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废武功

 明而知之 2014-03-01

六、“减法”和“1000万”
  比尔"盖茨是通过加法还是减法成功的?想想看,他首先“减”掉的就是哈佛的学位,才能及时“加”上那家小小的,后来改名微软的交通数据公司。
  即使是创业,怎么就刚刚好选择了软件公司呢?为何不选择房地产当下一个特朗普?为何不选择开折扣连锁超市当下一个山姆?为何不选择从政,去当新一任的总统呢?
  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有点白痴是吧?可是针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有点“潜龙毋用”的味道,一块空地,到底是建成茅草棚或摩天大厦,都不一定呢。到底能不能未来“飞龙在天”,恐怕说和当初“减法”一点关系没有,不能成立。因为,人的一生,不过匆匆几十年,黄金时间,可能连二十年都不到,禁不起浪费,一个不留神,没能确立良好的“目标区间”,就“终日乾乾”或“亢龙有悔”了。
  所以,我坚信,应该裁减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也应该裁减掉太低的理想——起码,给理想留点“富余量”、“再成长空间”,应该不过分吧?
  当你不小心创业,干一个赚10万就到顶的行业时,卖公司又卖不掉,哭都来不及。尴尬地处在“人生的鸡肋”阶段,就想起我说的“减法”选择何其重要!
  人生不怕暂时低谷,低谷只要有奔头,机会到了一飞冲天。就怕玻璃天花板,好像有未来,却怎么也飞不出去,鸡肋啊!想干脆放弃吧,一算,哪敢啊?!
  这时,我的1000万理论就浮出水面,今天中国大陆,100万还叫钱吗?呵呵,不开玩笑,你能否赚100万后退休?敢不敢生场大病?敢不敢逍遥四处旅游?(还别说周游世界,全中国走走,也有点胆颤吧?),又敢不敢说,给子女提供点好的教育和自己晚年优哉游哉不担心没饭吃?
  算过之后,你就知道,1000万(指净资产,通常不包括住房)还真是个底线。事实上,这个数字,也不够“从心所欲”,呵呵,但那个境界不同人解释起来有点没边界了。起码我们可以肯定地讲,1000万别浪费,未来四五十年养老问题不大。
  而我要告诉更多人的,就是赚1000万不象你想象中难。(可赚100亿比陈安之说的难100亿倍,嘿嘿)。只要你学会减法,肯努力,脑子清凉些,并且有点小运气,这个数字,比赚100万,难不了太多。
  当然,如果你发现这个帖子里,99%的人不相信我说的,你应该高兴。本来嘛,GDP每年就增长这么多,大势如此,不可能人人发财,只有那么万分之零点几的人,每年冒出来——冒出来的,当然从概率上讲,是相信自己能赚1000万的家伙。就仿佛买彩票一样,不相信自己能中大奖的人,能否中奖?答案是,他们都不买彩票,怎么会中呢?
  所以,当大部分人都看不到那个九宫格到底有多少格子时,你能多点想象力,你能相信我说不止区区14个,你的机会就浮现了……
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
   好!应观众要求,讲“净资产收益率”是咋回事。
R=M×V
  即: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环节相乘,才是最后的结果。只要有一个因素大大提高,就会得出你想看到的好结果。
  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再乘一个因素:“资产除以股东权益”,换个说法,就是如果你能借来更多的钱,(比如银行的无息贷款?呵呵),那么你还可以提高最终的净资产回报率。但这个东东谈起来麻烦,对中国目前的环境来说,初创业者意义不大。故而先省略不谈。
  后面,主要聊聊那个R=M×V公式,来理清思路。
    R=M×V
  看到这个王八蛋公式,有朋友是否头痛?妈的,好不容易跑出学校了,又看到数学公式?!放心放心,我讲课,就跟白居易写诗似的,都先给我们家猫咪讲一遍,如果它听不懂,我就不发!
  其实啊,我最讨厌引用公式,但这个公式,必须要解释解释,因为很多人不懂这个核心道理的话,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呢。
  首先什么是“净资产收益率”?(这个破词谁发明的?)还好,我尽量以后也少用专业术语,大家忍受一点点,背会了,以后还方便骗VC,不吃亏的。什么叫“净资产收益率”?最简单理解就是,你的本钱,赚回来多少呗!为什么是个比率看法呢?废话,如果不考虑比率,就不知道是否赚多赚少啦!
  同样是赚一年10万,算多算少?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本钱1万的话,赚10万就很牛X;可如果本钱1000万呢?……你为什么不去死?
  当年佳能的老板,就是我拍余世维时,说过的御手洗就受过刺激,他在美国分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好几年都低于5%,银行家劝他把公司卖掉,然后把钱买美国国债,因为当年美国国债也高过5%啊!还基本没任何风险,你干嘛辛辛苦苦干企业呢?
  好了,我们这时知道,不管大公司小公司,这一年成功的标准,是赚多少先不谈,先要看重点信息是,你靠多少本钱赚回的比率。一年赚一亿美元对你来说是天文数字,对通用电气来说,伊梅尔特肯定会被董事会拿大砍刀砍死……
  当然啦,我们谈创业,一开始的净资产都不高,就更需大幅提高每年的回报率。最好是每年1000%对吧?哈哈,可怎么提高呢?
  先看方法一:利润率。这个好理解,就是净利润除以营业额。(我估计我未来一点,还需补课,什么叫净利润。我一听老有人说“暴利行业”我就想骂人,骂傻B们,我怎么没见过几个暴利行业啊?说这话的,都是不懂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系。)
  理论上讲,我们都喜欢卖高利润的东西,可现实中,最讨厌的哺乳动物出现了:你的竞争对手。除非你是中石油,中移动,能靠寡头垄断方式经营,否则,很多行业,都不是说想提高利润,就能提高利润的。
  这时,我们就要考虑途径2了:资产周转率
  这个“资产周转率”很多人我估计不太明白。这个比率是靠“营业额除以资产”得来的。营业额大家都明白,那什么是“资产”,糊涂了吧?
  上面有人要我谈的国美、苏宁来说(反正我不理她!),我们想想,最大资产应该是啥?
  按说,应该是他们卖的电器啊——哈哈,恰恰他们牛B。大部分都是靠供应商垫货的。我记得大概他们的平均利润大概才1%多一点吧,但他们照样很赚钱——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把所有资本都投在新开店铺上了,而每多开一家店,又能提高营业额,这样一来,即使利润率低,但每一毛钱,都“转”起来了,一年下来,周转十几次,就可怕了。
八、一个案例
   下面进入实例讲解,我发现,MBA的案例教学,最大好处在于,可以拿一面团,当案例讲,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我给出个案例,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成分,在很多城市,日日夜夜都发生相似的商业故事。
  当然,也别深究细节,咱们探讨的是逻辑,再说了,案例是从俺前天在燕莎友谊商城买的一双鞋开始的。
  这个鞋的品牌叫“Loake”(中文译做劳克,过劳死克星?),英国牌子,平均三千多块一双,不是最顶级的鞋,但也肯定是高档了。正是由于这个牌子不高不低,所以由创业人士“安公公”拿到了中国大陆代理权……安公公(网络ID)一共的创业资金是50万。
  就在这个时候,优等生(网络ID)也有50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优等生在燕莎商城卖鞋油!当然不同所在是,50万他先买了个小鞋油厂,然后起名“翰皇”,定位在中高档鞋油,租高档商场的专柜开卖。
  接下来,这两个小企业,就发生了很多故事……
    俩人都是50万成本起步。但资金的运用结构,肯定不同。今天太晚了,谈哪儿算哪儿,未来还会谈到他俩的杠杆率什么的,今天,先就这个案例,说明一下“资产周转率”。
  还记得吧?
    R=M×V
    即: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安公公卖英国鞋,高档而昂贵,尤其是英国手工产,成本很高啊对么?没错,安公公跑趟英国订购一批,就把40万的资金给沉淀在“存货”上了。
  平均而言,利润率挺不错的,平均每双进价1500元,零售价3000,一天能卖3双,而平均每天的柜台租赁费,是1000元一天。同学们算算,他一天的利润是多少?9000-4500-1000=3500元对吧?那么利润率呢?3500/9000≈39% 怎么样?还不错是吧?(简单点算,所以没加人工费用什么的,明白逻辑就好。)
    优等生那边呢?当然从数量上讲,比昂贵的英国鞋大多了,一天能卖100支鞋油!每支成本5元,零售价20元,柜台租赁费600元一天(因为丫促销的位置特好,所以柜台虽小,也挺贵)。营业额2000。减变动成本500元,固定成本600,利润?900元。等等,忘了说个事,丫优等生有个大问题,丫不是买了个鞋油厂吗?麻烦在于,鞋油厂每天开不开工,也有800元的水电费、厂房开销,所以,900元毛利还需要背负这每天的800元固定成本,所以实际净利润100元。
  那么优等生在燕莎这家店,实际利润率是100元/2000元=5% 呵呵,好可怜哦!和人家安公公接近40%的利润率怎么比?!
但是优等生真的这么可怜么?各位?
计算,一切都需要计算……
  安公公当初拿40万去进货,留了10万当流动资金,花在请销售员、打点小广告什么的。重要是,那40万,得到多少货呢?上面讲了,平均成本1500一双,那么40万/1500元≈267双鞋。同学们,这可实在不多哦,因为即使是男鞋,也需要至少十几个款式,才能干专柜,再少没法卖,而且,鞋子讨厌在每个款式,都需要准备若干尺寸!(真讨厌,为什么买卫生纸大家都不挑尺寸,买鞋却挑呢?)
所以,267双鞋,基本上只够开一家商场的。
  再过来,计算一下,如果267双鞋是开一家商场的底线,开第二家商场所需的40万,安公公需要赚多久?看看刚才算的他每月利润数额:
  40万/(3500元*30天)≈4个月
  一年下来呢?谁有兴趣按照复利的形式算算,安公公一年结束,开了几家店?
  回过头看优等生。
  优等生的40万沉淀在鞋油厂了,而且每天都要背负鞋油厂的固定开销。但我们想想好处在于,一个商场专柜,需要多少库存鞋油?
OK,我们假设存500支好了(再多,当冰淇淋卖?反正小鞋油厂是自己的,只要有点钱进原料,想一次灌几只都行。)优等生等多久能赚出这500支库存?刚才说他一天净利润才一百元。
  (500支库存*5元成本)/100元=25天!哇,连一个月都不到,就可以开第二家啦!(凑整,算一个月好啦)
  我这人数学不好,留个功课,希望哪位同学帮我计算一下,到年底,优等生能开几家店?复利计算。
  说明:我们假设先暂时不考虑扩张中,他们俩家进新商场的做货柜之类的杂费。也假设柜台租金可以按天支付;还有,会计算的同学,请考虑优等生的利润问题,那个鞋油厂的固定成本,可是要摊销的噢!
    优等生兄道每个月能开的店的数量是:这个月已经存在的店面数量。(因为,上面说到一家店的利润可以够开一家店)。
  那么我们看看12个月后,优等生兄开第了x家店面后第N个月的店面数量:
     x+x*(1+2+4+...+2的N-1次方);
    现在x=1,n=12,所以得出结论是4096家分店。
    同样安公公的数量应该是:8家
    如果大家对这里的计算结果没意见,那么,我想大概所有朋友都明白安公公和优等生谁在一年后赚得多了吧?
  4096家店和8家店比,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差别——为什么会这样,请参考我说的“这个例子,我只想说明周转率的重要性。看看如何用高周转率来对抗低利润率的问题。”
国美的成功,就是周转率的成功,大家想想,国美电器在经营上,有什么资金沉淀?商场房子是租的,每个月给租金,不是国美自己的。商场里的货,是供应商的,没卖掉前,不占用国美一分钱,卖掉后,却好几个月不给人家——拿去租场地开第二家店了。就连国美卖场内的大量员工,都是厂家的促销员!!!实际上一分析,国美电器最大资产就是“国美电器”四个字。
  呵呵,优等生的鞋油,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现实中不太可能一年中开4096家鞋油分店……但各位起码明白了怎么对抗低利润率吧?
  下面讲成本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当然,我估计有人又改反驳了。国美的方式不可复制到每个领域,呵呵,废话啦,肯定喽,否则我们还谈商业逻辑干什么?对于“电器”这种高度同质化产品,在哪儿买都是一样品质,所谓售后服务,也都是厂家提供,唯一消费者关心的,恐怕就是价格了,理论上哪里卖场价格便宜,哪里就能获得最大市场。所以,国美的扩张,能够非常快速,甚至是摧枯拉朽的态势,侵蚀到每个城市。
    一次偶然机会,在欧洲一餐厅里,和一个武汉某大型商场的培训部经理聊天抬杠,那家伙也算是企业高管层了,居然和我说五星级酒店卖可乐的“暴利”问题。
  “靠,酒店大堂吧卖的可乐,居然30元一杯,不过加了点冰和柠檬,成本不超过3元钱,还能说不是暴利?!”
  我当时差点晕倒。
  OK,我引蛇出洞,问那白痴还哪些行业是暴利?他似乎是看了某个网上调查,说什么十大暴利行业,第一个就是眼镜店。例如一副眼镜进价才几十元,随随便便就卖几百,还能不是暴利?!啰里啰唆,反正那笨蛋又举了N多例子。
  我因为话痨病发作,才跟他耐心解释,否则真应该把他人道毁灭,再毁尸灭迹比较省事。
  “假设酒店大堂吧,一天就卖一杯可乐,收了30元,直接发生的可乐和柠檬成本3元,你就说赚了27元?!老大?!3元钱那叫变动成本明白吗?难道酒店的大堂吧是空中楼阁?不是拿钱盖的?难道服务人员站着伺候你,不需要每月发工资?难道灯火通明耗的电、摆的绿色植物,都是白捡来的?”
    同学们,要明白,固定成本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不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而变化的固定开销——例如你一天在大堂吧卖一杯可乐、和卖100杯可乐,房租并不因此变化,绿色植物等等的开销,也不会变化,所以顾名思义,叫“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大家都理解,就是随着每多买一个商品,而随之增加的成本。
    下面,我们在回到优等生和安公公的案例,来分析分析他们的区别。
平均而言,利润率挺不错的,平均每双进价1500元,零售价3000,一天能卖3双,而平均每天的柜台租赁费,是1000元一天。同学们算算,他一天的利润是多少?9000-4500-1000=3500元对吧?那么利润率呢?3500/9000≈39% 怎么样?还不错是吧?(简单点算,所以没加人工费用什么的,明白逻辑就好。)
  优等生那边呢?当然从数量上讲,比昂贵的英国鞋大多了,一天能卖100支鞋油!每支成本5元,零售价20元,柜台租赁费600元一天(因为他促销的位置特好,所以柜台虽小,也挺贵)。营业额2000。减变动成本500元,固定成本600,利润?900元。等等,忘了说个事,优等生有个大问题,他不是买了个鞋油厂吗?麻烦在于,鞋油厂每天开不开工,也有800元的水电费、厂房开销,所以,900元毛利还需要背负这每天的800元固定成本,所以实际净利润100元。
     那么优等生在燕莎这家店,实际利润率是100元/2000元=5%。
-----------------------------------------------------------
    先把前边的内容复制在上面,方便阅读。
  不过给他俩加点小成本吧,就是人员开支。安公公卖鞋,请三个员工,每天工资需要固定成本增加500元。(卖高档鞋的MM,都工资挺高的,呵呵)优等生呢,工资方面稍微低一点好了,每天需要400元固定工资开销。
  先看看“贡献利润”是多少,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用销售价格减去变动成本:那么一双安公公英国鞋是3000元-1500元变动成本=1500元“贡献利润”。
  “盈亏平衡点”呢?就是用固定成本除以贡献利润,等于“盈亏平衡点”所需的销量:(1000元柜台费+500元工资)÷(1500元贡献利润)=1
OK,我们看到,安公公只要每天销一双鞋,就是一个不赔不赚的结果——盈亏平衡点是1嘛!
  看看优等生的指标:
  每支鞋油的贡献利润:20元-5元=15元
  盈亏平衡点:(600元柜台费+400元工资+800元工厂的固定开销)÷(15元贡献利润)=120 哈哈,看来,加上人工费用后,优等生原来那个每天100支的销量,是亏钱的,需要每天卖120支才刚刚不赔不赚。
  为了给优等生增加点信心,还因为他请了高工资的好员工嘛,我们现在开始当他每天其实能卖150支鞋油好了!我们看看它的一天中“净利润”。
  20元单价×150支=3000元营业额;应减去的变动成本:5元×150支=750元;应减去固定成本:600元柜台费+400元工资+800元工厂=1800元;最后:3000-750-1800=450元净利润
  其实啊,我上面成心用了笨办法算,巧办法是:用“盈亏平衡点”之上的销量,直接乘以单支“贡献利润”就OK了!不信你试试:150支的实际销量-120支的平衡点销量=30支,乘以“贡献利润”算出的15元:30×15=450元!是不是一样?呵呵,好玩吧?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的杠杆率是多少。
  什么是杠杆率呢?就是用“贡献利润”除以“净利润”。刚才我们看到,如果一天卖150支赚450元净利润的话,每支鞋油的净利润就是3元;杠杆率就是:15元的单支贡献利润÷3元的单支净利润=杠杆率5 ——这个5,我们可以理解为5倍。
  这个杠杆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优等生在刚才那个销量基础上,营业额每增加10%(或百分之多少都行,200%也可以),那么他的净利润,就乘以这个杠杆率5。也就是说10%×5=50%的净利润增长!
    啊?有这么恐怖么?不信你就算算。
  150支×(100%+10%)=165支 165支×20元=3300元营业额变动成本:165支×5元=825元固定成本:600元柜台费+400元工资+800元工厂=1800元
  最后:3300-825-1800=675元净利润
  你是用了上面的“笨办法”算一遍了么?其实我用刚才的450元净利润直接乘以50%的增长即可:450×(100%+50%)=675元!是不是一样?
  哈哈,如果营业额增长了80%呢?净利润就是:80%×杠杆率5=400%!!!不信,你用笨办法验证一下吧。
注意,如果低于盈亏平衡点呢,杠杆率一样起作用,即是说,如果你在平衡点下每多亏损10%,也要把净赔钱的比率,乘以杠杆率5,赔钱也增加50%!不信就自己演算一下。
  这个杠杆率在经营中的奇妙作用非常好玩。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给出了财务上的“行为意志”。
我上面说的“周转率”,是要告诉大家,在很多情况下,你选择某生意,必须要注意这个环节!
  其实我当年糊里糊涂也不懂什么“资金周转率”,但似乎就是隐隐约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我的朋友都在开饭馆、开网吧,都说利润挺高的,我就是觉得不对劲!我闲了挺久呢,看到朋友们的饭馆、网吧赚钱了,我也不眼红,我继续等待我认为有前途的项目。
  后来才明白,原来啊,饭馆啊、网吧啊,都是把资金沉淀在实体硬件上了,即使赚到钱(一般而言,也都不是很火爆那种大钱),也无法通过同一模式扩张。所以资产的周转率始终上不去,故而那些家伙,都是“小钱赚到,大钱无缘。”(指通常情况,大部人。)
    我们快点推进,算算安公公的杠杆率:
    一双安公公英国鞋是3000元-1500元变动成本=1500元“贡献利润”。上面说了一天他卖三双,就是4500元的贡献利润。
  除以他一天的净利润3000元,就是杠杆率:1.5
    和优等生的杠杆率5比起来,这个1.5有什么差别呢?
  通常,安公公和优等生相比较,优等生更愿意扩大销量,因为前面说了,营业额扩大20%的话,净利润就乘5,变100%!而同样努力呢,安公公的20%营业额提升,净利润提高20%×1.5=30%,可是如果安公公把价格提高20%呢,大家有兴趣可以算算,安公公的净利润则提高60%!
  哈哈,有人该说了,价格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的,没错,可销量也不是随便可以提高的啊,我不过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你做一个决策的背后,通常是哪些“杠杆”在推动你。其实,真实的生意世界,提高销量或提高价格,都需要额外付出成本,可能是广告、可能是新包装、可能是雇更拽的推销员什么的,我只是通过上面计算告诉大家:假设他俩都付出同样广告成本,优等生的模式,是通过提高销量来更多盈利,而安公公肯定愿意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取利润最大化。
  多明白另外一个角度的计算,就多一条选择之路。成本和风险早晚都是要付出,平衡一下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好事!我这么说,没人反对吧?
好啦,我也想快点结束傻呵呵的财务课,咱们进入一般人喜欢的细节。咱们得加快点步伐,好奔着1000万近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