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不改姑苏名

 苏迷 2014-03-05

千年不改姑苏名

张振雄

七子山,史称横山,在苏州城区西南,大致呈北东走向,长6.5公里。横泾尧峰山是其西南延伸之支脉,其西1000多米即胥口清明山次峰皋峰山。尧峰山西北1.9公里处有姑苏山,俗称和合山,在木渎镇九龙坞西侧,凤凰山隧道旁,海拔60.2米,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山虽不高,历史上著名的姑苏台和我们苏州均得名于它。山名“姑苏”还因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名扬四海。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将宇文述平定吴地,取姑苏山之名,改吴州为苏州,苏州之名从此叫响,至今已近1500年了。明代唐寅《姑苏台》诗赞叹:“高台筑近苏州城,千年不改姑苏名。

唐陆广微《吴地记》载:“阖闾十一年,起台于姑苏山,因山为名。”“后夫差复高而饰之”。两代吴王终于建成这座园林式宫苑。《越绝书》、《吴郡志》记载:台高300丈,宽84丈,横亘5里,登台可望300里。上有春宵宫,可容千余歌伎;有大池(一作天池),池中有青龙舟。相传姑苏台可与朝鹿台、楚国章华台及三国时魏国铜雀台相媲美。魏嘉瓒在《苏州古典园林史》中称姑苏台“实开中国园林之先河”。公元前473年,越军破吴后焚毁了姑苏台。前210年,秦始皇“因奏吴,上姑苏台”;司马迁则在弱冠之年“登姑苏,望五湖(太湖)。”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也都有登台凭吊的诗句。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和宋范成大《吴郡志》都认为姑苏台在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清刑部郎中汪琬和江苏巡抚宋荦都曾登台游览,汪琬在清康熙年间隐居尧峰山(今横泾胡巷村),应该很熟悉相距不远的姑苏山,宋荦在《游姑苏台记》中记载: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民国元老李根源曾在和合山(姑苏山)见“石池石壁,皆人工造作,非天然物,台四周隐隐有建筑遗迹。”宋、李两人文中所记姑苏台位置正是今姑苏山。民国《吴县志》记载最详:“姑苏山在尧峰紫石山之北,为横山北出最西之峰。一名姑胥,又名姑馀……今人亦称为胥台山,其下有吴王夫差庙。今俗呼为和合山,或谓系吴王二字音讹。其旁有小赤壁,下临池涧。姑苏之东为花园山,又东为岷山,亦作民山,今名万禄山;又东北为福寿山。皆各出而附连于横山。”

前人关于姑苏台在姑苏山的的记述很多,但现在还是有人认为台在皋峰山、在上方山支陇茶磨山,甚至还有认为在木渎灵岩山的。但历史上能支持这些说法的记载极少,甚至没有。至于认为姑苏山低矮,“登姑苏”不能“望五湖”等观点,实际是以今天的地理环境去印证过去。距今20002500年前,全球正处于一次暖湿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52℃,降雨量大,河流频繁泛滥,湖荡星罗棋布。今横泾、渡村(临湖)一带尚未成陆,洪水一度逼近尧峰山(故尧峰又称免水山)。尧峰山南麓到宋代才淤积成陆,时称“水东”,东山更是到清代才与陆地连成半岛。加上古代大气洁净,能见度好,“登姑苏,望五湖”是没问题的。至于“台高300丈”、“可望300里”等,仅是夸张的描述,没必要信以为真,苏州最高的穹窿山主峰海拔也不足110丈呀。

前年的一天傍晚,笔者与市志办同仁登临姑苏山,并透过七子和清明两山间缺口眺望太湖。可惜姑苏山已满山坟茔,这座对苏州历史极为重要的小山呈现出的是“落日无人松径里”的荒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