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LuXin4164 2014-03-14
明天,一年一度的北京冬季取暖就结束了。遥想当年北京人冬季取暖的历史和变迁,有些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时代在前进、京城百姓取暖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06年12月31日卢沟桥上的运煤驼队】
 煤炭是过去北京人每天笼火做饭和冬季取暖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说起京城燃煤做饭取暖的历史,至少有六百多年了。在元大都内就有煤市和煤铺。明清年间,北京煤铺更加兴旺,在各个城门外都形成了对居民供应煤炭的煤栈。最早的煤炭来源是由门头沟用骆驼从阜成门运进城内的,再转运到各个煤铺。自1916年与京张铁路相连线的环城支线通车,山西的煤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当时北京城大大小小的煤铺有100多家。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行走在城墙外的骆驼队】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36.朝阳门环城铁道及卖“大同煤”的煤栈】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33.用独轮车给居民送煤】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40年代 城墙下的煤铺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 北京的老煤铺 手工摇煤球】
 
   用煤末和黄土掺合起来制造煤球。手摇煤球的关键是黄土掺入量:掺少了煤球易碎不成形,掺多了煤球火力弱。手摇煤球要经过和煤泥、摊片、撒煤末、切块、摇筐摇等工艺,摇筐和转盆等工具,样样活都显示惊人的体力。 在北京摇煤球的多数是河北定兴人。 经过煤铺掌柜在用料和工艺上调教出品的煤球,个头大小匀称、光滑,禁碰不易破碎,而且笼火时易燃烧、火力壮又禁烧。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后来发展了机制煤球,手工煤球就退出了市场。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定量,按片儿供煤。“购煤本”上写着人口、住址和供煤量。煤铺所肩的社会责任是送煤进户,所以煤铺分布越密,老百姓就越方便。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制作蜂窝煤的机器】
    后来,出现了16孔的蜂窝煤,蜂窝煤的生产加工、装卸搬运也都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生产。蜂窝煤的诞生使京城生活用煤供应发生很大的变化。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62 .蜂窝煤店】
    京城的煤铺也搞多种经营,除卖煤兼卖劈柴外,还管搪炉子。1960年政府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将煤炭供应与粮、油一起,纳入统购统销的行列之中,买煤球实行计划供应,北京城每家每户都有购煤本,凭本分片定量供应。没有“本”您连煤球都买不出来!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87.丰盛煤厂给事先“叫”煤的用户送煤】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88.10.28.华山日杂商店销售烟筒】
    每年快入冬时家家得更新损坏的烟筒,日杂土产商店前挤满了手里拿着票儿排队等候的人群。60-70年代买烟筒、拐脖儿得凭本儿,限量供应。家家都不敢不小心使用,每年天暖后,就得把烟筒卸下来,刷洗干净,甚至抹上油,保护起来。
    那年月的烟筒分两种,一种是铁皮烟筒,黑乎乎的,另一种是白铁皮的(马口铁、雪花铁的)烟筒儿,白晃晃的上面还带着小花,透着干净。当然价格差不多贵一倍。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京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送煤工人脚蹬三轮车往返奔波的身影。送煤工人汗流浃背将一车车蜂窝煤送到小巷末端、大宅深处,温暖着千家万户人们的心窝。北京人入秋就要为过冬储备蜂窝煤。沿墙摆着的就是蜂窝煤,从墙根一直摆到近两米高。似乎是上一年冬天没有烧完贮存下来,以供来年继续烧。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1940年代拍摄  煤球炉子】
 
    最老的煤球炉子是那种薄铁皮的简易炉子。炉盘是薄薄的正方形,炉口不大没有火圈,也无法接烟筒。它用铁板铆接而成,制作非常简单。先用2毫米厚的铁板,四边加头号豆条成炉盘;用铁板卷成直径30厘米、高50厘米的炉体。然后将炉体与炉盘铆接,四角用铁板条连接,既用以加固,又成为炉腿。炉底固定四五根铁条用以漏灰,上有一个鸡蛋大的圆孔,可以用火筷子擞灰。因为工料都少,所以这种炉子很便宜,这种炉子的优点是轻巧、上火快。吃饭、取暖都能解决了。
   北京人天天早上生炉子。生炉子首先要先将炉膛内的乏煤倒出来,先放上一层刨花,再放一层细劈柴。点燃后再放入大块的劈柴。燃烧稳定后,再放入煤球,用拔煤罐拔上炉口。当浓烟过后火炉子就生着了,就可以烧水做饭了。冬天取暖则要等到蓝火苗没有了,才能搬到屋里,不然就会煤气中毒。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花盆炉子】 
   铸铁的火炉子,能安装烟筒的,老北京人称作“洋炉子”。大概最早是进口货,所以称“洋”。后来“土造儿”了,“洋”还戴着。 “洋炉子”有不少样式。家庭用,常见是“花盆炉”。规格不一样,有大中小号。最早的由四个部件组装(可能限于铸造工艺)1、炉盘,带浅盆状的圈,圈后铸出按烟筒的口,前头铸个长方形口(口上有上下开合的盖儿,盘上的炉圈、炉盖,另铸)。2、炉腔上半部,上小下大,带梢。3、炉腔下半部,铸出炉门框和放炉箅的支架。4、带三条腿的炉底盘,炉腔下口坐上边。四件,用罗栓连为一体(都有上螺栓的小爪)。另铸的配件:a、炉盘上的一套火圈、火盖;b、炉腔中间套的镂空花盘,宽五六公分的圈。上头可烤食物、甚至湿的鞋袜。C、炉盘下烟道里能转的挡板、方形口的盖、炉腔下可开关的炉门、炉箅。这种炉子里边要贴炉瓦(不是烧蜂窝煤那种一体的,是一块一块拼接的)。炉盘上的火圈,挑下来,锅能坐进去,受热面积大。烧水做饭方便。最适合家庭使用。(引自《pangong》文章)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简易两用炉】
     两用炉指 烧煤球、蜂窝煤都行的炉子。烧蜂窝煤的炉子有特制的炉瓦不用繁琐地搪炉子,炉子有火门封火十分方便,需要使用火炉时打开火门,很快能使蜂窝煤旺旺地燃烧起来。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并联在一起的两个炉子,这种组合比较少见。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家家都会保存一些煤渣、煤粉舍不得扔掉,有的家就自己攥煤球。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2013冬天,最后的送煤工在给最后的居民用户送煤
    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栖楼而居的老百姓通了煤气、用上了天然气。而居住在平房里的人们,随着“煤改电”和“煤改气”,用煤量锐减,城八区的煤铺由原来的四百多家减少到二十几家,煤铺繁忙喧嚣的景象也就风光不再了。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居民家中的电暖气】

    现而今,京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早已改变,优质能源占据了主导地位,2006年仅天然气用户突破300万户,使仅供应煤球、蜂窝煤的煤铺快速消失。到2004年城八区的煤铺,已经从数百家骤减到了57家。用不了多久煤铺就会在日益变化的北京城中消失。“煤铺”也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照片源自网络 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