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综述】 1、“少教多学”的思想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有过论述。 孔子有很多精辟的论述。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叶圣陶对此也有表述,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在教学中采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 新加坡政府于2004年明确提出“少教多学”的理念,是“少教多学”理念执行比较好的国家。这个实验研究就是从新加坡引进的。 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王海平、陈曦、寇平平、汪惠迪、张小菊、、于红霞、何志波等) 纵观国内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少学多教”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对它的实施前景也表示乐观。但是,在对新加坡实施情况分析之后,如何将此与中国的具体教育情况进行结合,仍然有待于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双向的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修改。 2、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少教多学”进行了探索。 (1)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验 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2)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实验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的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3)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 其核心是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实行“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班教室内三面设有黑板,提供更大的空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迫使教师把本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矫正;更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在心理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兵教兵互帮互教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 (山东泰安的目标教学) 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它们都曾是农村薄弱初中,但是在经过以上探索之后,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影响巨大。 3、结论: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少教多学”是在大家看到传统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弊端后,结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少教多学”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改进与进步,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4、课题研究的意义:“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呼吁大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其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地学习精神,为发展奠基。 2、教学过程更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3、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学生课内外相结合自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 【核心理论】 一、“少教多学”实验研究的依据 (1)“少教多学”的针对性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管理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 (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这种“自能”式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学”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状态的下的教师,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课堂,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3)“少教多学”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倘若教师以教为主,只顾自己多教,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销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方式不科学,那就不仅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4)“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的“少”与“多”是个相对的概念,并无确切的划分。教到什么程度就算“少”?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多”?甚至有人要用时间去计算,那只能说明他并没有领悟“少教多学”的精神实质,或者只使用一个伪命题来表示对新事物的不满。因此,应该对“少教多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定位。“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数量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学行为时,都必须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没有这个“化”,再好的“经”都会被念歪。我们研究“少教多学”,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二、少教多学的核心理论 1、 夸美纽斯有一段话: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少教多学”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意味着老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面,要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也就是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的知识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从教的时机选择来看,老师应该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的时候,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 “少教多学”,少,少到什么程度;多,多到什么程度。现在有一些学校就规定:一节课,讲不能超过10分钟,或者不能超过15分钟;规定死学生要有多长练习时间。我认为,这里的“少”与“多”,要辩证的对待,不能说教五分钟就是少,教十分钟就是多,不应该以时间多少来论教和学的多和少。如果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完全不懂或者是一片空白,那么老师在讲的时候还应该讲一些,因为这时候老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没有矛盾和冲突。有些东西学生了解了,或者说有了一定的积累,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教,去占用学生的时间,这就违背了“少教多学”的精神。另外,从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实验,不同程度上都暗合了“少教多学”的规律。我们现在的“少教多学”就是把这种规律提炼出来,明确出来,使教师和学校从原来自发的状态转为一种自觉地状态。 3、“少教多学”是教学相长的必然。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自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他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的根本原因。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到底有多少,是不是需要把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掰开揉碎了,从作品的背景到作者到分析到提炼中心、写作特色等都要面面俱到呢,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复的,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该舍弃的就要舍弃,不要想一节课里什么都教到,什么都学会,一课一得、两得或三得就已经了不起了。所以,少教多学看似简单,对于老师来讲,40分钟里,规定你只许讲10分钟或者15分钟,不是这个问题,关键是你在单位时间里需要讲什么,哪些是不需要你讲的,哪些是非你讲不可的,所以作为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从语文教学规律的角度、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 “少教多学”的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发展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少教多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专家型教师”品质,强调教师要拥有特别专业的知识、高效率的工作、创造性的洞察力,并通过反省式思维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我。 换一句话说,“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 【“少教多学”研究方法及策略】 1、少教多学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过程 “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再者就是“少教多学”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什么是高质量啊,就是学生要高质量,我们的教学质量要高质量,这个高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就是说这个课题是通过实践来做的, 我们在教学在实践当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研究过程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这就是行动研究。行动探究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最后要得出一个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我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少教多学”从总的理念上来说它是适应了国家教育的目标和需要,也适应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一种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能够激发广大一线老师行动起来,自己去探索。 (2)通过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教学当中有效的方法。通过少教,让学生多学,但是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少教到什么程度,多学到什么程度,各有各的方式、方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总结一些经验。 (3)要在研究当中要组织培训和研讨活动,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交流、 研讨的过程。所以,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研讨、改进、再实践的递进过程。 2、课题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何做好课题研究,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遵循这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 的问题。 我们作为实验学校,可以就以下命题开展研究:中小学语文学科“少教多学”的内涵和特点;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少教学多学”的课型研究;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第二, (1)梳理国内外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成果,合理运用其中与自身教学联系相对紧密 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丰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培训、指导及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 (3)总结有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研究结论,丰富国内相关研究的内容,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4)通过对“少教多学”理论的阐述,构建“少教多学”的原则,研究相应的教学行为策略和学习行为策略,从而提炼出适合学生需要的“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范式。 第三, 理的逻辑关系。 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启发和指导下,对中小学语文学科各种类型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评价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5)比较研究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可以取长补短,获得可靠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比较研究包括:比较、借鉴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对我国语文教学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少教多学”进行比较研究。 (6)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资利用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四,我们要在课题研究中重视重复的验证和研究推广工作。 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论证的,尤其是要经过专家组的审核和考察,之后确定是否结题。实验取得成功,可以进行面上的推广。 3、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把这种研究变成一种模式化、僵化的东西。“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种丰富多元的方式源自于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面对的学习内容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让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创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发挥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个性,这样的结果就会形成一种多元的呈现方式。如果一种课堂教学研究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那它最终将走向“死胡同”,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希望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我们各自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丰富和完善课题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内容,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不断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比如说,通过展示课、研究课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个案研究被证明是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行动研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动态过程中的研究,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而且通过这种展示课和研究课,让老师来展示他们教学的才能,让更多的老师不断地总结在课题探究中深层的新的经验,而这种深层的新的经验,通过一种积累,最终将会成为我们课题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在课堂实践操作层面中,会出现一些新的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重点提出解决的对策。所以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老师是大有英雄用武之地的,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素养! 4、课题研究的导向和主体 我们这个研究是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要解决或者回答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一对关系;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教师有效的教学引导、组织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研究以后的成果,必将让学生由内而外的生发出一种高效的、积极的、稳定的学习品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少教多学”要坚持“四不教” “少教多学”要通过教师的“不教”,给学生增加较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体验生命顿悟的喜悦。 要求教师遵守以下原则: (1)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不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时,就不要讲给学生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2)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学海”里从容不迫。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 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智慧、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教师的讲就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 (4)未经慎思的不教。 不管是什么内容,只要是经过了你认真的思索,只要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形式上也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细节方面更加趋于完美,就都可以教给学生……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或问题,就不要信口雌黄,免得浪费时间而毫无效果。也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6、“少教多学”研究过程和建议: 本课题预计完成时间是2015年12月31日。计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2年6月) (1)设计课题方案(2011年8月——2012年7月) 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课题内容,明确研究思路,成立总课题组。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通知书的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论证。 (2)组建课题队伍(2012年8月——2012年9月) 印发《课题指南》;成立奎屯市指导中心;确定实验学校及实验教师;召开开题论证会;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活动。 第二,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5年8月) 按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察、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 (1)做好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的学”问题设计,二是“教师的教”的问题设计。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工作。 (2)按照确定的子课题方案进行富有成效的深入研究。 (3)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分区、分片进行中期检查、评估。 第三,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逐级进行成果梳理及子课题结题工作。 (2)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第四,相关活动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将适时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活动,如: (1)教育理论讲座、科研方法培训;举办专题研修班。 (2)召开课题年会,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汇报、展示研究实验成果。 (3)邀请专家、课题组研究员及优秀实验教师赴实验校进行交流、指导。 (4)开展成果评审活动,对优秀论文、案例、著作予以奖励。 (5)与相关报刊、杂志合作,为实验教师及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6)建立qq课题群。 第五,相关保障 各实验学校要确保实验研究的经费投入,支持鼓励实验教师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一切可能之便利条件。 第六,规范实验研究过程,按期提交各个时段的材料,坚决抵制虚假实验研究 需要提交的材料有三个阶段:开题阶段,即使把开题报告上交到专家评审组;中期阶段,开一次中期课题研究活动,把中期活动报告上交到专家组;课题结题的鉴定阶段,按照专门的课题鉴定细则要求,把全部研究资料准备齐全。每个过程都要做到实事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