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NEVER GIVE UP!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的珍惜谁.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而不是树的不挽留.当错过一切的时候,记忆将成为落入世间的泪儿,永远洗不掉纤尘和印痕.. 2006-08-24 16:54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每个孩子学会走路是很自然的事。假如孩子生下来大腿骨折,就得需要绑上石膏固定治疗一定的时间,在骨折痊愈后拆除石膏,这孩子就不一定自己能走路了。如果想摆脱残废的困境,就得花费大力气去练习走路才能成功。同样,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思考 外语教学法中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另一个是转换生成语法。前者认为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多次联系的过程,他们强调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观条件的主导作用。后者认为语言学习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他们强调主体因素的主导作用。虽然两种学派各有所据,但他们都过于极端,不能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深思的。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本民族语时,语言习得规律起着巨大作用,这无疑与发挥主体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外语数学与母语习得毕竟是不相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成年人或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要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的深层结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特点,表层结构表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根据语言习得的这一原理,外语教学应首先从深层结构入手。解决语言能力问题就外语而言,其深层结构首先是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加以熟练、巩固和深化。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句型的机械操练,而应放在有具体内容和实际背景的接触之中。譬如,在学习句型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句子,又要让其懂得结构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句子。如: 第三,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这规律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输入的一端是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学习对象的语言行为,这两端都是可以观察的。难以观察到的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黑盒子”。因此,外语教学要达到内在化过程的目的,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克拉申在他的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阐明了外语学习的内在化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有三个环节,即:过滤(filter),组织(organize)和监察(monitor)。其中过滤环节是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在该环节中,学习者接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语材料,可以说这是对他的输人,但是把输入变为吸收就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感情因素和环境因素。要想增强学习者的吸收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克拉申提出的这三点因素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参考和应用。 四、启发与应用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2.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假设本身就包含许多错误,而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从而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是形成的系统后的语言错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这两个句子中的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内在化过程 对目标语消化不良。对于这类错识,学生既能解释又能纠正,只是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已。因此,数师在学生犯这类错误时,只要稍加提示便可,无需多加解释。若发现这类错误多时,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直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在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的。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强烈,但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是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广大外语教师和专家亦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我们的教学离这一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究。本项研究旨在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各种有关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对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探讨提高中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条件,并进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1、学习动机上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易习得的知识技能系统之一,所有发育正常者都能学会母语。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选择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然而外语又是许多国家学生耗时最多,最难学好的学科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提高又是难中之难。原因之一是,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第一语言习得的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动机难以比拟的。 在时间上: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始于婴儿的“牙牙学语”,而且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听说开始。第二语言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不一定从听说开始,动机的形成也较晚。 在需要上: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本能的”、“自发的”,与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至少在开始是“外来的”,与赢得认同和赞扬成功联系在一起的。这对英语教师是一个大的挑战,强化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效果高低的第一个关键,研究和形成多种引起和保持动机的策略,是教师必须努力探索事半功倍的领域。 2、刺激量的差异 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记忆的实验,并撰写了《重新记忆》一书,他在实验和著作中,描述了学习次数与记忆准确率的关系,构成了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如果我们将学习次数作为刺激,那么刺激的频率,包括次数和间隔的时间长短,就成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指标。刺激量大,频密是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重要条件。所有父母都有类似但往往被忽视的经验,那就是当孩子能含混不清地喊出“爸爸,妈妈”的时候,当父母在为此兴奋不已的时候,我们已经为教宝宝喊“爸爸、妈妈”给了无数次的刺激。这些刺激不仅刺激儿童的听觉,而且还与其他的感官刺激相联系在一起。 中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外语的刺激量显然在总量和密度上都是难以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时的刺激量相比较,即使是增加课时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必须设计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听说和学习语言材料的刺激量。 3、认知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大约经过感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前半阶段——“前运算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儿童的智力发育己经达到成年人的70%的水平,但他们的认知机能又有具体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的特征。这给直观教学、准确记忆和反复操练带来了便利。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但儿童进入中学之后,认知发展水平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少年的认知机能开始日益逻辑化,不仅思考现实与表象,而且开始走向逻辑地整理和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简单机械地记忆不可逆的词汇和句型,对智力发展的进程而言,已不再具有发展的挑战性。为了提高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策略,以缩小简单重复与认知发展水平间的差距。 二、教学启示 1、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们潜移默化地领略到英语之美,从而爱学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顺畅的心境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课堂听说起到很大的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语言习得规律,从听说入手,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我首先为班里的学生起了英文名字,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英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时,坚持以听说领先。通过放录音磁带、幻灯、录像、投影或图片等,引导学生边看,边听录音。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朗读,抑扬的语流,直观的交际情景,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能感染学生,诱发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情节,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在以后的瞬间作出答复,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和动力作用,学生都能思考和回答问题。 2、增加学生听说和学习语言材料的刺激量 中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听”是输入,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听不懂就模仿不了。说话时也就会张口结舌,所学的英语也只能是“聋哑英语”。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不仅如此,现代研究阅读的专家认为,耳朵受到很好训练实际是一个听的刺激量的训练过程,刺激越多,输入量越大。这也有助于阅读和写作。 3、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中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他们已经能够进行逻辑形式思维,需要具有挑战性的训练,学生的表现欲望强。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主战场,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说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坚持以听说为主,让学生进行会话,表演可以体现英语交际功能,可以以好带差起到帮助带动作用,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企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激发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可以拓宽练习的面,增强了听说的活动量,学生们积极性高,乐于参与。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认知发展的水平得到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又促进语言的发展。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思维又促进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