结论仍成立。

探究实验8:把钩码分别浸和酒精、浓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算出钩码所受到的浮力,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比较两者关系。

结论:物体浸在其它液体中,上述结论仍成立。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表达式为F浮=G排液=ρ液gV排,表明浮力大小只跟排开的液体重力有关,即与物体浸入的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请各小组先确定一个问题,再商订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最后交流实验结果。

探究问题: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深度有无关系?

探究实验9:把钩码浸没在液体中不同深度的地方,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

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无关。

探究问题: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有无关系?

探究实验10:把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再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比较两次浮力大小。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无关。

探究问题: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或密度)有无关系?

探究实验11:分别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或密度)无关。

探究问题: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有无关系?

探究实验12:把钩码缓慢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再分析钩码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无关。

上述系列实验练习,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既是探究能力的具体运动,学生在实验中也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得出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和物体形状、重力、体积、密度均无关的结论。加深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系列探究实验教学,以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引导归纳为程序,循环探究,让学生亲自运用科学思想、方法,重新揭示物理现象的规律,在动手动眼中动脑,在“玩”中求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创造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益,很好地突破了“浮力”教学难点。



该文199509在南通市新教材使用研讨会上交流,评为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