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快中部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居然迟到 2014-02-28
加快中部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5-7-8    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编者按:本课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与政策研究”联合课题组安排,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其主要观点先后在2005年2月合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与政策研讨会”、2005年4月郑州“促进中部崛起高层论坛”、2005年5月武汉“中部崛起战略论坛”、2005年6月全国人大财经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调研座谈会”上提出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和省内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
  老区,是革命老根据地的简称。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划定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革命根据地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的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抗日根据地的划定标准: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一年以上时间的。 依照老区的划定标准,根据1995年统计,老区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老区县(市、旗、区),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75个。中部地区共有老区县(市、旗、区)475个,占全国的34.2%;老区乡镇7281个,占全国的38.3%;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182个,占全国的37.1%;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158个,占全国的32.5%;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120个,占全国的28.6%;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旗、区)有15个,占全国的20%。(见下表)

        老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产物,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区域。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人民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老区,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老区人民付出的重大牺牲和作出的巨大贡献,就没有今天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在老区人民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老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老区大都属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教育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山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态。关注老区建设,重视老区建设,加强老区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经济学中,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很大,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对世界反贫困运动的意义十分重大。我国的贫困人口标准,是1986年由政府有关部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收入206元,这是一个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也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贫困标准,这个标准在我国称为温饱标准。到1990年这标准相当于300元,1999年为625元,2003年为637元。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后,鉴于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标准低、温饱状况不稳定,政府有关部门经过测算提出865元的扶贫标准(2003年为882元),这个标准在我国称为低收入贫困人口标准。我国1986年首次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1994年又对标准调整为:凡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由此形成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中部地区共151个,占全国的25.5%(见图一、图二、图三),这些县几乎都是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根据2003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3年低收入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人均纯收入869元调整为882元,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上年的人均纯收入627元调整为637元。按此标准,2003年底全国低收入人口为5617万,比上年减少208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900万,比上年增加80万,贫困发生率为3.1%,比上年反弹0.1个百分点。
  老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点地区。消除贫困和贫困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解决贫困问题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奋斗,老区和贫困地区建设任重而道远。时刻不忘老区人民,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庄严使命。我们要把庄严承诺转变为消除贫困的不懈奋斗,把庄严使命转化为老区和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实际成效,再创老区和贫困地区建设新的辉煌。
  
   二、中部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变化和进展
  解放以来,中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部地区有计划、有政策、有组织地开展了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使老区和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1、中部省份老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多年来,中部各省高度重视老区和贫困地区建设,以推进产业开发为载体,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促进老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湖北省红安等10个主要老区县市统计,2004GDP228.01亿元,比1987年增长684%;财政收入9.15亿元,比1987年增长363.33%;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7元,比1987年增加1526元。2003年,湖南全省86个老区和贫困县人均GDP5661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其中38个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县人均GDP3448元,比2000年增长1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55元,比2000年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比2000年增长20%
  2、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有所改善。湖南2003年老区和贫困地区新修村级公路1.5万公里,解决了1100个贫困村95万人行路难问题;新建农村供水工程8530处,解决了7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农网改造工程让光明进入贫困家庭,全省架设和改造农村电网120KM,解决了5万户贫困农户的通电和加工用电困难,并实现同网同价;改造与新建基本农田30万亩,使10万农户实现了人均建设0.5亩高产稳产口粮目标。
  3、贫困地区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以来,安徽全省共改造贫困乡镇卫生院247所,添置了部分先进医疗器械,缓解了贫困群众的就医难问题;资助了3.4万名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改造410所中小学共16.5万平方米的危房,缓解了贫困子女的上学难问题;累计培训贫困农民54.2万人次,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增产增收的能力。
  4、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有所拓宽。一是科技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以来,安徽每年安排科技扶贫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已经建立科技扶贫基地7419万亩,种植业科技推广面积达1100万亩,扶持了一批科技种养大户。二是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利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了近2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70万户农民增收。三是劳务经济不断做大。近两来,安徽的19个重点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361万人,其中贫困农民约70万人。
  
  三、中部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老区和贫困地区在中部省份的比重较大,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万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老区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目前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特别是集中在这些地区的贫困山区。中部省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湖南是全国重点老区和扶贫省份之一,2003年,湖南省老区和贫困地区县市达86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18个,总人口达5156.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7.4%;到2004年底,全省贫困人口395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106万人,625-865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289万人。河南省有国家级贫困县31个,省级贫困县13个,44个贫困县县域总人口3518.21万人,到2003年底,全省贫困人口891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180万人。老区和贫困地区在中部省份的比重较大,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老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加大
  老区的自然条件恶劣,是制约中部老区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原因。革命老区大多在深山区、边远山区、库区、低湖地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这些地区受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资金、项目、人才难引进,自然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使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贫困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在继续加大。目前,湖北全省老区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的极端贫困人口有115万,637-882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02万。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平均水平为2622元,广东省为6496元,浙江省为5431元,江苏省为4239元,江西省为2458元,井冈山市则为2184元。井冈山市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人口有9287人,纯收入865元以下的人口还有3.1万人。江西目前仍有9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在2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还有25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3、受政策走势的制约,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缓慢
  第一,国家实行鼓励发展的政策,老区得益较少。如这些年出台的粮食生产政策,因老区大多数地处高寒山区,人多耕地少,水田面积少,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大大低于各省平均水平。第二,国家实行限制发展的政策,老区损失不小。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为追求产量竭力开发土地,为追求产值大量消耗资源,为追求增长不顾环境污染,这种方式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近年来,国家为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使用率,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环境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这些措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客观上可能加重就业矛盾,扩大中部地区的贫困面。第三,国家取消了有关的扶持政策,老区的发展受到影响。过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老区发展的政策,如平价供应生活资料、运费补贴、减免税收等,近年来一些政策逐步取消了。第四,国家近几年推出的特殊扶持政策,如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等,老区享受甚少。由于受这些政策走势的制约,减缓了老区发展的速度。
  4、缺乏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老区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现象有所增加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村形势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全国镇村两级债务总额超过2000亿元,加上县级负债,整个基层总负债保守估计在6000亿—8000亿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包袱,这在以农业为主、工业底子较薄的老区农村是不容易甩掉的。
  另外,由于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薄弱,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现象有所增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发生自然灾害,使其农业收入锐减。近四年,湖南老区和贫困地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元,受灾的贫困人口达110万,因灾返贫的人口约40多万。二是因病、残丧失了劳动能力。三是因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经营不善,致使失去生活来源或者背负巨大经济负债。四是土地少、供养负担重致贫困。五是因培养子女上高中、大学致贫。
  5、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解决温饱的标准低,脱贫难度较大

   老区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近20多年来,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医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上的弱势,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属于讨饭财政人尚有困难,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更是有心无力。中部各省贫困地区几乎面临相同的难题:地域偏远,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文化教育滞后,群众的收入水平不高,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疾病容易致贫和返贫。目前我国老区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难以适应老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甚至在一些地方还相当薄弱,成为制约老区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加之农民收入很低,社会投资水平也不高,因此,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与1999年相比,2002年湖南全省减少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5.2亿元,而中央、省转移支付分配用于教育的投入仅15.8亿元。2000年到2002年,湖南全省初中生年辍学率分别为4.4%3.4%3.9%,但相当数量的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年辍学率在两位数以上,达到22%
  
  四、需要中央支持的政策
  1、建议中央将中部老区县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列
  中央在
1986年和1994年先后两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基本覆盖了当时全国贫困人口的70%以上,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建设的扶贫开发、财税优惠、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通过对这些贫困县的集中扶持,带动了这些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中部还有相当部分的老区县没有被纳入到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列,无法享受更多的扶持政策。建议中央将中部老区县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列,以加快这些区县脱贫致富的速度.
  2、完善配套政策,妥善解决乡村债务,增强老区和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贫困地区长期陷于贫困的原因在于缺乏发展机会,“造血功能不强。建议国家对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一是出台妥善解决乡村债务的指导意见,对体制和政策原因形成的债务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应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务求化解一部分债务。二是调整国家和老区、贫困地区的税收分配比例。现在的增值税分配比例是国家和地方之比为7525,企业所得税的分配比例是6040,建议将增值税的分配比例调整为中央和老区各50%,企业所得税调整为4060,给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留足发展资金。三是凡到老区和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的,参照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带动效应,吸引外地资金投入,增强老区和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四是加大对老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和培训支持力度。建议中央财政扩大对中部贫困地区贫困生两免一补的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争取率先在中部贫困地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试点工作。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农村教育债务,免费对老区和贫困地区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多元投入机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社区管理、法律援助等所需经费,由国家、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财政共同解决。

    3、尽快出台中部老区和贫困地区农业扶持政策
  中部老区和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在偏远农村,因此对老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对农业的扶持。国家应尽快出台对中部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农业扶持政策。一是完善农业投入政策,增加对水利、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后劲;二是完善农业税收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因取消农业税而带来的财政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逐年安排增量补助,扩大对中部省份的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标准。尽快出台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范围,加大贷款贴息力度,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4、加大贫困地区人口迁移力度
  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自然保护区等项目建设的契机,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口比较稀疏、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地区的贫困人口,逐步搬迁到城镇和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实现异地脱贫。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促进外出务工和就业,提高贫困人口的主动性迁移能力。为此,建议中央增加中部老区和贫困地区移民扶持资金,提高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提取标准,并延长扶持时间。
  5、加大对老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截至2003年底,全国尚有2900不救不活的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其中35.5%在中部地区。关心这些困难群体的冷暖与病痛,为其提供尽可能满足衣、食、住、医、教、行等方面需要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履行宪法规范,尊重和保障这些困难群体的基本人权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有力保证。中部地区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恶劣、物质基础缺乏、医疗条件差和社会保障薄弱,因此建立全新的、符合中部农村实际的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尤为迫切。一是加强在中部的五保供养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确实做到应保尽保;要提高供养标准;要切实解决五保供养资金问题。二是在中部全面铺开农村医疗救助,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有病不敢医、因病一贫如洗的生存状况。在农村2900万特殊困难人员中,因病致贫的比例高达50%多。在某种程度上,疾病与医疗问题比饥饿与吃饭问题更为严峻。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村医疗救助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问题,另一个是与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问题。三是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特困户的生活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扩大农村社会救助面和提高救助标准,不能让这一弱势群体失去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原载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