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光华先生论《内功四经》

 昵称7614349 2014-03-17
  笔者认为,《内功四经》与武术锻炼关系极为密切,它符合武术锻炼生理要求,与形意拳理结合后,更加完善与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经宋世荣老先生反复的研究与实践,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进而也引起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的兴趣。然而,由于理解与体会不尽相同,所以,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现将本人的一些肤浅认识与部分体会作简要介绍,以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内功经》一开始就讲到:"内功的传脉络甚真",即言:"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这里主要讲到任、督两脉在人体正面中线,起于承浆直下阴前高骨;督脉在人体后面中线,起于尻尾直上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这与《内功经》介绍是一致的。据有关资料介绍,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经文还讲到"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任督两脉是气路,与井、曲双穴配合发劲。井即肩井穴,在肩头分中;池即曲池穴,在肘头分中。脉络、气路运行于内,直观上肉眼是看不见的,所以说只能意会。笔者认为,任脉即胸胁、督脉即肩背,用形象之比喻,人在拉车时头要低一点,才感到出气顺畅,能用上力,这是肩背之劲;在推车或推托一些物体时,则要头稍抬一点,这样能用上劲,出劲入法。所以说气力发自肩背时为督脉劲,具体到臂部,即臂之外侧;气力发自胸胁是任脉劲,具体到手臂时,即臂之内侧以至掌根。在《宋氏形意拳》中写到发劲方法:"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掌握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贴背转斗、松肩出劲的六合整体劲锻炼方法,进行发劲练习。"上述内外相合是外形、神意、外力要与内意、内劲、内气(即《内功经》的要求)相合;上下互是头要顶、领,保持中正,下颏提收,颈部竖直,提胸下腰,按肓练步,逼臀竖膝等,均有上下互撑之意,即头、颈、胸上提,肩往下沉,两面三刀臀极力贴住下催于膝,足趾抓地与膝配合,膝部处屈内直(委中大筋伸直),上述一上一下形成互撑。左右争衡是左侧发劲右侧用力,反之亦同;裆胯、两膝、两踝均要求内外争衡,否则身体容易偏离中心而失控,造成气不顺,劲不整,为此必须左右兼顾,保持身体中正,手脚协调,角度适当,即便在身体不平衡的情况亦要通过躯体的调整保持平衡。例如练熊形时,两肩的发劲必须平衡,否则用不上劲,而使自身失去平衡。前后互为作用,是指双脚三体式步站立,前脚向前蹬踏地面,其反作用于后面,后脚向下蹬踏地面,其反作用于前,双脚合力通过与膝的相互作用,集中力量汇集于胯腰,形成中节力量,这样在两腿四面相交的情况下,稳固了底盘。脚的蹬踏力越大,反作用越强。
  
    经文中这样讲到:"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胁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开"。在上身则是沉肩、含胸、拔背,并要求两背骨用力贴住,将肩松开,劲力顺达梢节而出,这就是经文所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结合内外三合,先松后紧,在瞬间紧缩骤然发出抖绝之劲(爆发劲)。在发劲前必须保持松的状态,即经文所讲:"松涣者柔之极也",即松柔之时,犹如绳子一样,不屈不僵,柔韧自如。这样可使人体各系统,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内分泌系统等等生理机能在放松的情况下正常运行,保持充沛旺盛的活力,蓄以待发。否则,即造成紧张、僵滞、迟钝待等状态。经文云:"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凝聚之谓"。即悍如水情,乃指在发抖绝劲(爆发劲)时,犹如冰崩、弹炸一般,清脆果断,干净利落,瞬间全身紧缩发生出整体之劲。此劲在动态中近似汽车在急驶中紧急刹车时的惯性力,如在静态中,即不动步的情况下发劲,亦要全身放松,在适当的距离,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骤然发出很大的抖绝整劲,此是内动而外静的体现。"紧而速松,随松随紧",是说在发劲后即速放松,使各器官尽快恢复正常状态;随松随紧是指在连续击打情况下的状态。总之,笔者认为,《内功经》所述是符合人之生理,具有矛盾统一的观点。经文后面还谈到劲诀,有些劲诀在套路中已谈及一些,有的尚须习者在明师的指导的自悟之。

    以上为动功,后面还讲到"五气朝元与调息"的静功。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从宏观来讲,它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的两种对立状态;从微观来说,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状态。"万事从一起,万事静中得"、"水静则清、人静则神明"、"静为万法之宗",都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状态。"万事从一起,万物静中得"、"水静则清,人静则神明"、"静为万法之宗",都说明静的重要。动与静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也可以说在动静之中(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不能认为"静"便是道。
    求静上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谓基本方法。"静"包括形体静,思想静,环境静。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态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朵花、一粒种子都是在静态中成长、发育与凋谢。人的生命亦是经常需要与活动相反的"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功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来得到勃勃生机。然而,人们习惯于动态,这是一般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但在社会的交往中,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私心杂念等……有如"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这就需要寻找入静之途径。入静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与情欲、躁动和私心杂念做斗争的过程,练习静功的方法有多种,不妨可按《内经功》中的"五气朝元"与"调息"的方法试练(在《宋氏形意拳》的"静功练习"中作过介绍)。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劳动、运动一天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是得不到恢复的,或者休息不好,睡眠不良,阴阳不平衡,则严重或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力不从心、效率不高,甚至神经衰弱等状态。所以,只有从事科学的锻炼,加强营养与卫生,改善不良的习惯,调整好情绪,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便全身的神经、器官得到充分的恢复,做到劳逸结合、动静平衡,即可逐步达到内外兼修的良好效果。

《神运经》主要讲在内功、纳卦的基础上对武术技艺在竞技对抗中的应用,以及应当注意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等。它首先讲到步法的进退,身体的起伏,动静的内外配合,横竖劲力的妙用等。其次,讲到"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即在以形击形时,对方因迟缓、防化不当,预测不准等被击出或击倒,但毫不怕意,在改变方式或调整进攻方法后乃有取胜的机会,也就是说水平接近。"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气,亦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气曰元气,来自混沌之物;后天气则来自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两者相合称为真气,遍及人体各个关节部位,联结内脏、外肢、血肉,来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片枯矣"。这里所讲之以气击气,是指对方水平有所差别,即所称之"冷手",就是说在对方无防备之时,突然快速击打有效部位,使对方感到很突然,始无所料,甚至感到呼吸受阻,所以心理紧张,动作不自然,这叫"气攻气伤而怯于心"。"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神,它通常意义,尤其是指哲学意议上的"精神"概念上是有较大不同的。神,指的不仅是人的意识活动,亦指人体的调节功能。它的产生一为先天人的生命所给予的元神,二是后天水谷之精气。"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元神可能还有更深之含义,有待后学者发掘之。所谓神,指心神、神志、精神、元神等。以神击神,是指双方水平差异较大,对方看到其神色、神态咄咄逼人,无法还击,并有恐惧感,即使冒险亦无取胜信心、故不敢接近,所以说:"身未动而得入"。譬如一个手无寸铁的人,突然看到一只饥饿待食的野兽,它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即感到坐以待毙,毛骨悚然。此即"神攻神伤而索于胆"。其三,讲到技击时要沉着,身宜稳而步宜坚。呼吸与全身动作自然配合,身体平衡,对准目标,手脚齐到,动作疾速。其四,特别强调根节必须稳固。在好内功、纳卦的基础上练好十二大力法,同时,针对对方掌握好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等变化,以及刚柔相济之配合和用身体各个部位击打对方的法则。

    宋世荣先生曾讲:"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又言:"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神动轻》中亦讲到:"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妙皆得之于象,而非可以迹求也。"从上述可以得知,在发劲时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则刚与柔化皆有之。

    《地龙经》顾名思义,好像在地面上的"龙"一样,它能发挥下部运动关节部位的各种功能,正如《地龙经》最后一句,"高低任意,远近纵横。"《内功四经》原跋中写到,必须从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这说明身体练得结实灵话,全身主要关节部位均可变化应手,即大成矣。在形意拳练到上乘时,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但此项功夫不易练成,练成者极少。笔者只能按文义及先辈口传与个人体悟作肤浅认识。由于文化、领悟等条件所限,难以表述准确和完整,恳请读者提出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