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马灯

 寒江读舟 2014-03-11
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一带。多在春节期间与花灯、龙灯一起表演。马灯道具用竹蔑扎成马形,分前后两截,蒙以纸,绘制成马的形状,系在表演者腰的前后。马腹下用布围住,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马身内燃灯,有的地方马颈系铃,跑动时发出有节奏的音响。
  马灯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 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一群人系着竹马,左手抓着马头绳,右手持马鞭,双腿仿马步,合着打击乐音响,作骑马状行走。一是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在广场上表演。后者主要有:长汀《踩马舞》、安远《马灯》、兴宁《马灯舞》、五华《竹马舞》等。
  闽西长汀《踩马舞》是一种吉祥意愿的表现。"踩"在当地是跳的意思,"踩马灯"即跳马等舞;"灯"与"丁"同音,是"添丁"的意思。舞者一般是二至四人,男女各半。男角穿当地农民的服装,  奔驰  腰扎彩带,右手拿扇;女交头部及身上的各种化装与京剧彩旦相同,双手各拿一条花帕。舞蹈是男女对唱,  公务员考试  或齐唱。基本舞步贯穿始终。演唱曲调是当地民间小调,主要有《九连环》、《看花灯》、《补缸》等。
  赣南安远《马灯》有南北两式:南式马灯是二马二车三僧,多在新年表演,多数是先演马灯,后打花鼓或演戏;北式马灯是四马分二男二女化装表演,边舞边唱。演唱曲调有《正月里大闹花灯》、《上广东》、《香莲情》等。
  粤东兴宁《马灯舞》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昔时,逢年过节,群众自发地组织活动,以两位女青年(马灯娘)骑纸马,两位男青年(丑角)推车,边歌边舞。曲调有《十二月古人》、《长工调》等。
  五华《竹马舞》亦有相当长的历史,其演出形式与兴宁《马灯舞》大致相同。曲调有《十里寻夫》、《十劝郎》、《送郎调》、《五更歌》、《百虫歌》等。
  龙船歌。大埔县东南的溪背坪,黄沙一带,建国前盛行五月端阳抬"三山国王"游龙船时唱"龙船歌"的习俗。
  从农历五月初四日开始,先把三山国王三尊神像:红脸膛的铁匠神,黑脸堂的耕夫神和白脸膛的教书先生神,从村外神宫抬到村内祠堂中,在鼓乐声中行祭祀,并由专人司唱传统的龙船歌,  入党申请书  在袅袅香火中,一直进行到次日后,才请三尊大神走驾游乡,游河,游龙船。是时,  美容护肤  一群壮汉抬着泥塑神像先行游乡一周,紧接着抬着神像跑步直奔河畔,司歌,司乐者紧随其后,继布登上龙船。船上,擎凉伞、司歌、司乐的立于船首,三尊神像设座于船中央,侧旁有四人司旗,八人驾浆,船尾一人掌舵,熙熙攘攘,歌乐不支,龙船顺流疾驶,直至下游码头方起岸送神回宫,该活动旨在驱邪逐瘟,祈求太平,如龙船歌所唱:
  "打起锣鼓锵咚锵,国王起驾出游乡;三位国王成龙主,游乡达境压灾殃。"
  龙船歌的曲调,风格也很独特,既不同一般的民间小调,也有别于客家山歌,开唱时要用锣鼓起板作引,每唱一句都间奏锣鼓,既似唱大戏,又似道场中的呼龙喝道,高亢粗犷。总的说,与广东汉乐,汉剧有些近似。
  舞黑蛟。舞黑蛟是大埔县青溪乡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活动,尾龙灯一类,但其造型和舞法却不同于一船的龙灯,其主要特点之一是蛟首伟岸,造型特别。蛟首高1.8米,面宽1.2米,额顶隆起一个高大的犄角,  藏獒  两额各一条后掠锐角,嘴里含一颗斗大火珠,鼻孔里点燃两盏明灯,整个蛟首共装点12盏灯;特点之二是通体皆是黑色,灯光从眼睛、鼻孔、嘴巴和周身鳞片间隙中透射出来,熠熠生辉,更显得蛟龙的威武雄伟,气势磅礴,特点之三是舞法跟当地的传统武功相结合,不仅能在广场表演,还能擎举蛟灯飞越门墙进入庭院内舞耍非有强劲武功的人胜任不了。
  舞黑蛟的来历,据说相沿于汉代的求雨习俗:"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而大埔青溪乡舞黑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祖先,传扬先辈创业有如"乌龙过江"那样的气概和精神。据说,500多年前,这一带还是虎狼盘踞的荒山野岭,一支由福建迁来的江姓家族开发了这片山岭,这里经常发生虎狼伤人事件。为了驱赶虎狼,他们制作了比虎狼还要凶猛的庞然大物:黑蛟灯,入夜便集中全族人燃起火把,敲起锣鼓在山野间习舞,从此,虎狼远避,人畜无患,后来,元宵舞黑蛟活动就成了当地的传统风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