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疾病之健康疗法

 一株小苗 2014-03-13

    小海:位于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鹰嘴与肱骨之间就是此穴。

               主治头痛,目眩,癜,狂,痫症疡肿等,很少有人知道点小海可治心病。
      神门:左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肿,痴,呆,悲哭,喘逆上气等。
       操作方法:将左臂横于胸前右手握住左臂肘部,中指点住海逆经下按,一般以36次一个基数。紧接着右手握左手,拇指按住神门逆经下按36次。若同时点小海与神门效果更佳。
      神门,合谷主喉痹,心烦。《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因心主神志。《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点这两个穴位可暂时缓解心脏异常跳动,胸前开阔舒畅。

      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通,受盛益中水谷,起经脉络与心,与心互为表里。
      心经起于心中。出于“心系”(心其它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主治神志病血证等与心脏有关的疾病。
      点小海可使心气通过小肠进入手少阴心经,再通过横膈进入心脏补充心气。
      点神门乃泻心经,因久病心虚,心气不足,横膈收缩,邪气上犯,泻心经可使邪气下行,横膈伸张,补充的心气进入心脏,心有所养,故胸前开阔。


      调补心气法:《素问》“百病皆生于气”。心气不足,故生心病。“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调补心气就是补气乃治心之本。调补心气要从左右手开始。

      操作方法如下:(1)先取右手(2)再取左手。
      右手:端坐将右手放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左手拇指按在右手掌心劳宫穴位,逆行上推至间使再推向列缺,从列缺最后推至劳宫作逆时针三角运动连续推36次。
      列缺:腕横纹上1.5寸两手虎口相交。一个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就是此穴。
      左手:端坐。将左手平放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右手握住左手。拇指按在左手掌心劳宫穴位。逆行上推至间使。然后向右推至手少阴心经。再推至神门,再由神门延手掌外侧赤白肉际处推至后溪。再由后溪推至劳宫作一个逆时针等方形运动。连续推36次止为一个周天。
      劳宫:在手掌中央动脉中,屈握拳第三指指尖所点处既是此穴。
      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间,仰掌在腕横纹上3寸。
      后溪:握拳,在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头处。
      手法可分为补泻,迎随补泻,迎者为补,随者为泻,补泻兼容为调。此法就是运用这个道理进行调补心气的。通过左右两手逆行上推,共推三条经脉,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以补为主,只泻了心经。泻心经的目的关键在于疏通经络,使淤阻在心脉中的浊气下行,使气血运行通畅。既达到补气的目的,又不造成新的淤滞。

 

        五声“笑呼呻哭歌”,五志“喜怒恐忧思”反映一个人的特点。

    一个人说话时会把自己的“情感”无意间流露出。说话“大呼小叫”,说明他能源(木)太多,空气(金)不够,燃烧不充分。这是肝阳上亢。这里的“大呼小叫”就是“怒”。所以中医说肝阳上亢的人善怒。如果空气充足,燃烧充分,能量(心)足,这人就会笑声欢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所以心火旺的人善喜。如果水压制了火,那么这人就少气懒言(呻),胆小怕事(恐)。如果能源(木)不够,空气(金)太多,燃烧后热量不够,空气多余,这些带有多余空(氧)气的血液回流到肺器官时,为了保证血液的新鲜同样要换气,这种换气同正常的换气不同,人们可以听到叹息声,重一点就是抽泣,再重一点就是哭。这种现象在婴儿中特别明显,孩子饿了(能源不够)就会哭,哭又增加了换气量,结果哭得更厉害。所以肺金过多就会忧愁叹息。脾声“歌”古时的意思同“咏”《说文》,说话时音拖得较长,每句话都会考虑一下,“打官腔”很好地描述了脾土过多的情况,是因为这些人吃得过多过好导致的。
  中医除了“望闻问切”,还有许多其他手段判别五行的平衡。其中“五臭”常用,这里“臭”读嗅,意思也是嗅。现在用鼻称为“闻”,用耳称为“听”;古时用鼻称为“臭”,用耳称为“闻”。有些人口臭;大部分老人有腐臭,又称为老人味。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体味判断病人的五行平衡状态。这同西医用化验的方法有些类同,如有“老人味”的人其血液化验的肾功能一定不好。代谢废物排不出,所以就有“五行”中的肾气味——“腐”味。还有肝臊,心焦,脾香,肺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例如我们常说“血腥味”其实就是“肺腥”。

 

   也说《伤寒》
  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一般的伤风感冒就不请中医了。中医不仅治当今的疑难病,也治常见的伤风感冒,并且疗效快捷。通常伤风感冒不治疗有一周左右的症状期。如果去医院遇上黑心医生花上几百上千元,结果还是一周病程;要是遇上好心西医生会告诉你西医没药,回家多喝水、多休息。这样也许3天就好了。因为西医治疗感冒没有特效药,抗生素用了也是白搭。喝水是补充出汗失去的水分,休息是增加人体抗病能力。而中医在人体抗病能力上作了文章,使得一般的伤风感冒只要半天到一天时间就能痊愈。
  要治疗伤风感冒一定得说《伤寒》中的第一个方子称为“桂枝汤”。通过剖析这个方子可以看到中医是怎样用药,并减少药副作用。
  伤风就是被风伤着了,是中医归纳的六种外部致病因素之一,这类病主要是风夹带其他致病因素,如寒、湿、署、燥、火等引起。风如同载体。载着寒就是风寒,载着湿就是风湿。在《伤寒》中把这类由风为主引起的病归类为太阳病,其特点是脉浮,就如同自然中风的特性一样。
  《伤寒》中把各种病分成6大类,也就是六经。古人总是用“一而再、再而三”的方法,也就是数到三,于是三阴三阳得六。六之外在《伤寒》中加了个杂病;在经络中加了个奇经八脉。
  六经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古人把一天分成白天和黑夜,然后用数到三的方法再把白天分成三份,黑夜三份。阳明是一天中最亮的时段,是中午;厥阴是一天中最暗的时段,是子夜;少阳是上午;太阳是下午;少阴是傍晚;太阴是凌晨。这里“太阳”是形容词“太”和名词“阳”的组合,“太”就是老了的意思。类似“夕阳”,大概是在下午的2点到6点。

  太阳病,可以说太阳经病或1号病,为什么在《伤寒》中把太阳病放在最前面说呢?这是因为太阳病最为普遍。太阳病既然是“风”引起治当“却风”,把“风”赶出人体。由于“风”的特性是动(走串),有了出路自己会跑出人体。伤风不严重,人体就会很快恢复;但伤得较重,就需要用药帮助人体恢复。特别是风夹寒时,因为“寒”会导致人体毛孔紧闭,以至于“风”无路可出。“解表”是解开体表的意思。“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是最常用的解表药方。其主药桂枝有很好解表固里作用,但它有“辛热”的副作用;于是用另一味解表药“芍药”来中和桂枝的副作用同时又加强了解表的作用。芍药有苦酸寒的特性,其酸中和桂枝的辛;其苦寒抵消桂枝的热。 解表药如同门童,开门时自己必须站稳,所以“桂枝汤”中加入甘草用于稳定解表药的“重心”,(有点类似西医的缓释剂)使药力持久平稳。原本3味药已经够了,但是药对胃有较强的刺激,服后易呕,所以又加入既能解表又能制呕的生姜,和护胃的大枣。一副药,药味虽少却药效专,四平八稳不留副作用。
  为什么古人用药仅仅是解表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另一个说法就是阴阳必须成对存在,无任是人体还是致病的淫邪。风寒暑湿不能单独成立。表解则孤寒、孤湿不能继续生存而病愈。但现在的科班不学古文;不学经典,却学病毒。好好的“桂枝汤”加些具有抗病毒的“中药”,例如板兰根、金银花等寒性药,以为这就是中西结合,不伦不类。原本桂枝汤可用于风寒、风湿、风热(暑),这一加就只能用于风热了;用于风寒加重人体负担;用于风湿可就严重了,本来风去孤湿不长,这下湿得药寒形成一对新的致病因素——寒湿,于是病的性质发生质变。古人把这类质变称为“传”。一个好中医总能抓住主症和次症,阻止“传”的发生。

  前面讲的是正常人有“发热”的自解表反应。如果一个非正常人,或因为医生的误治导致解表无法正常进行,风出不去在体内乱串,由表入里。这时会获得相对平衡,人也不发烧,主要症状都消失。这是人体没有抵抗能力向病邪投降的结果。但由此埋下了今后大病的种子。
  再来看看黑心“西医”是怎样收了钱还害了人。伤风感冒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极少部分是由已知细菌导致外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而现在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无效。挂水时,低于体温的药水就如同“寒湿”致病因素,这里成为疾病的帮凶,强迫人体向疾病投降,于是体温降了。但是人体不是那么轻易就认输的,于是第二天借环境的帮助,在中午阳气足的时候向疾病发起攻击,体温再次上升。如果病人又去挂水,如此反复几次人体就彻底投降了。这样的病人如果是小孩,6岁后必发哮喘。这也是为什么在西医进入中国前几乎没有哮喘,而现在哮喘儿童达三成的原因。


     
《内经》中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皇帝问“络脉可以看见,颜色有青、黄、赤、白、黑不同”。这说明经络是可见的,是有颜色的,的颜色是固定的;的颜色是在变的。的时候因为凝泣所以是青黑色;的时候因为淖泽所以颜色黄赤。天看到的四肢因为血管收缩而变得青黑,夏天则血管扩张而变得红润。
  《内经》中有“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人体的穴位和孙络联;另外《内经》还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气”是血管自主收缩扩张的(指令)信息。中医有气到血到说法。沿着气行进的路线有:皮肤连着肌肉,肌肉连着孙络,孙络连着经脉。这说明经络位于肌肉和血脉之间。
  再看病邪的侵入。《内经》还说“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现在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经络位于肌肉和脉之间。具体是:皮肤——肌肉——孙络——大络——经——脉——血
  这就是《内经》告诉我们的经络。
  如果用现代知识对比,不难发现“络”是毛细血管,而“经”是微血管。古人看不到毛细血管和微血管,但是通过和大自然的类比,创立了经络。西医发现毛细血管和微血管是在发明了显微镜之后,比中医晚了几千年。

  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刺血手法
        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凡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阳萎病:(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哮喘病:(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
       癫间: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刺血的不传之秘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上中午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