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文明的源头——雷泽湖 黄贤清

 束薪叟 2014-03-08

华夏文明的源头——雷泽湖 黄贤清


  
  泱泱中华,从远古走来;华夏文明带着仆仆风尘从历史的另一端走来;中华民族,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民族、一辆满载文明的大车轰隆隆地走来。
  
   华夏儿女——龙的传人,一步步走过文明的万水千山,从华胥、伏羲、女娲,从皇帝尧舜禹,从三皇五帝,走进四大文明古国的行列,一路走过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越过唐宋元明清,一直来到今天。来到了华夏儿女再次扬眉吐气的今天,来到了跻身强国之林的今天,来到了载人航天的今天,你到底走过了多远的路程?哪里才是你出发的地方?哪里才是“龙的传人”起跑的地方?哪里是龙的故乡?哪里是华夏民族的源头?哪里是文明的源头?
  
   历史留给太大的解读和破译的空间。
  
   这些问题被问了无数遍,多少人、多少代苦苦寻觅,寻觅我们古老的家园,多少学者穷经皓首,就是为了找到历史的那一端。现已发掘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将中华文明史上推到5000年,但这不是中华文化的起点,真正的起点应从雷泽文化算起,中华文明史可追溯到6500——7000年前。
  
  2
  
   让我们拂去时间的尘埃,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记忆。聚焦,把目光向山东鄄城聚焦,向鄄城的雷泽湖聚焦。
  
   这就是雷泽湖,一个从七千年深处走来的湖泊。
  
  粼粼的湖水,轻轻荡着微风,还是微风吹皱了湖水?一湖绿水皱起的微波,那是时间的皱纹还是古老雷泽的皱纹?
  
  湖水哗啦哗啦,那是深远的呼吸声还是正在呼唤久远的记忆?是歌唱今天的美好,还是诉说时间的沧桑?一位老人正在湖水中轻轻的诉说。
  
  这就是雷泽湖,遗落在历史之外的一块青铜。历史的车轮已经远去,一位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这就是雷泽湖,在《山海经》里停了一会,在《水经注》里停了一会,在《史记》里停了一会,后消失在一场大水中,消失在水系图中。仅仅是消失在水系图中,雷泽湖没有干,雷泽湖不会消失,一直停留在鄄城东南部,深深地荡漾在鄄城人的心上。其实雷泽湖就是一枚印章,一枚永不退色的印章,盖在鄄城这张古画的右下方,为鄄城落款。
  
   雷泽湖是不是最初的家园?是不是“龙的传人”最原始的故乡?是不是文明的源头?那就从雷泽湖畔的脚印、华胥、伏羲开始谈起吧。
  
  雷泽湖古称雷夏泽,把这个名字标进身体,故事就有了明亮的情节,明亮如龙的一声雷,如一枚明亮的脚印。一枚龙的脚印。
  
   假如把世上的脚印一枚枚揭去,象一页页倒着揭去中国的史书,将删去多少条道路?在仅有的路中,最终可以找到最初的那一条,是从雷泽出发。
  
   在第一条路上一层层提取,最后剩下一枚——最深层的一枚,那便是龙的足迹。
  
   在这枚脚印上,我们找到了永远的祖先,这神的祖先、会飞的祖先、会游的祖先、用雷说话的祖先、以水做衣的祖先,从雷泽湖中走出,留下大地上第一枚脚印。
  
   一位名叫华胥的女子,当她的好奇与这枚巨大的脚印重叠,就诞生了伏羲和女娲,就诞生了一个词:华夏。
  
  雷泽湖是古老的湖,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就活动在这儿,那就是我们的始祖母华胥。
  
  
  
  
  
  她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历史的发端。
  
   《太平寰宇记》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淮南子》中说:“雷泽有神,鼓起腹则熙。”,《山海经》则说:“鼓其腹则雷”。
  
   这是说华胥在雷泽湖岸边踩了龙的脚印,随感受孕,生下了伏羲。
  
   雷泽,古称雷夏,华胥和雷夏合称“华夏”,这就是“华夏”的由来。华胥和龙结合,称龙部落或华夏部落,他们的孩子伏羲是第一代龙人,所以后世子孙都称为“龙的传人”。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部族的扩大,人员开始向四周迁徙,雷泽湖就是这些迁徙人员心目中的中心,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因此又称“中华”。
  
  3
  
   华夏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是伏羲。伏羲生于雷泽。
  
  伏羲,也称皇羲、庖羲、包羲、太昊、伏戏、宓牺,各史书记载不尽相同,概因羲、戏、牺读音相同,上古时期尚无文字,只是口耳相传之故。但从其出生环境、出生景象、开创业迹来看,以上名字确系一人,春秋以后统用“伏羲”。伏羲是人文男性始祖,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百王之先。是他开创了父系制度,加速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他教人结网渔猎、训牲畜、始作八卦、别婚姻、制嫁娶、别姓氏,是上古时期推动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伟大始祖,他开创了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第一代“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始祖伏羲受到各地华人的共同景仰,故祭祀之地甚多,就连朝鲜和韩国也称是伏羲后裔,至今韩国的国旗上飘扬着太极八卦图,说明其民族文化烙上了伏羲文化的深深印痕。由于对伏羲的崇敬,伏羲诞生地有多种说法,以何为是,至今尚无定论。为还历史以真实,鄄城县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研究,遍查群书,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出结论,伏羲生地只能有一处,唯一真正的出生地在雷泽泊其中的鄄城县境内。就在鄄城的“成”,即古郕地
  
  雷泽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她孕育了华胥部落和龙部落。当时有华胥国,《史记》载:“帝游华胥国,此神仙国也。”一说华胥时代雷泽湖畔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说明古人对雷泽湖畔古老文明的认承。雷泽湖孕育了中华的人文始祖,是“龙的传人”起跑的地方,当然也是“龙的传人”的发源地。各代史书、典籍,对此认识一致,正史均认为伏羲生于雷泽,有古典为证。
  
  宋《太平御览·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羲。”
  
  宋《太平寰宇记·濮州·雷泽县》下引西汉《河图》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 之而生伏羲”。
  
  东汉王符作《潜夫论》,其于《五德志》曰:“大人迹发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曰角”。
  
  《山海经·海内东经》引用《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 之而生伏羲”。
  
  《水经注》载:“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昔华胥履大迹处。”
  
  古籍中提到的宓牺、皇羲、伏羲皆为伏羲,对伏羲生于雷泽湖畔的认识是一致的。以上引证均出于纬书,纬书记载是否属实呢?让我们看一下纬书的成因。纬书形成于西汉,《纬书论》载:“纬者,古史书也。通记天地人。”对天文、地理、人物、事件统统记录下来,先秦的典籍被秦王朝的“焚书”一炬而尽。秦朝统治甚短,西汉政权则反其道而行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一些儒生们为重新振兴儒术,不得不到战国遗老中搜求口头资料,集而成书,这就是纬书。贵族遗老口述的都是先秦以前的古书内容,都是古老的历史记载,很多纬书中记载的东西,都被后人所证实,当然,伏羲生于雷泽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纬书是历史书籍的衔接,是从古书—无书—有书的一个过程,是历史的重现。也许有传说的成分,但是传说是一个民族不灭的灵魂。这在历代的史书中也可以反映出来,若有讹传,从西汉至今已逾二千多年,史学家不会不提出质疑。伏羲生于雷泽是史学界的共识。
  
  4
  
  古雷泽就是鄄城雷泽湖。
  
  既然伏羲生于雷泽,此雷泽是否是彼雷泽?其他地方有没有雷泽?宋代学者罗泌在《历山考》中说:“雷泽不闻有二,耕读必不相远。”作者旨在辨析历山方位的同时,从侧面诠释了雷泽的唯一性。在古籍记载中,雷泽的位置与成阳故城与瓠子河相近,也就是说以成阳和瓠河为座标,便可确定雷泽湖的位置。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篇下载:“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在大成阳县西北一十余里,其陂东西二十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总面积75平方公里。文中瓠河“左经雷泽北”,说明雷泽在瓠河的左边,瓠河此段走向东北西南向,由西南向东北流淌,河之左则为西,即瓠河在东雷泽在西。瓠子河在雷泽湖东面和北面缠绕而过。《濮州志·山川·瓠河》:“瓠子河自陈家庄北入州境,折而西北,经刘家楼又东北经纸坊、韩家桥又西北经连家楼至陈家庄与小流河会,两河合流又西北至张家桥与洪河会,又会流至沈家桥,境内行七十里入范县。”以上提到的各村庄都还在,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彭楼镇向阳村原名瓠河集。顺着这条线,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瓠子河的流向与走势,从雷泽湖的东岸和北岸流过,如一条弧线。
  
  文中提到的“舜所渔也”,指明雷泽在历山脚下,“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濮州志》记载:“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舜躬耕之处”。经考证历山古遗址在今鄄城县闫什镇政府西二里之历山庙村。
  
  从以上史料中分析,可以肯定雷泽湖在刘家楼、纸坊、韩桥、连楼、张家桥一线的西南方向,即鄄城县的彭楼西部、什集东北部、富春南部、郑营大部、引马西部。这一带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相符,并且经考证,这一带的外围均有古文化遗址,如东有历山遗址、黑岗店遗址、成都遗址,南有舜王城遗址,西有谷林尧陵,北有都关城遗址、箕山遗址,而这一地带正是古遗址的空白区、古遗址环绕的地方。
  
  雷泽淤积于隋唐宋三个朝代,这里根本没有宋以前的地表文化遗存,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地带在宋代前是无人区,应该正是古雷泽波光鳞鳞的水面。这与《山东通志》记载:“雷泽在富春以南,东为瓠河集”正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古雷泽就在此处。整个雷泽遗址均在鄄城县境内。雷泽湖,就是鄄城的雷泽湖。
  
  5、
  
  确定雷泽湖方位的另一个坐标就是成阳。
  
  《水经注》曰:“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昔华胥履大迹处。”
  
  《濮州志·古迹》载:“郕都城在州南六十里,郕伯初封之国,汉置县属山阳郡。《水经注》‘瓠河之北有郕都城’是也”。
  
  《续山东考古录》载:“汉成阳隋改置雷泽县”。
  
  唐《元和郡县图志·濮州》:“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阳,汉以后为县,属济阳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雷泽县。
  
  从以上资料可以判断:郕都城就是古成阳,史书中又称之“成阳故城”。需要说明的郕都城的南迁之地,在成之阳,故名成阳,也就是说郕都城即古成阳城与成阳县并非一地,据记载二地有三十里之遥,后置县至隋改成阳县为雷泽县。《太平寰宇记·濮州·雷泽县》载:“雷泽县本汉成阳县也,古伯姬姓之国,史书记载:周武王封弟季戴于成,今县北三十里成阳故城是也”。《太平寰宇记》:“雷泽县因武王封弟季戴于郕,今县北三十里成阳故城是也。”成阳县与雷泽县同为一地,而郕都城即古“郕”地或曰成阳故城,则在其北三十里处。
  
  那么,成阳故城的地望到底在何处?《曹州府志·舆地志·濮州》载:“州东南六十里,本汉成阳故城,古之郕伯国也”。精确地指出古成阳的位置在今鄄城县境内。自濮州即今之范县濮城镇东南方向六十里,当在鄄城县富春乡北部一带。
  
  成阳县城即汉成阳县的位置又在哪里?《濮州志》载:汉兖州济阴郡有鄄城县、成阳县、句阳县。对成阳县的注释是这样的:“成阳在今州东南九十里。”“今州”指现在的范县濮城镇,这与“郕,今县北三十里成阳故城是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城阳城(成阳故城)在今鄄城县富春北部,再东南三十里为古成阳县(雷泽县),此地当在鄄城县彭楼境内。雷泽就存在于“再东南三十里”之间与瓠河西北,其东岸距鄄城东境尚有二十多里,南岸距鄄城南境尚有近十里。
  
  《山海经·海内东经》:“大迹在雷泽,华胥履而生伏羲”。在雷泽湖中不可能有“大迹”,当于雷泽岸边踩了大脚印,且不会甚远。《山海经》曰:“泽中有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故曰雷泽”。东汉王充在《论衡》说:“雷龙同类”。如果真有龙的话,雷泽之龙,不可能离岸太远的地方巡游,也就只能于岸边绿草湿地间留下深深地足迹,大迹留于鄄城,华胥履之于鄄城,伏羲生于鄄城,伏羲故里在鄄城也就顺理成章了。神话先祖的出生,是从神灵崇拜到人崇拜的转折,也是母系氏族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明显著特征,先民们以崇拜的动物为自己氏族的图腾和徽标,“大迹”应该是龙蛇部落一名英俊男子的脚印,华胥氏顺着脚印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并接为夫妻,生下了伏羲。部族之间开始通婚,这是不是说明氏族的大融合已经开始了?
  
  根据《山海经》中的描述,此雷神即龙的形象。华胥履大迹后,生伏羲。伏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 因此我们说伏羲是“龙的第一代传人”,其后世皆称“龙的传人”。伏羲生于鄄城,鄄城是“龙的传人”起跑的地方。是所有华人的古老家园,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所在。
  
  6、
  
  龙的传人从这里起步,走向四方。
  
  《帝王世纪》载:伏羲生十五世,约五百年。这五百年间伏羲部落多次迁徙,西至河南淮阳、陕西兰田、甘肃成纪,东至山东全境,漂洋过海到达朝鲜半岛,北至东北三省、蒙古高原,南至云贵川。
  
  据记载这个部落是在外迁中逐渐壮大的,每到一处都称伏羲氏。十五世五百年中外迁从外迁处留一部分人再外迁,无法考证外迁了多少次,具体迁居多少个地点。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伏羲后人迁徙之频繁、区域范围之广大。“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僖……,乘僖生后照,后照生雇相。”伏羲后人迁了三个地方,当然都是距雷泽较近的地方,咸鸟迁往鄄城西南部,此处有咸丘,为龙山文化遗址,乘僖迁往巨野西南部,此处有乘氏,汉为乘氏县,为龙山文化遗址。雇相迁往鄄城东北,此处古有雇国,为龙山文化遗址。三地后人又外迁,《山海经》:“雇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巴子五季流于黔,而黔生黑穴四姓。”也就是说雇相国族人分一部分迁往巴。“降”,下迁的意思,北为上南为下,“降”即“南迁”,“降处于巴”即南迁于巴处,又过五世巴人入贵州,在贵州又分出四姓,迁往川汉。当然也有东迁的,至炎黄时代从鄄城东迁泰山蒙山及曲阜一带。《帝王世纪》中说:“炎帝生于江水”。据考,江水泗水也。黄帝战败炎帝一部分族人南下两湖,其子孙又南进湖南、江西、陕西,另一部分渡海至朝鲜半岛。伏羲以下二千余年,进入尧舜时代,因特大洪水灾害,生存出现危机,开始了对共工、三苗、九黎的流放,因此苗、黎、瑶都称伏羲为始祖,因此我们说华夏各族一脉相承,血肉相连,都是伏羲的后人。
  
  伏羲后人一直在迁徙中定居,定居中迁徙,至西周初年,赢姓秦、赵、黄、梁、楚从犬丘和楚丘再一次迁移,到甘肃成纪、河南南阳。在部落族人的迁徙中,人们不忘古国,把雷泽岸边的古地名随之带往远方,如:犬丘、楚丘、成、都等。迁往甘肃的一部带走了“成”,先民知道伏羲生于“成”这一真实历史,所以把始祖的出生地的名字“成”带到了甘肃,以“纪”古园、“纪”祖先,故名“成纪”,因此才有了“伏羲生于成纪,蛇首人身”之说,这句话也许不是司马迁之误,可能是后人句读之误,若这句子改读成“伏羲生于成,纪蛇首人身”,似乎更恰切些。
  
  通过以上文字分析得知,伏羲生地的误传讹说,主要是由部落的四迁导致,四迁时带走的古地名起了误导作用,从另一面也反映出伏羲后人分布之广和华夏民族对始祖的敬仰之情,这都是无可厚非的。雷泽湖是全国唯一的,也是无法挪移的,几千年来一直停泊在鄄城大地上,为文明的源头做着注解。
  
  7
  
   雷泽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源,后来的人类文明是雷泽文明的延伸,象一棵大树上发出的枝杈。水是7000年前的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就会抓出一把7000年前的历史
  
   古老的雷泽湖畔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青山环绕、物阜年丰,鲜鲜亮亮的绿水青山,丰丰满满的姹紫嫣红,为先民们提供了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采集狩猎,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快乐地生活,创造出灿烂地古代文明。
  
   走在这片土地上,每走一步都踏响一个典故,每走一步都踏响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一片碧绿的禾苗下,原也是波光粼粼的湖面,昔日的水就在我们脚下荡漾,如果你细听,当能听到先民们收获时的歌唱,这一地麦苗也许就是他们遗留在地下的歌声。我们不知道祖先蘸着怎样的歌喉唱响丰收,但我们知道是我们的始祖伏羲第一个在雷泽湖畔张网守候。伏羲发明了渔网,辩阴阳之气首创了八卦,根据雷泽湖畔的气温变化编制了历法,使农业生产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别婚姻、制嫁娶、别姓氏,使社会走向和谐、走向文明。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跃。因此,我们说雷泽是中国历史的封面,是文明史的第一页。
  
  今天我们看到的雷泽湖是古雷泽的东南一角,担负着发电用水的任务,首开文明的雷泽,正为她的后人创造新的光明。近来,古老又新鲜的雷泽湖得到了旅游开发,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雷泽的白天是属于旅游者的,属于阳光,属于风,属于那些远道而来的寻根者。只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波澜枕着微风入睡,她的梦一定是甜的,她是否梦到了自己7000年的前世,是否梦到了自己更加辉煌的来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