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TOP10

 文渊论教 2014-03-07

    助中小学心理教师少走弯路

    ■薛玲玲(教师)

    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心理咨询尚在起步阶段,学校心理辅导也不例外,面临着许多困难。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及情商的培养相对薄弱,往往是在孩子遭遇心理困扰甚至精神疾病时,才会关注和真正重视心理咨询。在此大背景下,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自感“处境尴尬”——因为他们要发挥“魔法师”般的专业技能,并非在于一朝一夕的“突击”,也不局限于一招一式的心理学知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家庭治疗师史蒂夫·德·沙泽尔夫妇发现,通过关注未来可以帮助来访者走出过去的困扰,此疗法成为现代的焦点解决短程治疗。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博士米勒等人将人的“改变”过程分为若干阶段,侧重于破除来访者的阻抗,激发其“改变”的动力,被称为动机面询技术。

    1977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乔治·L.恩格尔突破具体的心理学技术或流派的制约,提出了被称为现代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正是基于此,将精神动力学、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疗法加以短程化、整合式运用。过去50多年中,这一理念和方法已被大多数美国心理咨询师所接受和采用。正如该书作者张道龙所言:“心理咨询不是教育,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能把心理咨询变成教育为主的工作。”

    他指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应当是学生的生活策略师,既不能刻板地用对待病人的态度对待来访学生,也不能用枯燥的说教“吓跑”忐忑的来访者;而应整合式地运用多种心理学知识,让他们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促成有益的转变。

    《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美]张道龙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故事魅力征服读者

    ■周璇(编辑)

    在这套“门罗作品集”中,《公开的秘密》其实有点像是一部“概念小说集”:8个独立的故事(或者说每个故事中的女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秘密”。除了这一主题上的巧思,故事人物还互有交集,叙事沿时间之轴穿梭,在现实和回忆之间不断切换,独具匠心的构思,令该书已经具备了长篇小说的密度和深度。对门罗来说,这是她第一部在国际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书中也不乏名篇,有入选《美国最佳小说》的《忘情》,也有被村上春树盛赞的《蓝花楹旅馆》。

    而门罗之所以能被中国读者接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小说中故事的魅力。门罗也说过:“我永远都在编故事。”《公开的秘密》第一篇《忘情》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漫长的等待,讲述了一场没有谋面的纸上恋爱。《蓝花楹旅馆》讲述了一个中年女人抛弃熟悉的生活,追随抛弃她的丈夫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丈夫和另外一个女人家门口的信箱里,她得到了丈夫写往蓝花楹旅馆的信。她住进了这个旅馆,并冒充他要找的人和他通起了信。最后,他知道了真相,在旅馆下大叫她的名字说还爱她。返乡时,在机场商店,她买了个盒子并放了张纸条寄给他:“现在,要不要追随我,由你来决定。”

    门罗的故事不仅可读性强,而且描写细节的笔触精准有力,对于读者而言,下一次阅读总能比上一次体会到更多的细节。门罗也表示:“我希望我的故事关乎一段生活,它唤起读者的感受不是判断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而是让他们体悟到一种写作所带来的奖励……”

    “门罗作品集”包括《快乐影子之舞》、《公开的秘密》、《幸福过了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爱的进程》、《好女人的爱情》、《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7册。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7册)艾丽丝·门罗 著 殷杲、张小意等译 译林出版社

    令人肃然起敬的回忆

    ■思郁(书评人)

    布罗茨基说,《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不仅是阅读曼德施塔姆诗歌的指南,更多的意义在于“驱走了黑暗,填补了空白,矫正了误解。其总体效果近乎一次复活逝者的举动……由于这样的精心,由于这部伟大的散文是用诗人的死亡过程和生命质量写成的,因此,哪怕没有读过他任何一句诗的人也能立即明白,这些文字再现的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由于诗人的逝去,我们看到了他文学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通过诗人遗孀耗尽后半生的回忆录写作,通过她从凝练的诗歌技艺转向散文写作。也许娜杰日达成不了伟大的诗人,但是她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失语时代中许多诗人的生活。那时,所有的写作都变得面目模糊,所有的话语也都变成了时代的隐喻,更不要说诗人的诗歌。而诗人的死亡事件促使他的遗孀,一个原本的画家成为了诗人的代言者。

    她的回忆录从诗人的生活中提炼碎片和记忆,重构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精神生活氛围。娜杰日达的评判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她的痛苦独一无二,而是因为她从最优秀的诗歌里获得了滋养。苦难并不是艺术的土壤,苦难会摧毁艺术,杀害艺术家。大恐怖时代里,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噤若寒蝉,那些敢于直言的人也被驱逐出这个庞大的帝国,但正是他们成就了20世纪最为璀璨的艺术。布罗茨基在海外对其俄国前辈诗人的敬仰和宣传,乃至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词中提及他的那些俄国前辈诗人们,某种程度上也是复活了一种被遮蔽和掩埋的伟大传统。

    阅读这些回忆,心中不免有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好像只有20世纪的俄国文化才能滋养出这样的文学。我们不知道是那个帝国的残暴成就了这样的“遗孀文学”,还是这种“诗人的散文”成就了那个帝国文学的伟大。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俄]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著 刘文飞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构理想的“学校中层”

    ■东山岛(编辑)

    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追求效率和规模的时代,当下学校发展中,随处可见速度崇拜、锦标思维和广场冲动。其代价是,教育越来越偏离自身规律,教育改革之路越走越窄,与教育有关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校长、教师,对教育越来越怀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反效率、反规模的时代(教育时代)。或者说,我们原先基于效率、规模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设计,正在逐步失效。只是,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都有一定的惯性,且与整个社会文化存在复杂关联,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能改变方向的。

    对于这一问题,作为曾经的“另类校长”,郑杰也看得很透彻,他深入地探到当下中国教育的底部,逐渐形成他理想中的“学校学”。除了学校制度、学校文化等,他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制度、文化背后的“人”身上。所以,在完成《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校长的建议》之后,他又于2013年1月出版了《忠告中层——给学校中层管理者的47封信》一书。尽管他的著述很多,但我还是愿意把这三本书视为他的教育(学校)思考历程的三个关键节点,并放在同一个逻辑链上来谈论。

    中层是一个行政概念,但郑杰很明确地把“学校中层”放在教育、教学、教研及其他学校实践活动的现场中来考量,而未拘囿于行政文化当中。同时,他注意把“学校中层”这一群体放在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的本性、理性、非理性的相互纠缠中来考量,基于各种现实困境提出了一个个“忠告”。比如他说,在世俗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实环境下,高声宣扬教育理想,不仅不能赢得教师们的理解,反而会让他们怀疑你的诚实。

    在我看来,这47封写给学校中层管理者的信,既是郑杰基于自身经历和经验而提出的47个“忠告”,也正是其对自身生命焦虑感的一种挣脱。 

    《忠告中层——给学校中层管理者的47封信》郑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