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
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罗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
二
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
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
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风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汉有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奔的,长的太聪明的人蛮的。
用名词形容:
太或太太,称心如意叫谄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穿戴时髦叫洋得在,做事狂妄叫张得太,官运享通叫红得太,巴结献媚叫轻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聪明令俐叫精得太,调皮捣蛋叫瞎得太,寡言无语叫瓷得太。
还有重叠加重语气用法: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得太太、我这蒜苗嫩得太。
在人字前加形容词:
跟人能合得来的人燎人,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一学就会干啥像哈的人能人。
同义不同字类奇特的称呼:
商州柞水一带,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称呼不同,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或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音务)、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儿童叫仔或叫囝崽、娃,把睡觉叫困醒、晦醒、眯,把吃饭叫嘬饭、薅饭、咦饭。媒人叫红爷,客气叫讲礼,文明叫斯文,回答叫言传,留客叫立下,操菜叫捻菜,烧火叫添水
1.制达—这里
2.雾达—那里
3.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
4.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野个—昨天
6.前个—前天
7.后个—后天
8.明个—明天
9.年四个—去年
10.蹭—厉害
11.碟—吃饭、打人
12.四火—试一试,
13.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
14.谝—聊天,说话
15.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产活—好,舒服
18.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马卡—差劲
2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24.了杂列—很好,很美
25.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打圆—周围、附近
27.麻达—麻烦、问题
28.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up
31.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噶达马西一和滩—乱七八糟一大堆
33.列远—一边去
34.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
35.….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
36.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忒—很好,很棒
38.饿—人称代词我
39.nia—人家
40.再—咱们
41.伙计—一般制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
42.。。。。咧--…..了
43.寺—是
44.社—说
45.包—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
46.活试—合适,满意
47.建议在西安女孩子不要说“锤子”二字,西安人都明白
48.一案子起—一边去
49.糟怪—撒谎
1.制达―→这里
2.雾达―→那里
3.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
4.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野个―→昨天
6.前个―→前天
7.后个―→后天
8.明个―→明天
9.年四个―→去年
10.蹭―→厉害
11.碟―→吃饭、打人
12.四火―→试一试,
13.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
14.谝―→聊天,说话
15.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产活―→好,舒服
18.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马卡―→差劲
2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24.了杂列―→很好,很美
25.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打圆―→周围、附近
27.麻达―→麻烦、问题
28.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up
31.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噶达马西一和滩―→乱七八糟一大堆
33.列远―→一边去
34.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
35.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
36.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忒―→很好,很棒
38.饿―→人称代词我
39.nia―→人家
西安方言词语
头叫 (sa)
钱叫 (ga)
美叫 (chao)
看叫 (sao)
啥叫唦(sa)
说叫谝
好叫嫽
坏叫黠(ha)
下叫吓(ha)
大叫乇(tuo)
小叫碎
不叫嫑
拿叫拤(qia)
抢叫叼
跳叫 (bie)
粗叫壮
嫌叫偾(fen)
热叫焪
寒叫滲
鸟叫雀(qiao)
呆叫瓷
傻叫 (gua)
苯叫懑
犟叫戆(gang)
倔叫噌
凶叫崴或横
大雨叫白(bei)雨
太阳叫日(e*)头
额头叫奔楼
眼睛叫眼窝
玩具叫耍(**)活
棉鞋叫窝窝
馒头叫蒸馍
烧饼叫饦饦
土坯叫胡畦(qi)
衣裳叫架甲或挂挂
廋子叫干猴
老乡叫乡党
说话叫言(nian)传
昨天叫夜个
去年叫年司个儿
还行叫邦尖儿
夹菜叫抄菜
吃饭叫咥(die)饭或咬(niao)咂
完成叫停当
帮忙叫搭手
把握叫括摸
寻找叫学摸
收拾叫打辄(zhe)
细心叫细厢
慢性叫暮囊
舒服叫 (chan)活
自在叫倭也
挠痒叫胳搂
怕痒叫害咬(niao)
抓紧叫 紧
狭小叫窄掐
跺脚叫弹脚
蹲下叫挌蹴
站住叫 (nou)住
跟上叫厮干
一起叫一搭儿
使劲叫鼓劲
漂亮叫忒色
行了叫罢咧
弯了叫跷咧
绕路叫院路
哆嗦叫颤颤
二胡叫弦弦
哪里叫嗄(a)哒
那里叫唔儿或唔哒
不行叫没向
不和叫不卯
不服叫不摔(fai)
难看叫伤眼
眼谗叫搡眼
粗心叫毛糙
人蛮叫生生
利索叫麻利
麻烦叫麻眼
站开叫趔开
走开叫搧远
滚蛋叫诘(jie)哇
磨蹭叫跐偎
差点儿叫西乎儿
讨厌叫撩乱
啰嗦叫迁翻
心烦叫缪(mu)乱
折腾叫返乱
烦乱劲大叫泼翻
闹人叫闹活
训人叫墩嗒
吝啬叫啬皮
讽刺叫 人
挖苦叫咳臊
吵架叫绊嘴
关系好叫坚钢
生硬叫干板儿
哄人叫编凯子
胡说叫胡粘(ran)
虚张声势叫扎势
嚣张霸道叫骄豪
非尊非理叫骚轻
为人轻佻叫花搅
纠缠叫搅缠
打入叫挕(die)人
挨打叫佴(nai)打
滑稽叫 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 (song)
讹人叫挴(mei)人
骂人叫日絕
惹事叫招祸
蛮干叫生整或硬整
没问题叫没麻哒
没眼色叫没眉眼
和不来叫搁不来
不理会叫不招识
够不着叫亘(gen)不着
有办法叫有窍道
有钱有货叫攒万
东西多叫万货稠
光脚板叫精脚片
刀具锋利叫鏒(can)活
逗急了叫惹懆咧
完蛋了叫毕失咧
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
瞎胡来叫胡饰诡
巴结人叫舔 子
奸诈人叫 子客
胡搅蛮缠叫混蔫子
不通情理叫麻米儿或坎头子,
乱七八糟叫尕拉马七……
咸阳方言词语
【早子】早晨、上午。
【前晌】上午。
【后晌】下午。
【上前儿】大前天
【前儿】前天
【今儿个】今天。
【营更】现在。
【明儿】明天。
【后儿】后天。
【老后儿】大后天的次一天。
【外后儿】大后天。
【刻里马察】马上、立刻。
【大】父亲。
【大大】叔父。
【把】奶奶。
【姨父】①指母亲的姊妹的丈夫。②指妻子的父亲。
【姨】①指母亲的姊妹。②指妻子的母亲。
【外前人】丈夫。
【屋里人】妻子.
【脖项】脖子。
【胛搁】肩膀。
【苶】奶水。
【苶苶】奶头。
【沟子】屁股。
【长虫】蛇。
【壁缝蚂】蚂蚁。
【黑老哇】乌鸦。
【疥疙蛙】青蛙。
【疥凸子】蟾蜍。
【蛡蛡】麻雀。
【头牯】牲畜。
【猩吼】猫头鹰。
【燕抓拉】燕子。
【燕唧唧】燕子。
【野雀】喜鹊。
【吱蝼蝼】蝉。
【鹁羔】鸽子。
【浆水不唧】说话无水平,语无伦次,不着边际。
【尸气不拉】说话又臭又长。
【尸气派态】同“尸气不拉”。
【略略】乱侃,带贬意。
【挣叫】高声喊叫,含贬义。如“甭挣叫,把人吵死了!”
【吱哇】高声乱说话。
【咣咣】说话,含贬义。
【埆】形容小孩子瘦弱。
【脚扬手】指乱动手动脚。
【巴】拉屎。
【瞤】害羞。
【矂】瞥了一眼。
【不搭眼】不中看。含贬义。
【不当】实在可怜的意思。
【不乖】指小孩子生病了。
【自阿格】当然。
【缠搅】指胡搅蛮缠,惹事生非。
【尺谋】考虑。
【次苶】形容人闷,遇事不能挺身而出。
【打嗻】拾掇。如,“你把东西打嗻一下。”
【打啊声】指啊啊着应付。
【待承】招待。如:“她把父母待承得很好。”
【对劲】指关系好。“张三和李四很对劲。”
【而】扔掉。
【二不楞登】痴呆。
【二溺子】脑子不够用的人。
【搞】哄。如:把娃搞个子,意即把娃哄一下。
【搞摸】指哄孩子。如:“把孩子搞摸一下”。
【疙拧】走动的样子。含贬义。
【隔经】犹如说“差窍”。
【瓜子】傻瓜。
【乖】指小孩子长得漂亮、健康、听话。
【锅盔】烙馍。
【合尺】合适。
【恨世不足】指贪欲太大。
【胡叫冒答应】俚语,指胡乱答应。
【糊涂】面粉做的稀汤饭。
【活泛】人灵活的意思。
【见般思样】见一样,想一样。如:“她每天做饭都是见般思样!”
【将养】将息,补养。
【晋让】礼让。如:“吃东西时要晋让客人”。
【郎的当】①上当。如:“给上了一个郎的当”。②不用心,不负责任。
【老丧】表示退步,含贬义。如书念老丧了。
【撩猫斗狗】挑逗。
【零整】收拾、整理、治疗。
【麻达】问题。如“没麻达”。
【麻糖】麻花。
【蛮】指小孩子长得健壮。
【冒子】性格鲁莽的人。
【帽盖】辫子。
【囊才头】不中用的人。
【囊哉】舒坦的样子。如:“日子过得很囊哉”。
【念想】想头。
【牛下半截】指牛屁股。
【泼烦】心情烦躁。
【起启鸡,打半夜】起早睡晚。
【气长】指长了精神。
【人麻山气】形容人很多。
【日弄】整治人。
【日囊】吃,含贬义。如“光日塞,不干活”。
【日眼扒步】指做事占地方。
【尸气】食物腐败。
【受活】指舒服,含贬义。如:“看把你受活死了。”
【撕挖】撕扯。
【踏识】物色。
【踢里倒腾】象声词,响声很大。
【启鸡】拂晓前。
【望想】指望。
【稳坚】稳当。如:“那人很稳坚”。
【五眼六指】指做事说话不象人。
【西番】指女人长得漂亮。如:“她长得很西番”。
【显哗】指亮给人看,好表现。如“藏好,别显哗!”“那人好显哗”。
【熊不顶】什么作用也不起。
【样样数数】各种各样。
【瓷了】发呆。
【瓷锤】反映迟钝的人。
【乖张】乖戾。
【日塌】①损坏。②牺牲,带贬意。
【一带州】指占得宽。
【医治】拾掇、修理。
【游转户】即游村转户,指东家出西家进,不干事胡转悠。如:“他整天游转户”。
【粘】形容人不利落、不干脆。
【支应】服侍。
【志】①试验,称重量。②指某人见人少问话,少应答,使人感到他不平易近人。
【嘴硬沟子松】类似于“色厉内荏”。
【谄】好。
【嫽】好。
【囅】又写作“诌”,好。
【绺娃】小偷。
【簪】指物品裂了缝。
铜川方言版
1你窝挨娃——你这小子
2碎松——小娃
3来球的——坏蛋
4到达斜起了——去哪里了
5到达达——在哪里
6日特了——坏了,相当于东北话(折she了)
7咋日地——骂人,(无法解释请见谅)
8早皮溜谎——说谎话
9麻达的——麻烦地
10片含船——说闲话,聊天
11吹松——吹牛
12杂势——死撑面子
13刨舌烈——别说了,
14刻里马查——干净利索
15奈个——哪个
16一岸子去——一边呆着去
17撇了——扔了
18塞介娃——谁家孩子
19逗一吓he——动一下
20念塞没mo见过烈——谁没见过,不稀罕
陕西方言短信笑话
1、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载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
2、曾经有一段黑巴实的爱情摆在老子的面前,哎!搞忘了珍惜.当老子失去后才晓得可惜呀!算拉!老子再找一个斗是拉撒..
3、请高声朗读:卧似梅闻花,卧似深井冰.卧似打春绿,卧似牢木竹.喂?看懂了吗!
4、张艺谋高喊:俺红,饿想你,饿想你想的睡不捉;陕城美女高喊:涨一谋,饿想你,饿想你想的想睡觉!
5、希奇希奇真希奇,发现意投达春绿,春绿头脑有问题,不吃不喝不休息,要问春绿在哪里,正在埋头看消息!
6、曾经右倚份真诚地干情拜灾饿面浅,饿莫气拯西,挡饿史气塔地时候,饿干倒后会.人师间贼搭地通酷摸锅愚呲
7、一个女孩深情地对她的男友说:“锅,垒四轻山袄四六水。”(淮安方言:哥,你是青山我是绿水。)
8、请高声朗读:卧似梅闻花,卧似深井冰.卧似打春绿,卧似牢木竹.喂?看懂了吗!
9、入过伤舔给饿挤灰让饿从来椅回地花,饿灰对那个女娃奢饿哀馁,入过匪要吧这端干情假伤歌椅接先地花, 饿希枉是椅弯撵
10、暗石绿,暗石竹,暗石透春绿,暗石透春竹。
11、人和咬井都施马省的,补同的人施人塔马的,咬施咬塔马的(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妈的,妖是妖他妈的)
12、饿是煮!饿是答烂煮!
13、有一妇女过河,不小心鞋子掉到了河里,她大叫俺的孩子掉河里了。
14、昨天夜了个,我又把你整生气了,我现在向你赔个不是,别在瞎寻思了
15、逆给饿电石减,饿突阿突阿奏洗冠了!(你给我点时间,我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16、甲:我想获副啦,遂有豁垒。乙:我直达有豁垒,哈是归附、不怕的瞥
陕西方言
过去不曾知道,陕西农村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陕西人。汉高祖刘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长期在陕西活动。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诗经、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成魏体,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中国文字的基本形体定型。中国文化就如汉字的演变一样,是在中国最强盛的周秦汉唐时期,是在陕西形成的,并基本定型,以后的时代基本上属于继承和发展。尤其辽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侧重于继承而不是创造。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创造了戏剧,绘画则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埋在黄土里的文物不会说话,写在书上的历史缺少生动。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用普通话去读唐诗,都不可能准确的理解当时的情景。三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最生动的是保留在关中方言中。战乱和灾荒可以摧毁生命和建筑物,但却改变不了语言和习俗。因此语言是鲜活的文化和历史。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 “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 倩”的“美好”、“可采”之义。
“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之举。
“他谁”。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又何梦桂《沁
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明”。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字。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
“科”字。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可是,将“砍”、“砍伐”之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饦饦馍”。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饦”也是饼。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