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相伴齐长城

 悫悫小书斋 2014-03-02

周末,友人相约,“出国”一游,欣然前往。

汽车在简易的山间公路上行驶,穿行在众山之间,向着齐长城的目的地。这里的山脉植被不佳,山头多是光秃秃的。唯有那错落有致、待耕待种的梯田,是山民活动足迹的宣言。山坳里散落着一些小村落,小的几户人家,大的也不过十几户。不知怎的,想起了蒲松龄老先生在其诗文中描写的他看到的景象:“身在瓦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山里气温较低,花季偏晚。平原上的诸花落英的时候,这里的樱花、桃花、梨花同时竞放,弥补了错过观花期的缺憾。

我们去的是泰安和济南交界处的泰历遗址。在蒿滩下车。这里的山民风趣幽默,把蒿滩村称作蒿滩市,并诙谐地说是村辖市。

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步行上山。等转过一个小山头后,齐长城的遗址就显在面前。

齐长城称天下第一长城,比万里长城还早200——400年。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华夏诸国中最强的国家,齐桓公称霸时,鲁国也处于强盛时期,所以从齐桓公到齐(min)王,在中原各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修筑长城历时几百年,西从黄河东岸的今长青县,东到青岛今黄岛区,绵延千里,横穿山东大地。

这里已经没有了2400多年前的长城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也没有了当年的硝烟战火、刀枪剑戟,有的只是几十米长的遗址静静地卧在泰山主峰北面的山外山。这里也没有万里长城那样的秦砖汉瓦、台阶连接的烽火台,有的只是原始的石头垒砌的矮墙。

我们沿着为游人行路方便修的和长城并行的水泥小径漫步,我驻足仔细观察由原始的石块垒砌的城墙,试图从那一块石头和石缝里发现先人劳作的痕迹。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们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啊,天寒地冻,盛夏酷暑。这里也有孟姜女似的少妇哭长城吗?也有老母依门相望、盼归的范喜良吗?

城墙的走向很巧妙,一墙隔开,朝鲁国的这一面,山不高不陡,人可以信步上下。朝齐国的那一面则不然,尽管不是悬崖峭壁,但也陡不可攀。可见当时设计者的匠心,可攻可守,非军事人才不可为也。

也不用办理护照,一步就由鲁国跨到齐国。我放眼齐鲁,起伏连绵,峰峦叠嶂,黄河东流,汶水西去。也忽然有了一个发现,四面群山植被都稀稀疏疏,山体多裸露着,唯有这长城脚下的山外,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仿佛向有人讲述着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化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